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程評估

2024-02-02 09:29朱廣巖張小妹嚴曉輝呼和濤力程婉靜田亞峻謝克昌
工程科學與技術 2024年1期
關鍵詞:能源安全能源體系

朱廣巖,張小妹,嚴曉輝,高 丹,呼和濤力,程婉靜,田亞峻*,謝克昌,9

(1.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泛能源大數據與戰略研究中心,山東 青島 266101;2.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101;3.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山東青島 266101;4.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北京 100049;5.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技部,北京 100013;6.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北京 102206;7.常州大學城鄉礦山研究院,江蘇常州 213164;8.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732;9.中國工程院,北京 100088)

能源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關系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對人民美好生活和社會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同時,能源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1]。近年來,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產生了較大影響,而這些污染物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其次,化石能源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2021年中國能源燃料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98.9×108t,約占全球的30.9%[1–2]。除此之外,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賴嚴重,2021年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2%、44.9%[3–4],且能源進口國家主要集中在地緣政治不穩定地區[5],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受到嚴重威脅。近年來,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能源消費總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6–7]。過去40年,中國節能降耗成效顯著,但是利用方式還比較粗放[8],化石能源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利用效率極低[9]。當下正處于新的歷史時期,為解決中國能源面臨的諸多挑戰,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目前,國內針對現代能源體系指數的相關研究較少,大多分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必要性。中國發展現代能源由來已久,從“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10],到“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11],再到“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表述為“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12],而在目前實施的“十四五”規劃中,單獨設置“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一節,提出“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13]。2022年1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中提出“著力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著力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14]。

開展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程評估研究,采用系統分析法構建包含“清潔、低碳、安全、高效”4個維度的現代能源評價指標體系,并據此開展國內外橫向對比及能源發展歷史縱向對比,定量評價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進程,可以全面展現中國推進能源革命的成效,反映能源發展中存在的各種亟須改進的問題,對中國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現代能源體系的定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和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就“雙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的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15]?!扒鍧?、低碳、安全、高效”就是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內涵,同時也是對能源系統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16]。

1.1 清潔維度

清潔主要是指能源的開發利用全過程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生態破壞和環境的污染。能源的清潔生產和消費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其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用戶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優化生產組織和實施科學的生產管理,減少或者避免能源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通過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最后,政府和企業出臺相關措施進行必要的污染治理,通過這些措施能夠降低能源在全生命周期鏈條上污染物的排放,保障能源清潔生產及消費。清潔能源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如可再生的風能、太陽能等和核能。另一方面是積極推進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在全產業鏈條上實現綠色開發、清潔高效利用,如實現了清潔高效利用的煤炭。

1.2 低碳維度

低碳主要是指在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最大程度的減少碳排放。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2015年,195個締約方達成了《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17]。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開啟新征程,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14]。2020年,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8]。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而能源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19]。從能源的全生命周期鏈條上研發低碳技術、提碳技術、碳化技術、固碳技術和封碳技術是解決碳排放問題的重中之重。

1.3 安全維度

能源安全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在能源領域的重要體現。中國能源安全新舊風險交織,油氣資源匱乏的短板無法改變,高度對外依存長期存在,區域性、時段性能源供需緊張問題時有發生。中國“富煤、貧油、少氣、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的能源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短期內煤炭仍將發揮主體能源作用[20]。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規?;?、集約化發展新能源,其間歇性、波動性將對能源安全供應帶來巨大影響。面對外部動蕩的局勢和新能源的不確定性,疊加碳中和戰略的實施,需要加強能源的多元化供應,保障國內能源供需穩定和供應安全,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保障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

1.4 高效維度

高效是指全面提高能源生產、轉換、輸配和消費的全生命周期效率,減少對能源與資源的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志,能源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是提升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僅是滿足中國現代化能源增長需求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實現美麗中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前提,還是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源泉。

本文綜合以上“清潔、低碳、安全、高效”4個維度,共包含27項指標,構建了現代能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該指標體系全面涵蓋了影響現代能源發展的主要因素。

圖1 現代能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Fig. 1 Modern energ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2 評價模型與數據來源

