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眾視角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實踐及啟示

2024-02-21 21:20踅文彤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典籍里的中國受眾創新

踅文彤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打破了媒體與受眾之間“你播我看”的關系,受眾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選擇權。本文選取文化類節目經典案例———《典籍里的中國》,從節目敘事與呈現方式、建立與受眾的連結等角度探究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實踐,提出文化類節目應采用多元化的敘事方式,運用多媒體技術提升節目的新鮮感和感染力,注重節目與受眾之間的關系,進行多角度創新,轉變話語方式、構建身份認同、引導大眾審美,旨在為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受眾;文化類節目;創新;《典籍里的中國》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043-04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短視頻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勾勒出用戶畫像,利用大數據推算出用戶的喜好,實現較為精準的內容推送,加之不斷更迭的熱詞、玩法,為用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感、趣味感,使短視頻對受眾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抖音熱點聯合巨量算數發布的《2022抖音熱點數據報告》顯示,在抖音平臺,月均熱點視頻數已超過100萬,月均熱點視頻播放量已超過4000億[1]??焓执髷祿芯吭喊l布的《2022快手年度數據報告》顯示,快手排名前10的熱點視頻累計播放量達2800億[2]。短視頻平臺對受眾產生較強吸引力的同時,也給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在這一背景下,主流媒體的文化類節目要吸引受眾、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必須突破傳統的節目呈現方式,主動創新,并從受眾視角出發,積極探索如何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典籍里的中國》是一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文化類節目。節目將戲劇和影視化手段與文化節目的呈現方式相結合,采用舞臺劇、訪談等形式講述典籍的緣起、成書、核心思想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展現我國典籍中傳承至今的精神,賦予典籍時代意義,以趣味化的呈現方式、豐富的文化價值吸引受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重構節目呈現(敘事)方式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給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對此,主流媒體的文化類節目要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創新節目的呈現方式。

(一)敘事豐富:創新敘事方式,以新鮮感吸引受眾

《典籍里的中國》大膽創新,采用舞臺劇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講述典籍背后的故事,將舞臺設計、舞臺表演、后期制作等多種元素運用到節目敘事中,以通俗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現典籍,使節目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充實。

《典籍里的中國》借鑒影視作品中的穿越元素,主持人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穿越到過去,與往哲先賢進行對話,將典籍誕生過程中的故事再現于觀眾眼前。比如,在呈現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故事時,主持人“穿越”到西漢與正在背書的幼年楊惲相遇,由楊惲帶路到其外祖父司馬遷家中,故事由此展開。在節目中,主持人同時又是演員,這在以往的文化類節目中較為少見,帶給了觀眾全新的觀看體驗。此外,《典籍里的中國》還將過去和當下聯系在一起,利用多舞臺營造時空對話,展現出蘊含在典籍中的智慧、精神和時代意義,讓典籍重新煥發生機。

(二)技術賦能:綜合運用舞臺元素,以豐富的視覺體驗服務受眾

要講好故事,人物出現的節奏和形式以及舞臺設計中時間與空間的轉換銜接是關鍵所在[3]?!兜浼锏闹袊凡捎枚辔枧_布局,分別設置一號臺、二號臺、三號臺和連通舞臺的甬道,一號臺為主舞臺,二號臺與一號臺相對,兩個舞臺中間由甬道連接,三號臺分為兩層,分別設置不同的表演場景。三個舞臺形成一個半包圍結構,加之同樣作為表演區域的甬道,共形成四個表演區域。演員在各個表演區域進行相互呼應的表演,營造出古今對話、時空穿越的戲劇效果。

《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第二期在講述《天工開物》時,演員在一號臺、三號臺進行表演,為觀眾呈現了宋應星中舉、趕考、寫書、成書的故事,主持人則與“老年宋應星”在二號臺圍繞一、三號臺呈現的故事向觀眾進行講述。三個舞臺上的表演相互配合,將《天工開物》的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當“老年宋應星”講到涂紹?和宋應癉不幸離世時,“涂紹?”和“宋應癉”走出一號臺,向甬道走去,“老年宋應星”也走到甬道上,三人站在甬道兩端進行對話,營造出時空對話的效果。此時,一號臺落下帷幕,大屏幕閃爍著流光,甬道既是舞臺又是屏幕,同樣閃爍著流光,演員完全置身于情境之中,從而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三)情感感染:注重情感表達,以情感共鳴感染受眾

