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邏輯下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的分析框架與實踐路徑*

2024-02-05 13:32錢鑒楠劉曉
當代職業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區域制度職業

錢鑒楠 劉曉

(1.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問題的提出

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始終是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與現實實踐的重點。對于該問題的討論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主要形成了兩種觀點,即強調職業教育單向度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在技能人才供給、生產技術進步等方面需求的“服務觀”和強調職業教育要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及時更新的“適應觀”[1,2]。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明顯提速,已經進入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主要動力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著重強調區域一體化協同、平衡發展和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等。學者們開始從更多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一是在內涵認識方面,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提出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項制度創新[3];從生態學理論下提出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兩大系統共生的過程[4]。二是從行政區域出發,討論了省、市等行政邊界內的區域如何構建與其經濟發展協同的職業教育體系[5,6]。三是從經濟發展區域出發,討論了以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為代表的經濟發展區域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7,8]?;谏鲜鎏剿?,學者們對于職業教育如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這一問題的思考傾向于將其作為兩個系統之間的協同關系,用“結構—功能”的視角進行匹配。這一出發點強化了作為結果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然而,這樣分析的過程也通常存在三個不足之處:一是將企業和職業院校作為理性或有限理性的行動者看待,過度強調企業和學校分別對經濟效益和教學育人的追求。忽視了區域文化對組織和個體的無意識影響。二是將兩個系統作為緊密耦合的關系進行分析,忽視了兩者本身的獨立性。三是從“功能—結構”的視角去看待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靜態匹配的視角,忽視了區域發展的動態性和不穩定性。

因此,在新理念、新模式、新要素環境下職業教育需要實現從服務、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轉向嵌入區域經濟發展?!扒度搿币辉~的意思是牢固地或深深地固定或樹立。相比于“服務”與“適應”,“嵌入”一詞強調的是使兩者固定,達到兩者總是保持在同一運動狀態。嵌入的關鍵不能依舊關注在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兩者結構功能上的匹配,而是要關注到兩者能動性的激發。因為將兩者放在功能結構匹配的層面上往往依賴于對一方已出現或者即將出現的一種明確需求的分析,另一方基于對需求的分析做出相應的調整。這種存在一定時間差的路徑已經難以迎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要同時兼顧宏觀的社會制度環境以及微觀的相關組織的能動性,促使區域內組織間圍繞該主題的交互是自然而然、理所應當的,而非始終通過規制性、規范性制度進行約束。本研究認為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是在多重制度系統中,通過各相關組織的能動性與互動性,逐步形成的松散耦合狀態。松散耦合意味著各相關組織相互聯系卻又彼此保持獨立,如職業院校通過讓地方企業參與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實訓基地建設等措施,與地方企業之間在技能人才培養、技術技能服務等方面保持相互聯系。但是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德育、基礎文化等方面培育又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

目前,國家相關政策也不斷支持和推動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改革更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提升區域適應性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指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支撐性、關鍵性作用。202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全新舉措[9],以期通過推動職業教育管理下沉一級,資源聚合,實現輻射地方、支撐發展。在新理念和新環境中,本文試圖在制度邏輯視角下討論職業教育該如何嵌入區域經濟發展,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什么樣的制度環境,各相關主體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是如何采取行動的,如何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激發相關主體的能動性,實現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真正嵌入區域經濟發展。這對我們推進職業教育更好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其支撐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二、制度邏輯下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分析框架

制度邏輯理論認為個人與組織都嵌入在盛行的制度中。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是宏觀制度環境與微觀組織行為共同造就的,因而對它的研究需要借助制度邏輯理論的觀點和思維方式。

(一)切入點:制度邏輯與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

學界對于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以及其受到的影響因素已經做了較為豐富的研究[10,11],但這些研究多是立足宏觀區域視角。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組織既不完全獨立,也不完全受外部影響(如機構)的支配;相反,組織被認為是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作出選擇,可以采取多種行動,每種行動都受到一些群體的青睞,但不受其他群體的青睞[12]。組織在多種制度競爭、協同、共存的復雜環境下,一方面在制度的規范性、規制性要素所施壓的各種壓力、懲罰、約束下從外部形成一定的行為遵從;另一方面從內部逐漸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榮譽觀以及文化理念,形成組織行為的自發性行為,并將這些行為融入潛意識的、被視為理所應當的理解或認知框架中。同時,還需要看到,即使在相似的制度環境下,組織所采取的行動策略以及最后所形成的區域樣態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組織的運行首先會朝向建立初期被賦予的使命或烙印,朝著同一方向不斷前進,如學校建立初期被打上的烙印就是知識傳授,企業建立初期被打上的烙印就是商品生產與交換;其次,組織在復雜社會關系網絡以及文化沖突的環境下會采取遵從、妥協、回避、反抗等多樣策略[13]。所以,對職業教育如何嵌入區域經濟發展這一問題的思考不僅需要考慮宏觀制度層面的布局,同時還要涉及職業學校、地方企業等組織在復雜制度環境下的能動性。

