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琴經》琴樂養生思想與西方音樂療法對比研究

2024-01-29 03:36劉麗
樂器 2024年1期

劉麗

摘要:古琴是最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特色的樂器,也是文人修心養性的重要工具,它所具備的養生價值值得挖掘和總結?!堵犌俳洝穼⒐徘俚寞熡?、修行功能從撫琴者拓展到聽琴者,極大地拓展了古琴的受眾面?!堵犌俳洝穼徘俚膶徝纼r值、養生價值及撫琴者、聽琴者如何進行琴樂養生進行了系統的歸納總結,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琴樂養生思想。這一體系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養生思想的智慧,也因此與西方音樂療法有所區別。本文采用比較學方法,首次將《聽琴經》琴樂養生思想與西方音樂療法進行對比,將其中的異同進行闡述和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聽琴經》琴樂養生思想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聽琴經》 琴樂養生思想? 西方音樂療法? 比較學

一、引言

音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它不需要依賴現實世界客觀存在的條件而純粹產生于人的內部,是人內部體驗的一種表達。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和學者研究發現,人類早期的音樂活動并非為了審美,而是為了生存。人類在音樂活動中不斷體驗音樂的美,從而增強對生命力的積極體驗,以便提高對痛苦、恐懼、壓力和疾病的應對能力。這種良好的、愉悅的、積極的體驗正是構成一個人強大生命力的基礎?,F代科學已證實,音樂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產生音樂情緒,這種音樂情緒與建立在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生理基礎上的日常情緒不同,它有助于幫助聽者進入具有療愈功能的“內穩態”。

將音樂應用于人的療愈方面,西方音樂治療開展了大量的實驗來研究音樂對人的治療作用,發展了百余種療法。中國自古就有五音療疾的學說,學者們結合醫學的最新發展開發了音樂電療和音樂電針灸等方法。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古琴音樂具備柔和、空靈、悠揚的特點,創始之初就具有修身養性的功能?!肚俨佟酚涊d“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堵犌俳洝贰胺睬倩驊溉胂叶?,或吟詠隨之而歌,無不寄情抒懷,明志托思。故而日月經久,動蕩湮郁,消融積悶,調息導氣,養靜平心,理性至真矣?!边@種功能的實現要求音樂家靠心靈對自然進行直覺體驗,既要觀察客觀事物,又要體驗自己的內心世界,把主觀情懷和客觀事物的神髓交融滲透,通過自然事物體現主觀精神。在西方音樂治療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代,中國傳統音樂的養生價值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琴[1],其巨大養生價值亟待發掘。

《聽琴經》,朱慧鵬所著古琴哲學作品,是琴學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琴學史上第一部系統講解如何聽懂古琴音樂的著作?!堵犌俳洝穼⒐徘購淖陨硇奚眇B性的功能拓展到幫助聽琴者知音、養生、修行等更廣闊的范圍[2]。不僅包含了古琴養生的系統理論,還闡述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本文采用比較學的方式來對比《聽琴經》琴樂養生思想與西方音樂療法,分析不同療法類別以及音樂、參與者等核心要素的異同,以加深對《聽琴經》琴樂養生思想的理解。

二、按音樂體驗分類對比

西方音樂療法與古琴養生體系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并沿著不同的路徑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審美傾向。古典音樂是西方音樂療法使用的主流音樂,它發源于宗教音樂,通常有明確的主題,使用多聲部對位法,致力于表達復雜的情感和思想。古琴音樂承載了“和、靜、清、遠……”等中國傳統審美趣味,在儒釋道文化滲透、融合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中正”“平和”“淡雅”的古琴美學[3]。不同的審美必然會激發人們不同的音樂體驗,在利用音樂促進人的健康時也就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本文根據音樂體驗的不同,從接受式、再創造式、創造式的縱向分類角度將二者進行對比。

(一)接受式

接受式音樂療法是指來訪者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語言、非語言的方式對音樂產生反應。聆聽體驗的焦點可以在生理、情緒、理性、審美或者精神層面,目標可以是喚起特定身體反應、使人興奮或放松、激發某種情感體驗、探索內心想法等。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通常首先會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來訪者放松,進而采用代表不同情緒的音樂進行干預,促進來訪者的健康。在接受式音樂治療中,來訪者通常不是被治療師的技術所救,而是在美的音樂伴隨下的自救[4]。

