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省級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現狀研究
——以湖南博物院為例

2024-01-28 12:10王雨情
廣西教育·D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博物院湖南博物館

王雨情,魏 巍

(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博物館教育的概念及分類

公元前3 世紀亞歷山大博學園中的繆斯神廟創立,這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館[1]。1921 年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建立第一個國立博物館。在19 世紀60 年代,“師夷制夷、中體西用”的提出大大推動了我國博物館的建設。隨著博物館定義的不斷更新,博物館也逐漸從一個藏品收集保管方變成社會教育方。國際博物館協會認為教育是博物館重要的職能之一,博物館應該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吸引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社區以及地域的個人或團體,為他們提供公共教育機會[2]。廣義上的教育可以理解為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并且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狹義上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而博物館教育則屬于廣義上的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博物館教育也不再止步于簡單的講解,而是更多融入了新時代產物,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博物館教育活動作為一種較為自主的學習方式,通過開展各種展覽以及教育活動,使前來參觀的觀眾形成利用展館資源進行學習的習慣,在增加受眾群體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民眾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傳承使命感。

博物館教育的受眾群體是社會全體人員。學生、青少年、成年人、老人都有可能成為博物館教育的受益者,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受教育者,博物館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廣大的受眾群體將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范圍大致分為兩個方向——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一)博物館學校教育

2020 年教育部印發 《教育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3]《意見》提出要促進中小學生對博物館資源的使用,將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與學校教育進行結合,博物館與學校組成共建單位,共同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學校教育是博物館教育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博物館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場所,更多的是幫助學生豐富精神生活、拓展課外知識。

早期的博物館教育活動便是與學校教育相融合,如南通博物苑建立之初便向師范學院的學生開放,并配合相關課程舉行教育活動。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部分家長以升學為目標,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博物館則彌補了學校素質教育部分不足。博物館為學校提供教育場地,教育人員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如天津市平津戰役紀念館與新華中學和苑學校聯合開展了“鋼鐵長城強軍夢”主題展覽活動,將展覽區域放置在學校內部,展覽主要以時間為脈絡,以紅色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校內展覽了解紅色文化;吉林省博物院展開“只此青綠”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員的帶領,學生們了解18 歲少年王希孟眼里的千里江山,并通過掐絲工藝進行制作砂畫?!爸淮饲嗑G”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在了解《千里江山圖》歷史的同時也對掐絲工藝進行了實際操作,通過感官與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加深記憶。此外,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進行館校合作教育活動。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在學科教學中引入“故宮學”的概念,開設《故宮博物院與古代文化》選修課,通過學科交叉的形式促進知識的融合與貫通,課程通過實地考察、教育進校園、動手操作等形式讓更多學生及教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博物館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的廣義解釋為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于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狹義的解釋為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進行的教育[4]。社會教育年齡具有廣泛性、形式具有多樣性,這種教育是無形的,是社會成員及團體自發進行參與的一項活動。博物館早期僅作為皇室或者個人收藏地點,多為私人擁有,后來隨著公共博物館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博物館,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場所其責任也越來越重。博物館社會教育主要包括講解博物館展覽、研究教育理論、發布教育信息、觀眾研究、科學策劃教育活動、組織培訓志愿者等等。

時代快速發展導致人們以前所儲備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終身知識需求,博物館作為除學校外的第二教育場所,以實物資料為主,專業教育為輔,能夠很好地為觀眾提供終身教育。博物館通過開展公益性展覽、講座、論壇、流動展覽等活動,最大可能為各個受眾群體提供教育服務。在國內,許多博物館都舉辦類似的社會教育活動,例如上海氣象博物館開展“劇本殺——《水手日記》”實景扮演推理解謎游戲,活動將徐家匯氣象臺發展歷史作為主體脈絡,館內展品相關知識作為線索,以增加氣象科學知識以及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為主要目標所開展的教育科普活動,活動于線下開展,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參加人數達到3 萬余人。國家博物館在第28 個讀書日開展“何以載文——國博帶你探尋書寫載體的變化”教育活動,活動以基本陳列與專題展覽為依托,通過志愿者的講解了解關于書寫載體變化與文字的力量。隨后志愿者帶領觀眾進行書籍裝訂活動,進一步了解相關知識。

二、湖南博物院開展教育活動的情況

湖南博物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館內藏品約有十八萬件,設有兩個基本陳列以及四個專題展館。作為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2008 年被列為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更是在2018 年被設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湖南博物院一直秉持著“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原則開展各類展覽,2018 年開展教育活動330 次,2019 年開展教育活動1238 次,2020 年開展教育活動489 次,2021開展教育活動1828 次。此外,其教育實體空間達到5700 平方米,接待觀眾超過上萬人次,并對兒童、學生、成人群體開展不同的教育活動,如“漢風文化進校園”“馬王堆符文之謎”實景解謎游戲、歲時記系列活動。