制度邏輯提供了宏觀層次上制度安排與微觀層次上人們可觀察行為之間的聯系,從而為認識多重制度系統下組織行為的調試提供了一個分析角度[14]。制度邏輯是一種由社會構建的、關于文化象征與物質實踐(包括假設、價值觀和信念)的歷史模式。最早由弗里德蘭(Roger Friedland)和阿爾福德(Robert R.Alford)在1991年提出,并形成了一個包含資本主義市場、官僚主義國家、民主、核心家庭和基督教的多重制度系統[15]。而后在2012年桑頓(Patricia H. Thornton)等人的著作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包含家庭、社區、宗教、國家、市場、職業和公司的多重制度系統理想型[16]。多重制度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稱之為制度秩序。制度秩序提供了一個行動框架,構成了行動者進行意義建構的前提。每一項制度秩序又由類型要素組成,這些類型要素代表了該制度秩序特有的文化象征和物質實踐。制度秩序和類型要素構成了制度邏輯理論的重要分析框架。借助制度邏輯理論,我們可以深入理解地方政府、職業學校、地方企業等相關組織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行動聚焦點以及各種制度對它們行為選擇的影響,理解當前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困境背后的底層邏輯,并進一步通過制度環境的調適實現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二)推進點: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多重制度系統建構

在桑頓構建的多重制度系統中,其更多是立足于以企業為主的組織在多重制度系統下的行為抉擇以及對制度系統的影響,并沒有考慮作為公共服務組織的學校。學校雖然是由國家政府作為主要舉辦者的組織,其組織行為主要受政府的約束。但是學校的運行并不完全受政府影響。特別是職業學校同時肩負著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以及為社會發展輸送大量技術技能人才兩大使命,使其在運行中采取多種行動。職業學校所處的制度系統除了包含桑頓所提及的國家、社區、職業等主要制度秩序外,更為重要的是其處在一個教育制度秩序中。因此,基于本研究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厘清何為教育制度秩序,即教育制度為以學校為主的組織提供了一個怎么樣的行動框架。

傳統對于教育制度的理解通常是基于教育內部關注教育制度的結構組織,是指“一個國家各種教育機構和教育規范系統的總和”[17]。在此基礎上,對教育制度秩序的分析在國內相關研究中已做出了系列討論,如在討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中提出職業學校的教育邏輯是遵循培養鄉村人才和促進鄉村發展的雙重使命[18]。也有在討論職業教育學習評價中提出職業學校是以“教化育人”為核心的實踐邏輯[19]。不難發現,已有研究對于教育制度秩序的分析更多聚焦在教育領域內。但是,對于制度秩序的分析如果僅僅成為一個特定組織的根深蒂固的實踐、認同感或使命感,脫離了與社會制度的緊密耦合,那么制度邏輯就變成了一個空洞的概念[20]。

本研究認為對于教育制度秩序的理解要將其放在后現代社會的背景下討論。后現代社會中,基礎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加速。教育序列逐漸建立了起來,特別是要進入一些職業領域中必須獲得一定的文憑?;A教育階段的學校雖然沒有文憑授予的能力,但是它們為后續獲取文憑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奠定了基礎。就如同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所描述的,文憑首先是在學校系統內部發生,但是隨著更好的學位在特定職業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出現了對壟斷學歷文憑的要求[21]。當前,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愈發緊密,教育更如同一個社會中介,一方面將知識與社會角色分工進行對接,實現人的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另一方面進行知識的再生產活動。教育內容的選擇、確定與組織的過程乃是教育知識的成層過程,學校教育過程則是教育知識的分配過程[22]。學校的存在與其說是裝備學生來扮演社會的各種角色,不如說是社會的角色結構與普遍的文化知識的聯系[23]。教育更加傾向于知識外在符號的地位。這種知識對外所形成的符號就如同信號一樣向具有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展示勞動者自身能力,以此來解決勞動力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24]。同時,知識借助學?;蚱渌逃龣C構保證其在社會中的權威性。組織或個人依靠獲得知識的級別或知識所對應職業領域的聲望來獲取合法身份。綜上,基于桑頓提出的多重制度理想型,本研究進一步加入教育制度秩序,形成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多重制度邏輯理想型(見表1)。

