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角下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2024-01-30 02:39張躍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師資隊伍民辦高校應用型

張躍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科研處,重慶 401120)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民辦高校的辦學重心已從規?;瘮U張逐漸轉向內涵式發展,但民辦高校的特殊性和師資隊伍治理的長期缺失,導致其師資隊伍建設較為薄弱,且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嚴重短缺。因此,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民辦高校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內涵式發展就顯得極為迫切。

1 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1.1 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1.1.1 職稱結構不合理健康的師資隊伍應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梭形職稱結構,才能在滿足其教學和科研需求的同時,為中低職稱的年輕教師提供發展機會。以重慶市為例,目前重慶市共有24所民辦高校,其中中、低職稱教師占比約為49%,遠高于公辦院校;副高級職稱以上教師占比約為35%,低于公辦院校,且雙師型、技能型教師數量較少,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存在較大優化空間。

1.1.2 學歷結構不合理 目前,重慶市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以學士和碩士學位為主,分別占教師隊伍的49%和46%,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僅占總人數的5%。相比之下,公辦學校教師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比例則為42%、39%和19%。其原因在于,我國民辦高校的辦學歷史較短,辦學形式較為特殊,相比公辦高校而言普遍缺乏競爭力,導致民辦高校的師資通常以學士和碩士學位教師為主,對博士學位教師及其他高層次人才缺乏吸引力,難以有效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辦學質量。

1.1.3 專兼職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一般來說,民辦高校的教師來源主要有招聘應屆畢業生、教師調配校外單位、返聘公辦高校退休教師、聘請兼職教師和校內外非教師轉崗五個渠道。雖然受辦學層次、辦學歷史、辦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不同高校的教師來源渠道比例有較大差異,但總體而言,民辦高校的兼職教師比例明顯高于公辦高校。以重慶市為例,民辦高校的專、兼職教師比例大約為6∶4,而公辦高校比例則為9∶1,可見民辦高校有大量隨意性和流動性的兼職教師,不利于師資隊伍的高質量建設[1]。

1.2 教師科研水平偏低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民辦高校逐漸從傳統的規模式發展轉向了內涵式發展,而科研能力則是內涵式發展的核心標志。但相較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的論文產出大多為普通教育期刊,很少收錄到北大核心、CSSCI等核心期刊,且研究課題大多為省級以下級別,缺少具有高科研價值的國家級課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中,副高級職稱以上的專任教師數量較少,缺乏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難以有效開展高水平的科研項目。

1.3 自主發展能力不足

高校教師的自主發展程度會深刻影響其職業發展和職業素養。由于民辦高校的教師流失率較高,人才“斷層”現象較為嚴重,不少學校存在缺少專業學科帶頭人的問題。加上民辦高校通常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教師的工作內容較多,工作負擔較重,缺乏進修和學習機會,且企業作為產教融合模式下的教育主體,往往不愿意分擔師資隊伍建設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如培訓時間、培訓開銷、薪資待遇等,也會導致教師的自主發展內驅力不足,不利于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

2 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現狀的問題歸因

2.1 政策實施:政策法規落實困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條規定:“民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這種平等僅限于法律地位名義層面,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會因現實阻力而出現不平等現象。其原因在于,民辦高校的本質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而民辦高校專職教師則是“企業化的員工”,民辦高校在法人制度、財會審計、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會導致政府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加上近年來我國為推動高等教育的精細化轉型,進一步提高了對公辦院校的扶持力度,使以學費為主要經費來源的民辦高校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民辦高校專職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2.2 組織建設:制度環境缺乏活力

民辦高校的內部組織環境,主要受到組織文化和制度建設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組織文化決定了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整體品質,制度建設則能為組織文化的形成提供保障和指引。根據喬治·斯特恩等針對教育領域提出的組織氣候指標,發展內驅力越強的學校越傾向于給予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而越強調規章制度和行為控制的學校,為教師提供的發展和成長機會越少。換言之,促進教師的良性發展必須以滿足其智力、認知和社交情感需要為手段,通過給予其自由空間來滿足教師的自我動機需要[2]。但就目前而言,民辦高校以利益為核心驅動的辦學初衷,使其往往傾向于采取科層制組織模式,強調通過基于秩序和控制的行政權力來強化組織管理。缺乏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關照,導致民辦高校大多缺少自由的學術氛圍,難以構建科學、高效、公平、規范的人才選拔、培養、應用和保障機制,并最終影響了民辦高校的高層次人才吸引力。