在《聽琴經》中,聽琴者同樣以“接受式”與音樂交互,感受琴樂之美?!扒倏绅B生”,其機理需從撫琴者和聽琴者兩個角度闡釋。琴樂自撫琴者端發出,若撫琴者能做到“ ①靜樂道”,以“正心明德”為宗旨,遵循“至精返樸”的法則,自然而然地“抒懷理性”,聽琴者聞“琴之善美”,若可“感其心,同其性”,自然在不知不覺間進入心平氣和的狀態。相應的,聽琴者能感受到琴樂之美的層次與其音樂感知力密切相關。若“心靜至真”,則聽琴者可感知到“大美乃至”;若以“靜心”聆聽,也可觸及大美,感知聽琴者情緒、情懷;若“心不靜”,則只能停留在愉悅感受的層面上。具體而言,《聽琴經》闡述了能夠幫助聽琴者更好獲得琴樂益處的“聽琴八法”。首先是“松” “泰”,這兩種方法旨在幫助聽者身心松靜,靜內志正,泰然自若,進入一種回歸自然的內穩態;在此基礎上,忘、隨、知則開始與琴樂共舞,聽琴者與撫琴者在音樂之間、人和人之間產生情感交流;最后的會、明、空則直接帶領聽琴者進入琴道修行的領域。與其說聽琴療愈聽琴者,不如說聽琴者在通過聽琴修行,用中正平和的能量來增強自身,不生邪念,以智慧來面對各種境遇。

在接受式的方式下,音樂主要通過聽覺發揮作用;不同的是,西方接受式音樂療法注重利用音樂來調動來訪者的不同情緒,從而起到宣泄或激發的作用,而琴樂養生更關注以音樂所具備的中正平和的能量來內聚聽琴者的精神,進而達到療愈的效果。

(二)再創造式和創造式

再創造式方法是指來訪者學習、歌唱、演奏或表演預先創作的音樂以發展感覺運動技能,提高注意力以及發展一種傾聽和監控自己的能力,主要適合那些需要有結構來發展特定技能和角色行為的群體。創造式方法是指來訪者以作曲、改編等形式來創造音樂,進而通過其創作去探索更深的內在議題以及發展將部分整合進整體的能力。通過音樂創作和表達,個體可以找到一種獨特的表達形式來探索和處理內心的情緒,也可以找到新的方式來重新定義自己、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和增強情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音樂治療師與來訪者的關系作為治療的背景,治療師通過音樂來協助來訪者探索、整合內心體驗和經驗[5]。

《聽琴經》中所涉及再創造式與創造式的方法主要用于撫琴者自身的療愈。古琴天然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抒懷理性”的作用[2]。歐陽修曾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錄了自己撫琴排憂,心情逐漸從憂郁、沉悶轉為快樂、開放的過程,并由衷地說道:“用藥不如用樂也”?!堵犌俳洝分兄v到撫琴者可用琴來養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琴能載道。撫琴者“序守天地而持正其身,和順天地而同化其心”,因此能“以生而不養,而自得其養”。古琴中的創造式方法主要指“打譜”“創曲”,或“即興”。在古琴藝術中,由于減字譜不定音、無時值,因此需要彈奏者根據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原作意圖,并進行再創造,這個過程稱為“打譜”[6]?!皠撉被颉凹磁d”指撫琴者跟隨外物或內心情緒引發的樂思發展,形成內心境象及旋律,最終形成獨立琴曲的過程。琴曲創造講究琴人情懷,“容天地萬象于其內,含應物所感于其中”,以真性情入琴。以“打譜”為例,打譜“易于悅耳,難于入心”?!皭偠笔侵盖僖袅饔诒砻?,極力滿足人們愉悅愿望,脫離了琴性;“入心”即超越了對欲望的滿足,而是感悟和理解琴譜的精神內涵,最終達到“融達于心,無所造作”,由此使得琴樂善美。

由此看出,無論是西方音樂療法,還是古琴養生方法,在再創造式和創造式的方法中,都以追求音樂內在的精神表達作為目標,而非單純的感官享受。相比而言,琴樂的創造過程更加強調對于欲望的超越,而追求“無意造作,發乎自然而入其心”。與接受式不同的是,由于再創造式與創造式中加入了音樂創作,需要參與者具備較好的音樂感受力以及技能才能夠充分從中獲益。

三、從核心要素角度進行對比

無論是何種音樂療愈方法,都離不開音樂和人的互動。因此筆者從橫向角度二者核心要素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參與者關系、參與者狀態以及音樂審美情感的作用三方面。

(一)參與者關系

西方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它注重咨訪雙方的治療關系,同時將關系視為改變發生的背景甚至動力。在音樂療法中,由于音樂的加入,人與音樂之間形成了多層次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治療得以開展的安全背景,同時也是促進探索的動力之一,使得來訪者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泄,積極情緒得以抒發,并獲得一種具有治療意義的矯正性體驗。

《聽琴經》并未專門闡述撫琴者與聽琴者關系的章節,但書中卻不難發現對人與人之間關系重要性的強調。在“聽琴八法”中,忘、隨、知都涉及撫琴者與聽琴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并不作為改變的背景,就是改變本身。如“忘”法所述的“化忘”,“化忘”從聽琴者被琴聲吸引的感性體驗開始,發展到精神心理更深層次的“相通”,再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相化”,由此可達到所謂“相遇式共情”的高層次情感體驗,毫無疑問,這種深度共情體驗是難得的,同時也是具有療愈價值的。

在古琴的養生體系中有一種特別的關系,即天人關系?!叭朔ㄌ斓囟鴦撉佟?,因此“天地萬物之聲皆在其中”,撫琴者感受琴中潛藏的宇宙自然之道,琴樂由心而出,由指而發,聽琴者用心聆聽,就像與自然大美相遇,在琴之“大音”中感受天之大、地之廣,體味自然之廣博與大愛,從而達到“感悟其道,不養而養”的養生效果。

