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對民族器樂傳承的意義與問題策略研究

2024-01-29 03:36董鑫王志軍
樂器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族器樂傳承創新

董鑫 王志軍

摘要:由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聯合制作的大型原創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目前已播出四季。它以民族器樂切入,在保留中國傳統民族器樂作品原有韻味的基礎之上,與當今聽眾的審美相契合,對經典曲目進行創新演繹,并結合高科技手段,為觀眾帶來了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視聽盛宴,弘揚了國樂經典,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此同時,該節目亦存在一些發展民族器樂需要注意的問題?;凇秶鴺反蟮洹穼γ褡迤鳂返牧己猛茝V效果,本文對該節目如何推動民族器樂的發展及其意義與產生的問題予以探討。

關鍵詞:《國樂大典》 民族器樂? 傳承? 創新

《國樂大典》圍繞民族音樂的主題展開,將經典音樂作品重新編曲,融合戲曲、舞蹈等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重新演繹。表演結束后進行點評,向聽眾科普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知識。這檔節目實現了從音樂欣賞到文化傳承,使聽眾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秶鴺反蟮洹返谝患静コ龊蟊阙A得了各界的廣泛好評,摘得“2018年省級衛視綜藝欄目移動傳播月榜”3月份桂冠,并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2018年一季度創新創優節目”。第二季《國樂大典》再創佳績,榮獲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綜藝節目獎的提名。經過前兩季的沉淀,第三季《國樂大典》迎來了收視口碑雙豐收,最高收視全國第三(索福瑞55城數據),被評為2021指尖榜“影響力電視綜藝”。第四季《國樂大典》獲得B站評分9.8,線上系列直播的流量排名位列B站綜藝類榜首,并榮獲“省級衛視年度品牌影響力節目”。該節目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藝術享受,廣泛傳播了中國傳統民族器樂,還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一、《國樂大典》推動民族器樂傳承的措施

(一)普及樂器與樂曲,讓觀眾認識民族器樂

人們對于一些大眾化的民族樂器如琵琶、二胡等熟悉度較高,但對我國其他一些相對小眾的民族樂器了解甚少,《國樂大典》這檔節目恰好為這些民族樂器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對于推動其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五色風樂團為我們展現了艾捷克和熱瓦普等維吾爾族樂器;神駿樂團為我們展現了蒙古族樂器馬頭琴和火不思的悠揚旋律;瑪尼石樂團展現了藏族樂器扎木念琴、弦子的魅力。各個樂團特色樂器的演繹,為相對小眾的民族樂器帶來關注度,讓觀眾有所認識和了解。

《國樂大典》中的各個樂團為觀眾呈現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讓觀眾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所認識,如海上城潮樂團演繹的《畫眉跳架》和《大拜堂》,讓觀眾感受到了潮汕地方音樂特色,并且在潮州大鑼鼓《社慶》中,融入布馬舞、鏢旗舞等民間舞蹈;赤焰樂團演繹的京劇曲牌《夜深沉》,為觀眾展現了京劇的藝術魅力;晉風樂團演繹了高亢激越的晉北梆子《三對面》??梢哉f,《國樂大典》這檔節目在一定程度上向廣大群眾普及了中國傳統音樂。

(二)創新樂曲與表演形式,讓觀眾關注民族器樂

在音樂的呈現內容上,首先,將傳統民族器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在流行音樂盛行的當下,《國樂大典》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將傳統民族器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如風林火山樂團在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中融入電子音樂、英倫搖滾等多樣化的元素;月之源樂團在京劇傳統劇目《蘇三起解》中融入歡快的House曲風,為觀眾帶來新的聽覺體驗。

其次,傳統民族器樂與世界音樂相接軌?!秶鴺反蟮洹分械臉穲F將傳統民族器樂與世界音樂相結合,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多元性,為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既有中國的傳統樂器與世界民族樂器組成的樂團,如絲路非凡樂團的組成包括傳統樂器二胡、琵琶、竹笛以及西班牙的弗拉門戈吉他、印度的西塔爾琴和塔布拉鼓。也有運用民族樂器演繹西方器樂形式的樂團,如晉風樂團演繹的《火車托卡塔》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器樂形式,樂團進行重新編曲,讓觀眾感受到了不同時代的曲風。

