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的“中國精神”課程設計
——基于西南交通大學的教學實踐

2024-01-29 13:11覃世艷李世敏章娟
關鍵詞:中國精神精神大學生

覃世艷, 李世敏, 章娟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學生尤其需要精神滋養和精神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曾將青年大學生階段比喻為人生道路上的關鍵時期,如同農作物的拔節孕穗期,需要悉心引導與培育。專門設置“中國精神”課程,以中國精神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有利于應對大學生的精神困惑和成長不足。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歷史發展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精神品格,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1〕。中國精神匯聚了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成為團結奮進、創新開拓的堅實后盾。對于大學生而言,專門學習“中國精神”課程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弘揚,更是個人成長及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當前,絕大多數高校課程體系中沒有專門的“中國精神”課程,中國精神教育散見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之中,較為缺乏專門的“中國精神”慕課和實踐環節,這一現狀不利于大學生精神成長的針對性培養。為了更好地應對當代大學生精神成長內驅力不足和外驅力不夠的現狀,西南交通大學全力打造“中國精神”系列課程,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教學方法,實施多元化的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

一、“中國精神”課程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的現狀

恩格斯曾將思維著的精神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2〕,這充分體現了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精神的富足和自由是人類全面占有自身的重要標志,也是作為完整的人的重要形式。精神成長正是實現精神富足和自由的途徑,它是個人存在的高層次內容,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精神成長是其生命成長的關鍵,是大學生學以成人的根本維度。毛澤東曾將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原理形象地表述為“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3〕,這進一步強調了精神成長的重要性。大學生的精神成長并不是無緣無故、突然發生的,而是其生活境遇和成長經歷的折射,受其原生家庭、社會、學校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要促進大學生的精神成長,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大學生的精神成長將有利于他們勇擔時代使命,積極投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業中去。只有具備了堅定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全面的素質,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研究表明,大學生精神成長處在趨于成熟但尚未成熟的矛盾過渡階段。首先,他們追求個性化、自主性,自我意識覺醒程度較高,珍惜生命存在,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然而,現實生活的殘酷競爭、當今世界的百年變局以及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也使得一些大學生出現了諸多精神困惑,以至于出現了佛系、躺平、治學精神不強的現象。其次,由于理想信念弱化和人文情懷不深,一些大學生產生了精神世界的“空心病”現象。再次,隨著社會日益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互聯網數字傳播平臺質量良莠不齊,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價值觀迷失、偏離甚至扭曲的現象,以至于社會責任擔當欠缺勇氣與行動付出、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自主性、倫理道德失范,嚴重者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另外,還有些大學生個體意志薄弱,出現了精神生活物質化、庸俗化甚至低俗化等問題〔4〕。

總體上,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困惑可以歸因于兩條,一是他們的精神成長內驅力不足,二是他們的精神成長外驅力不夠,應及時設置專門的“中國精神”課程,以開展針對性的應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來強化大學生的精神成長,還有一些校園文化建設和實踐調研環節以提升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然而這些環節并沒有被整合為專門的“中國精神”課程,往往也不是針對性地應對大學生的精神困惑,中國精神的專門教育較為分散和零散,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踐行中國精神的實踐活動也往往缺少課程設計和教學規劃,師生的心靈對話不足,當代大學生精神成長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不夠,專門的教學媒介或平臺有待豐富。

為了應對當代大學生精神成長不足這一問題,西南交通大學全力打造“中國精神”系列課程,實施基于慕課的人網融合課堂翻轉和基于數字技術的沉浸式體驗式教學,以及學用結合的多元化教評策略,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最近,“中國精神”課程團隊對西南交通大學269名選課大學生進行了“‘中國精神’課程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現狀”的問卷調研。本問卷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數(即Cronbach α系數值)達到0.895,這說明本調研數據具有良好的信度。調研結果表明,接近70%的大學生認可中國精神在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認為中國精神“非常重要,它是我的行為準則”,或者“比較重要,我會在面對困難時想起它”。此外,西南交通大學的“中國精神”課程教評分數達到98.13,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分數,這說明西南交通大學的“中國精神”課程設置和教學策略是較為成功的。

