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心理學”課程參與式教學改革實踐

2024-01-30 21:13邢夢茹
四川建筑 2023年6期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滿意度課程

周 術, 邢夢茹, 張 肖

(煙臺大學建筑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通信作者]張肖(1970—),女,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城市更新及既有建筑改造。

1 參與式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其主要特征是:教師作為權利和知識的擁有者,從個人角度出發獨立完成教學設計,并通過漫灌式的方式支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在傳統教學中,學習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教師作為知識的輸出者,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容器;教師一味地將知識灌入容器,卻未充分考慮容器的接受度。由于兩者之間不存在平等的對話機會,學生逐漸對尋求問題答案的興趣喪失,變得無法主動思索,從而導致學生雖接收知識,但并未真正地接受知識,最終淪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無法參與信息的加工,更不能主動地獲取、分享和創造知識。

目前,在校大學生群體屬于“Z世代”。在我國,基于信息媒介、社會事件、成長周期2個維度,對“Z世代”進行定義,最終確定“Z世代”是指出生于1998-2014年的人群?!癦世代”是伴隨著數字與媒體發展的一群人,他們的行為特征同其他的人群有著鮮明的差別,其中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基于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包括B站、微博、小紅書及豆瓣等App,他們不再局限于線下交流,反而更加依賴且更加熟練于線上交際[1]。伴隨著疫情時代的來臨,“線上+線下”的綜合方式更加常見;同時他們更加注重個性化與獨立性,通過各種方式彰顯自己的個性,他們更加熱愛個體自由,追求獨特思考[2]。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不再滿足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期待參與到教學環節,能夠以主動式地探索、互動式地分享而獲取知識。而參與式教學理論作為一種先進的理論,恰好可以滿足“Z世代”大學生群體的參與式學習體驗的需求。

2 參與式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參與式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是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建構者、參與者、創造者,教師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學習情景,同時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權力,便于學生獲取、探索和建構自己的知識構架。與傳統教學相比,參與式教學最顯著的特征是互動與參與,教師與學生以平等對話的形式發生雙向互動。

參與式教學理論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多元智能觀等理論的基礎上[3]。人本主義理論強調人的完整性、獨立性,其學習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習者創造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通過自主學習,創造個人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個體認知的自我建構,學習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以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為基礎,自主地建構個人的知識結構;多元智能觀強調個體智能的多元化,認為每一個個體都具備自身擅長的智能,個體的優質智能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發展,從而保障個體的智能因素獲得更好地發揮。

參與式教學理論在上述3個理論的基礎上,確定了合作學習的參與式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引導者,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學習情景,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及同學主動積極地交流溝通,在物理和心理層面均參與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智能,使學生得以在互動交流下,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并提高學習的效果。

3 “環境心理學”課程參與式教學改革實踐

3.1 “環境心理學”教學改革目標與內容

本課程是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本科五年制教學計劃的基礎必修課程、理論課程,是學習完建筑學導論和建筑設計基礎以后開設的課程,對建筑和城市設計起著潛移默化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建立人性化的建筑視角。學習環境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現象,研究其在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領域的應用及與意義。初步學習其研究方法,了解如何進行調查與觀察、收集并分析有關資料等。把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到具體的建筑和城市設計中,從而喚起學生的社會性意識。

在參與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本次“環境心理學”參與式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多元性的、動態的、彈性的,尊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綜合性研究能力和創造性交流能力。因此,本課程不僅僅局限于以“參與”為導向的“教學內容”上,更注重教學的“過程性”和學習體驗,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參與作業評估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從而賦予學生權力。

“環境心理學”課程總共8周,課程設置8個專題,包括①研究視野:專業人士與使用者的差異——網絡評論;②參與式研究方法:建筑系館(居住區)使用者需求調研、參與設計、使用后評價;③繪畫空間及其體驗的流變;④當代博物館演繹“漫步空間”的3種可能性;⑤公共空間/私密空間與領域感;⑥格式塔知覺理論及對城市的分析——《拼貼城市》;⑦實體城市/肌理城市——建筑設計的城市視角;⑧街道、廣場、鄰里可防衛空間”。

3.2 參與式教學改革實踐——“學生參與方式需求”調查

參與此次課程的學生包括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兩個專業,共135人。根據專業和人數的不同,總共分成9組,其中建筑學專業為6個小組,城鄉規劃專業為3個小組。本次參與式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前參與教學組織、課中參與教學討論和課后參與教學評價3個階段。在授課前,采用調查問卷法依據課程內容以及客觀事實(以往“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本年度參課學生進行“學生參與方式需求”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分析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參課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學生姓名、性別、學號以及專業)和正式問卷兩部分。正式問卷主要包括3個調查維度,共10個調查因子:①課前參與教學組織階段:包括對本門課的學習需求、對8個專題的感興趣程度;②課中參與教學討論階段:包括課堂組織方式、教師集中授課與學生參與授課的時間比值、小組合作完成的適宜人數、ppt匯報時間長度;③課后參與教學評價階段:包括本門課程的考查形式、評價(打分)方式的滿意度、組內成績分布、以及互動環節希望得到的獎勵方式。