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在作品的表現形式方面,《國樂大典》打破常規的民族器樂表演只有樂器演奏的傳統,在音樂作品中糅合詩賦、吟唱等多種文化元素,如李尚戰隊在《左手指月》中融入粵劇《帝女花之香天》的念白;赤焱樂團在樂曲《一生所愛》中加入女聲吟唱。在樂器的演奏形式方面,民族樂器傳統的演奏形式多為坐立演奏,而《國樂大典》中的部分樂團采用站立演奏的形式,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如神駿樂團站立演奏蒙古族樂曲時,更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在樂器材質方面,民族樂器多為木制或竹制,《國樂大典》中的女子水晶樂坊所用樂器均以水晶制作,為觀眾展現了水晶樂器清澈明亮的音色,極具時尚感。

(三)科技結合舞美的節目效果,讓觀眾感受民族器樂

音樂具有非具象性的特點,不能像繪畫那樣,形象地再現物質形態。正因如此,聯想與想象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調動人的視聽聯覺,讓觀眾切實感受音樂的美。節目將高科技與舞美相結合,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沖擊,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視聽盛宴。不僅首次采用4K超高清晰度電視節目錄制,為觀眾帶來了高清的畫質和立體環繞音效,還在節目的第四季中,運用AR虛擬技術還原故事場景,配合音樂,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舞美配合樂曲所要呈現的故事和表達的情感渲染氣氛,強化舞臺的視覺效果?!秶鴺反蟮洹愤@檔節目將舞臺與表演藝術完美地融合,視覺與聽覺相輔相成,為觀眾打造一場視聽盛宴,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美。

(四)鑒賞團點評的節目模式,讓觀眾了解民族器樂

音樂具有非語意性的特點,它不能像文學、詩歌那樣,借助語言文字來描述客觀對象。為了讓聽眾明確樂曲所表達的含義,便需要對聽眾進行解讀。這一點從19世紀用文字表達作曲家創作意圖和作品中心思想的“標題音樂”便可以看出解讀音樂的意義?!秶鴺反蟮洹吠ㄟ^由文化界和音樂界專業人士組成的鑒賞團的點評,向大眾普及民族器樂相關知識,挖掘其精神內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如國樂大師方錦龍會在每期節目中與樂團進行互動,向大眾展示不廣為熟知的樂器;文史學家們會在每個樂團結束表演后,對樂曲背后的歷史故事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講解。通過專家鑒賞團的全方位分析與解讀,讓觀眾深刻地了解民族器樂的歷史文化,為觀眾打開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民族器樂世界的大門。

二、《國樂大典》對民族器樂傳承的意義

1.提供大眾化平臺推廣民族器樂

音樂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在漫長的歲月里,傳統音樂依靠它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豐富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然而,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民族器樂生存環境的變化,“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局限性以及中國音樂教育體系西方化等諸多原因,使得民族器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相比,較為小眾。無論是站在傳承中國人自己的傳統音樂的角度,還是站在發展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格外重要。小眾化的音樂需要大眾化的傳播媒介走進大眾視野?!秶鴺反蟮洹穭t為民族器樂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大眾平臺,它將民族器樂以電視綜藝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同時在微博、抖音、B站等其他平臺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受眾群體,推動其大眾化傳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感受到它的魅力并喜愛它。

2.民族器樂的創新滿足受眾期待,吸引受眾關注民族器樂

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即“期待視野”?!捌诖曇啊敝傅氖亲x者在對文學作品的接受理解過程中,已有的審美經驗、生活閱歷、文化水平和情感思想等會構成讀者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在閱讀活動中,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審美期待。若推廣民族器樂的節目仍然采用傳統的表演,會對觀眾造成審美疲勞,失去觀看興趣,民族器樂則不能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而《國樂大典》中各個樂團對于音樂的創新,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對于人們不熟知的樂曲,已然是具有新鮮感的。而對于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觀眾已經十分熟悉,這時便需要對原曲進行創新性地改編,包括古與今的結合、中與外的結合等等,以此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另外,《國樂大典》每期節目一個主題的設定,可以讓觀眾看到多元化的表演,同樣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期待。與原汁原味的音樂相比, 創新更符合當今的大眾審美,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從這檔節目的良好口碑和收視率的成功可以看出,它的確通過音樂的創新吸引了更多的受眾開始關注并喜愛中國傳統民族器樂。