二、面向大學生精神困惑的“中國精神”課程設置

盡管教育部已對中等職業學校提出專門加強中國精神教育的明確要求,但尚未對高等學校課程安排做出類似規定。大部分高校的中國精神教育方式是將中國精神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或是在思政課程教學中進行部分講解,尚未形成“中國精神”課程教學的整體合力。實際上,中國精神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完全有必要單獨設置為專門的“中國精神”課程,以更好地引領大學生的精神成長。

課程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5〕。課程所提出的內容和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前提,課程是涵蓋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進程〔6〕。為了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成長需求,西南交通大學精心打造“中國精神”慕課課程,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面向全校大學生開放選修課程。經過三年教學實踐,本課程已在資源整合、目標管理、教學原則和教學特點方面具有較為獨特的課程規劃理念。

(一)資源整合

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統一體,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結晶。中國精神的內涵極其豐富,資源極其富饒。為了形成系列“中國精神”課程,需要教育者注重各種資源的整合,包括每種精神的提出背景、完整表述、精神的發生地、當事人、精神傳承現狀、典型案例、教材書籍等,建構較為完整的教學知識圖譜以形成系統的中國精神譜系。資源整合在“中國精神”課程設置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通過師資重組、內容優化和案例共享等手段,本課程有效地整合分散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的教學資源,從而優化“中國精神”課程資源供給。

第一,師資重組是優化“中國精神”課程資源供給的關鍵環節。在傳統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教學資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教師和課程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因此,本課程需要通過師資重組,將優秀的教師資源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更加緊密、高效的教學團隊。

本課程邀請了具有豐富精神體認的院士、專家、學者加入教學團隊,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沈志云,中國科學院院士、參與“兩彈一星”工程的專家學者葛昌純,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李本琪,央視《百家論壇》“中國衣裳”“名相管仲”主講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任飛,排球國際奧運裁判、西南交通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劉江,中國鐵路史研究專家、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田永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何云庵等。本課程通過師資重組優化課程師資供給,以更好地保障教學質量。

第二,內容優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內容優化有助于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并促進教學內容的全面性與深化,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實際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中國精神的典型表現。目前高校關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講授也形成一定規模,可以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課程教學的基礎之上,豐富“中國精神”課程教學資源。此外,在各門課程思政教學中也隱含了不少中國精神資源,可以借助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充實中國精神資源庫。

另一方面,內容優化有助于突出“中國精神”課程的實踐特色。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教學內容往往過于抽象和理論化,較為缺乏實際應用和實踐操作?!爸袊瘛闭n程的教學目標是以中國精神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實現精神育人。精神育人不應該僅僅體現在口頭上、課堂中,更應該凸顯在實踐環節,通過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實踐調研、撰寫小論文等實踐活動生動地呈現出來。因此,本課程通過內容優化,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精神”課程的內涵和價值。

第三,案例共享是促進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不同的教師和課程往往會有不同的教學案例和素材。本課程通過打造工作坊,開展定期教學研討活動,將教學案例和素材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中國精神”課程教學案例庫。

(二)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線索。不能在教學活動中全面貫徹教學目標的課程不是好課程。教學目標管理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共同的目標指引下,師生相互合作、相互協調,共同努力實現目標〔7〕?!爸袊瘛闭n程的根本教學目標是實現中國精神對青年學生成長的精神引領和精神育人,這是本課程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主旨,也是本課程組織教學的根本目標。目標管理策略要求所有教學活動都服務于大學生精神成長這一教學目標,這意味著在教學導入、課堂講授、考核評價等環節,都要以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為目標。

第一,教學導入環節的目標管理。這一環節作為重要的教學活動和課堂內容,要求教師巧妙地把握學習者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慕課教學中,本課程采用短片的方式導入。嚴格地說,這一短片是基于一個網絡熱點問題而進行慕課設計的,由課程教師向抗美援朝老英雄涂伯毅老戰士當面提出。教師代網友詢問了“被譽為當代活著的邱少云”涂伯毅老英雄這樣一個問題,即“火燒邱少云的故事是真實的嗎?這似乎是在挑戰人的正常生理極限,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試想想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連針刺一下的小疼痛幾乎都難以忍受。身體著火的邱少云是如何突破生理極限而做到一動不動的呢?難道他不是肉身之軀而是鋼鐵之軀嗎?”實際上,這一問題既是網友的困惑,也是大學生的困惑。有效的教學導入從不回避網絡熱點話題,適時拋出問題,引發同學們熱烈思考和互動討論,從而吸引同學們繼續往下聆聽涂伯毅老英雄的回答。