問卷發放后,在規定時間內收取問卷,獲取135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統計時,通過賦值“1、2、3、4、5、6、7”來獲取學生對不同調查因子的需求和偏好程度,所有數據采用SPSS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中的統計程序進行統計,并利用百分比和均值2種方法進行統計與分析。

3.2.1 課前參與教學組織階段調查結果分析

3.2.1.1 對本門課的學習需求

通過均值分析得出,學生對“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理解建筑在生活中對不同的人群扮演著不同的互動角色(6.15)”和“搭建多學科共生的信息交流平臺,培養多元化的思考方式(5.95)”2個訓練目標的需求度最高;對“初步掌握簡單的調研技術(5.87)”和“掌握與建筑設計相關的經典理論及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5.77)”等訓練目標的需求次之;而對于“鍛煉創造性的口頭交流和小組協同合作能力(5.59)”的動機需求相對較弱。但總體而言,課程預設的5個訓練目標的均值均遠遠大于4,均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整個課程教學實踐中,會重點培養學生的視野開拓、多元化的思維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并基于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有意識強調“口頭交流能力、小組協同合作能力”在未來工作實踐中的重要性,并提高它們對該能力訓練的重視度。

3.2.1.2 對8個專題的興趣

通過均值分析得出,學生對“實體城市/肌理城市——建筑設計的城市視角(6.03)”“街道、廣場、居住鄰里的可防衛空間(5.97)”“公共空間/私密空間與領域感(5.9)”3個專題課程內容的興趣度最高;對“格式塔知覺理論及其對城市分析的應用——《拼貼城市》(5.62)”“建筑系館(居住區)使用者需求調研、參與設計、使用后評價(5.59)”“透視圖前后建筑表現空間及其體驗的流變(5.54)”3個專題課程內容的興趣度次之;而對于“當代博物館演繹‘漫步空間’的3種可能性(5.36)”“研究視野:專業人士與使用者的差異(5.28)”的學習興趣度相對較弱。但總體而言,課程預設的8個專題的均值均遠大于4,均在學生的興趣范圍內。在課程開展過程中,課程內容會偏重于興趣度較高的6個專題,同時強調了解其他專題內容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多領域理論知識的認知。

3.2.2 課中參與教學討論階段調查結果分析

3.2.2.1 課堂組織方式

通過均值分析得出,學生對“教師講授重點+學生參與教學+討論(5.23)”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興趣度較高;對“完全由教師集中授課(4.92)”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興趣度較低。因此,本課程確立“師生共建課堂”互動參與式的新型課堂為課堂組織方式。

3.2.2.2 教師集中授課與學生參與授課的時間比值

通過百分比分析得出,46.15%的學生選擇“3∶1”; 25.64%的學生選擇“1∶1”; 17.95%的學生選擇“2∶1”;10.26%的學生選擇“1∶2”。 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及學校對課程時間的安排,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范圍,將“教師集中授課與學生參與授課”比值定為“1∶1”。

3.2.2.3 小組合作完成的適宜人數

通過百分比分析得出,學生對“小組人數4~6人(71.8%)”選擇度最高;對“小組人數1~3人(20.51%)”選擇度次之;而對“小組人數7~10人(7.69%)”選擇度較低。因而將小組合作完成的適宜人數定為4~6人。

3.2.2.4 ppt匯報時間長度

通過百分比分析得出,學生對“小組10 min(56.41%)”的匯報時間的滿意度最高;對“個人5 min(20.51%)”和“個人3 min(17.95%)”的匯報時間的滿意度次之;而對“小組15 min(5.13%)”的ppt匯報時間的滿意度較低。在本門課程中,共有9個小組,課程為8周,每個小組匯報2次,考慮到時間的限制性以及學生的選擇傾向性,需要設置適宜的匯報時間,因而將“小組10 min”定為ppt匯報時間長度。

3.2.3 課后參與教學評價階段調查結果分析

3.2.3.1 本門課程的考查形式

通過百分比分析得出,半數的學生選擇“ppt隨堂匯報+書面提交調查研究報告(論文形式)(53.85%)”;少數的學生選擇“ppt隨堂匯報+期末筆試考試(25.64%)”;僅有極少數的學生選擇“ppt隨堂匯報+期末口試考試(20.51%)”?;诎霐狄陨蠈W生的選擇,將其設定為課程的考查形式。

