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內在邏輯、重點方向和實踐路徑

2024-02-02 08:32蘇璽鑒孫久文
社會科學輯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企業

蘇璽鑒 孫久文

2023 年9 月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薄?〕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構想。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主動應變、積極求變。

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的質態躍遷?!?〕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不依賴高額的要素、能源和人力投入。在新增長路徑中,科技創新將發揮主導作用,探索新興領域,拓展生產邊界,提升技術附加值。新質生產力是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反映時代特征、體現技術賦能的高效能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新概念。新質生產力精準闡明了傳統生產力質態躍遷的時代特征和本質屬性。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導向,強調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呈現科技引發新技術、產業發展新業態和企業運營新模式三重典型特征。同時,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顛覆性變革,其利用新興技術“基礎創新”“廣泛滲透”“多維賦能”的特點助力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具有鮮明科學性、時代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的嶄新概念。新質生產力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數字經濟時代深刻洞察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把握時代特征,觀大勢、謀全局,為東北全面振興開出的一劑良方;是在新時代的宏觀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推陳出新;是對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以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路徑的繼承和發展;是我黨立足中國現階段基本國情、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產業科技發展新動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理論創新。

(一)科學內涵

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代表了新興科學技術與生產力融合的最新形態?!靶隆笔切沦|生產力的時代特征,指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對新興技術的集中應用,是呈現出以新質科研為代表的新技術、以新質產業為代表的新業態和以新質企業為代表的新模式為主要特征的生產力。

新技術說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處于全新的科技環境,需要應對和解決不同于以往的技術問題。驅動新質生產力的新興技術主要源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顛覆性技術,其打破了原有的技術路徑。前三次工業革命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提供了機械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的技術條件,但是始終沒有跳出規模經濟這一傳統路徑。而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再僅僅關注生產環節,而是引導了一場復合性的技術變革。這意味著“生產力”的技術條件進一步拓展,既包含了傳統的物料投入與標準化加工,還包括了非標準化的信息、服務增值。產業發展進入了全新的路徑,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特征顯現。

新業態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維度。一方面,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帶動了相關的新基礎設施、場景應用和運維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健全的產業網絡,通過乘數效應催生持續的經濟紅利。另一方面,新興技術不僅精準把控生產過程,降低生產成本,把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發揮到最大,還可以將非標準化的信息、服務增值與傳統生產組合,重塑傳統產業的生命周期。

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賦能企業的具體形式。新模式是企業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企業可以實現精準品控和柔性化生產,把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發揮到最大,增強其多樣化生產的能力;是通過智能化管理優化企業人事、財務、戰略決策等運營流程,能夠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精益管理;是通過實時掌握企業生產與消費者偏好信息,加強企業與市場的聯系,減少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反饋時間;是通過共享平臺和“數字孿生企業”的構建實現企業的數據凝練和虛擬映射,提升企業信息的透明度和政府的響應速度,進而打通政府、企業與市場間的信息壁壘。

“質”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屬性,強調了在技術驅動下傳統生產力的顛覆性變革。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經濟發展動能的接續與革新,是傳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發展量變積累的結果。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傳統“三駕馬車”的推力逐漸衰減,而脫胎于傳統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可以依托新興技術“基礎創新”“廣泛滲透”和“多維賦能”的特點實現質態躍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性力量。

新質科研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先導條件,基礎創新是新質科研的具體表現。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將科技創新視為第一動力。在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相互結合的過程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新興科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兼顧準確性和效率的研究工具,打破了信息和知識傳播的壁壘,催化了科研工具、科研方法和科研體系等領域的基礎創新,推動了科學體系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的突破性進步。

新質產業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環節,廣泛滲透是新興技術賦能新質產業的具體路徑。新質生產力的驅動技術在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了強大的滲透能力,可以深入影響區域和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對傳統生產力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力深入和全面的升級。從勞動資料的角度來看,新質產業強調高技術附加設備的使用,實現了從規?;?、標準化生產向精準品控和柔性化生產的飛躍;〔3〕從勞動對象的角度來看,新質產業可以匹配非標準化要素進入生產流程,實現了產品從物質產品到物質與服務、信息融合產品的飛躍;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新質產業通過引導新興技術與勞動力結合為勞動力賦能,實現從時間、空間受限的勞動力投入向跨空間、多時間點勞動力投入的飛躍。

新質企業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點工作,多維賦能是新質企業借助新技術發展的具體形式。新興技術可以從多個維度賦能企業生產、經營,推動新質企業組織形式、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創新。從企業組織來看,新質企業可以創建數字化的人事、財務、戰略決策等運營流程,實現企業組織由自動化向精益化的升級;從企業生產方式來看,新質企業采用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的生產設備、流水線和車間,賦予企業模塊化、柔性化的生產能力;從商業模式來看,依托平臺的范圍經濟成為新的商業模式,新質企業最終的商業形態向生態型和共生型范圍經濟演進。