第二,課堂講授環節的目標管理。為了實現中國精神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的教學目標,本課程需要在整個課堂講授中注重貫穿中國精神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改革創新、艱苦奮斗等精神,這些都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精神的核心要素,并能夠將這些要素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中。同時,課程教學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三,考核評價的目標管理?!爸袊瘛闭n程并不以完整性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主要考核目標,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引領和精神實踐。因此,對于本課程的教學考核不能僅采用單一的檢測手段,而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估。重點在于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以及他們為人處世、服務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即課程教學遵循的規范或者法則?!爸袊瘛闭n程教學秉持現代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效果為教學評價的準繩,做到尊重學生精神成長規律和教學活動規律的辯證統一。

第一,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F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學活動中心要從教師轉向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允許學生選擇感興趣的中國精神類型進行學習,同時通過翻轉課堂、小論文撰寫、“我眼中的中國精神”實踐調研等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以效果為教學評價的準繩?!爸袊瘛闭n程以精神育人的實踐效果為評估標準,而非僅僅依賴分數,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致力于解決學生的精神困惑,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需求。在教學活動中,設置實踐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社會調研等環節,以便他們在實際體驗中深刻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此外,課程還鼓勵學生將中國精神與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相結合,實現學以致用。同時,通過教學反饋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國精神的核心內涵,從而達到精神育人目標。

第三,尊重大學生精神成長規律和尊重教學活動規律的辯證統一。在高等教育中,尊重大學生精神成長規律和尊重教學活動規律的辯證統一是至關重要的。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一方面,尊重大學生精神成長規律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精神成長需要得到充分的關注和引導。作為教育者,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長需求和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本課程還特別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尊重教學活動規律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學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其規律直接關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壞。本課程根據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程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本課程還注重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和開放性,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提問和分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教學特點

為了實現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的育人目標,“中國精神”課程教學具有自主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等教學特點。

第一,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能夠自我驅動、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中國精神”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慕課問題、開展線下討論、布置小論文、安排志愿服務、要求實地調研等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中國精神內涵。

第二,互動性?;有允侵冈诮虒W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應該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通過交流、討論和合作等方式,共同學習和進步。在“中國課程”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教與學的雙向活動中感悟中國精神。

第三,實踐性。實踐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能力鍛煉、情景模擬和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學習和掌握知識,踐行中國精神。教師通過組織實地考察、社會實踐和文科實驗等活動,讓學生在情景式場景中感受中國精神的生成,從而達到精神育人和實踐踐行的目的。

三、引領大學生精神成長的“中國精神”教學策略

好的課程設計需要好的策略和方法,方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有效教學模式和手段,“教學策略在內容構成上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影響教學處理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傾向;第二層次是對達到特定目標的教學方式的一般性規則的認識;第三層次是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8〕。教學策略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教學方法是教學策略的實現?!爸袊瘛闭n程的具體教學策略表現為“請進來”和“走出去”、因材施教、基于慕課的人網融合課堂翻轉混合式教學、基于數字技術的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和學用結合的多元化評價等。

(一)“請進來”和“走出去”

同樣的中國精神內涵,由不同的人來主講,教學效果確實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主講人的背景、經歷、專業知識和表達方式都會對聽眾產生影響。此外,精神總是無形的,大學生學習中國精神內涵的過程難免會倍感精神抽象、不可觸摸,為此,“中國精神”課程組實施“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教學策略,增強教學實效性。

第一,“請進來”?!爸袊瘛闭n程在挑選主講人員方面非常用心,確保他們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將中國精神內涵以生動、形象、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是一種將專業人士、研究專家等名師“請進來”的教學策略,旨在通過專業人士形象地講解親身經歷,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精神的實質,也讓中國精神內涵的闡釋變得更加可信、容易接受。

