?

明清時期廣西準提閣與地方社會研究
——以梧州《重修準提閣碑記》為考察中心

2024-01-27 09:03
廣西地方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重修梧州廣西

劉 濤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文化發展較內陸地區相對有所遲滯,但佛教文化卻傳入甚早。目前學界圍繞漢代廣西佛教的傳入時間、傳播路徑、發展狀況和代表人物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不斐成績。唐宋時期,既是廣西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佛教文化走向興盛的關鍵時期,日本學者戶崎哲彥認為該時期桂林地區存在大量寺廟、摩崖以及造像,是嶺南地區當之無愧的佛教中心[1]。黃權才依據《粵西金石略》對唐宋時期桂林、梧州、柳州等地的寺廟建設、僧侶活動情況作了簡要概述,可知此時佛教傳播范圍已經擴大到廣西邊陲[2]。蔣廷瑜則充分利用文物遺跡和文獻資料對唐宋時期廣西近二百座寺廟進行詳細統計,并對桂林、宜州兩地的佛教遺跡進行個案研究,充分展現宋代廣西佛教的繁榮景象[3]。宋代以降,有部分學者認為廣西佛教走向衰落,也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桂東南地區的佛道關系呈現民間化、多樣化趨勢,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區佛教特點[4]??偟膩碚f,佛教自漢代傳入廣西以來,學界通常將廣西佛教視作外來文化或者漢文化與廣西土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信仰、儒道文化等相融合的結果[5]。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漢代與唐宋時期的部分地區和代表人物,僅借助正史、佛學經典、考古調查等資料開展的整體研究難免廣度有余而深度不足。

準提,語出梵文,意即清凈。準提信仰崇奉準提佛母,又稱“準胝觀音”“準提菩薩”,以準提咒、準提法為典型特征。早先隨著密教傳入中國,源出藏傳密教的準提信仰因與禪宗在義理、語言等多方面均有相似之處,唐宋以來逐漸發展壯大而流行于全國各地[6],而天臺宗、顯密宗、華嚴宗也將《準提咒》的念誦加入其日常修行中,禪宗更將準提佛母列為觀音部的一尊。至明清時期準提信仰達到繁盛,如康熙四年(1665)廣東惠州準提閣瞻歸和尚曾言:“準提菩薩近百余年前稍知趨向,今則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競爽?!保?]惠州準提閣與廣西相去不遠,這一說法應該也能反映當時準提信仰在兩廣地區的流行程度。梧州地處廣西東部咽喉要道,早在東漢末年蒼梧籍佛學大師牟子就著有中國第一部佛教專著《理惑論》,奠定了梧州深厚的佛教底蘊?,F代考古發掘工作顯示,梧州富民坊南朝墓出土帶有蓮花乳突飾的提梁壺,梧州外貿工農倉唐墓、富民坊太和沖唐墓、旺步水廠鯉魚山唐墓、富民坊紙箱廠宋墓均出土過多件陶魂壇[8]。唐代尉遲敬德更是親自巡查梧州籌建大雄寺(又名感報寺、光孝寺),宋代鐔津(今藤縣)人契嵩著有《鐔津文集》20卷,是禪宗云門宗一代名僧,以上均反映了唐宋時期梧州佛教發展的繁盛狀況。明代,梧州作為兩廣總督府、總兵府、總鎮府所在地,一躍成為控扼兩廣的關鍵地區,及至清代仍是廣西經濟、文化中心,各種宮觀寺廟繁多,對此乾隆《梧州府志》修志者認為:“梧郡風土淳樸,方外素鮮游民,亦少琳宮紺宇之飾,供游眺者其祀事。上隆報賽,次資祈禳,雖所主不同,而編氓崇奉之心,初無或無異正,不得以雞卜牲殺,概謂粵多淫祀耳?!保?]準提佛法的修煉較之其他宗派較為簡便,而準提咒的大范圍流行、與觀音信仰的融合,均為準提信仰在梧州的傳播和準提閣在廣西地區的大規模興建奠定了基礎。因此本文以梧州博物館藏《重修準提閣碑記》為考察中心,在探究明清時期梧州準提閣的建筑格局和歷史演變的同時,進一步借助地方志、碑刻、詩集等材料,分析廣西各地準提閣興建、發展與衰落狀況,借此窺探明清時期廣西區域社會變遷之下,以準提信仰為代表的佛教歷史演變過程。