3.弘揚傳統音樂,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每個民族的發展都依存于本民族文化的內聚力,源自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中國傳統音樂包含著綿延幾千年的審美品格,它是中華民族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國樂大典》以民族器樂為主題,弘揚了中國傳統音樂,并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了受眾的民族文化修養與自信,增強了受眾的文化認同。節目中的每一處編排和細節設置,都體現了深厚的國樂情懷。無論是對每一首樂曲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改編或創作的音樂風格特色做注釋,還是通過“國樂鑒賞團”的鑒賞模式,對民族樂器和每一首樂曲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行拓展解讀,都讓受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積淀;無論是風格迥異的樂團對民族器樂曲的創新性演繹,還是鑒賞團在點評環節與嘉賓的即興互動,都讓受眾感受到傳統音樂的魅力,在表演與言語之間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喚醒國人對傳統文化淡漠?!秶鴺反蟮洹愤@檔節目弘揚了傳統音樂,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基因,進一步增強受眾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三、針對《國樂大典》中問題的策略研究

1.民族器樂的傳承與創新應并行發展

在《國樂大典》這檔節目中,雖然有以傳承傳統民族器樂的樂團,但大多數樂團是以創新為主,其中也不乏為了創新而博人眼球迎合大眾審美所演奏的樂曲,用傳統樂器演奏流行歌曲或耳熟能詳的西洋音樂,如女子水晶樂坊演奏的電視劇片尾曲《涼涼》、電視劇插曲《彎彎的月亮》,南亭會樂團演奏的電影主題曲《神話》等等。筆者要說的是,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傳承與創新并不沖突。創新雖然更多地面向沒有專業音樂素養的廣大群眾,我們固然需要通過創新令人耳目一新,為觀眾從感官到精神上帶來滿足和享受,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中國傳統民族器樂。但與此同時,為了讓觀眾更好、更深入地認識并了解中國傳統民族器樂,除了鑒賞團在節目中的科普之外,仍需各個樂團在普及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方面下功夫,演繹民族器樂的經典之作,為觀眾傳達富有內涵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精神,做到在創新中不乏傳承,傳承中亦有創新,推動二者共同發展。

2.尊重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自身發展規律

雖然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傳承與創新之路并行發展。但是,用傳統民族樂器將傳統樂曲與流行音樂拼接和演繹外國歌曲這種過度迎合大眾的問題仍需注意。如慈溪甌樂團在演奏一段蘇聯歌曲《喀秋莎》后,畫風一轉,演奏了二胡曲《賽馬》,一共將《喀秋莎》與《二胡》結合了三次進行演奏,聽得人一頭霧水。新月繆斯樂團則演繹的外國歌曲《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雖別有一番風味,但卻沖淡了民族器樂自身的特色。實際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傳承與發展都要有立足之本,固步自封、一味地模仿西方, 走全盤西化的道路均行不通。一個民族的文化,正是因為其自身獨具魅力的價值體系, 才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并為其他民族所認可。中國傳統民族器樂在與現代流行音樂和世界音樂文化碰撞交流時,既要立足于本民族,保留自身優秀傳統,又不固守傳統;既善于借鑒世界各國、各地區先進的音樂,又不盲目追隨。民族器樂雖然需要向大眾普及而順應時代潮流去做出一些改變,但在創新的過程中,仍然要尊重中國傳統民族器樂自身的風格形式特征,保留其傳統的音樂文化精粹,因此,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何昱燁,劉瑾.余音繞梁,化民成俗:論《國樂大典》的創新與傳播[J].黃河之聲,2021(19):151-153.DOI:10.19340/j.cnki.hhzs.2021.19.047.

[2]朱葉,朱玉江.論“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東方音樂文化認同[J].音樂文化研究,2021(02):15-21+3.

[3]張帥兵. 基于接受美學理論的《國樂大典》傳播策略研究[D].鄭州大學,2020.DOI:10.27466/d.cnki.gzzdu.2020.000917.

[4]羅燦.《國樂大典》:傳承創新傳統民樂[J].當代電視,2019(03):41-43.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19.03.011.

[5]秦瑩瑩.提升民族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的路徑——以“國樂大典”為例[J].傳媒,2019(02):70-71.

[6]張步中,劉少嬌.廣東衛視《國樂大典》的藝術特色與價值表達[J].中國電視,2018(12):47-51.

[7]王峰.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創新探究[J].視聽,2018(10):58-5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10.029.

[8]呂淼.以傳統音樂奏響經典之聲——評大型原創民樂文化競技節目《國樂大典》[J].當代電視,2018(10):62-63.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18.10.032.

[9] 李霜.中國民樂的困境、反思與對策——以“女子十二樂坊”為視角[J].社會科學家,2008(10):107-110.

[10] 鄒敏華.音樂審美中的視聽聯覺與創造性思維[J].中國音樂,2006(04):214-217.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民族器樂傳承創新
試論當代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旋律創作
探討如何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
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樂器及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簡析民族器樂的歷史進程及音樂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