在科學家精神方面,本課程邀請了科學家沈志云院士來主講,沈院士通過分享自身科學研究的經歷和感悟,讓科學家精神更加可信,激勵同學們樹立科學家精神。在“兩彈一星”精神方面,本課程邀請了參與“兩彈一星”的葛昌純院士來主講,葛院士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科研經歷,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在女排精神、奧運精神方面,本課程邀請了排球國際奧運裁判劉江教授來主講,劉老師通過分享親身體驗到的女排和奧運精神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在抗震救災精神方面,本課程邀請了抗震救災精神研究專家何云庵教授來主講,何老師主持了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與研究”,他結合自己的最新研究進展,深入剖析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精神的重要性。在“兩路”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方面,本課程邀請了中國鐵路史專家田永秀教授來主講,田教授通過講述鐵路建設和發展的歷史、故事,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愛國敬業的精神。在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方面,本課程邀請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李本琪將軍來主講,李將軍通過分享中國航天事業和探月工程的歷程、故事和成果,引導學生樹立探索未知的精神。

“名師主講”教學策略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提高了教學效果。主講人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使得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精神內涵。同時,主講人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也為教學增添了生動性和感染力,使得聽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和情感上的認同。

第二,“走出去”。為了讓中國精神的內涵更加真實、可信、可用,“中國精神”慕課團隊還實施“走出去”的教學策略,積極尋找中國精神的歷史發生地,走進博物館、陳列館等,進行資料調研、人物訪談,充實教學內容。通過主動走近中國精神的當事人或見證者,讓他們在精神生發地講中國精神,或者工作現場述說中國精神背后的故事,以激活中國精神背后的生成機制和歷史情景,讓“中國精神”慕課更生動、更鮮活。

比如,走進廣漢市向陽鎮拍攝改革開放精神慕課,參觀廣漢土地改革陳列館,訪談金魚公社時任會計葉常理,感悟那一段鮮為人知“敢為天下先”的農村改革事件。走進綿陽市江油市王右木紀念館拍攝建黨精神慕課,訪談紀念館主任王良秋,感悟建黨初期成都革命活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以及在成都的黨團組織的創建者王右木的先進革命事跡。走進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拍攝抗美援朝精神慕課,訪談涂伯毅、周全弟兩位親歷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感悟建國初期那場轟轟烈烈的保家衛國的壯舉。走進李群湛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訪談李群湛教授,感悟工匠精神背后的具體人物與奮斗歷程。

(二)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大學生?!爸袊瘛闭n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精神需求,在教學和考核中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中國精神”課程面向大學生的差異化精神成長需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和價值觀,每個學生的精神困惑和精神成長需求也會有所差別。因此,本課程注重因材施教,通過設置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學方式、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等方式實現。

第二,“中國精神”課程教學提供菜單式教學內容。中國精神的類型豐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的中國精神類型。西南交通大學的“中國精神”課程共開設了二十種中國精神的慕課學習,包括長征精神、“兩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中華民族古代的創造精神、建黨精神、五四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工匠精神、延安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探月精神、塞罕壩精神、奧運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絲路精神等。學生并不會被強制性要求學習某一種或某一些中國精神類型,而是具有自主性。

第三,本課程的考核注重差異化和靈活性。知識性內容的掌握并非考核的重點,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如設置小論文寫作環節,考查學生領悟中國精神的能力;設置實踐調研環節,考查學生踐行中國精神的能力等。

(三)基于慕課的人網融合課堂翻轉

“課堂翻轉”又被稱為“課堂顛倒”,是英文flipped class model的中文翻譯術語,是一種新穎的教學策略,又稱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在線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它將知識傳授放在課堂之外,利用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和開放的網絡資源,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知識的建構。而在課堂上,學生主要在教師個性化指導下進行知識的內化過程。由于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因此學習效率較高。在課堂翻轉中,學生擺脫了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ヂ摼W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為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能〔9〕。

“中國精神”課程采用了基于慕課的人網融合課堂翻轉教學策略,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慕課平臺與網絡資源的融合,實現課堂翻轉,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個性化發展。

第一,慕課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學習方式。同時,慕課平臺還提供了在線討論、作業提交、考試等功能,方便學習者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進行互動和交流。