(二)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重大理論創新。進入新時代,培育新質生產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新道路。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突破創新,也是對中國實際國情和時代發展特征的精準凝練。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核心范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框架下,生產力和科技是密切相關的??萍际巧a力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與生產工具、勞動者的技能和經驗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緊密關聯。一方面,科技是決定生產工具性質和效能的關鍵。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工具的性質和功能都會發生改變,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科技是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因素??萍紕撔驴梢砸胄碌纳a方法、原材料和能源,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新質生產力是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融合數字時代的技術特征,是對科技與生產力關系的精準判斷;是指導東北地區打破資源困境、重塑地區生產力的重要方略。

新質生產力也是對中國特色的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生產力理論。早在1945 年,毛澤東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4〕。1988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并著重強調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在建黨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再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6〕,并將其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 年,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進一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7〕。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作重點由經濟增長轉向高質量全面發展。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歷史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為了打破東北地區產業蕭條的惡性循環,激發要素活力,發揮科技紅利,習近平總書記首創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8〕這一新概念。通過新興技術推動生產力躍遷,拓展傳統產業生產邊界,提升產品技術附加值,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三)現實依據

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 年以來,東北地區借助各類政策工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企業發展情況不斷改善,宏觀經濟平穩發展。但是,受區域產業政策作用機制的限制,各類補貼和政策傾斜的邊際效用衰減,傳統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量減弱。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成為推動各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依托網絡平臺以虛擬形式存在,在與實體經濟結合前難以發揮其引領經濟社會變革的力量。因此,必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使其與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關系相契合,將新興技術投入轉化為實體經濟產出,推動經濟社會變革性發展。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要素均面臨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由圖1可見,2003—2022 年,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0.2%下降到6.7%,經濟總量在全國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具體來看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傳統“三駕馬車”,一方面,東北地區進出口和消費占全國的比重與國內生產總值表現出了相似程度的下降,地區發展缺乏足夠的經濟活力,難以形成新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在東北振興初期經歷了快速的增長,于2012 年達到峰值。隨后,投資的擠出效應逐步顯現。同時,中西部地區進入經濟社會發展快車道,推動經濟發展重心進一步轉移,最終東北地區投資水平占比快速下滑。從投資、出口和消費的角度來看,傳統驅動經濟發展的區域要素潛力已經逐年遞減,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僅能在政策傾斜和資源補貼的支持下維持現狀,東北地區逐漸在全國的區域分工格局中失去競爭力。

圖1 2003—2022年東北地區宏觀經濟發展水平

從產業載體來看,東北地區具有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優勢條件和必要條件,進而可以很好地承接新興技術賦能。東北地區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進行了長期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助于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工業尤其是現代制造業是承接新興技術賦能,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基石的作用更加突出。工業尤其是現代制造業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的“扶梯”,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新興技術的溢出效應,形成源源不竭的區域發展內生動力。

二、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方向

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要以創新驅動為主線,用科技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創新,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蒲袆撔率桥嘤龞|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原動力,實體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和主要應用場景。因此,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要以新質研發為先導條件,以發展壯大新質產業為核心任務,將培育新質企業作為政策落地實施的重要舉措。充分激活區域要素稟賦,發揮區域發展優勢,提高東北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新質研發

新質研發是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先導條件,是指通過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賦能形成的高效科研體系。新質研發能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優化東北地區的科技資源,引導數字技術、類腦智能等新興技術賦能科技研發,著力在前沿基礎科學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兩個領域實現突破。

從前沿基礎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建立健全前沿基礎學科研究體系,培育新質研發能力,這既是東北地區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舉措,也是增強區域內生動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必然要求?;A研究是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9〕,決定了中國化解技術封鎖、實現突破性創新的能力。在現階段,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尤其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基礎研究仍嚴重不足?!?0〕東北地區要想立足自主創新,形成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新質研發能力,需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基礎研究領域的落地應用。通過模型構建和深度學習分析現有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可行性,構建最優的知識組合,通過以大量的模擬值代替有限的經驗觀測值的方式降低基礎科學研究的綜合成本,提高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角度來看,培育核心技術領域的新質研發能力有助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維護國家產業安全、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關鍵核心技術往往表現為技術體系中的特定環節或獨特部分,其構成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可能是材料、零部件、生產工藝等單方面或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培育核心技術領域的新質研發能力需要依托東北健全的工業體系,發揮其稟賦優勢,在汽車制造、船舶制造、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藥和新材料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借助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能力,提升研發機構對產品數據、技術條件、實驗記錄等信息的處理和預測能力,實現對實驗成果及時提取、對實驗錯誤精準溯因,形成更高效的技術攻關方案。借助現代通信網絡和云平臺實現研發部門和生產部門的實時互聯,提升編碼信息和非編碼知識的傳播效率,縮小產學研人員之間的信息差,提升技術攻關的針對性和及時性,提高企業工藝流程的精準度。