2.1 指標計算

2.1.1指標數據來源與量化

本文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數據收集,且都來自于權威機構發布的統計和研究數據。能源生產消費、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主要來自于英國石油公司、國際能源署;GDP、工業增加值等數據來自世界銀行;顆粒物排放量、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污染物排放數據主要來自全球大氣研究排放數據庫。具體相關指標數據見表1。

表1 指標量化方法與數據來源Tab.1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data sources of indicators

2.1.2指標數據來源與量化

由于各指標數據的單位有所不同,因此必須進行標準化處理,見表2。

表2 指標標準化處理方法Tab.2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indicators

2.2 權重計算

所選取的主觀賦權方法是序關系分析法,又被稱為G 1法。這是一種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主觀賦權法[28]。然而,在應用AHP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判斷矩陣的構造一般不滿足一致性條件[29]。G1法解決了層次分析法在矩陣構造不滿足一致性檢驗時不能使用的問題[30]。G1法的優勢在于無需構建判斷矩陣,也就無需進行一致性檢驗;與構造層次分析法判斷矩陣相比計算量成倍減少;G1法在應用中對方案的個數也沒有限制;由于序關系的給出完全表達了專家的意愿,其結果也完全值得信賴[30]。本研究所涉及的評價維度多,指標規模大,非常適合采用序關系分析法。

序關系分析法是根據某一標準將評估體系中同維度所有評估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后根據重要性順序依次確定相鄰指標之間的重要性程度值,最終求得指標權重的方法[31]。采用能源領域專家打分法的形式,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制作調查問卷。按照序關系分析法,指標權重分析方法分3個步驟:

步驟1),確定指標之間的序關系。針對各評價指標,按照專家對各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分,確定排序關系。若指標Xi相對于Xj重要,則記為Xi>Xj。根據這一規則,可確定各指標的重要度排序關系。各指標之間有重要性相同的情況,本步驟中同等重要的指標先后排序不影響后續分析及結果。

步驟2),確定相鄰評價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值。專家根據比例標度法判斷相鄰評價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值,設相鄰兩指標Xk–1與Xk的重要性之比用rk表示,如式(1)所示[32]:

式中,wk為k指標的權重。

步驟3),計算各評價指標的指標權重。通過式(2)~(4)可以依次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即先計算第n個指標權重,之后依次求出其他指標的權重。

其他指標權重為:

至此,可以求出整組指標的權重集合w:

式(2)~(4)中,wn為第n個指標的權重。

根據院士、專家問卷調研結果,能源安全維度的權重最高,為29.6%[33]。這是考慮到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異常復雜,必須始終把能源安全可靠供應擺在首要位置,不能丟了“飯碗”談轉型,必須確保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34]。能源清潔、低碳維度的權重相等,為23.6%[33]?!半p碳”目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形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在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同時,積極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為國家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供重要保障。能源高效維度的權重相對最低,為 23.2%。加大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降耗,有助于緩解能源供應保障壓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避免透支未來的能源資源、環境空間等[35]。

3 結果與討論

3.1 中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評估與分析

3.1.1 清潔指數

全球約66%的NOx排放和大部分顆粒物排放來自能源部門,火電、熱力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是中國SO2排放的主要貢獻者[36]。中國環境統計數據顯示,2010—2020年,SO2、NOx、顆粒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分別由2 185×104、1 852×104、1 277×104t減少至318×104、1 020×104、611×104t,年均下降率分別約17.52%、5.79%、7.11%,如圖2所示[37]。

圖2 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趨勢[37]Fig.2 Emission trend of air pollutants in China[37]

圖2中,SO2削減幅度相對較大,尤其在2015年左右呈現斷崖式下降趨勢。分析原因主要是中國大力推進能源革命,持續調整能源結構,適度控制煤炭產能,同時加強大氣污染末端治理力度。顯而易見,單位GDP SO2、單位GDP NOx、單位GDP顆粒物排放量也呈逐年下降趨勢,年均下降率分別約20.95%、11.59%、11.79%,如圖3所示。2013年以后,顆粒物排放量及單位GDP顆粒物排放量明顯增加,這可能與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取消了對煙粉塵的總量控制有關[37–38]。