一、梧州博物館藏《重修準提閣碑記》考釋

梧州博物館室外碑廊處收藏有數通碑刻,其中最巨者為一通罕見的“一石兩文”碑。該碑圜首,碑身高152厘米,寬79厘米①,原碑座已佚,現改用水泥砌筑。碑陽為《重修呂仙亭記》,成化二十三年(1488)立,碑文記述了成化年間韓雍重修呂仙亭的事跡,其拓片曾被清末重臣張之洞第十三子張仁蠡收藏[10],此前學界利用該碑對道教思想的社會控制功能有所闡發[11],在此不再贅述。碑陰則是《重修準提閣碑記》,四周以陰刻云紋作裝飾,碑額鐫刻“重修準提閣碑記”七字雙線陰刻篆書。碑文用楷書刻制,共28行1327字,康熙三十九年(1700)立。由此可見,該碑的碑陽與碑陰不僅著者、內容截然相反,且兩者相隔212年,與清代學者葉昌熾在《語石異同評》中所述的“一石二文”碑制十分類似[12],據筆者管見,這在廣西地區尚屬罕見。仔細觀察碑身可以發現,部分文字是刻在裂紋處,如“耕”字,還有的地方從痕跡與形狀推測是刻碑時人工鑿除一塊石體后再刻,如“坵”字,因此可以推測《重修準提閣碑記》刻碑之時碑體就已經存在碎裂、缺損等多處損傷。結合文獻記載,該碑應原存梧州城東阜民山準提閣旁,閣院荒廢后遷藏于梧州博物館。目前各種版本的《廣西通志》《梧州府志》《蒼梧縣志》等古籍均未收錄,《粵桂毗連地區傳世碑銘匯集初編》僅收錄拓片,故一直不被學界所廣知,因此筆者特將全文標點如下:

寺宇之興何待乎,待乎其人耳。如準提閣之前有主持善機,后有和尚書白是也。本朝定鼎后,僧德梅主是閣,能民所安置也。遞至善機隨募,太守黃公在城數家重加修葺捐俸□資,及善機解囊若干,其置稅米柒石有奇,立僧戶寂泰,載于在城三圖十三甲,既有田土永久可重。是有功斯閣者,應與斯閣相終始,況兵燹后復能自造,僅房香積其人,可知嗣因□。徒□乘早故,徒孫心月、心正、心持皆幼,致收新徒悟宗。未幾,而善機委化,悟宗、心月同室操戈,經官驅逐,心月族亦私逃還俗,游僧成悅□號閣,羅王悟宗余□也。假教經為名,盤踞閣中飲酒,呼廬不分晝夜,拆韋陀殿,售佛像、鐘鼓以充其費,□閣田分屬債主,閣前塘轉質于人。因閣之太守□公嚴□立案,議著塔院住僧牧山兼攝諸務,暫有管轄。而牧山復故,心正、心持一死于牧山未故之前,一死于牧山□故之后,閣中人糜有孑遺矣??滴跞哪昙澥筷却T舉議書白和尚駐錫于此,竭乃心力。次第清查昔所隱漏田畝,逐漸□出,自應備載碑石,以重永久。至于備造一□□前,□架韋陀殿,右側拓為觀音堂,東增高閣,西筑長橋,昔所未具,今乃改觀。其人又何如乎□維將來機緣輳合,創造寧僅,止比而始末興起,才知幾費經營矣。善機名寂泰,書白名明鏡,臨濟三十三世孫,開當志之貞珉,傳之奕世,乃更為之曰斯人也。斯閣也唯斯,人始住斯閣,倘有效尤悟宗,又余悅舉動不聞諸一主者,前車伊邇,后人復起□之矣時。

①尺寸數據采自王建軍,陳宇思.粵桂毗連地區傳世碑銘匯集初編:廣西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98.另有高165厘米,寬82厘米說,參見梧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梧州市志:文化卷[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3493.