(二)新質產業

新質產業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環節,是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新質產業是區域發展的長效動力,它以科技創新為基礎,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首先,新質產業可實現精細化生產,最大程度地發揮要素效率,能有效化解東北地區資源枯竭、要素成本上漲帶來的問題。通過傳感器、智能機器人在實體經濟中的廣泛應用加強設備之間、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提升企業對生產環節的把控能力;〔11〕利用數據傳感器收集產業歷史數據,調整生產環節,對要素配比和工藝流程進行帕累托改進,以更加精準的物料管理降低生產資料消耗和生產成本;通過智能設備的使用實現對勞動力的高級替代,體力勞動和基礎的經驗型腦力勞動被智能化機器大批量地取代,優化人力結構,降低勞動力成本;數字平臺和現代通信技術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提升了人力資本的效能。

其次,新質產業能拓寬新興技術的應用場景,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的效能?,F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結合提升了緘默、不可編碼知識的傳播效率和輻射范圍,增強了技術和信息的溢出效應,降低了產業科技創新的壁壘。充分利用大數據有效地化解信息壁壘,提升高技術產業信息透明度,促進先進技術、前沿生產工藝、科學管理理念和高效組織構架的傳播和推廣,進而激發產業內部和產業間的良性競爭,提升核心競爭力?!?2〕

最后,以新質產業為主導,構建聯系緊密、分工有序的區域產業體系。新興技術應用和產業自主創新會依照“專用技術”和“通用技術”的不同路徑形成異質性業態,差異化地賦能實體經濟,組建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產業網絡。前者會激發新產業,發展成新技術研發、應用服務的新行業;后者會內化于實體經濟各個環節,廣泛賦能?!?3〕因此,需要以新質產業為主導,聯合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發展“專用技術”新業態,以公共物品的形式打造惠及區域各類型企業的公共技術平臺。依托平臺效應打通企業之間信息、技術、人力資本、物質資料等要素的流通渠道,降低“通用技術”傳播和應用的成本,形成發展合力。

(三)新質企業

新質企業是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培育新質企業包含了以下兩方面的內容:其內涵是經營運行效率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其外延是通過激發企業活力,構建現代化的產業網絡,形成央地融合、各種規模企業互補的區域格局,帶動營商環境和區域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形成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長效動力。

東北地區企業發展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一方面,東北地區國企、央企比重大。經過多年的國有企業改革,東北地區的地方性國有企業數量大幅減少,且集中分布在市政公用事業等行業,央企在數量和經濟占比中居高位?!?4〕另一方面,東北地區企業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東北地區產業發展集中在重化工業領域,能源、資源型工業占比很大。且現有的企業大多集中在制造環節,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上游關鍵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研發和下游服務環節發展相對滯后?!?5〕兼具兩種特征,東北地區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和資源型企業往往自成體系,企業內部門“大而全、小而全”,缺少主動尋求對外分工協作的動力,對區域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民營經濟不活躍。

新質企業可以充分發揮新興技術的賦能效果,優化企業人事、財務、戰略決策等運營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精益管理,為東北全面振興提供長效新質動力。借助物聯網、智能機器人和大數據技術,構建智能生產體系,實現全流程可視化、過程控制集中化、研發制造一體化和部門協同自動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技術附加值。針對企業管理環節,構建企業數字管理平臺,收集處理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原料成本、技術工藝、銷售物流、財務費用、人力資源、政策法規等各類信息。

建設新質企業更深層次的任務是充分調動區域生產要素,打造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利用“信息空間”的賦能優勢,推動治理變革,培育普惠高效的營商環境?!?6〕長期以來,營商環境欠佳是制約東北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16 年新一輪東北振興全面開啟以來,東北各省相繼出臺多項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舉措,致力于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7〕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市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是東北振興的基礎要求?!?8〕

因此,建設新質企業還要突出平臺和公共物品的作用。通過資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吸納更多的主體來發揮網絡的梅特卡夫效應,大幅降低市場主體在科技和管理方面創新升級的成本和技術門檻,改善產業生態。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借助數字平臺提升政府對市場信號的響應速度,降低政府干預的交易成本,提高政府對企業的監管效率,強化央企、民企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互聯互通,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府服務。