(二)參與者狀態

在西方音樂療法中,意識轉換狀態是對治療重要且必要的狀態。它是一種特別的意識狀態,介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在這種狀態中,人會感覺自己身體非常沉重,或感到身體輕飄飄的,甚至融化了,但是頭腦卻是清醒的;與此同時,人會對自己內心情感產生更深刻的覺察和理解,可能產生關于自我情感的頓悟體驗,甚至會體驗到一種復活、新生的感覺。接受式音樂療法通過各種催眠導入方法來促使來訪者進入意識轉換狀態,從而為后面的音樂與言語治療打下基礎。除了某些藥物和音樂肌肉漸進放松訓練,冥想、修行、沉浸在審美狀態、進行深刻的內省時都可以出現意識轉換狀態。

與接受式音樂療法中來訪者被動進入意識轉換狀態不同,聽琴者需要有意識地意識到當下發生的內部和外部事件,不去判斷、拒絕或依戀當下。在這種狀態下,伴隨著琴樂,聽琴者會進入意識轉換狀態并經歷從“若樂如風”“有表-被感”的審美體驗到“感同吾心,是謂相通”的感性體驗,再到“通之不覺,是謂相化”的高層次情感體驗的動態變化。在這種變化中,聽琴者與琴聲同頻共振,達到“不養而養”的效果。

(三)音樂審美情感的作用

音樂作為一種時間感知的聽覺藝術,往往能喚起審美情感。審美情感通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主觀感受的強度和/或情緒喚醒本身就是獎勵。音樂審美情感的產生取決于音樂和聽者狀態。音樂包括音樂元素以及表演方式,是引發音樂審美情感的起點。西方音樂療法中音樂的選擇一般要考慮來訪者的內在需求、情感狀態以及接受程度。聽者狀態包括注意狀態、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近年來,關于聽者狀態對于音樂審美情感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研究證實,非判斷性、開放和接納的正念狀態可幫助聽者增強音樂審美情感,促進個體進入放松狀態,提高身體覺知,改善情緒加工[7]。

琴樂是撫琴者和聽琴者交流的媒介,其中蘊含的美也是琴樂能否產生養生效果的關鍵。琴樂之美的產生要兼顧動靜、虛實、剛柔。動靜有常則可使人“定心處靜”、虛實互變則不疲不窒、剛柔相濟則可壯志、養心。由于“琴樂之美惟難言表”,需“意會”才能感受琴樂之美,因此《聽琴經》尤其強調聽者狀態,“聽琴八法”即強調聽琴的過程是有意的正念狀態和琴樂的結合,二者相互促進,正念狀態利于音樂審美情感的生發,這種情感又可反過來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

四、總結及展望

本文首次對琴樂養生思想和西方音樂療法進行了對比研究,論述角度包括縱向和橫向,縱向即按照音樂體驗分類,橫向即音樂療法的核心要素。這一對比有助于我們在區別中看到聯系,在相同中看到獨特,從而加深對《聽琴經》琴樂養生思想的理解。

總體而言,《聽琴經》琴學思想體系囊括了琴人修行、琴樂養生、琴樂美學等多個古琴相關核心主題,形成了凝聚中國傳統文化及哲學智慧的琴學系統。其中以琴學思想為基礎,在“本宗法用”四個層面闡述琴樂養生的理論及方法,是使撫琴者和聽琴者都可學習、實踐并獲益的“琴樂養生經”。相對應的,西方音樂療法以臨床科學研究為基礎,注重治療師的專業性及經驗,對治療中的有效因素進行梳理及分析,形成了受眾明確、機制清晰的系統。因此,對于西方音樂療法的了解和梳理有助于我們從更為具體的角度加深對琴樂養生乃至中國傳統音樂療法的對比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研究、推廣琴樂養生思想,從而惠及大眾。

注釋:

① :péng《聽琴經》作者感悟到靜有不守不歸的另一種狀態,而將靜分為先天和后天,這種狀態又沒有合適的文字可以清晰表達,后來觀看洛水入黃河,悟到動也有和靜一樣的另一種狀態,又互為表里,從而合“河洛”二字,造一新字來表示萬物至真、天地以合、盡顯自然的先天狀態。

參考文獻:

[1]李雨林,王新煜. 當代古琴藝術的弘揚路徑探究[J].喜劇世界.2023(751)

[2]朱慧鵬.聽琴經[M].2020

[3]王東濤.禪宗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J].齊魯藝苑.1996(2)

[4]高天.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5]Kenneth Bruscia.Defining Music Therapy(Third Edition)[M]. Barcelona Publishers.2014

[6]魏育林.聽琴經釋義[M].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20

[7]Liu, X.; Shi, H.; Liu, Y.; Yuan, H.; Zheng, M.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s Musical Aesthetic Emotion Processing in Young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8)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師范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