大清康熙三十九年歲次庚辰上巳吉旦,邑人熊兆祥、王文璨、王佐、李之玣,主持僧實祥仝立。

今將陸續清出本閣田塘坵叚列于后。計開:陸甲秉成戶糧米叁斗伍升捌合伍勺肆抄肆撮玖圭,坐落吳村石人山腳下,田大小拾壹坵,共一叚,耕人□自宴承耕。坐落閣前白鵝池塘壹口,屋地一叚。大南門外十字街東邊坐南朝北鋪地一塊,寬壹丈陸尺,深肆丈叁尺。在城叁圖拾叁甲,寂泰戶糧米柒石壹斗壹升捌合叁勺伍抄肆撮陸圭捌粒叁粟。坐落思扶埇,耕人蒙生林承耕,列水田大小共拾玖坵。古毒公田壹叚,耕人蒙秀輝承耕。沙子嘴田大小壹叚,耕人莫卓興承耕。大車坦田大小壹叚,白石口田壹叚,耕人容君錫承耕。架橋圳水塘壹口,塘尾田壹叚,耕人李若□承耕。高簡沙田叁拾叁坵,共壹叚,耕人莫明禧承耕。昔埇起第,坦止四向,上為界并魚插花,耕人莫生梅承耕。正埇田壹叚,桐油田叁坵,真竹口田肆坵,坐落李村,耕人謝云鳳承耕。沙路田貳坵,四陋田肆坵,白銀田貳坵,廟兒田大小肆坵,蛇埇田大小柒坵,坡頭田陸坵,牛路田二坵,婆尾田大小叁坵,秧母田壹坵,兩竇塘壹口,耕人彭杰瑞承耕。古羅田壹坵,沙尾田捌坵,潘公田叁坵,婆尾田肆坵,窩田壹叚,廟門田伍坵,林頭田壹坵,博野田壹坵,鵝籠田壹坵,張彼田叁坵,耕人莫祚瑞承耕。大豹埇田捌坵,耕人韋神養承耕。古羅田叁坵,湯地田貳坵,秧地壹坵,下力巖田肆坵,上力巖田拾肆坵,秧地貳坵,蒲口田貳拾伍坵,耕人劉君禎承耕。利枝嘴田叁坵,塘梨水根田貳坵,質塘腰田伍坵,婆埇田壹叚,耕人鄭國義承耕。鵝埇田大小叁坵,破凈口田伍坵,秧地壹坵,坐落破凈口,耕人鄭國信承耕。新塘角田壹坵,耕人潘?超承耕。大凈嶺腳田大小玖坵,耕人蔣忠善承耕。小蒲埇田壹叚,坐落新里村,耕人黎化麟承耕。官塘壹口,耕人莫永錦承耕。博野田壹坵,尚有隱匿田地,俟查出再勒。

梧州準提閣,據文獻記載原位于城東阜民山朗吟亭(又名呂仙亭)西,崇禎十四年(1641)梧州知府袁文新主持修建。建成后不久清軍入關,殘余的明永歷政權退居兩廣,梧州正位于南明永歷政權統治范圍內,不斷遭受割據戰爭的侵襲。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攻陷湖南衡州,桂端王朱常瀛攜朱由楥、朱由榔等人逃往廣西梧州,順治二年(1645)南明桂王朱常瀛病逝于梧州,直至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才平定廣西全境。然而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廣西將軍孫延齡占據桂林響應吳三桂,又相繼攻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等地,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廣西全境平定。在近半個世紀的戰爭中,梧州“迨明季兵燹之,當年名勝盡屬坵墟”[13],準提閣也不例外。如今從碑文可以得知,清初準提閣主持變動頻繁,而且僧人同室操戈、私逃還俗,甚至“假教經為名,盤踞閣中飲酒,呼廬不分晝夜,拆韋陀殿,售佛像、鐘鼓以充其費,□閣田分屬債主,閣前塘轉質于人”,最終導致準提閣廟產、寺田丟失,逐漸荒廢。這一過程大致發生在三藩之亂平定之前,正是社會不穩定環境下當時廣西社會生活的具體實例。

三藩之亂平定之后,梧州地方社會逐漸重建秩序,復建相關廟宇??滴跞哪辏?695)在紳士耆碩的倡議下開始復建準提閣,據碑文可知,此次重建準提閣主要包括增修韋陀殿、觀音堂、高閣、長橋,基本奠定了清中期前的建筑格局。文中提及此次倡修的紳士耆碩應該是指熊兆祥、王文璨、王佐、李之玣。熊兆祥,乾隆《梧州府志》載是蒼梧人,康熙十年府選貢,曾任學正[14]。李之玣,雍正《太平府志》載亦是蒼梧人,康熙二十一年舉人,曾任宜君縣儒學教授[15],據前引《合建雙賢祠序》碑可知李之玣還參與了重修梧州雙賢祠的工程。從他們的籍貫身份來看均是梧州本地人且獲得官職功名,具有一定的地方話語權和經濟實力。