表1 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多重制度邏輯理想型

(三)聚焦點:多重制度系統中區域各相關組織的行動邏輯

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協調。已有研究表明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確定性利益相關者主要有學生、教師、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用人單位、產學研合作單位、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26]。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看,主要涉及的組織有地方政府、地方企業以及職業學校。相關組織在上文構建的多重制度系統中的行為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組織行動邏輯與沖突

地方政府在國家制度影響下呈現央地目標權衡和經濟績效競爭的行動邏輯。在層級制的環境中,地方政府要遵循權威原則,相關行為受到上級政府的約束。地方政府對于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社會的舉措不僅受到上位法的約束,還會受到上級政府發布的政策的約束,主要是國家行政部門對于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戰略的政策安排以及區域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安排。故地方政府的行動會在上級政策目標與地方特色目標之間尋求平衡點。此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下,地方政府在行動選擇上會保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27]。GDP 增長率被作為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標。這便導致地方政府圍繞其增長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制度環境。這是由于地方政府內部并不是一個統一的行動者,各行政部門之間矛盾的權力結構進一步形成了具有異質性的行動目標,并有可能發生內部沖突。

地方企業在社區、國家、市場制度影響下呈現尋求集群企業社區認同、兼顧政府經濟計劃和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的行動邏輯。區域經濟在專業化、鏈式發展下將會呈現產業集群發展的狀態。區域產業的集群發展在物理空間和交互空間上形成了企業間的社區網絡。在社區制度下,地方企業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會產生集群中一員的身份感。地方企業在行為決策中會優先考慮空間區域相近的企業進行合作,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會考慮社區中相關企業的提升。地方企業在這種社區中所形成的身份認同不僅是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一員的認同,同時也是對交互企業感情上的認同。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改革已經改變了主流的經濟邏輯,從通過國家控制和資源再分配來追求社會目標轉變為基于開放市場和逐利公司的市場資本主義[28]。地方企業的戰略選擇要兼顧盈利能力與政策計劃。這種迎合政策計劃的舉措將會使地方企業更加方便地獲取來自政府賦予的一些合法權利,如專項資金、成本減免、優先生產資源獲取權等。

職業學校在社區、國家、教育制度影響下呈現尋求城市民生社區認同、落實政府教育計劃、追求知識外在符號的行動邏輯。以國家作為主要辦學主體的職業學校,其辦學行為選擇首先會受到政府計劃的影響,在戰略選擇以及舉措制定中需要優先滿足政府教育計劃的大框架。同時,職業學校的選址在以可達性和安全性作為優先原則下,常常處于城市居民聚集的民生社區網絡中。這便使得職業學校的行動邏輯要進一步尋求社區對于學校教育質量的認同。而且在教育制度下,職業學校會進一步追求知識外在符號的地位。這里更多是指學歷和文憑等級,而不是技能等級。對知識外在符號地位的追求是保障學校作為一個教育組織存在的根本。

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脫嵌的問題癥結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面上問題歸納,發現當前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專業建設中地方政府內部的經濟績效競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中企業追求直接經濟效益與學校追求知識外在符號的沖突,產教交互中企業所處集群企業社區與學校所處城市民生社區的價值錯位。

(一)專業失配:地方政府內部的經濟績效競爭

專業失配指的是當前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職業學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主要表現在:專業布局調整與區域產業發展戰略存在一定的偏差,滯后于區域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以浙江省為例,近三年浙江省高職院校面向第三產業的專業點數增長20%以上,而面向第二產業的專業點數減少了20%以上,難以適應浙江省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29]。專業建設一方面并沒有完全適應地方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整體上沒有很好地對接整體區域的產業布局需求,進一步導致專業發展的同質化現象。同時,區域職業教育政策體系之外的相關政策仍未配套,由財政稅務、產業、人保等部門負責出臺的相關政策特別是實施細則依然少見[30]。如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相關激勵保障機制涉及稅務、國土資源等部門。而這些部門在地方的工作受到上位法的限制,無法簡單通過教育部門進行協調。