三、培育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中共二十大明確了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整體目標。東北地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補齊“四個短板”,做好“六項重點工作”,把握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需要找到突破當前發展困境的破局點和保持長期發展的發力點。因此,東北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現代科研體系,打造區域研發中心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科研創新的模式,簡化了科研實驗的流程,降低了科研創新成本,增強了科研成果的溢出效應。東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遵循“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并行發展的路徑。在汽車制造、船舶制造、裝備制造、重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藥等領域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技術積累,但是在超算中心、大數據平臺、芯片半導體等高新領域還存在不足。融合新興數字技術,東北地區可以構建立足本土產業優勢、具有區域特性的現代科研體系,建成東北亞區域的制造業研發中心。

首先,要充分發揮新興技術對科研創新的賦能效果。為實驗室配套數字服務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員,提高實驗數據收集、分析的效率,縮短接續實驗開發、設計的周期,拓展科學研究的上限。其次,優化完善人工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對傳統產學研體系進行智能化升級,利用智能終端和廣泛分布的傳感器實現數據收集、信息傳輸的標準化、規范化,在企業、研發團隊、高校和政府之間實現信息的自動收集、處理和反饋。精確匹配企業需求、高校優勢和技術條件,構建精密、高效的產學研體系〔19〕,將技術向成果轉化的單向鏈條拓展為“市場需求—科研機構定向研發”的雙向閉環?!?0〕最后,積極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填補市場空缺。通過開發政策持續推進基礎設施與數字經濟的發展環境建設,將數字技術服務和資源定義為公共物品或公共資源進行供給,拓寬多元主體創新渠道,降低研發創新成本。

(二)立足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實體經濟是東北全面振興的根基,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培育新質產業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和融合作用,催生新業態,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明確東北地區當前階段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和重點思路,注重產業質量提升、效率升級和動力轉換,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方面,引導高新技術賦能區域產業。鼓勵技術供應方和服務商進入生產一線,提升技術框架與實際生產的匹配程度;企業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改造基礎設施條件,把握企業生產的核心部門和關鍵環節,以點帶面推動應用場景落地、拓展。地方政府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聯合科研部門,設計應用方案,建設一批具有普適性的數字工廠或智慧工廠,帶動關聯企業模仿轉型;政府和龍頭企業攜手打造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技術服務平臺,降低通用技術傳播、應用的成本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門檻。

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的頂層設計。明確主導產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大型企業的引領支撐、協同帶動作用,建設上下游關聯、橫向耦合的產業梯隊。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補貼、園區招商等形式吸引骨干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搭建區域產業平臺、制定統一標準,進而強化全生產鏈的供應鏈管理、信息管理、標準管理和產品質量管理,提升全產業的協作能力和整合程度?!?1〕

(三)支持企業現代化升級,增強東北全面振興新動能

企業是區域經濟重要的微觀主體,是東北全面振興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企業戰略、財務、人力、研發等核心治理活動,重塑了企業原料、物流、定價、營銷等各個關鍵生產環節?!?2〕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構成了新質企業,加速了企業現代化升級的進程,從市場主體的角度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增強東北全面振興的經濟新動能。

一方面,引導企業技術賦能,從市場和企業需求的角度出發,創新企業生產組織和運營模式。在現階段,東北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技術應用場景不足。需要讓政府充當技術賦能的“引路人”,以構建區域數據中心、搭建技術共享平臺為主要發力點,提升實體企業與各類高新技術的融合程度。在具體的場景應用中,企業需要明確自身發展優勢和需求,提出技術應用方案。政府和科研機構制定對應的實施方案,構建與企業生產經營特征相匹配的數字、智能設備和網絡系統。

另一方面,多元主體共創共建,持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構建區域性的企業管理平臺,打通工商局、稅務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主管部門的信息庫,實現企業信息一網統管、一網統查和一網統辦。實現市場主體全流程、全周期的實時監管和動態反饋,及時掌握企業的經營現狀和發展訴求,提高政府部門對市場主體的服務效率。加快構建高水平數字系統,服務市場主體的日常發展運營。通過行政服務線上辦理、多部門同時辦理的形式優化工作流程、提升辦事效率,化解行政事務辦理“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四、結語

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新質生產力深刻揭示了生產力在新時代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發展規律。新質生產力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重大理論創新,能夠有效化解東北地區的衰退問題,重塑經濟活力。

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明確的方向,以嵌入宏觀經濟循環,服務國家總體戰略。從總體戰略布局來看,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落實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從具體實踐路徑來看,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躍升。因此,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要以新技術研發應用為先導,增強新質科研能力;在新技術條件下,以實體產業的賦能升級為核心,培育新質產業體系;在數字時代,以企業經營優化和營商環境改善為重點,打造新質企業。具體而言,在新質研發方面,要構建現代科研體系,打造區域研發中心。在新質產業方面,要立足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新質企業方面,要支持企業現代化升級,增強東北全面振興的新動能。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企業
尋找新質生產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企業
企業
企業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