此次重修準提閣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正是清查隱漏田畝。捐置和整理寺田是康熙年間梧州地區重建寺廟的一個重要內容,據乾隆《梧州府志》卷七記載:“光孝寺,……唐時建,洪武十二年邑人侯佛銘施香燈田,順治十五年守道陳宏業重修。冰井寺,……唐時建,宋元重修,正德間擴之,萬歷三十一年重建,易名廣善,敕建藏經閣,置寺田。慶琳寺,……宣德間李智建,嘉靖間馮承芳重修,康熙初邑人曾士揚置寺產七十余畝。興福寺,……明時建,邑人顏某置寺業田畝,李世瑞續置業五畝。華嚴寺,……明時建,康熙間邑人李世瑞置寺業一十一畝并塘池魚埠。鼓巖堂,……康熙五十五年邑人李世瑞建觀音堂并置業百五十畝有記。德清觀,……明建,鼎革毀,康熙二十四年守道與永朝合天醫祠并建置贍田鋪地有記。養真庵,萬歷四十三年知府張養正建,并置庵業,知府黃龍重修?!保?6]148以上八座寺廟位于梧州府城各處,除光孝寺于洪武十二年受捐“香燈田”和養真庵、冰井寺在明代已有寺田外,其余五座寺廟均在康熙年間獲捐寺田,尤其是李世瑞一人就分別給興福寺、華嚴寺、鼓巖堂捐贈共166畝地,可見康熙年間不僅是準提閣,其他寺廟均開始復興重建,添置寺田。早先學者傅貴九已經證實,明清時期佛教寺院的生存發展完全依靠寺田,依托寺田獲取的經濟收入是最重要且最穩定的[17],梧州地區包括準提閣在內的寺廟復興也是以寺田的捐贈與經營為核心??滴跞哪辏?695),梧州士紳公議延請書白和尚主持準提閣,恢復閣前的白鵝池塘,并且將分散在各處的水田、桐油田、秧地全部收歸作為寺田。依據碑文并結合現今地名來看,準提閣寺田分布較廣,分散在思扶埇(可能位于今梧州市萬秀區思扶村)、架橋圳(可能位于今蒼梧縣架橋界)、塘尾(可能位于今梧州市萬秀區塘尾村)、高簡(可能位于今蒼梧縣高簡村)、新里村(可能位于今梧州市長洲區新里村),其余地點尚不能推測。清代寺田經營模式有自耕、雇工、租佃等多種,但是只有租佃經營是清代最為盛行的模式[18]。梧州準提閣也采取租佃形式經營寺田,將土地租給“耕人”承耕,從上述碑文中林承耕、蒙秀輝、莫卓興、容君錫、李若□、莫明禧、莫生梅、謝云鳳、彭杰瑞、莫祚瑞、韋神養、劉君禎、鄭國義、鄭國信、潘超、蔣忠善、黎化麟、莫永錦的佃農名字來看,應是以寺田所在地周圍的百姓承耕,尤以莫姓人居多,且還有鄭國義、鄭國信這樣的兄弟同時成為佃農?!案顺懈钡姆绞?,不僅能夠克服準提閣寺田分散、難以自耕的困難,同時也為準提閣的復興提供可靠的經濟收入。

經過此次重建,梧州準提閣終于達到“昔所未具,今乃改觀”的盛景?!吨匦逌侍衢w碑記》的發現,正好可以彌補文獻史料將此次大修完全失載的疏忽,更為探究梧州準提閣建筑格局和發展歷程提供新的資料。同時,此次重修準提閣和清查整理土地的行為也是這一時期梧州地區所開展的一系列修繕祠堂、佛寺等行為的典型案例,側面反映了清代初年地方政府和鄉紳精英著力恢復社會秩序的歷史事實。

