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三個基本向度

2024-02-18 14:25紀忠慧
新聞世界 2024年2期
關鍵詞:解放思想和諧社會

【摘? ?要】針對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轉型升級的時代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輿論學與新聞學、傳播學并列為二級學科。本文以劉建明教授的輿論學研究成果為例,揭示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結構特點與時代特色。以解放思想為內生動力的概念體系、以尊重民意為底層邏輯的框架體系、以和諧社會為本質追求的價值體系,構成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三個基本向度。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守正創新,在中國特色輿論學的三個基本向度上繼續探索并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輿論學;解放思想;尊重民意;和諧社會

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劉建明教授率先對輿論現象和輿論規律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探索,出版了首部輿論學專著《基礎輿論學》。此后,劉建明教授不斷因應時代之變和時代之問,持續優化輿論學概念體系、框架體系和價值體系,至今已出版了《社會輿論原理》《輿論傳播》《輿論學概論》等8部系列著作,可謂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集大成者。

一、以解放思想為內生動力的輿論學概念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盵1]多年來,劉建明教授構建的輿論學知識體系為青年學者提供了重要參照系。究其根源,首先在于“解放思想”這一“總開關”奠定了劉建明教授構建輿論學概念體系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以輿論這一基礎概念界定為例,劉建明教授認為,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范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的多數人對社會公共問題形成的共同意見?!盵2]該定義在《基礎輿論學》(1988)、《當代輿論學》(1990)等著作中均有闡述,前后略有補充,但基本內容一致。在這一定義中,劉建明教授把集合意識、社會知覺和優勢意見作為揭示輿論核心內涵的定義項,凸顯了輿論主體的自主性以及輿論離不開社會公共問題而獨立存在的本質特征。這為研究輿論規律確立了兩個基本前提,一是輿論主體來源于未經組織的社會大眾,任何盜用輿論之名的權力操縱都是無根的,因為它不具有集合人格的整體力量;二是輿論作為日常意識現象,始終處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叉地帶,既不能有“清一色”的幻想,又要從深層意識與表層意識相互轉化的關系中,尋求輿論引導的科學方法。

為深入揭示輿論規律,劉建明教授界定了公共事務、公共話語、輿論場、輿論波、輿論指數等百余個基礎感念;闡釋了輿論的表層性、波動性、彈性和慣性四種傳播特征以及議論、傳聞、民謠、會議等六種傳播形態;論證了輿論生成的四個典型階段、五種經典模式以及輿論的正負方向及其存在方式。這一原創性的概念體系不僅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人文思想精粹,而且打通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界限,在抽象的規律層面開展跨學科的理論之旅。輿論場、輿論波和輿論傳播的彈性特征等概念,顯然借鑒了力學、電磁學等自然科學概念及視角。不僅如此,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劉建明教授也對相關術語概念信手拈來。在論述輿論場的功能與作用時,使用了耦合、聚合、密度、頻率等多個物理學術語;在闡釋輿論量度的內涵時,借用了經濟學的邊際量這一概念。

由于這一概念體系超越了對具體事實的看法,教師在課堂上傳授這一概念體系過程中,隨時可以跨越時空,與中外大師的經典理論進行對話。例如,在闡釋輿論傳播形態時,劉建明教授以議論作為最常見的口頭輿論方式,論述了街談巷議、社會公共討論、當代公共論壇等不同群體行為的意義與影響;在闡釋負向輿論時,對浮言、假話、謬理和謠言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此,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阿倫特的政治哲學等均可作為延伸閱讀內容,為學生拓展視野,提升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的人文內涵。

以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為例,“言談”是存在的第三種展開方式。在海德格爾看來,“言談”有兩種演化方向:一種是“道說”——把萬物的存在從晦暗中帶入敞開領域與澄明之境,其本質是顯現;一種是“閑言”——以“同樣”和“平均”為核心,不限于出聲的鸚鵡學舌,在文章之所書中,它還作為“套話”傳播開來。不僅如此,“閑談的無根基狀態并不妨礙它進入公眾意見,反倒為它大開方便之門”[3],使人處于非本真的存在狀態——雜然共在。顯然,劉建明教授“在闡述原理的基礎上揭示社會趨勢”[4]的輿論研究取向與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形成暗合,為任課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留足了空間。