3.1.2 低碳指數

2010—2020年,中國CO2排放總量由81.46×108t增長至98.99×108t[21],年均增長率約1.97%,低于同期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這進一步說明中國能源低碳轉型發展成效顯著。中國4項碳排放強度指標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由圖4可見:單位能耗CO2排放量和單位GDP CO2排放量均呈下降趨勢,年均下降率分別約1.06%、4.05%,這主要與政府出臺相關環保政策、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以及環保意識逐漸提升有關;而CO2人均排放量和單位工業增加值CO2排放量均呈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分別約1.41%、1.54%,主要原因為中國經濟目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尚未脫鉤,CO2排放尚未達峰。

圖3 中國單位GDP大氣污染物排放趨勢Fig.3 Emission trend of air pollutants per unit of GDP in China

圖4 中國碳排放強度指標變化趨勢Fig.4 Change trend of indicator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3.1.3 安全指數

2021年,中國原煤、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為2 079×108t、37×1010t、63 393×108m3[39]。能源資源儲采比受能源產量波動影響,兩者呈負相關關系,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原煤產量2016年以后有所回升,相對應的原煤儲采比在2016年以前呈上升趨勢,而2016年以后有所下降,整體在40 a左右;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尤其在2016年以后增速加快,天然氣儲采比在2016年以后穩定在40 a左右,到2020年為43.3 a;原油產量相對較少且穩定在2×108t左右,石油儲采比相應波動不大,在15~20 a范圍內變化。非化石能源資源主要考慮的是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經調研發現,中國風電、光伏、水電年可開發量分別約507 330×104、355 243×104、54 164×104kW,據此測算中國單位面積非化石能源年可開發量約180×104( kW·h)/km2。

圖5 中國能源資源儲采比發展趨勢Fig. 5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atio of energy resources storage and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中國能源資源供需關系發展趨勢如圖6所示。由圖6可見:近年來,中國在壓減煤炭產能的同時,嚴格控制煤炭消費量,促使煤炭對外依存度有所降低,即煤炭生產量與消費量比值回升,接近1;石油消費量呈持續增長趨勢,但其生產量保持穩定,由于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導致石油生產量與消費量比值下降,由2010年的0.47降至2020年0.28,年均下降率4.65%;天然氣消費量和生產量均持續增長,但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0.81%,高于生產量6.5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導致天然氣生產量與消費量比值下降,由2010年的0.89降至2020年的0.58,年均下降率3.84%;電力作為二次能源,全國范圍內基本保持供需平衡,即電力生產量與消費量比值在1左右。

圖6 中國能源資源供需關系發展趨勢Fig. 6 Development trend of energy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采用Shannon–Weiner指數來衡量一次能源供應多樣性,如式(5)。供應品種分為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4種,分析中國2010—2020年一次能源供應結構及品種比例變化情況。

式中:S為一次能源供應品種數;Pi為第i種品種的供應量占全部一次能源供應量的比重;H為表征國內一次能源供應的多樣性指數,H越大,能源供應越豐富。經測算,中國能源供應多樣性指數持續上升,由2010年的0.91升至2020年的1.14,年均增長率約2.04%。由此說明了中國近十年來在能源安全戰略的指引下,能源供應能力有了較大提升,供應方式更加多樣,逐漸形成了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

3.1.4高效指數

近年來,中國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2011—2020年,單位GDP能耗由0.86 tce/萬元下降至0.55 tce/萬元[40],年下降率為4.8%,但從國際比較來看,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8],并且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波動性較大。

中國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由2010年的22.68%上升至2020年的26.5%,年均增長率約1.57%[41]。電力供輸效率也同步提升,例如,供電煤耗由2010年的333.3 gce/(kW·h)降至2020年的304.9 gce/(kW·h),年均下降率約0.88%,這主要與多年來中國持續進行煤電機組改造升級,不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關;電力線損率由2010年的6.53%降至2021年的5.26%,年均下降率約1.95%[42]。