二、梧州準提閣建筑格局復原與歷史演變

袁文新,原籍福建,江西臨川舉人,崇禎十年任,崇禎十五年去任[19]。據袁文新《準提閣記》載“即余自得家兒后,向未舉子,每自念一者之單,忽不覺云:兒產于辛巳年季冬十有四日也,則提斯咒之驗也”[20]。由此可見,當時袁文新將生子多福寄托于準提佛母和準提咒的誦念,因此他興建準提閣來還愿禮佛?!按艘婚w也,所坐者幽幽五嶺之云,所臨者秩秩三江之水,所前列而四圍者,綿綿亙亙,一貼身之幾案;而趨趨蹌蹌,一抱膝之龍虎也。美哉,盤郁蒼梧一大地乎;壯哉,結構西粵一巨觀乎。梧之人民望斯閣而頂禮,頂禮之未幾,而誦持之”??梢姕侍衢w建成初期規模宏大,可惜由于史料缺乏,準提閣初建時的具體建筑布局和內部陳設已不可考,僅袁文新《準提閣記》曾載“偶一僧得大木,請鐫菩薩像。又日曰準提乎,兩越月而像成。金身十八臂,十分莊嚴,惜無奉佛地。一日登山而觀,即不出仙祠之右一營卒之居也。余方啟之而卒,且慨然允之?!?,起于辛巳年辛丑月癸丑日,成于壬午年辛亥月乙卯日,題其額曰準提佛閣?!庇纱丝梢?,梧州準提閣始建于崇禎十四年(1641),竣工于崇禎十五年(1642)。

明清鼎革之際,梧州準提閣在戰亂、人禍中被毀壞殆盡。得益于《重修準提閣碑記》的重新發現,才首次明確準提閣在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間由書白和尚主持重建,相繼增修韋陀殿、觀音堂、高閣、長橋等,基本奠定清中前期的建筑布局。乾隆年間,準提閣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據乾隆《梧州府志》記載,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府吳九齡重修準提閣[21],此次修繕內容并無詳細記載,但康熙至乾隆年間梧州并無大的戰亂和災禍,因此這次修繕應是日常維修,沒有對建筑布局進行大的改動。乾隆二十五年(1760),“梧州慶林寺僧有罪知縣,故僧人還俗,改寺為臺山書院,遷佛像于準提閣”[22],同時蒼梧知縣鄭交泰還將原慶林寺所屬西門鋪地一間撥交給準提閣,上述舉措進一步擴大了準提閣的影響力。乾隆三十一年(1766)越南使臣路過梧州時,曾提到梧州“界內有九疑山,即舜南巡舊跡。又鹿昌公遇仙處,別名祿秀山。有會仙山,上建準提庵,風景殊勝,俗傳呂洞賓遇仙橋即此?!保?3]越南使臣看到的準提庵(即準提閣別名)應該就是吳九齡修繕后的樣貌。清中期以后,準提閣又經過了若干次擴建和大修。據同治《蒼梧縣志》載“在水一方樓在準提閣前,道光二十七年邑紳李百齡修?!薄扳溟w,在準提閣,道光間太守彭舒萼題額?!保?4]彭舒萼,湖南長沙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正月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調任梧州知府[25],故而怡翠閣匾額的題寫時間當在這期間完成。

持續不斷的擴建,促使準提閣成為梧州地方佛門名勝,受到兩粵地區人民的青睞,過往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詩句。如王維新(1785—1848),字景文,廣西容縣石寨人,著名清代廣西文學家。他曾游歷準提閣并留下《繞佛閣·游準提閣》一詞,“補巢燕子,雙翦遠去,仍返初地。三月天氣,即看點點浮萍貼池水。小蛙亂吠,應遇羽客,橋上游戲。畫檻如此,且邀凈侶從容究禪理。若個遠栽口?綠柳紅桃兼白李,能使一限回瀾無直逝。博士女歡游,紈扇珠翠。欲拋難棄,嘆昔年多情,而今猶是。愿曇香為除塵累?!保?6]該書校注者認為此詩吟誦的是平樂縣準提庵,但根據前后詩句內容均為梧州名勝來看,實際應是指梧州準提閣。另有周鋕勛,“字亞侯,號云臺,寧鄉人,嘉慶辛酉拔貢。云臺久困場屋,中年后始以《禹碑詩》受知督學使者,得選拔朝試。報罷,遍游吳粵。晚客梧州最久。歸主玉潭講席,旋卒?!保?7]周鋕勛在梧期間也曾作《準提閣》一詩,“城東幽且僻,避暑過蓮塘。竹樹還山徑,鐘魚靜佛堂。談余花氣逼,坐久鳥聲涼。歸路橋邊別,新蟬送夕陽?!保?8]據民國《寧鄉縣志》載,周鋕勛于道光八年任玉潭書院長[29],因此該詩反映的肯定是道光八年前準提閣的秀麗風貌。