劉建明教授這一代學人在新中國成立后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濃厚的家國情懷,又在輿論大批判的動蕩歲月中產生了深刻的反思意識。那是“重估一切價值”的年代,黨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時代呼喚輿論研究,更期望出現輿論學著述指導他們從事輿論活動”[5]??梢哉f, “解放思想”是劉建明教授構建輿論學概念體系的原初動力,使之向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開放。借用劉建明先生的話說:“我們要做的是把理論探索推向現實生活的土壤,觸及那些最頭疼的社會沉疴;我們的哲學是實事求是,敢于面對一切挑戰?!盵6]然而,學術界至今有人對此不求甚解,滿足于“共同意見”的現象羅列,未能從劉建明教授的輿論概念體系中體察到解放思想的源頭活水,也就無法找到打開輿論學知識體系的金鑰匙。

二、以尊重民意為底層邏輯的輿論學框架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盵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來以民心向背作為政權得失的關鍵,“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盵8]劉建明教授在不同場合多次直言,輿論學是研究如何尊重民意的科學,實際是社會力學,“這種社會力是萬有的、顯能的、交錯的和直矢的,民意是它的重心,構成權力的‘矢量合成’?!盵9]

“民意是人民對有關自身利益的社會問題所形成的一致意見,體現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總和,又稱民心、公意、公共輿論、公論等,具有堅實的真理性?!盵10]以尊重民意為底層邏輯,劉建明教授在闡述原理的基礎上構建輿論學框架體系,開辟了社會輿論的演變、輿論制度與言論自由、權力及其輿論操縱、輿論資源及其功能等8個研究專題,對輿論這一復雜巨系統進行了全景式的科學探索。在“尊重民意的科學”這一框架下,“民意預言真理與實踐檢驗真理的統一”成為輿論學的基本命題;論證民意的“自我確證”及其“定律”,批駁“多數暴政的錯覺”,都是不可回避的“硬核”。不僅如此,從權力運作的輿論基礎來考察,劉建明教授區分了“溫和權力”“暴虐權力”“公共權力”等不同權力類型,進而分析了公共權力的話語結構、話語規則和輿論表達范式,彰顯了輿論研究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

以尊重民意為統攝,輿論學形成了一個科學嚴謹的包容性框架體系。輿論作為執政資源、社會預警資源的正向作用得以凸顯;新聞媒體和公共關系部門等輿論機構與公眾輿論、新聞輿論、網絡輿論等多種關系得以重構;輿論制度的演變及其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互構成為可能。然而,“有人懼怕、憎恨和歪曲民意,不知順乎民意、興亡有道的真理……甚至提出‘虛假民意、少數民意、正確民意與錯誤民意’種種概念,將‘民意’褻瀆為一個貶義詞?!盵11]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必然導致學理分析的缺失,無法從框架思維層面確立輿論學知識體系的四梁八柱。

西方輿論學以政治選舉、議會辯論、公共關系和民意測驗等技術性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缺乏揭示社會變動的理論視野,更不適合中國國情。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的輿論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網絡輿論案例解析的微觀層面,少量以“輿論學概論”命名的研究成果還沒有脫離社會階層分析的中觀視角,總體上缺少知識性、學理性和系統性。在這個意義上,如何在劉建明教授的輿論學框架體系下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成為推動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進一步發展的迫切課題。

民意被歪曲和利用并非民意本身之過。遵循科學的抽樣原則和正確的調查統計方法,民意測驗數據可以反映廣大民眾的見解、要求和期盼,為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提供充足的依據。取樣偏離、調查手段不科學或為了特定目的而進行人為誘導,所得出的只能是“虛假數據”,與民意的意涵無關。正如拉扎斯菲爾指出的,“解決的辦法當然不是禁止民意測驗,而是給予思考:民意測驗如何使用以及為誰所用?”[12]從更大的時空范圍來看,民意從群落浮現到自我整合,最終呈現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剛性”。以“尊重民意”為輿論學框架體系的底層邏輯,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成為構建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鮮明標識。

三、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本質追求的輿論學價值體系

社會輿論的流量與社會框架的負荷能力之間存在張力。當社會上下層或不同群體出現輿論對峙或輿論沖突時,輿論張力就會對社會秩序造成沖擊。在個體、社會和權力的復雜運動中,輿論的此消彼長既與現實利益有關,又與人的認知、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有關。因此,對輿論這一復雜巨系統的研究就不只是“尋找規律”,還要從立場、視野和終極目標等價值層面做出系統回答。

