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撐要素、建設理念與路徑選擇

2024-02-18 14:23黃彬
現代教育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大學治理基本理念

[摘要]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大學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維度和顯著標識。從大學建設與改革的整體運行邏輯上看,大學治理能力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頂層設計能力、資源調配能力、行動執行能力、政策駕馭能力等關鍵支撐性要素。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需要遵循“人本”“系統”“精細”等基本理念和底層邏輯,著力提升治本能力、治標能力、精細化治理能力和共同體價值整合能力。

[關鍵詞]大學治理;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撐性要素;基本理念;底層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1-001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03

一、問題緣起

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大學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維度和顯著標識[1]。隨著新時代我們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的開啟,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從2012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和《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再到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還有《高等教育法(2018年修訂)》之中對宏觀層面政府、社會與大學三者間的利益關系以及微觀層面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和利益主體權力配置等相關條款的進一步強調,大學治理體系框架不斷完善。但與之相比較,我國大學治理能力建設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方面,都凸顯出薄弱和不足之處。在一些高等學校之中,治理體系建設與治理能力建設失衡,“治理”往往泛化為一種大雜燴式的口號,甚至治理理念滯后、治理方法落后、治理要件時有缺失,具體治理行動中仍然存在習慣于走程序而忽視利益相關者權益或漠視公平、自由等實體性價值的治理亂象,這些都對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出迫切要求。

大學治理能力與大學治理體系互為表里、相互支撐。大學治理體系主要體現為大學承接和落實國家高等教育領導管理制度、平衡大學公域權力關系、維護集體性和個體性學術自由權利及受教育者合法權益等結構化的制度安排。大學治理能力則是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框架下辦學、治校、育人等活動中的實踐狀態。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能夠推動大學治理體系制度優勢的發揮,從而順利實現大學自身應有的使命價值和責任擔當。如果大學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分離、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失衡,將會從整體上制約大學治理現代化的進程。筆者基于大學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相互適配的基本原則,嘗試厘清大學治理能力這一復雜功能活動的支撐性要素,并在此基礎上剖析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理念和思路,進而提出建設的路徑,為當前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參考。

二、大學治理能力要素分析

(一)大學治理能力的內涵要義

治理理論與其實踐起源于公司關于系統化組織決策、利益分享、風險分擔的制度化設計。隨著從公司法人治理向非營利性部門和公共機構治理、政府治理,乃至國際治理等領域的深入發展,治理已經成為人類應對復雜多樣的組織現實、尋求協調合作、達到公共目標的共識性智識。從我國現實政策驅動看,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到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未來5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以及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治理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學意義上的概念,其核心涵義已經演變為“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從治國理政要求與本質看,治理能力實質上就是國家治理能力,它“是指國家權力的實踐狀態。具體而言,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治理能力包括汲取能力、再分配能力、強制能力、建制能力以及協商能力等”[2]。其中,汲取能力是指國家基于權力合法性而對社會資源征收征用的實踐狀態;再分配能力是指國家對于積累與消費、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消費資金二次分配的調配能力;強制能力是指維護現有政權、抗擊政治顛覆、消除規?;鐣[患等方面的強制迫使性權力實踐狀態;建制能力是指運用制度形式規制、塑造、導引、建構社會力量的國家權力實踐狀態;協商能力是指在凝聚共識、協調沖突、利益平衡等方面的國家權力實踐狀態[3]。

大學是社會子系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構成單元。大學治理能力在詞源學意義上來自國家治理能力。大學治理能力聚焦于大學公域,強調和凸顯依法獨立自主辦學權的大學資源整合、利益協商、力量動員的實踐狀態。大學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大學治理能力具有復合性。僅僅大而化之地談論治理能力,不僅無益于理論探究也無益于當下的建設實踐。必須從大學治理的本質特征和主要矛盾出發,對治理能力進行邏輯上的解構,厘清支撐治理能力的關鍵要素,現實的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才能有的放矢。大學治理能力是大學實施治理的狀態和水平。大學治理是大學在決定自身組織目標、界定利益相關者責權利內容時對于多元價值追求和多重利益訴求的兼顧、協調和整合,它不僅外顯為大學組織結構形態、制度化模式或運行機制,而且在更深層意義上體現著大學的權力生態、組織慣習、精神氣質與文化傳統等。因此,大學治理能力是大學共同體治校、辦學、育人的現實狀態,主要表現為對于大學教育教學宏微觀體制機制的設計與改革創新能力,特別是對于大學公域人、財、物、信息、空間等資源的調控、分配、整合等能力。一般意義上而言,治理能力聚焦于組織對資源的汲取、分配、調度和制度的建構與執行。因此,從大學建設與改革的整體運行邏輯上看,大學治理能力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頂層設計能力、資源調配能力、行動執行能力、政策駕馭能力等關鍵支撐性要素。