(一)數字化資源建設

隨著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互聯網的闖入,到今天動動手指就可以足不出戶地瀏覽到各大博物館的信息,互聯網的發展帶動著博物館教育的飛躍。湖南博物院作為國家文物局數字展示重點研究基地,多年來致力于博物館數字化項目建設。

2022 年9 月,湖南博物院引入智慧導覽器,機器通過智慧識別從語音講解、視頻講解小游戲多方面對文物基本信息進行介紹,上線以來租借累計達到7.7 萬臺次。2022 年12 月上線智慧導覽器與AR眼鏡導覽,對“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以及“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進行智慧導覽。便捷的參觀方式以及新穎的視覺體驗極大地提高了參觀者的體驗感。2022 年7 月湖南博物院開設“聽·見湖湘——湖南音樂文物與故事”的展覽活動,展廳內設置3D 打印的商代銅鐃,上方設置曲面投影屏感應器,敲動銅鐃上方則會展示出春夏秋冬等四季景象。展廳后方應用全息虛擬技術建造一個漢代侯府歌舞與樂隊演奏的仿真空間。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大大增加了展覽的趣味性。2023 年1 月,湖南博物院與五家單位就“紅網新媒體元宇宙傳播應用實驗室”共建合作進行了簽約。通過五家單位的各自優勢,推動數字化資源建設、開發數字資源發展。通過全景視頻、圖像等多項技術結合讓文物“活起來”,為參觀者營造全新參觀體驗。

(二)分眾化教育

觀眾作為博物館教育的主體,是博物館實施教育活動的必備因素。2021 年博物館線下參觀人數達到7.7 億人次,線上參觀瀏覽量更是達到41 億次[5]。龐大數據的背后是國民思想素質的提高。分眾化教育近幾年來由市場營銷與傳媒方面引入博物館行業,大眾教育轉為分眾教育,各大博物館紛紛開啟分眾化教育模式。2015 年頒布的 《博物館條例》里提到,博物館要為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配備合適的講解人員,說明博物館行業已經注意到觀眾的差異性。

湖南博物院作為省級博物館,年參觀量達到142.14 萬人。2016 年至今開始針對不同群體成人、兒童、學校、家庭、特殊群體等推出多項教育項目。通過對觀眾的深入了解,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對普通觀眾進行導覽服務、對學生提供相應講解服務、開發設計學生閱讀刊物及影音資料,對教師舉辦教育資源租借、專題講座等等。目前湖南博物院開展的教育活動形式有:成人活動、親子活動、移動博物館、假期博物館、線上微課程、館校合作公開課程等等,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觀覽需求。

對于在對人群進行分類時,湖南博物院注意到了殘疾人、低保人群。為了幫助這類人群走入博物館,湖南博物院提供送票上門,并安排車輛接送以及設計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活動。湖南博物院于2018 年起,開展“歲時記”教育項目,這是為傳統民俗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為依托所設計的教育活動,以家庭團體為主要的受眾群體,通過傳統節日與湖南博物院所藏文物的整合,向公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家庭教育者提供良好教育平臺。

(三)開展館校合作

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館校合作模式一直以來都是博物館實施教育活動的首選。2020 年發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以及《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均指出要推動中小學與校外博物館進行多元合作,促進青少年素質教育。2021 年7 月24 日,“雙減”的實施使學生課外補課時間減少,課外活動時間增加。博物館里展出的真實文物、多元化的展覽主題、生動有趣的數字化產品以及專業的導覽講解服務,吸引一些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開始涌入博物館,他們期望可以通過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增加孩子對歷史、自然、科學、人文等多方面的接觸。

湖南博物院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常年保持著與各大中小學之間的聯系。自新館建成以來開展教育活動5000 多場次,并與近40所大中小學建立密切的館校合作關系。在2016—2020 年湖南博物院發展規劃中提到要立足館校合作平臺“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護中心”,積極申報相關古尸研究保護專利。

2021 年在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 指導下聯合湖南博物院等七家博物館于開展“漢風文化進校園”活動?;顒右跃€上展覽、精品文物、線上課堂、精品課案、成果展示、示范慕課等六大板塊進行。其中,湖南博物院通過專業教育人員以及權威的課程內容大力推廣“漢風文化”,出版《“漢風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課程設計案例》系列書籍并拍攝“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線上講解視頻,活動涉及省內外10 余所中小學,服務人數超過1 萬人。

