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體關系視角下的中學生同伴關系及其改善路徑研究

2024-01-30 14:29王亞萍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關鍵詞:群際社會化同伴

近年來,眾多研究關注同伴關系中群體的影響和作用機制,那么同伴群體如何影響個體,不同同伴群體如何在更大層面上相互影響。本文通過同伴接納、同伴群體社會化兩個方面來分析群體關系視角下同伴群體的作用機制,進而也探討了群際接觸適用于同伴群體的條件,為改善同伴關系提供了新方法,更為教育工作者在改善同伴關系方面提供新的教學方案。

引言

同伴關系對中學生心理健康、行為適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作用。盡管很多研究者都表明,同伴關系包括個體、雙向、群體等不同視角,但目前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和雙向同伴關系方面,從群體角度來了解同伴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首先,從班級內小群體到班集體到年級到學校,中學生在這四個群體中處于不同的地位,擁有不同的同伴關系;其次,在特定群體中,中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是互相影響的,個體的交往態度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再次,目前,中學生同伴交往以班級內小群體和班集體為主,而跨班級和年級的同伴交往現象很少。對中學生來說,這個時期是結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他們把對父母的依賴轉移到同齡伙伴身上,朋友關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如果此時他們的同伴交往范圍和交往人群集中在小范圍的班級內,容易導致交往能力和交往熱情下降,不利于人際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以往研究受限于研究方法和實施背景,主要從個體視角出發來調查個體的同伴交往狀況。但無論是個體還是雙向的同伴關系通常都嵌套于群體關系(班級、年級、學校)中并受其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會受到社會網絡(如班級和學校)中與之存在關聯的他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張鎮,郭博達,2016)。所以,將同伴關系置于班級、學校群體關系中,可以認為個體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受到班級、學校的其他成員的影響,而且與成員的關系越緊密,受其影響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越與之相似。本研究將個體同伴關系置于班級和學校群體關系中,采用群體關系視角和分析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同伴關系,為改善同伴關系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路徑。

一、群際接觸假說的內涵及意義

群際接觸假說(Intergroup Contact Hypothesis)是Allport于1954年提出的,他認為改善群體關系的主要方式是與外群體(自己不屬于的群體,他人屬于的群體)在最佳條件下進行接觸。有研究均已證明了群際接觸可以改善對外群體的態度,促進群際關系發展,例如,縱向追蹤的結果表明,不管是自愿選擇還是隨機分配室友,不同種族大學室友之間接觸,會增加對他族群體積極的態度(Van Laar, Levin, Sinclair, & Sidanius,2005)。所以群際接觸(Intergroup Contact)被認為是改善群體之間關系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當在群體關系的視角下來研究改善不同同伴群體關系的方法時,群際接觸便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群際接觸給中學生提供了解其他群體同伴、建立友誼關系的機會,進而對其在情感、認知、行為等方面產生影響,以此改善不同同伴群體之間的關系。

二、中學生同伴關系與群體作用機制

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關注群體關系中的同伴交往問題,例如特定社會網絡視角下不同班級或年級的同伴關系,外來務工學生和本地學生的同伴交往等等。對中學生而言,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那么研究班級和學校群體背景下學生的同伴關系及其作用機制,對校園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重要意義。影響同伴交往的機制和因素有很多,本研究著重從同伴接納、同伴群體社會化兩個方面來解釋群體關系視角下同伴交往的影響機制。

同伴接納(Peer Acceptance)是一種群體指向的單向結構,反映的是群體對個體的態度:喜歡或不喜歡,接納或排斥,同伴接納水平反映了個體在同伴群體中的社交地位(鄒泓,1997)。多數研究均認為,同伴接納影響個體當前和未來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關系對學生的班級適應、學校適應情況,不僅表現在學生在學校環境中體驗到的情緒,還表現在對這種環境的特定特征形成的感知。被同伴接納或喜歡,為學齡前兒童在學校表達積極和憤怒情緒提供了一個良好輕松的場所和環境(Lindsey, Berks,2019),從而更好地融入同伴群體。同伴接納水平越高,個體越容易建立安全的同伴依戀,更愿意用積極的認知方式探索和發現新事物,進行社會互動(王英杰,張美霞,李燕,2020)。社交環境(班級、學校等)中同伴提供的陪伴和幫助,能增加個體對班級和學校的安全感,他們往往在學校很快樂,并對學校形成積極的態度(Ladd,Kochenderfer,& Coleman,1996)。也就是說相比同伴拒絕,被同伴接納的個體更能夠適應班集體和學校集體,缺少同伴接納的個體容易感覺被班級和學校排斥而帶來“孤立”的情感體驗(高旭,王元,2010),從而逃避上課和上學。如果個體不能很好地適應班級和學校,就無法和他人進行同伴交往和維持友誼,進而游離于同伴群體之外,那么個體就無法從班級和學校集體中獲得歸屬感。歸屬感在個體和雙向同伴關系中均無法得到,只能在群體中獲得,當個體感覺自己被同伴群體接納,成為同伴群體的一員時,可以感受到來自班集體和學校的歸屬感,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更渴望獲得強烈的歸屬感。