咸豐四年(1854),兩廣地區爆發大成國起義。咸豐五年(1855)梧州城破,梧州府改名繡江府,蒼梧縣改名秀平縣,準提閣也在此次戰亂中被毀。咸豐七年(1857)在靜云和尚的主持下募集資金,準提閣得以重修,蒼梧邑人許懿林不僅為準提閣題寫了“準提閣”匾額,還題寫楹聯“有神仙到處即是名山,風月佳時憑管領;待老佛歸來重開福地,樓臺畫里好登臨?!保?0]靜云和尚,生平不詳,據《集雋詩話》載,“梧州城外準提閣,為一郡名勝。詩酒文讠燕,恒集于此。寺僧靜云,雅好文字,四壁皆詩”。[31]由此可見,靜云和尚還是一位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僧人。除了重修殿堂以外,據同治《蒼梧縣志》載:“西門外石巷口下挨城向河第六間,現開源華新衣店,每年租銀四十兩,交準提閣僧靜云掌管,以為清明祭掃,中元設醮久遠經費”。[32]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準提閣通過收取鋪地租金得以開展日?;顒?,較之康熙年間收取寺田租佃有所不同。

重建后的準提閣,具體形制是否恢復如初并無詳細資料可以印證,只能通過來訪文人留下的詩句加以推測。顏嗣徽(1835—1902),字義宣,貴州貴陽人,曾在廣西陽朔、雒容、蒼梧、遷江等地相繼任職。在梧州期間,顏嗣徽曾攜友同游準提閣,賦詩提到“憑闌同岸幘,高閣醉憑虛。準提寺有憑虛閣”[33],可見當時咸豐年間重修后,準提閣曾題有憑虛閣的匾額。王拯(1815—1876),字定甫,號曬鶴,廣西馬平人,是桐城派在廣西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拯也曾賦詩提及準提閣“好惡分明只夢中,廿年前事悔投戎,平生合是韓襄毅,自有仙緣到呂翁”[34],明確指出準提閣所在崖壁下鐫刻有“韓襄毅遇仙處”。李璲(1830—1899),廣西蒼梧人,曾任廣州府知府,晚年辭官回梧。在氏著《白鶴山房詩鈔》卷二《秋日偕友登準提閣川》一詩中提到“榕樹陰陰小閣圍,石梯斜上眺清暉。僧來花塢香生座,人倚松寮露滴衣回。市外青山窺戶入,風前黃葉別林飛。與君更作重陽約,挈檣披云上翠微”[35]。綜上所述,經過咸豐年間的重修,準提閣基本恢復建制,重新成為梧州地區重要的佛教勝地。

光緒年間,以金武祥為首的近代文學家、革命家紛紛云集于準提閣,佛家圣地成為了雅集唱和的高雅場所。金武祥(1841—1924),字溎生,號粟香,江蘇江陰人,清代著名藏書家、詩人。光緒十一年(1885),金武祥駐派梧州管理鹽政,曾在冰井寺、準提閣附近邀請親朋好友、文人墨客在此雅集,留下了眾多詩句。金武祥在《冰泉唱和集·自序》自述道:“出梧州東郭外,有準提禪林,闃寂幽窈,已遠塵俗?!?。山色江光,近在幾席,與準提禪林同為東郭勝境,而冰井寺之名尤著。余自乙酉監鹺嶺西,嘗屢至焉。嗣是春秋佳日,修禊登高,咸會于此??N紳之往來過梧者,盍簪題襟投贈之作,積久成帙,因并刻之,顏曰《冰泉唱和集》?!保?6]第一次集會,金武祥就攜眾人游歷冰井寺、準提閣,金武祥作《乙酉仲秋偕徐氏昆仲游冰井寺憩準提閣》一詩,“為訪唐賢跡,相攜佳客游。泉聲從古冷,山色向人秋。林缺晨曦逗,江空宿潦收。登亭思漫叟,碑碣試重搜。歸途得幽憩,高閣似馮虛。覓蹬古苔滑,打窗黃葉疏。山城間畫境,塵世亦仙居。潭水明如鏡,何人此坐漁?!保?7]詩中徐氏昆仲指的是徐紹楨(1861—1936),字固卿,廣東番禺人,近代民族革命家。徐紹楨唱和《乙酉仲秋,游冰井寺憩準提閣和金桂溎生同轉韻》一詩,“古賢有遺跡,隹日足清游,樹影當門臥,泉聲入地秋。風高黃葉瘦,山逈曉煙收。銘石今何在,殷勤共一搜”。[38]此次雅集之后,徐紹楨還多次回憶起準提閣之行,可見準提閣作為梧州名勝對其留下了深刻印象。民國時期,盡管社會動蕩不安,準提閣也處在艱難維持的境地,不過仍然保持了一些舊有的風貌,尤其是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如尹爟(1860—1935),字笛云,廣東順德人,曾自西江而上訪舟準提閣,留下了“相思江上一歸舟,鴛水多情為小留。佛閣晚風燈影亂。鱷池春雨鳥聲幽??椿▔魯嘞婺下?,說劍人歸嶺外樓。窈窕微波無限好,直仙擋畔思悠悠”。[39]辛亥革命爆發后,新興政權急需要引導社會意識的導向,創辦報紙成為重要的手段之一。1911年至1919年,共和黨梧州地方組織創辦《良知報》,報社地址就設立在準提閣,準提閣成為了當時廣西地區從事宣傳組織工作的核心之一[40]。此外準提閣還曾被改作私立廣仁醫院,提供免費醫療給人民[41]??上г诳箲鹌陂g,準提閣逐漸被廢棄,“準提禪林”四字石匾也遺棄在兒童游樂場[42],主體建筑最終消失在近代歷史長河中。