3.1.5綜合指數

根據前述確定的指標標準化方法與指標權重,綜合27項指標計算獲得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指數,如圖7所示。2010—2020年,中國能源清潔指數發展跨度較大,從8.26躍升至55.75,年均增長率約18.96%,表明過去十年間中國能源清潔生產和利用成效突出。中國能源低碳指數相對較低但呈上升趨勢,由2010年的24.51上升至2020年的30.95,年均增長率約2.63%,同期能源低碳指數增長速率要明顯低于能源清潔指數。中國能源安全指數相對較高但呈下降趨勢,這主要受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增強的影響,由2010年的70.27降至2020年的64.67,年均下降率約0.75%。中國能源高效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這主要受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的波動影響,總體上由2010年的41.76上升至2020年的45.25,年均增長率約0.73%,同期能源高效指數增長速率要低于能源清潔和能源低碳指數??傮w而言,過去十年中國能源在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尤其在清潔利用方面成績斐然。能源安全指數受油氣資源對外較高依賴的影響略有下降,但依然處于較高的水平,主要得益于中國煤炭資源的自給自足程度較高,凸顯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圖7 中國現代能源體系指數發展趨勢Fig.7 Index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modern energy systems

將4類指數按相應權重計算得到中國現代能源體系綜合指數,如圖8所示。由圖8可見,中國現代能源體系綜合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由2010年的38.56升至2020年的50.09,年均增長率約2.65%。由此可見,10年來,中國推動能源革命成效顯著,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在“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但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和碳排放問題較為突出,未來中國能源發展必須確保能源安全為前提,加快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以化石能源為輔的現代能源體系,不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圖8 中國現代能源體系綜合指數發展趨勢Fig.8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modern energy systems comprehensive index

3.2 國際典型國家、地區現代能源體系評估與分析

在對中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程開展縱向分析的同時,還應以科學、客觀、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國際典型區域之間的現代能源體系的橫向對比,考察中國能源發展在全球所處位置,進一步分析中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的差距。本文選取了76個國家或地區開展對比分析,見表3,并重點分析美國、歐盟與日本。

表3 參與現代能源體系橫向對比的國家或地區Tab.3 Countries or regions participating in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modern energy systems

3.2.1 國際典型區域現代能源體系之清潔指數

根據2020年能源清潔指數對比結果[33],中國能源清潔指數為55.75,世界排名第48位。歐美地區能源清潔指數相對較高。歐盟、日本、美國的能源清潔指數分別為84.07、83.82、70.36,依次位列世界第13、第15、第34位,均高于中國。中國能源清潔指數落后于G7等發達經濟體,在G20成員國中排名第11,排名落后于中國的有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印度和南非共和國。排名靠前的國家清潔能源資源和利用率均比較高。如圖9(a)所示,中國的弱項指標主要是清潔能源消費與生產比重,由于天然氣計入清潔能源,美國與歐盟的天然氣優勢較為顯著,而日本核電發展相對成熟。

3.2.2 國際典型區域現代能源體系之低碳指數

根據2020年能源低碳指數對比結果[33],中國能源低碳指數為30.95,世界排名第56位。歐美地區能源低碳指數相對較高,這主要與兩個地區的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發展相對成熟有關。歐盟、美國、日本的能源低碳指數分別為63.06、55.18、50.79,依次位列第19、第28、第35位,均高于中國。中國能源低碳指數明顯落后于G7等發達經濟體,在G20成員國中排名第17位,排名落后于中國的有印度、南非共和國和沙特阿拉伯。如圖9(b)所示,中國的各項指標均未超過50,其中,未超過20的指標是人均CO2排放量、單位GDP CO2排放量和人均森林蓄積量。

3.2.3 國際典型區域現代能源體系之安全指數評估與分析

圖9 部分國家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指標對比分析Fig. 9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ean, low-carbon, safe, and efficient indicators in some countries

根據2020年能源安全指數對比結果[33],中國能源安全指數為64.67,世界排名第16位。俄羅斯和美國能源安全指數相對較高。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的安全指數分別為87.30、75.30、56.55、37.79,依次位列第2、第5、第27、第48位。中國能源安全指數明顯領先于G7等發達經濟體,在G20成員國中排名第7位,排名領先于中國的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沙特阿拉伯。如圖9(c)所示,中國的大部分安全指標超過了50。其中,煤炭對于中國能源安全的貢獻最大,相對較低的指標是單位面積非化石能源可開發量、石油儲采比,以及天然氣生產與消費的比值,這主要由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自身資源特征所決定。