余秋雨在《觀眾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審美過程中各項心理活動是交叉重疊的,其中,最具黏合性的因素就是情感?!盵4]李澤厚在《美學的對象與范圍》一書中也提到:“情感是審美的動力,審美也最終呈現為一種特定的情感狀態?!盵5]由此可知,節目能否為受眾提供良好的情感體驗,是節目能否持續吸引受眾的決定性因素。

在《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第七期中,楚懷王應邀去到秦國,因不愿割讓土地而被秦國扣押,再也沒能回到楚國。在劇本編寫方面,這一情節雖然是虛構的,卻扣人心弦?!耙压实某酢焙颓俅蜗嘁?,像幼時一樣交換橘子,談起楚王離開楚國到秦國會盟客死異鄉之事,二人皆為嘆息。這種虛構的情景通過運用情感元素,將屈原的愛國之情、《橘頌》的精神內核自然而然地傳遞給觀眾,加深了觀眾對典籍的理解,也加深了觀眾敬畏典籍、欣賞典籍、熱愛典籍之情。在演員表演方面,演員精湛的演技將人物豐富的情感展現出來,感染了觀眾?!俺酢弊吆?,“屈原”獨自一人邊流淚邊吃橘子,竟然連橘子皮都含淚吃了下去,滿眼的無奈和悲哀,足以展現他對國家的熱愛、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力扭轉局面的心痛。此時,鏡頭切換到訪談間,主持人、嘉賓和臺下的觀眾都留下了眼淚。在制作剪輯方面,節目將“楚王”和“屈原”少年時交換橘子、青年時交換橘子的情節與楚王客死他鄉后虛構的二人再次交換橘子的情節剪輯在一起,營造出“回憶殺”的效果,再配上悲壯的音樂,讓這份古今相通的家國情懷和今非昔比的悲涼之感直擊觀眾心靈。

二、構建節目與受眾的連結

構建節目與受眾之間的連結是增加受眾黏性的有效途徑?!兜浼锏闹袊吩谥鞒秩松矸輨撔?、語言表達、嘉賓選擇等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從多角度建立與觀眾的連結,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一)主持人與受眾之連結

在融媒體語境下,主持人不僅是內容的生產者、傳播者,更是節目與受眾之間的連結者、互動者、服務者,不僅要把握節目進程,更要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考慮到受眾的需要。

在《典籍里的中國》中,主持人擔任多重身份,不僅是主持人,還要作為演員參與到戲劇表演中。這種多重身份設定,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主持人的作用,還能夠增加節目的趣味性,豐富受眾的感官體驗。

在戲劇中,主持人的身份是當代讀書人,這實際上是群像身份的代表,是同為中華兒女、當代讀書人的群體代表。在節目中,主持人代替這一群體與“往哲先賢”進行對話,由此,主持人和觀眾之間就建立起了身份連結,在身份認同的基礎上更容易產生情感認同。

除此之外,主持人的靈活表現還可以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例如,《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一期的典讀會環節,演員坐在一起討論《永樂大典》,嘉賓提到“執筆者有所疑,輒就濟質問”,陳濟可以做到“應口辨析無滯”,這時主持人說:“所以陳濟就相當于我們主持人中的康輝,但凡有字不認識,就問他,他會馬上告訴你這個字念什么,不帶任何遲滯?!敝鞒秩饲擅畹剡\用觀眾熟悉的人物進行舉例,不僅為節目增添了趣味性,還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典籍。

(二)語言表達與受眾接收之連結

典籍是以文言文呈現的,難免會涉及到晦澀難懂的內容,電視節目的觀眾群體廣泛、知識儲備不盡相同,因此,《典籍里的中國》在語言表達方面將文言文轉化成易于觀眾理解的內容,以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典籍?!兜浼锏闹袊凡捎醚潘捉Y合的語言表達方式,既將典籍中的原句呈現出來,又以符合當代口語表達習慣的方式進行解釋,幫助觀眾理解典籍。例如第一季第七期在詮釋《離騷》時,主持人說:“《離騷》的開篇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本o接著,屈原的扮演者說:“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先父字伯庸?!薄兜浼锏闹袊范嗵幉捎眠@種人物對話的方式,演員一人一句,相互呼應,巧妙地將典籍的原文及釋義傳遞給觀眾。

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接收程度影響著傳播的效果?!兜浼锏闹袊吩诘渥x會環節結束時,通常會安排演員和觀摩者將典籍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誦讀三遍,如《孫子兵法》中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边@一設計不僅能夠營造誦讀典籍的儀式感,還能通過反復誦讀加深觀眾對典籍核心思想的印象,與舞臺劇和嘉賓講解的內容相輔相成,從而使觀眾更好地體會往哲先賢的思想,豐富受眾的觀看體驗,進一步增強受眾黏性。