(二)大學治理能力的支撐性要素

一是大學創新發展戰略規劃力。治理與管理的區別首先在于對組織戰略的掌控?!按髮W必須了解自己能夠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以及可能做什么和應該做什么。大學通過制定戰略規劃可以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提升活力和競爭力,促進組織功能的明晰化,有利于組織內部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凝聚力,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保?]不同于管理的任務導向,大學治理是戰略導向的,因此大學需要積極研判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知識生產與知識創新需求,要基于大學發展基礎與現實條件,規劃未來一段時期的戰略方向、目標、手段和路徑。這就要求大學決策機構及服務決策的規劃性機構必須具備良好的戰略思維能力、構想能力、實施能力和管理能力,確保大學保持定力,始終運行在正確的軌道上。

二是大學資源統籌配置調度力。治理是對于多元利益訴求的兼顧與平衡。由于利益附著于對組織資源的占有和使用狀態之上,因此治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對組織資源進行統籌調配,發揮資源的集聚、整合、擴散效益,達到利益的協調與適當平衡。對于任何一個組織而言,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都是稀缺品。大學是一個典型的資源依賴性組織,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其必須具備資源的統籌配置調度能力,以保證人財物信息等資源發揮出最佳的效益。統籌調配力包括資源爭取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首先,大學必須持續提升和緊緊依靠自身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方面所具備的比較優勢或特色優勢,通過開放共享、共建共治、協同融合等治理途徑拓展辦學資源,爭取各種優質資源的加持。其次,日趨復雜的功能承載要求大學必須具備科學的資源配置能力,即依靠科學的、專業化的資源分析和效益評估,將各類不同的資源投放到最合適的地方,以提升資源利用的邊際效益,同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讓資源有序有效地流動與共享,提高辦學和育人資源使用的整體效益。

三是大學建設與改革的執行力。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治理本身就是一種付諸實踐的行動框架。大學治理體系能否完成治理任務和實現大學治理目標,最終取決于大學制度體系的落地與執行。大學建設與改革的執行力具體可分為:規劃實施能力,即大學發展整體規劃目標確定后能夠有效將規劃轉化為具體的實施計劃和詳細行動路線,并在實施過程中加強對組織、資源和時間的協調,確保計劃能夠順利落地執行的能力;決策管理能力,即對學術和行政領域關鍵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決策,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和運行流程并匹配相應人財物資源,確保建設改革的順利進行;溝通與協調能力,即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以促進各部門、學院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同時加強與外部的相關部門、社會力量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協調,形成推動建設改革的合力;監測與評估能力,即建立有效的監測體系以及時了解建設和改革進程,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同時對問題和改進舉措進行評估和反思,為后續行動提供經驗教訓。

四是大學治理政策工具駕馭力。治理需要匹配政策工具并加以科學合理的駕馭。大學治理政策工具駕馭力指的是大學治理過程中選擇有效性和適應性政策工具以實現和推動治理現代化目標的能力。其主要涉及內容為:多層次和多元化政策工具的采用,以適應大學治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包括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經濟激勵措施、信息公開與參與機制等,以滿足不同治理的需求和解決不同問題;治理政策協同以形成整體治理的合力,如教師選拔機制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師評價機制、科研分級標準及與之相適應的學術資源分配機制等;政策反饋與監測工具,可及時獲取政策實施的信息和效果反饋,以便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進;政策工具本身的制定參與機制,促進各方利益相關者形成廣泛的共識和支持,增強政策工具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增強政策工具的創新性和靈活性,以適應時代變革和大學發展的新需求。

三、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理念

大學治理能力既是治理結構的能力,也是大學共同體成員的能力,包括決策者的決策能力、執行者的執行能力等。因此,大學治理能力要與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相互匹配,其底層邏輯是“人本”“系統”“精細”,即只有做到人的現代化才能推動制度體系的現代化,只有具備系統思維才能應對和解決復雜治理問題,只有在治理工具和治理技術上做到精細精準才能確保決策落地并顯現治理效能。

(一)人本理念

能力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5]。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人本理念是指在大學治理過程中,將人的尊嚴、權益和發展作為核心,以人為本,關注和尊重大學共同體每個成員的權益和需求,形成“關于人”“發展人”“為了人”的根本理念。尤其要在治理過程中凸顯以下價值訴求:(1)平等和公正。大學在決策和資源分配中應堅持平等原則,不偏袒特定群體或個人;制定公正的選拔和晉升機制,確保每個成員都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并提供公平的待遇和福利。(2)參與和民主。人本理念鼓勵廣泛的參與和民主決策,在大學治理中重視各方的參與和意見。大學應建立有效的參與機制,包括教職員工、學生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代表參與決策和制定政策,使決策更具合法性和可行性。(3)尊重和關懷。人本理念要求大學給予成員充分的尊重和關懷,關注他們的發展和福祉。大學應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關注教育者、學習者及管理服務者的心理健康和個人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4)塑造和發展。人本理念強調大學的教育使命和責任,要求大學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成長。大學應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育環境,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之具備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5)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人本理念倡導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觀念的存在,推動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大學應創造開放、包容和多元的學術環境,鼓勵學術交流和跨文化對話,培養師生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系統理念