究其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部門內部的績效競爭以及地方企業和職業學校的發展戰略競爭雙重沖突導致。在國家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各個行政部門聚焦點在整體利益集團中的地位。地位的高低來自政府績效的高低,由此也帶來了部門間的橫向競爭。各個行政部門優先保障自身集團的利益。職業學校作為教育部門主管的利益集團并不在其他行政部門的行動聚焦范圍之內。此外,其他部門在財務、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還受到其自身上級部門的限制。這種競爭的環境使得職業教育在嵌入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合法性得不到相關部門的認可。而以教育部門為主賦予其合法性又會進一步導致學校行動選擇與企業行動間的沖突。依靠經濟計劃進行戰略選擇的企業優先考慮的產業類型與發展模式,而依靠教育計劃進行戰略選擇的職業學校優先考慮的是教學優化與辦學模式創新。企業依據經濟計劃上進行的戰略選擇能夠借助自身發展的基礎以及市場的交易功能實現。職業學校由于其跨界的屬性,需要在自己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尋求企業方面的幫助。其中又涉及企業在國家制度下合法性獲取的沖突。企業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中的合法性主要來自產業經濟主管部門,如發改部門、經信部門。職業學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合法性主要來自教育主管部門。這就導致職業學校在專業群設計過程中雖然考慮對接產業鏈的需求。但是這一需求分析的出發點并不是完全從區域產業經濟計劃的發展出發,而是從已有專業加上整體產業鏈樣態出發。

(二)技能失配:直接經濟效益與知識外在符號的目標沖突

技能失配是指當前職業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技能儲備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在: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精準匹配產業發展需求[31],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需求的不匹配。人社部2021 年第三季度百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顯示,勞動力市場對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能人員的用人需求增長較大,求人倍率分別達到3.05、2.7、2.51[32]。傳統上我們將這些困境歸因于“校熱企冷”,解釋為由于企業是理性經濟人,追求的是最大經濟效益,而學校是育人組織,追求的是育人功能。這一誤讀一方面是簡單地將企業視為一個理性經濟人;另一方面在于混淆了職業學校與職業教育。企業的發展始終離不開職業教育,因為職業教育是伴隨著分工產生并隨著分工的細化不斷發展的教育類型。企業所需要的職業教育是在職業制度下展開,追求的是知識在職業領域的地位。而學校在教育制度下,追求的是知識外在的符號地位。在市場制度影響下,企業的行動聚焦點確實是在經濟效益上。但是隨著當前人才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環節中,企業的行動選擇要結合職業與市場,即在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兼顧生產技術在職業系統中的地位,也就是將先進生產力作為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職業學校在教育中融入職業要素,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專業性、職業性。但是最后還是聚焦在專業知識的外在符號表現上,而不是在專業共同體內部的地位。

這一現象背后的癥結正是在于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上的目標沖突。企業追求的是人才的直接經濟效益貢獻,或者對于經濟效益貢獻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但是學校的行為聚焦點是專業知識的壟斷以及外在符號的地位。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專業知識通常來自學科知識領域,使得職業學校常是用自上而下構建的認知體系去培養學生,而不是通過實踐自下而上去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兩種模式導致的能力差異在于學生在實踐情景中會缺乏一定的遷移能力。從實踐的角度看,生產情境的多樣性是可以通過對設備類型、運行模式等維度的分析進行窮盡的。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應從這些有限的生產情景出發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即使會存在一些沒有考慮到的問題,但從當前社會分工的視角看,這些問題可以由工程師進行解決。職業學校學生的上升路徑是在把握情境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專業領域術語,逐步向上發展,打通工程師等其他發展道路。當前,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旨在通過打通職業學校學生學歷上升通道,提升學生發展空間,提高學生市場競爭力。這種將學歷等級與能力進行掛鉤的邏輯依舊遵循教育制度秩序。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認定來自職業協會的認同符號,如職業技能等級,職業行話等。兩者之間的偏差導致職業學校學生的學歷提升更多的是實現學校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而對于企業所需要技術技能積累并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交互失配:集群企業社區與城市民生社區的價值錯位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始終是我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的重要抓手。但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區域校企合作依舊存在缺乏合作機制、企業利益得不到保證等問題[33],職業教育區域產教融合也呈現方式不高效、不經濟,共享機制出現傳遞失靈等問題[34]。以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為例,校企合作不深入、集團管理松散等占職業教育集團建設自述問題總數的46.81%[35]。校企合作更像是職業學校和地方企業為了應對制度環境的行為策略,而不是一種松散耦合的手段。