3 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紓解

3.1 政府層面:強化制度創新,落實政策支持

紓解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法規落實問題,應聚焦于制度供給不足所導致的制度非均衡問題[3]。首先,應建立健全民辦高校分類管理辦法,全面審核民辦教育相關的歧視政策,并從法律的角度明確民辦和公辦高校教師的平等地位,通過完善教師流動政策,加強政策扶持,提高民辦高校的人才吸引力。其次,應建立民辦高校財政資助體系,加強對教師的福利保障和就業保障。設立針對民辦高校教師成本的專項補助機制,對建立年金制或按規定繳納社保費用的民辦高校提供資金補助。最后,應開展教師質量提升工程建設,對于定位為應用型院校的民辦高校,在職稱評審上要將評審重點從論文產出轉向成果轉化,并通過投入專項資金開展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培訓工作。

3.2 組織層面:加強制度建設,激活內源動力

在組織建設層面上,民辦高校需要加強組織文化和制度建設,從而激活自身發展的內源動力[4]。第一,要明確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理念。即從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科建設出發,以培養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目標、以人本思想為基本原則,建立人員穩定、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第二,要規范教師選聘標準和選聘流程。通過面試、筆試、試講和性格測試,多方面考察應聘者的綜合能力,確保應聘教師的品格、素養、知識、能力符合學校要求,價值觀和發展目標與學校保持一致。第三,要積極完善人才引進制度。通過加強與政府、企業和中介的聯系,不斷拓寬優秀人才的招聘渠道,同時對高層次人才給予優惠政策,使其能在房產購置、科研經費、職位晉升、子女入學、養老保險等方面得到特殊優惠,從而增強民辦高校的人才吸引能力,推動民辦高校的學科建設。第四,應根據本校學科建設和教師個人發展的整體訴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方案,為教師提供包括入職教育、師德師風、教學方法等多元化的培訓內容,并開展外派實踐、在崗實習、集中進修、出國學習等一系列培訓舉措,從而通過教師培訓加強本校骨干教師隊伍和學科帶頭人的建設。第五,應結合本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綜合職位管理和績效考核的人才評估體系。職位管理側重通過職位設置和任職資格評估,為師資隊伍的整體發展提出標準和目標要求,績效考核則強調評價教師的實際表現,并將考核結果與教師薪資待遇、職位晉升對接,從而強化對教師的引導約束和激勵競爭。第六,應建立以“優勞優酬”為原則的分配機制,不斷探索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等新的分配方法,同時以吸引和激勵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確定分配標準、設計分配體系,確保學校資金能夠持續性地向高績效、高貢獻的人才傾斜。同時要加強養老、醫療、住房、生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建設,在滿足教職員工基本社保需求的基礎上,不斷縮短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福利差距。

4 產教融合下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探索

4.1 “政府+行業組織+市場”:基于校企合作的師資培訓機制

4.1.1 政府核心驅動 受限于企業和高校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存在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且校企合作的平臺建設和機制建設也不夠完善。因此,民辦高校依托產教融合的辦學理念,建立基于地方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師資培訓機制,結合重慶市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區位優勢,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政策制度,擬定聚焦地方發展、服務經濟建設的師資培訓體系,從而為民辦高校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1.2 行業組織核心驅動 行業組織獨立于政府和市場之外,在校企合作中能夠發揮其信息優勢,通過真實反饋行業、企業的利益訴求和發展趨勢,彌補民辦高校的信息獲取滯后性問題。為此,民辦高校應通過制度建設深化與行業組織的戰略合作,擴大資金投入以確保每個專業有2~3個密切合作企業,同時要求各專業設置校外專家占40%以上的專業指導委員會,通過不定期監督評議和定期召開會議的方式,對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全面指導,使教師能在與業內專家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為重慶市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科技創新提供助力。