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系統理念是指將大學治理看作一個系統,強調系統性思維和整體性管理。其主要內涵要義包括:(1)系統思維。系統理念強調對大學治理的全局性和相互關聯性的認識。大學治理被看作一個復雜的系統,各個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構成整體。系統思維要求從整體和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關注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2)統籌規劃。系統理念要求在大學治理中進行統籌規劃,確保各個部分和環節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大學應制定整體發展戰略和規劃,將各項政策、措施和行動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形成相互支持和協同推進的局面。(3)效能優化。系統理念強調對大學治理效能的優化。大學應通過持續的評估和改進,優化各個部門和流程的運作以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關注整個治理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和創新。(4)資源協調。系統理念要求在大學治理過程中實現資源的合理協調和配置。大學需要充分考慮資源的需求和供給,合理安排和利用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資源,確保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5)信息共享與溝通。系統理念強調信息共享和溝通的重要性。大學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確保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使決策和行動能夠基于準確、及時的信息。同時,加強內部和外部的溝通與合作,形成良好的溝通網絡,促進各利益相關者形成共識和共同參與。

(三)精細理念

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是精細化與精準化。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精細化理念是指通過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學的治理結構、決策過程和管理實踐,尋求提高大學治理效能和靈活性的方法。它強調在大學治理中引入科學、細致、靈活和透明的方法,以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其具體內容涵蓋如下:(1)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精細化理念要求建立一個明確的治理結構,包括明確的權力分配、角色職責和決策程序。這有助于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確保決策與大學的整體目標和使命保持一致。(2)優化決策過程。精細化理念強調在決策過程中運用科學、數據驅動的方法,包括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利用專業知識和經驗進行決策,并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以提高大學的反應能力和決策質量。(3)靈活的管理實踐。精細化理念鼓勵大學采用靈活、創新的管理實踐來應對快速變化的高等教育環境。這包括引入敏捷管理方法、探索新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并倡導跨學科、跨部門和跨界合作。靈活的管理實踐有助于提高大學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4)學術價值導向。精細化理念強調將學術價值置于大學治理的核心位置上。這意味著在制定決策和管理實踐時要尊重學術自由、學術獨立和學術質量,推動學術研究和教學的發展。學術價值導向有助于確保大學治理的目標與教育使命保持一致。(5)定期評估。精細化理念鼓勵大學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包括定期進行內部和外部評估,以監測治理效果,不斷提高大學治理的效能和適應性。

四、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確定不移的結果。邁向現代治理從而助推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目標。因此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既需要從目標使命層面提升治本的能力,也需要從直面當前緊急問題的層面提升治標能力。同時還需要在具體方式方法層面提升精細治理能力、在可持續發展層面提升價值治理能力,以確保大學基業長青。

(一)提升治本能力

一是強化大學創新發展戰略規劃力,明確目標與使命。大學治理的治本能力首先要求明確大學的目標和使命,并使之為大學所有成員清晰認知和認同接受。為此,需確定大學的教育愿景、學術價值觀和社會責任,并將其納入治理結構、決策過程之中。同時將目標與使命貫穿于治理的各個環節,確保大學的發展與使命相一致,并為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二是優化治理結構的權力分配與角色定義,強化大學資源統籌配置調度力。一個健全的治理結構是提升大學治理治本能力的基礎。為此,需要明確權力分配、角色職責和決策程序,建立高效的決策機制和溝通渠道;強化治理結構對于權責和權利義務關系的分配與定義能力,可以確保決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使目標與使命能夠在治理過程中得到有效體現。三是培養高素質的領導層。大學治理的治本能力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領導層,他們必須具備戰略眼光、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這些領導者應秉持學術價值觀,以學術使命為導向,以學生發展和學術研究為核心,促進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加強參與和協商機制。提升大學治理的治本能力就要建立廣泛的參與和協商機制,包括教職員工、學生、校友和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協商,以提升決策的代表性和合理性,提高目標與使命的實踐效果。