第二,這種混合式教學強調人網融合和課堂翻轉,重視學習者的個性化發展。這種策略將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讓大學生在課堂上更加主動地參與討論和思考。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四)基于數字技術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是一種現代教育策略,指通過數字技術對歷史場景進行情景式模擬和還原,引導學習者沉浸式體驗,繼而達到育人效果。實際上,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淀的文化瑰寶,中國精神背后都有著一個個鮮活的時代英雄和歷史人物。通過數字技術對歷史場景進行還原,可以營造出更加真實感人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時空交錯中直觀感受中國精神的出場語境。同時,這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榜樣觀,及時糾正價值觀層面的偏差。因此,本課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國精神。

第一,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還原中國精神的出場語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精神的知識要點。歷史背景的還原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其內涵和價值。例如,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模擬還原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國內外歷史背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懂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更好地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第二,在元宇宙或者VR模擬環境中,引導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興趣,繼而提升精神境界。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引導學生沉浸在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情境中,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從而增強學習感受力和精神成長的樂趣。

(五)學用結合的多元化評價

多元化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考核策略,它不是依賴單一的考試成績或標準,而是通過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全面發展。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為了將所學應用于實踐,實現知行合一?;谶@一想法,除了常規的知識性考核之外,“中國精神”課程通過組織一系列線下活動,突出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精神實踐環節的考核。比如撰寫中國精神方面的學術小論文、參與“當代青年說大調研大走訪”、進行“我心中的中國精神”調查研究等活動。

撰寫中國精神方面的學術小論文,要求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和外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一篇有深度、有見解的論文。在撰寫中國精神方面的學術小論文時,學生需要對中國精神的理論基礎、歷史淵源、時代價值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挖掘中國精神的獨特魅力和價值。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文獻綜述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爱敶嗄暾f大調研大走訪”,要求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通過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交流,了解他們對中國精神的理解和看法。這一實踐調研環節,學生需要深入到社會實踐中,了解當代青年的思想動態、價值取向和行為特點,從而更好地把握中國精神的傳承和發展。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精神在社會中的影響和價值,從而加深對中國精神的認識?!拔倚闹械闹袊瘛闭{查研究,要求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身邊人對中國精神的認識和看法,從而形成對中國精神的直觀感受。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精神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以上實踐考核環節,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其中一種。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考核環節,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師也可以更直觀地把握學生精神現狀,同時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國精神的內涵和實質,從而更好地傳承、發展和踐行中國精神。

四、“中國精神”課程教學反思

近期,教學團隊對“中國精神”課程的選課學生進行了詳盡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涵蓋了“教學目標明確性”“教學內容”“課堂模塊設置”“教學評價方法”“教學方式多樣性”“課堂互動程度”“課堂氛圍”以及“教學效果”八項關鍵領域,共計431名學生參與了問卷填寫。本問卷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數(即Cronbach α系數值)達到了0.970,這一結果充分證明了本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見表1)。

在表1中,接近96%的大學生非常滿意和滿意“中國精神”課程的教學目標,超過97%的大學生非常滿意和滿意授課內容,超過97%的大學生認可本課程的課堂模塊設置,超過94%的大學生贊同本課程的教學評價手段,大概95.8%的大學生接受本課程多元化教學方式,大概94.7%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并認可課堂互動,大概95%的大學生喜愛本課程的課堂氣氛,幾乎有96.5%的大學生對本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滿意和滿意。上述問卷調查結果充分說明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精神”課程的教學設計獲得了大學生較大程度的認同。不過,就數據來看,這八項指標仍有提升空間,有少數同學對“教學目標明確”和“課堂互動程度”這兩項指標比較不滿意。只有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同學非常滿意“課堂互動程度”,這說明本課程在面向大學生精神困惑、真正促進教學實效性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也說明在“中國精神”課程教學方面,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只是教學策略的一個較為次要的或者輔助的方面,更為重要的在于授課教師能真正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通過經常性開展師生心靈對話切實提升教學實效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本課程將強化線下教學模式,增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終助力同學們解決實際精神成長困惑,實現精神層面的較大成長。

表1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精神”課程教學評價問卷調查結果 (%)

猜你喜歡
中國精神精神大學生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拿出精神
大學生之歌
淺析弘揚中國精神與激發改革創新實踐活力
“感動中國”視域下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特質評析
中國文化元素對現代油畫藝術的影響探究
“中國精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