3.2.4國際典型區域現代能源體系之高效指數

根據2020年能源高效指數對比結果[33],中國能源高效指數為45.25,世界排名第42位。日本和歐洲地區能源高效指數相對較高。日本、歐盟、美國的能源高效指數分別為73.51、69.47、63.80,依次位列第6、第11、第18位。中國能源高效指數明顯落后于G7等發達經濟體,在G20成員國中排名第14位,排名落后于中國的有巴西、沙特阿拉伯、南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俄羅斯。中國的能源高效指數與西方主要經濟體差距顯著,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如圖9(d)所示,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超過3個發達國家或地區,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能夠反映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實現了弱脫鉤。與發達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相比,中國脫鉤時間比較超前,在工業化中期階段能源消費增速就低于經濟增速了。電力線損率、供電煤耗和社會電氣化水平等指標與3個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相差不大,但是中國能源強度與發達國家水平相差較大,中國的能源強度在2010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近10年逐步下降,但在2018年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強度仍然偏高的原因主要是高耗能產業占比仍然過高,產業結構調整尚不到位;技術水平不夠節能高效;再加上諸多的浪費。中國節能提效潛力巨大,例如燃煤電廠,每供1 kW·h的電力,1978年平均消耗煤炭471 g,2018年已進步到只消耗308 g,而對于中國先進的上海外高橋三廠,只需270 g煤炭。

3.2.5國際典型區域現代能源體系之綜合指數

根據2020年能源綜合指數對比結果[33],中國能源綜合指數為50.09,世界排名第38位,處于中游位置。歐盟、美國、日本的能源綜合指數分別為67.58、66.72、60.02,依次位列第2、第3、第16位。中國能源綜合指數與G7等發達經濟體有明顯差距,在G20成員國中排名第14位,排名落后于中國的有俄羅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南非共和國。整體處于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中游水平,除安全指數外,其他3個維度的指數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均比較明顯。

針對76個國家或地區的4類能源指數的特征進行了綜合分析,如圖10所示。

圖10 不同國家或地區4類能源指數特征(2020年)Fig. 10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types of energy ind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2020)

由圖10可見:1)清潔、低碳、高效指數之間往往都存在正向關系。清潔指數較高的國家,其低碳指數也相對較高,如瑞典、瑞士、挪威、澳大利亞等國家。清潔指數較高的國家,其高效指數也相對較高,如愛爾蘭、荷蘭、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低碳指數較高的國家,其高效指數也相對較高,如芬蘭、瑞士、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2)清潔、低碳、高效指數相對較高的國家,其能源安全指數往往相對較低,如冰島、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而能源安全指數相對較高的國家,其清潔、低碳、高效指數往往相對較低,如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越南等。主要原因可能為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波動性以及不確定性特征,難以保證能源的持續穩定供應以及可再生能源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在能源領域,既要保證能源穩定供應,又要保證價格低廉,還要減少排放,這3個目標難以同時實現,稱為“能源不可能三角”現象[43]。因此,可再生能源發電必須保證“源網荷儲”同步規劃,既要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又要保障能源的持續穩定供應。并且需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低碳價值來降低成本,積極發揮可再生能源優勢。3)綜合指數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是大部分發達國家或地區,例如,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由此說明現代能源是支撐現代社會運行的關鍵核心之一。

4 結 論

基于“清潔、低碳、安全、高效”4個維度構建了現代能源指標體系,定量評價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歷史進程,并進行國內外橫向對比。

通過能源發展歷史分析,中國能源綜合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2010—2020年年均增長率2.41%,且2020年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由此看出,中國推動能源革命成效顯著,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在“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但近年來中國能源安全指數呈下降趨勢而CO2排放量不斷增加,因此,要科學認識能源轉型,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加快建立綠色多元的能源供應體系,保障能源持續穩定供應。長期以來,煤炭支撐中國經濟和社會較快發展,是中國能源安全保障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要把能源安全始終放在首要位置。

總體來說,過去10余年中,中國在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逐步縮小。與此同時,全球的政治形勢和科技水平正在發生顯著變化,面對全球能源格局變化,中國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基本前提,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這是中國能源事業的新提法和新論斷[44]。新型能源體系的內涵根據新時代、新發展的要求在現代能源體系上有變化,將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

猜你喜歡
能源安全能源體系
英能源安全戰略,一份愿望清單
為能源安全貢獻大港力量
基于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發展研究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用完就沒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基于熵權法*的廣西能源安全評價
福能源 緩慢直銷路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