究其原因,是由于地方企業和職業學校處在不同的社區系統中。在韋伯的定義中,社區不僅是基于理性利益動機組織起來的、單純指向目的尋求內容的經濟體,更是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上的共同體,使得社區內部成員在進行一般的利益交換關系時,也有可能會牽涉情感價值,在持續的互動中逐漸發展產生超越功利性原始目標的共同體關系[36]。不同社區的價值體系差異使得兩者針對同一事項交互中存在一定價值錯位。企業所處的社區是集群企業網絡,強調的價值體系是以產業鏈為紐帶形成成員之間生產要素的互動以及生產效益的共生共長。職業學校所處的社區則往往是城市民生網絡。這一社區通常包含中小學,甚至普通高等學校,使得社區強調的價值體系是以不斷追求知識外在符號的貫通上升。兩者之間的社區制度邏輯差異,導致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戰略選擇更多是傾向于企業對學生知識習得促進其外在符號的獲得與上升,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戰略選擇更多是傾向于學校對企業在其社區網絡中合法身份獲取的推動。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動力更多是由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決定。背后的決定性要素在于企業主本身。這也使得校企合作的紐帶關系存在一定錯位,即不是由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為主導的協同紐帶,而是由個人意志為主導的關系紐帶。此外,兩者在地理空間上的布局差異使得企業所尋求的職業教育對員工技術技能提升和職業學校尋求企業為學生在實踐空間中技術技能提升的成本增加。盡管企業所在社區中擁有的職業教育機構會更多地納入企業在員工技術技能提升中的策略選擇。但是由于機構的培養效益并不如職業學校,使得地方企業在所屬社區中的技術技能人才任用更加傾向于搭便車,而不是自己培養。

四、加快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路徑

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需要重點思考如何打破各個制度秩序間的沖突,通過發揮地方政府對區域的宏觀統籌作用,人才對區域產教協同的紐帶作用以及空間對區域校企交互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在功能結構層面上的協同。

(一)轉變職能部門行動注意力基礎,發揮地方政府對區域的宏觀統籌作用

職業教育在政府規劃中常常是作為促進民生的重要舉措。職業教育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老百姓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技術技能人才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路上舉足輕重的要素。在政府制度下,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行動注意力基礎在各自利益集團的地位上,難以滿足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對跨部門協同的需求。政府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功能過程中在兼顧其普惠性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凸顯其經濟性。一是把人才作為區域大市場建設的重要因素,在產業經濟規劃中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技能人才供給的重要手段納入規劃之中,將支撐技能人才供給的各類職業教育組織以及職業教育公共服務納入地方政府各個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中,并作為年度績效指標。通過定期開展地方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圍繞區域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部門職能協同,提升區域社會經濟中的人才自我供給能力以及適應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二是推動區域“經濟—人才—教育”三位一體發展,建立區域產教聯合共同體。在當前區域將經濟發展規劃與緊缺人才類型對接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接好區域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如上文所言,目前職業學校的專業布局是基于自身專業的基礎,其與外部的對接更多屬于一種內部的自我理想構建,沒有直擊區域人才需求真正痛點,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仍出現同質化的現象。區域間產業發展的差異在于產業細分領域的差異,不同的細分領域需要的工種是存在差異的。區域需要從自身產業發展需求出發,聯合區域內園區管委會、企業、職業學校等建立區域產業聯合體,在明確工種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所需要的崗位方向,由此根據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確定區域所需重點發展的專業,再根據這些專業打造區域層面的專業群布局。此外,這種專業布局更多是區域層面的上位引導,在調整過程中,職業學校還要進一步注意自身優勢專業的發展,以及面向區域基礎產業的服務。三是建立地方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與教育服務的轉化制度?!敖鹑?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37]是我國近年來促進職業教育提高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的重要舉措,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阻礙。地方政府部門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上級政府部門制度的限制,單純依靠從上至下去解決這一問題無疑會陷入無解的局面。通過建立企業成本與教育服務的轉化制度,規定企業在參與職業學校教學、講座、課程開發、教材開發等虛擬經濟價值,將企業運行過程中涉及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化為職業教育服務,可以有效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深度,同時也減免了企業在市場活動中的成本。