(二)提升治標能力

區別于目標導向的治本能力,治標能力更重視問題導向——側重于面向大學治理中即時性問題的治理能力,即具體落實在大學建設與改革過程中的執行力。一是要提升對問題的識別與分析能力。問題識別與分析是提升治標能力的基礎,可以通過廣泛的溝通協商機制、定期調查機制來深入了解和識別大學內部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當前痛點。二是提升制定具體措施的針對性。一旦問題和“痛點”確定了,就需要強化循證決策能力,要在數據支撐、信息支持等條件下改革現有決策微觀機制、優化資源分配方式、改進管理服務流程、提升實施透明度、加強內部協作等。三是加強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信息管理和數據分析是提升大學治理治標能力的重要手段。治理現代化對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信息篩選甄別和數據分析,可以更好地識別治理問題,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和影響因素,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四是注重建立問題反饋和改進機制,包括設立問題反饋渠道、鼓勵教職員工和學生提出問題和建議、定期進行評估和審核、檢查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等,并確保問題能得到及時回應和解決。五是建立激勵機制與培訓計劃,獎勵表彰那些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和改進措施的個人和團隊,鼓勵大學成員積極參與治理的改進。同時,提供相關的能力培訓和發展機會,提升成員和團隊的專業化水平。

(三)提升精細化治理能力

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大和大學系統復雜性的提高,需要改變經驗化粗放式的傳統管理模式,提升大學的“精細化治理程度”[6],強化對大學治理政策工具的駕馭力,促進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明確精細化治理的理念和目標。這包括強調科學、細致、透明和數據驅動的管理方式,追求決策的準確性、靈活性和效能。明確理念和目標可以為改變傳統管理提供明確的方向和動力。二是建立并依靠科學的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大學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可以提供決策所需的準確信息和全面視角。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統收集和整合相關數據,并運用數據分析技術來深入理解大學的運行狀況,挖掘問題和發現潛在機會。三是引入現代管理方法和工具。引入敏捷管理、流程優化、績效評估等現代管理方法和數據可視化、協同平臺等信息技術工具,幫助大學提高決策的效率和透明度,減少決策的主觀性和誤差。四是建立跨部門和跨學科的合作機制。打破傳統管理中存在的部門間壁壘和信息孤島,設立跨部門工作組、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組織跨學科項目等促進信息流動、知識共享和創新思維碰撞。

(四)提升共同體價值整合能力

大學共同體價值的塑造與整合是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價值層面的重要表現和核心要求。大學必須塑造和整合共同價值使命才能在“大學之道”上確保學校事業行穩致遠。一是強化共同愿景和核心價值觀。大學的治理目標、治理過程等都應明確并積極傳達共同的愿景,包括教育使命、學術價值觀和社會責任。而與此同時,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如“卓越”“創新”“社會責任”等也應被共同認同和積極踐行,從而激發起共同體成員的合作和奉獻精神。二是建立開放的價值溝通與表達機制。大學應建立多樣化的價值溝通與權益表達渠道,鼓勵共同體成員積極參與核心價值討論、提供意見和分享經驗,如可以通過舉辦定期的學術研討會、工作坊、座談會,以及利用現代技術平臺等方式匯集不同價值觀點和意見,促進共識的形成。三是建立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大學應圍繞核心價值塑造建立跨學科研究項目,以團隊合作、資源共享等協同合作機制促進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互嵌交流,加強融合交叉,實現協同效應。四是多元包容與文化融合。大學作為知識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應尊重不同背景、文化和觀點的存在,鼓勵多樣性和包容性思維的發展。大學可以通過開設跨文化課程、設立文化交融的公共空間、推動文化交流活動等促進共同體成員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實現價值的整合與共享。

參考文獻:

[1]黃彬.大學治理法治化:核心要義、價值目標與機制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03):27-32.

[2][3]劉建軍.體系與能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二重維度[J].行政論壇,2020(04):25-33,2.

[4]柯文進.大學的戰略規劃與戰略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04):14-17.

[5]王征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涵義[J].理論學習,2014(10):12-18.

[6]李琳,廖志鵬.去行政化背景下現代大學精細化管理的價值取向[J].求索,2015(09):163-164.

(責任編輯:劉新才)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Capability:

Supporting Elements,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Path Selection

HUANG Bin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and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From the overall operational logic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university governance ability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key supporting elements such as toplevel design ability, resource allocation ability, action execution ability, and policy control ability.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capacity needs to follow the basic concepts and underlying logic of peopleoriented, systematic, and meticulous, 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fundamental ability, palliative ability, refined governance ability, and community value integration a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supporting elements; basic idea; underlying logic

猜你喜歡
大學治理基本理念
淺析《Go for it!》教材中體現的新課標(2011)基本理念
預設開放促成教學生成
基于利益表達視角的師生媒介使用研究
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的三個維度
淺析高中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
小學語文新課改探析
大學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從“教授治學”到“師生治學”
教育公共治理的轉型分析
民國時期大學治理:基于立法與章程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