縱觀梧州準提閣從崇禎十四年知府袁文新建,明末清初被毀,康熙三十四年復建,乾隆二十三年知府吳九齡重修,咸豐五年被毀,咸豐七年僧靜云再次重修,每一次的興盛與衰落均與地方社會的動蕩與繁盛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在重建過程中,不僅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還有士紳階層的捐贈,同時從租佃寺田到租賃土地也是梧州社會經濟由農業耕作到商業貿易的轉變體現。經歷多次修繕的準提閣,不僅是梧州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更是構建了梧州城東地方名勝的文化盛景,儒道釋三種文化在此呈現相互融合的態勢??梢哉f,準提閣不僅是佛教寺廟文化場所,更是超越建筑本身成為了地方文化符號,見證了梧州歷史變遷和過往名人的生命歷程。

三、明清時期廣西準提閣時空分布與興衰歷程

據蔣廷瑜統計,目前可知廣西最早的準提閣應是宋代合浦的準提庵,但是由于資料有限,已經無法得知該庵具體情況。廣西各地真正開始大規模興建準提閣則始自明代晚期,這與該時期準提信仰大規模流行不無關系。據方志記載,明清時期廣西各地共興建了十五座準提閣,實際數量應不止于此(參見表1)。十五座準提閣中,除五座是依附于已有寺觀,其余全是另外興建。從興建時間來看,昭平縣、永??h、梧州府、宣化縣、思恩府五處準提閣始建于明代,尤以昭平準提閣興建最早。從修繕次數來看,尤以梧州準提閣為最多。從分布地域來看,大部分準提閣均位于桂東地區,平樂府、南寧府、桂林府、梧州府、柳州府五地準提閣數量最多,而桂西地區太平府、思恩府各有僅一處,地域差距懸殊。

表1 明清時期廣西準提閣數量統計

由于資料缺乏,準提信仰傳入廣西的時間和途徑已不可考,且除梧州準提閣外其余地區興建準提閣的背景原因也難以稽考。而清代初期,廣西準提閣的興建熱潮似乎與臨濟宗有關。臨濟宗,是禪宗之南宗流派。早在宋代早期廣西就有人皈依臨濟宗,如臨濟宗第六代祖師慈明楚元和尚就是在全州湘山寺出家,臨濟宗七世石霜楚圓(986—1039),就是全州清湘(今廣西桂林)人。經由楚圓及其門徒的努力,臨濟宗演化出黃龍、楊岐兩大派別,并且活動區域開始向南遷移。宋代以后,桂林、梧州、柳州、全州等地的佛教盡數歸于臨濟宗[43]。明清鼎革之際更是有大量內地百姓南遷越南,其中就有臨濟宗元韶禪師將中國臨濟宗傳播到越地,逐漸成為順化以南各省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44]。由此可見,臨濟宗不僅在廣西歷史悠久,更成為臨濟宗向外傳播的一個通道。據《棲霞寺志》載:“準提閣,在大殿后,榱桷切近巖石,上下各五間,上供準提像,下延客,顏曰靜慧。堂高大殿數尺,深廣相次。順治八年建,康熙四年重修堂左小室,一習靜處也?!保?5]桂林壽佛洞《渾公大師鼎建棲霞寺像起摩崖記》也載“遂于乙已,崇豎準提供閣,□□殿,為靜慧堂,為夾幽邃俯矚公禺”[46],由此可知,順治八年至康熙四年(1665)間,臨濟宗渾公大師(即渾融和尚)就在桂林棲霞寺興建準提閣。其次,梧州準提閣經過明末清初的混亂后,直到臨濟宗書白和尚的到來才終于穩定下來。據《重修準提閣碑記》記載:“書白名明鏡,臨濟三十三世孫,開當志之貞珉,傳之奕世,乃更為之曰斯人也”,可見書白和尚也是臨濟宗弟子。綜上所述,順治至康熙年間梧州、桂林兩地準提閣的興盛均與臨濟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其他地區準提閣的興建限于資料有限無法探究,但準提閣與臨濟宗的互動或許是具有普遍地域性的行為。