群體社會化理論(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是哈里斯(J.R.Harris)在1995年提出的,這個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釋個體的社會化,將同伴群體的社會化功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家庭,認為同伴群體比家庭或基因對個體的行為和學習影響更大(何芳,2005)。群體社會化理論的一個重要群體行為現象就是群內同化(within-group assimilation),在同一群體內,成員們會主動或被動地與群體保持一致,促進群體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不斷增強。同伴群體中的同化現象使同一群體內的個體逐漸相似,個體會遵循群體內多數成員共有的行為和習慣形成的群體準則行事,促進自己在群體中的社會化(陳會昌,葉子,1997)。比如,當一名中學生和家長去商場買衣服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同學們都是這樣穿的,現在流行這個款式?!备鶕袑W生的實際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群體社會化理論?;诖?,同伴群體社會化表明,學生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以與同伴群體保持一致。在更大的同伴群體層面(比如學校)上,個體會發展出與從眾等相關的行為。當這種同伴效應(peer effect)發生在班級或學校層面時,學生會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以適應班級和學校的各種群體規范和準則。學校氛圍(school climate)很重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當同伴效應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時,容易形成良好的學校氛圍,良好的學校氛圍激勵同伴群體成員互相協作、交換和共享現有資源,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推動個體對學校持更積極的態度,從而在群體層面放大同伴社會化的影響(侯珂,張云運,向小平,任萍,2018)。

三、中學生同伴群體與群際接觸

群際接觸理論將研究對象集中到群際、群集等宏觀社會領域,為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李森森,龍長權,陳慶飛,李紅,2010)。上文中提到群際接觸存在最佳條件,具體表現為:一是平等的地位:群體成員只有在平等的氛圍下與外群體接觸才更有效,同樣的,接觸也易于不同群體形成平等的地位。放眼整個社會,不同群體可能存在地位差異,但在學校環境和特定的生活狀況中,不同同伴群體的成員可能具有平等的地位;二是共同的目標:需要接觸的兩個群體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共同努力。盡管中學生經常被要求比學習成績、內務情況等,但是只要涉及班級和學校利益,不同的同伴群體便會相互協作,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比如來自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所有人都會為了讓學校在市里的運動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而共同進步;三是群際合作:共同目標的實現需要不同群體處于合作關系才會發生作用。中學校園是一個很容易創造共同目標的環境,為班級榮譽和學校榮譽奮斗時,不同同伴群體成員便會采用合作、團結協作的方式進行;四是權威、法律的支持:群際接觸雙方接受來自權威、法律的支持時,接觸的效果更好。學校提供了平等開放的社交環境(交談、吃飯、運動會),支持不同同伴群體進行接觸。因此,可以認為群際接觸的方法適用于同伴群體,促進不同同伴群體的交流和接觸,改善同伴關系。

四、思考與展望

群體關系視角將同伴關系置于群體中,考察不同同伴群體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有不少研究開始關注同伴群體對個體學習、社會適應和情緒表達等方面的影響,那么學校內多個同伴群體的存在是否具有相互影響的現象呢?不同同伴群體的交流是否會對彼此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交流又是否對更大層面的群體—學校建立積極的態度,它的作用機制又是怎樣的?個體感覺被同伴群體接納,可以更好地融入同伴群體,更好地適應學校氛圍。群體社會化使個體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以適應同伴群體和學校的群體準則和行為規范。群際接觸理論的提出,為改善同伴群體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方式,群際接觸適用于學校內的同伴群體,為同伴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機會,進而產生積極的情感聯系。

本研究的結論適用于中學里的心理健康老師和管理人員。具體而言,為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提供方案,接觸可以鍛煉學生表達能力、交友能力,是改善個體同伴關系的途徑之一。同樣,考慮同伴關系發生的背景和環境,從更大的群體層面為改善學校氛圍提供新方向,讓學生對學校保持積極的態度,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進而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會昌,葉子.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述評.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4).

[2] 高旭,王元.同伴關系:通向學校適應的關鍵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61-165.

[3] 何芳.同伴群體如何影響學習:群體社會化理論視角[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12),32-36.

[4] 侯珂,張云運,向小平,任萍.青少年早期學業成就的同伴團體社會化:感知學校氛圍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03),294-303.

[5] 李森森,龍長權,陳慶飛,李紅.群際接觸理論——一種改善群際關系的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0(05),831-839.

[6] 王英杰,張美霞,李燕.兒童早期同伴接納與社會適應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分析[J].心理科學,2020(03),622-628.

[7]張鎮,郭博達.社會網絡視角下的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J].心理科學進展,2016(04),591-602.

[8]鄒泓.同伴接納、友誼與學校適應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3),55-59.

[9]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 & Coleman, C. C. (1996). Friendship Quality as a Predictor of Young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7(3), 1103–1118.

[10]Lindsey, E. W., & Berks, P. S. (2019). Emotions expressed with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and preschool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47, 373–384.

[11]Van Laar, C., Levin, S., Sinclair, S., & Sidanius, J. (2005).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 roommate contact on ethnic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1, 329–345.

◎ 本文系2022-2023學年喀什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基金資助項目《喀什地區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路徑研究》(編號:KD2022KY033)

作者簡介:

王亞萍(1998—),女,山東省濰坊市人,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歡
群際社會化同伴
群際容忍的影響因素及其增進方法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奧爾波特群際接觸理論的邏輯軌跡
尋找失散的同伴
嘿,這歡樂的日子!
群際接觸對民族關系的作用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