(四)地方特色教育

要想促進當地博物館的發展,立足當下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地域特色是一個地方歷史的濃縮,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傳承,是當地人心中獨有的記憶。

湖南博物館通過對當地文化信息的收集以及藏品搜集,拓展文物信息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品牌,吸引觀眾前往參觀,如湖南博物院開設的“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展覽”,該展覽是展示湖南地區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展覽。展覽主要從五個部分敘述湖南地區歷史,分別是第一部分“家園”,第二部分“我從哪里來”,第三部分“洞庭魚米鄉”,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跡”,第五部分“湘魂”[6]。地方特色文化展覽在當地民眾心中具有特殊意義,通過對地區文化的講述也可吸引外地群眾前往參觀,而地區特色文化展覽作為一個窗口,也是展示本地區特色歷史文化的媒介。

(五)移動博物館建設

移動博物館一詞是指大型游覽車或者集裝箱式的流動博物館[7]。這類博物館教育活動更具靈活性。它可以開進校園與同學們近距離溝通,也可以進入偏遠地區為人們開闊視野。在移動博物館的車內,觀眾可以閱讀文字、欣賞圖片、觸摸復制品,極大地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湖南博物院于2015 年6 月11 日年正式啟動“移動博物館”項目,展覽形式為封閉式可推拉貨柜車,車廂展開后凈展示面積約35 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 人參觀。同年11 月29 日首次啟航,對周邊村鎮學校進行教育活動導覽。2018 年5 月與縣級小學開展了巡展活動與課程推廣;2018 年12 月18日湖南省博物院聯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進行聯合巡展,1500 余名學生對展覽車進行參觀。湖南博物院從2015 年開始連續8 年為周邊中學以及偏遠地區學生提供移動博物館教育服務,累計行程超過6000 公里,深入30 余所中小學。移動博物館這種創新教育模式更好地體現了博物館教育的“以人為本”理念,將博物館帶到觀眾身邊。移動博物館項目獲評 “2022 年湖南省直機關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三、對國內其他省級博物館的教育活動的思考

(一)完善各級博物館健全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建設

隨著數字化應用的逐漸發展,數字展覽在給觀眾帶來震撼體驗感的同時也提供了參觀的新鮮感與趣味性。大部分博物館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并在進行不斷完善。

首先,針對大型博物館可以選擇引進大數據分析系統。博物館可以通過網站訪問數據查看訪客對博物館網站內各個部門頁面的訪問情況,從而更好地了解觀眾的喜好,設計出更受歡迎的教育活動。其次,中小型博物館建設數字化外包項目。在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方面,大型博物館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設計團隊,但是對于一些中小型博物館是沒有資金建設這方面團隊的,所以一些中小型博物館可以選擇外包政策,將網絡設計委托給外包設計公司,隨后將數字化技術帶入展覽,增加展覽趣味性。

(二)彌補教育活動資源分配不均

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備案博物館有6183 家,以黑龍江黑河至云南騰沖為分界線,大部分博物館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再細分又可分為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一、二線城市有著良好的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開展的博物館展覽數量多、質量高。據統計北京市備案博物館有167 家,2022 年平均每月開展社交活動11 場,這是作為教育資源豐富地區的統計,一些中小城市的社教活動屈指可數。目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良莠不齊,有很多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源于專業人才匱乏、歷史原因、從業人員中從事教育相關人員較少,部分館內人員結構不合理,管理人員較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低等等。另一方面高校對教育人員培養的不重視也是造成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難以推進的原因之一。首先要加強博物館教育人員的底層建設。近年來博物館的大量建設,參觀博物館的人員逐漸增多也對博物館教育人員提出考驗。從師資、學科、團隊等方面來看,專業建設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導致專業建設水平不高,因此應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其次要開啟“大館帶小館”活動。由于博物館規模和影響力的不同,其服務能力也有差異性和特殊性。大館的藏品可以帶入小館進行展覽,在促進城市內博物館良性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彌補小型博物館藏品資源短缺的問題。

結語

習近平2015 年2 月15 日在西安博物院視察時指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盵8]。在這所“學?!眱瓤梢詫W到很多,不限時間、不限地點,任何人都可以在這所“大學”里學習。湖南博物院作為助力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單位切實履行博物館教育職能。與此同時,近年來出臺的政策也極大地推動著博物館教育事業的進步。博物館作為公共教育機構,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義務,博物館教育發展任重道遠。未來,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學習、融入博物館,仍是博物館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猜你喜歡
博物院湖南博物館
博物院尋兔記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博物館
三線建設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參觀河南博物院
與時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創新使命
露天博物館
歲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