清中后期盡管各地準提閣仍有一定程度的修繕,但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傳統社會受到巨大沖擊,廣西各地經歷著劇烈的變遷,佛教寺廟也逐漸走向沒落,準提閣也不例外,總體衰敗趨勢是無法避免的。據昭平寶珠觀的嘉慶十七年(1812)《大清嘉慶癸酉重建寶珠觀準提閣》碑記載,“寶珠觀,在昭邑城東北之黃姚街。自前朝萬歷年間,越亂既久,漸就傾頹。迨本朝康熙五十年,左近居民興意重修,鳩工庇材,群起而力成之眾盛舉也?!保?7]但到了清末,昭平“樟木司巡檢署原在樟木林,后移建黃姚古氏祠之左,毀后移駐準提閣”。[48]由此可知,昭平準提閣不僅與道觀共處,后期更是被借用做巡檢司衙署,完全失去了宗教的意味。位于桂西南的寧明準提庵也不例外,“粵東客籍與土著相爭訟之,官官斷歸,土著乃就其地建鋪屋七間,年中收租充寧江書院公用”。[49]準提庵前空地被擠占出租用于經營書院,衰落情境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廣西各地的準提閣似乎逐漸與漢傳佛教寺院相趨同,且與道教、儒家文化相融合。上文所述《重修準提閣碑記》借用了《重修呂仙亭記》的碑陰,而呂仙亭(又名朗吟亭)始建于元代[50]103,同時據乾隆《梧州府志》卷四載呂仙亭有“呂仙像碑一,又七言律詩碑一俱在準提閣”。[51]由此可見,清代準提閣與朗吟亭不僅相鄰修建,碑刻也存在互相存放與互相使用的情況,從側面也能反映佛道融合的形勢。另外平樂沙子鎮沙子街尾的準提禪林,是目前廣西唯一現存的準提閣,其正殿主位供奉的釋迦牟尼,兩側是十八羅漢,正殿對面則供奉韋陀像[52],這與明代梧州準提閣供奉的十八臂準提菩薩相去甚遠,反而更像明清時期一般佛寺的規制。寧明準提庵,則更加“入世”,還同時供奉關帝[53],儼然成為人們日常信仰的綜合場所。

總的來說,明清時期廣西準提閣的興建與臨濟宗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分布不均的狀況除了與興建者個人的信仰、社會地位有關外,也與桂東地區經濟發展較桂西地區優越不無關系。清中后期以來,因為戰爭、洪水導致若干準提閣逐漸被破壞外,大多數準提閣的衰落都沒有明確記載,至民國時期幾乎消失殆盡。這其中既與近代社會危機與轉型趨勢相契合,也或是廣西佛教衰落的又一明證。

四、結 語

盡管有學者指出,明清時期廣西佛教逐漸走向衰落,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巫教化[54],但似乎直到此時廣西佛教才突破桂北中心地帶向各地發展開來,這一時期大量興建的準提閣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現。明清時期,在臨濟宗的幫助下,廣西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準提閣,至康熙年間修建熱潮擴大至廣西大部分地區,并在此過程中與道教信仰、關帝信仰等相融合。隨著近代傳統社會遭遇重大變遷,各地準提閣均走向沒落,至今只在平樂縣還殘存一座準提閣??傊?,得益于梧州博物館保藏的《重修準提閣碑記》,我們才能一窺明清時期梧州準提閣的繁榮盛況,為今后進一步闡述廣西佛教文化的發展歷程與地方社會的歷史變遷提供新的思考。

猜你喜歡
重修梧州廣西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線上建課重修的探析
中共梧州城工委
學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續改進路徑研究
梧州工人運動的急先鋒
敦煌寫本《曹議金重修開元寺功德記》考釋
廣西廣西
廣西尼的呀
八十多載后尋訪梧州
夢梧州(外兩首)
關于獨立院校重修現象的討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