劉建明教授最早提出“輿論和諧”[13]的概念,論述了社會情緒和意見的融合機制,指出“社會和諧直接產生于社會輿論的融合力,形成人民群眾的向心力”[14]。在這一價值判斷引領下,劉建明教授深刻分析了輿論的融合與排他、輿論激化與輿論張力、輿論操縱與輿論同化、輿論沖突與社會沖突論等系列概念之間的互動與轉化,系統闡釋了輿論融合力與凝聚力的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劉建明教授把“和諧社會”作為價值尺度,以主流輿論及其穩態為“綱”,細密鋪排輿論學價值體系的巨網。

“主流輿論又稱主導輿論,是指在社會意識中比重大,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共同意見,多反映民意的主張或立場?!盵15]“主流輿論的穩態,是指主流輿論始終代表時代發展方向,表現為評價公共事務的穩定性、建設性和客觀性,避免大起大落或偏離公共事務?!盵16]如果一個社會缺乏主流輿論的穩態,對立因素高漲,假冒公共利益的既得利益者占據公共領域,那么這個社會的動蕩失序就是不可避免的。改革開放的中國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并創造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奇跡,是因為整個社會轉型期沒有出現輿論震蕩。

從輿論和諧到主流輿論的穩態,輿論學的價值體系在社會層面包含諍言對真理的追求、褒揚性輿論的思想塑造、輿論監督的權利意識;在國家層面則體現為“輿論資源及其功能”這一宏闊的思想構造。在劉建明教授看來,正向輿論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推動社會變革、提供決策參考、增強社會凝聚力、加強道德建設、預測社會動向。由此,以和諧社會為本質追求的輿論學價值體系從社會心理延伸到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

如今,許多輿論研究者的興趣集中在網絡輿情演變規律的“探測”,呈現出“唯實證主義”的明顯弊端。實際上,輿論研究事關社會團結與公共精神,不可能是與價值無涉的“純科學”。換言之,如果缺乏終極價值作為定向系統,輿論研究成果必然被偶然現象所遮蔽,無法自立于人文社會科學的殿堂。在這個意義上,輿論學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唯其價值體系所彰顯的人文屬性才能彌補西方經驗主義“正統”傳播學的不足,同時革除傳統新聞學重技藝、輕學理的弊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盵17]這表明,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建設不僅一刻離不開對價值意義的追問,而且必須與時代同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夯實輿論學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關系,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把中國特色輿論學繼續推向前進。

四、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新征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這一背景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輿論學與新聞學、傳播學并列成為二級學科,對于構建中國特色并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具有重要價值。李彪教授認為:“新聞學解決的是新聞的專業化生產、傳播學解決的是溝通與互動、輿論學則解決的是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盵18]實際上,國內新聞傳播學頭部院校在若干年前已開始單獨招收“輿論學”碩士,積累了不少經驗。從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時代需求等多個維度來看,進一步將中國特色輿論學做大做強正當其時。

注釋:

[1][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2,106.

[2][10][14][15]劉建明,紀忠慧,王麗莉.輿論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3,107,225,132.

[3][4]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206.

[5][6]甘惜分.新聞輿論與社會控制——讀《基礎輿論學》[J].中國圖書評論,1989(06).

[7]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03.

[8]中華文化講堂 編訂.孟子·離婁章句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116.

[9][13]劉建明.穿越輿論隧道——社會力學的若干定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前言,224

[11]劉建明.民意有害論與民意恐懼癥[J].新聞愛好者,2014(04).

[12]Paul Lazarsfeld, The Discussion Goes 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9. No. 4. (Winter 1945), PP. 403-410.

[16]紀忠慧:美國輿論管理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8(序言).

[18]李彪.新時代中國特色輿論學:演進脈絡、核心問題與研究體系[J].編輯之友,2021(09).

(作者:國際關系學院文化與傳播系主任、教授,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劉純友

猜你喜歡
解放思想和諧社會
鼓勵全民創業促進經濟發展
解放思想 轉變觀念 拓寬思路 加強企業黨員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
論管仲的利益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