(二)建立職業主導型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人才對區域產教協同的紐帶作用

職業是銜接企業與職業學校之間的重要紐帶。職業主導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幫助學生融入區域職業群體網絡,加強學生職業文化認同,通過強化學生與職業群體的接觸,融合學生學歷提升和技能等級成長的人才教育過程。職業主導型人才培養模式旨在發揮溝通市場與教育之間的作用,既要保留教育本身對全人成長的功能,同時也要照顧市場對人才實用性的需求。一是實施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導師責任制,強化學生對職業群體文化的傳承。職業共同體文化的廣泛傳播產生制度性的規范作用,但其實踐的價值是在微觀的勞動中,即從技能的使用中去獲得。這一過程不僅是勞動者自身的腦力、肢體運動與客觀環境的交互,同時也是與社會群體之間的交互。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借助學徒制等方式建立學生和企業師傅之間的技能傳承共同體關系。一方面發揮企業師傅技能的傳授,通過師門內的口傳身授等非正式的傳授方式使學生在習得技能過程中依靠自己在實踐過程中反復摸索熟練;另一方面便是發揮企業師傅作為圈內人的優勢,在技術教授過程中,提高企業師傅在真實環境中手把手帶領徒弟從邊緣到中心,幫助學生系統地融入職業文化圈。這種融入包括文化價值認同以及手勢、表情的第二表情等。二是在區域層面擴大一體化人才培養規模。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對基于技術的標準術語的規范,強化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對區域生產實踐中內部話語體系的浸入。一方面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中高職兩個階段的培養,實現職業共同體規范和區域實踐共同體規范兩者的兼顧。三是建立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學歷與技能等級、技術等級三重認證制度。技能等級、技術等級作為專業制度下突出個人合法性以及權威性的重要外在符號,與作為知識外在符號的文憑、學歷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中發揮更大的競爭力,以及幫助企業更好地辨別人才能力。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要進一步打破職業學校學生在技能等級和技術等級獲取上工作年限的限制,擴大預備技師、預備工程師制度的適用范疇,讓職業學生在畢業時能夠同時擁有預備身份,再通過后續崗位工作的考核進行轉正。

(三)塑造校企協同交互的社區環境,發揮空間對區域產教融合的促進作用

在社區制度中,社會的權威性來源是對社區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承諾,學校和企業在區域不同的空間中受到不同社區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導致在校企互動過程中的種種沖突,所以需要進一步優化學校和企業的空間布局,打造區域產教融合的全新社區環境。值得注意的是,職業學??臻g布局結構是職業學校主要的客觀存在形式和分布形式,也是職業教育活動社會性和物質性的結合[38]。職業學校的空間布局屬性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普通高等學校具有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同時也是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中心。歷史上英國劍橋市正是因為劍橋大學的建立而實現飛速發展。此外學校的存在不僅發揮人才培養的供給作用,同時也存在人才吸引的集聚作用。職業學校在空間中的作用發揮需要自身融入更大的社區中,與社區成員形成可持續的互動關系。一是優化高等職業學校建設標準。將“產教互動條件較好”作為高等職業學校選址的重要依據納入國家高等職業學校建設標準。二是建立區域校企協同共生的社區空間。針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布局,可以選擇性遷址一批高等職業學校到產業集聚地,特別是以制造業為核心的高等職業學校,加緊學校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關系。下沉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積極布局高等職業學校在區域內的市、縣建設分校,進一步推動地方教育機構與地方企業間的互動,同時實現區域人才的本地招生、本地培育、本地就業。三是建立服務優先的產教融合實體化組織運行制度。這里的實體化并不是作為一種物理實體的存在,而是以交互為紐帶的實體。職業學校在實體化建設職教集團、產業學院過程中,一方面要在地理空間上融入產業經濟發展區域;另一方面要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優先,形成地方技術技能的積累與運作體系,再進一步通過積累資源反哺教學,而不是通過產業學院一味地尋求企業對教育工作的單邊支持。

總之,推動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命題。已有研究從結構功能視角出發為我們呈現了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社會的建設愿景。但是對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認識不能僅停留在宏觀層面的功能結構匹配上,而是要統籌宏觀結構與微觀個體行動,將職業教育嵌入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各個組織的文化認識。在已有區域宏觀層面的規制性制度安排基礎上,我們要逐漸去思考如何優化制度環境,激發地方政府、職業學校、地方企業的能動性,通過組織行動來進一步影響制度環境,破解當前職業教育在嵌入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區域適應性不強、社會認可度不高、產教融合度不深等問題。

猜你喜歡
區域制度職業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