4.1.3 市場核心驅動 民辦高校建設應用型師資隊伍,根源在于增強自身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低端制造產業的外遷也加劇了就業市場的應用型人才缺口。因此,民辦高校不能局限于既有經驗和調研成果,而是要緊隨市場環境變化,通過政策建設和資金扶持鼓勵教師參與市場調研,在增強其應用性技能的同時了解市場動態信息,進而為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提供參考。

4.2 “利益+文化+資源”:基于利益共同體的師資建設參與機制

產教融合下的利益共同體,是以共同利益和價值愿景為準繩,由民辦高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建立的實體聯盟[5]?;诶婀餐w的民辦高校師資建設參與機制,應以利益互補為核心、以文化共融為基礎、以資源共享為紐帶,通過與重慶市各大行業協會建立合作關系,以凝聚集體文化構筑共同的價值愿景,充分發揮產業鏈和教育鏈的資源優勢,通過資源共建共享來提高民辦高校師資培養質量,進而完善技術開發和生產性實踐的參與機制,實現產業鏈和教育鏈的合作共贏[6]。無論民辦高校采取何種校企合作模式,都需要堅持利益互補、文化共榮和資源共享,才能建立起產教融合的利益共同體,從而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7]。

4.3 “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綜合性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平臺

民辦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應用型師資隊伍體系,必須對現有的教育體系進行全面突破和創新,立足于三種校企合作模式構建產教融合利益共同體,并建立課程教學研究、校內實踐、企業實訓、應用技術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合作六大平臺[8]。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平臺架構

在教學研究平臺建設上,首先應建立“雙帶頭人”制度,由理論和實踐教育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校內學科帶頭人,負責理論教育和應用技術研究指導等工作;由校外聘請的專家和技術骨干擔任校外學科帶頭人,負責實踐教學指導和校外實習等工作,共同開展專業建設指導、青年教師培訓和教學團隊建設等各項工作,并建立形式多樣化、課程模塊化、組織生動化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從而推動產業鏈和教育鏈的有機融合。

在校內實踐平臺建設上,民辦高校應加強校內實驗室建設,并通過開發實訓課程、聘請兼職教師,以實驗室為支點開展青年教師的實踐指導工作,進而建立“教學實踐+師資培訓”的雙渠道教師培訓體系。同時應依托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立足于教育規劃和共同愿景,開展校內實訓基地建設[9]。該合作應以企業提供的實訓項目為訓練內容,在提供實訓機會的同時,將項目產出用于企業在設備、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可有效激發企業的投入熱情。

在企業實訓平臺建設上,民辦高校需要與合作企業共同建設校外師資培訓基地,每年提供一定的進修名額,以掛職實習的方式派遣青年教師進入企業參加生產實踐,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和行業的發展態勢,并在實訓結束后,以教研室會議的方式分享見解、共同學習,從而培養出兼具專業理論、實踐技能和行業經驗的應用型教師。

在應用技術研究平臺建設上,應加大優勢專業應用性技術的研究力度。應用性技術研究是專業建設的先導,能夠直觀反饋出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民辦高校應鼓勵教師在授課之余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同時與企業聯合申報符合市場需求、契合產業發展的科研課題,讓教師深入企業獲取一手資料和數據,進而為研究項目提供資料支持。

在社會服務平臺建設上,鼓勵教師申報橫向課題并給予其配套政策支持,通過完善效益分配機制,促進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同時鼓勵教師對重慶市各行業展開深入調研,并將調研結果服務于政府的決策管理,從而發揮民辦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在國際交流平臺建設上,民辦高校應大力推進多層次、跨學科的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深化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讓教師能學習先進教育理念、掌握多種教育方法,并跟蹤前沿應用性技術開發成果,依托產教融合的發展戰略,突破民辦高校面臨的師資瓶頸問題,同時立足于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人才需求,承擔起民辦高校所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5 結語

立足于產教融合推動民辦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應通過政策實施和組織建設落實政策支持、激活內源動力,建立“政府+行業組織+市場”的合作辦學模式以及“利益+文化+資源”的利益共同體,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涵蓋教育理論研究、校內實踐、應用技術研究等子平臺的師資隊伍建設平臺,可有效培養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進而通過高水平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為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猜你喜歡
師資隊伍民辦高校應用型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關于加強鐵路職工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翻譯碩士師資隊伍建設的反思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師資隊伍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