3.2.3.2 評價(打分)方式的滿意度

通過均值分析得出,學生對“C: 最后一周的筆試用于在小組分數基數上實行加分制,形成個人分數;采用三分級分類法,對應的三級加分標準為6,3,0,總分最高分不超過96分(4.79)?!钡拇蚍址绞降臐M意度最高;對“B:將9個工作室分為3組,進行第1輪PK,成績按3級排序,不打分;然后同一級別3組之間進行第2輪PK,計分方式同PK1;最后成績為兩次的平均位次;兩輪排名第一的工作室全體成員免于最后筆試(4.77)?!钡脑u價方式的滿意度次之;而對“A:將9個工作室分為3組,進行第1輪PK,成績按3級排序,不打分;然后同一級別3組之間進行第2輪PK,成績PK1的基礎上按照位次進一步細化,最終得到9個工作室的總排序;兩輪排名第一的工作室全體成員免于最后筆試(4.08)?!钡脑u價方式的滿意度較弱?;趯W生的選擇,以“B+C”的組合方式作為課程的評價(打分)方式,每個學生的最終得分為小組獲得的成績加上個人筆試(論文)得分,這種打分方式能保證每個學生在此次課程中的參與度與公平度。

3.2.3.3 組內成績分布

通過百分比分析得出,多數的學生選擇“小組所有成員統一分數(69.23%)”;僅有少數人選擇“根據分工情況,體現個體分數差異(30.77%)”。根據統計結果將組內成績分布定為“小組所有成員統一分數”。

3.2.3.4 互動環節希望得到的獎勵方式

通過均值分析得出,學生對“參與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證明(用于申請國內外碩士)(5.82)”和“加分,從而實現小組成績差異(5.28)”的獎勵方式的興趣程度較高;對“如果有考試或提交書面作業的話,可以免考、免提交(4.72)”的獎勵方式的興趣程度次之;而對 “表揚,鼓勵即可(4.21)”的獎勵方式的興趣程度較低。但總體而言,前3種方式的均值均遠遠大于4,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將其均作為課堂互動中表現優異的獎勵方式。

3.3 “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滿意度”調查

課程結束后,及時對學生進行滿意度調查,分析結果為后續課程設計提供參考價值。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課程內容和已經執行的課堂組織方式、考查形式以及評價(打分)方式,設計問卷“教學改革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從3個維度進行滿意度調查,包括“師生共建課堂”的組織方式、課堂教學組織方式以及課程考核(打分)方式。從這3個維度中提取出11個影響因子,包括“‘教師講授+學生參與’教與學合作方式、師生合作時間的分配的比例(‘1∶1’)、教師授課、學生PPT匯報、教師對學生匯報的點評、教師分享學習方法+推薦閱讀書目、‘ppt匯報+口試+筆試’可選擇考核模式、以‘工作室’為單位進行PK的組隊方式、‘學生參與’的打分方式、‘小組統一分數’的打分標準、兩輪PK總成績累計的排序方式”,設置5個程度選項“不滿意、比較不滿意、適中、比較滿意、滿意”。通過百分比分析得出,多數學生對本次參與式課程設計“‘師生共建課堂’的組織方式(70.9%)”“課堂教學組織方式(84.64%)”以及“課程考核(打分)方式(73.44%)”是滿意的。整體分析下來,此次參與式教學改革實踐是比較成功的,不僅提高了學生在整個課程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而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能力、口頭交流能力、小組協同合作能力以及閱讀興趣。

4 結束語

在“以人為本”理念的不斷強化下,建筑學也迎來了新的人文主義時代。伴隨著數字與媒體的高速發展,以及各種社交媒體互動參與性的增強,以熟練且依賴于網絡化自主獲取信息和參與體驗的一群人——Z世代為研究對象,開展本科生參與式教學改革,變得迫切且有效?;凇皡⑴c式”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2個層面,探究“教師講授”單向灌輸式的傳統課堂形式轉變為“師生共建課堂”互動參與式的新型課堂形式的可能性?!碍h境心理學”課程采用調查問卷的研究方法,圍繞“課前參與教學組織、課中參與教學討論、課后參與教學評價”3個階段進行改革,整個課程中“參與式”改革主要運用問題引導法、案例分析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策略?;谡n程全部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從“高度活躍的課堂、互動交流的師生、優異的學習成果和滿意的課后反映”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教學改革的有益性,通過此次本科生課程的參與式教學改革實踐,可以為研究參與式教學改革提供實踐基礎以及新的研究思路。

猜你喜歡
環境心理學滿意度課程
多感謝,生活滿意度高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淺談如何提升脫貧攻堅滿意度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明天村里調查滿意度
城市可持續交通行為研究述評
環境心理學在老年人居住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