(三)節目嘉賓與受眾之連結

嘉賓在節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同樣能與受眾產生連結,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戲劇藝術的基本目標就是通過藝術的手段塑造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演員必須先塑造角色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外在的手法表現出來[6]?!兜浼锏闹袊愤x擇實力派演員作為演出嘉賓,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將人物的精神世界完整地展現給觀眾,推動觀眾理解典籍中蘊含的情感與智慧。

在《典籍里的中國》的舞臺上,有個人的壯志豪情和郁郁不得志的憤懣,也有家國大義、民族情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等。余秋雨在《觀眾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再真切、再完整的戲劇情感,也是觀眾情感的負載體?!盵4]戲劇中展現出的情感歸根到底是為了給受眾提供良好的情感體驗,而情感往往具備感染力,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有助于節目與受眾產生情感連結。

此外,節目嘉賓還可以增強受眾對節目的信任感?!兜浼锏闹袊吩谠L談環節選擇的嘉賓全部為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如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等。他們學識淵博、相關知識儲備充足,在訪談環節對戲劇展現的內容進行解析和補充,不僅有利于受眾理解,也有利于增強受眾對節目的信任感。

三、主流媒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

主流媒體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責任和使命,但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的傳播方式難以有效吸引受眾,導致傳播效果不佳,因此,主流媒體應積極探索文化傳播新路徑?!兜浼锏闹袊窂霓D變話語方式、構建身份認同、傳播智慧與引領審美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創新與變革,具有借鑒意義。

(一)轉變話語方式,注重生動性、趣味性

《典籍里的中國》轉變了以往文化節目以講學為主的方式,以更具趣味性、易于受眾接受的方式講述典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的選題和劇本、精美的舞臺設計、實力派演員的傾情演出、權威專家的解讀等無不體現著央視作為主流媒體的實力和權威,而節目的趣味性、親民性和互動交流的話語姿態,更讓受眾在觀看節目之后發自內心地信任節目、接受節目?!兜浼锏闹袊芬唤洸コ?,就廣受好評,對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實踐具有借鑒意義。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媒體呈現出融合發展的態勢。新媒體語言具有創新性、簡潔性、親民性等特點[7]。融媒體語境受此影響,也呈現出通俗化、親切化發展的趨勢。在話語方式和語言風格上,主流媒體并非只能通過嚴肅的話語來體現權威性,同樣可以用活潑的、貼近受眾使用習慣的語言進行傳播[8]。主流媒體的文化類節目應積極探索、創新,以精美的制作展現實力和權威,以親切、生動的方式講述文化故事、傳遞精神內核,以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吸引受眾。

(二)構建身份認同,彰顯責任擔當

《典籍里的中國》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歷史和價值觀,比如司馬遷大一統的歷史觀和國家統一的思想、屈原的家國情懷等,節目通過舞臺劇和專家的講解與補充將其充分地展現出來。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說:“戲?。ǖ谝患镜谌冢┌蜒S兩個部落聯盟的故事放到結尾,與開頭講述的黃帝的故事首尾呼應,把司馬遷的大一統史觀與家國情懷處理得非常得當?,F在《史記》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把家國情懷深深地注入了每一個中華民族后世子孫的血液里?!辈┐缶?、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典籍里的中國》將其搬到舞臺上再次傳遞給受眾,帶給受眾文化享受、情感體驗的同時,也無形地構建了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身份認同感。

文化蘊含著一個國家的歷史、風土人情、精神風貌……主流媒體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應積極運用多種方式感染觀眾、引發共情,構建觀眾的身份認同感,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引導他們樹立民族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盵9]文化類節目肩負著傳播優質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應在建立身份認同中引導觀眾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三)引導審美,啟迪智慧

《典籍里的中國》運用穿越元素將過去與當下聯系起來,向觀眾傳遞典籍中可以借鑒到當下的智慧。例如,主持人帶領“屈原”看《楚辭》在現代的發展時,提到了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并講到“天問一號”的名字來源于屈原的《天問》。主持人說:“屈原曾腳踏華夏神州大地,仰望蒼穹,向天發問,展現出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而兩千多年后,‘天問一號’發射升空,‘祝融號’在火星著陸正是今人在延續這份求索精神,對宇宙發出的探索?!比绱?,《楚辭》的時代意義不言而喻,先人雖逝,但典籍不朽、精神永存的道理也被展現出來。

審美性是文化類節目的重要特征,文化類節目應積極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明相連,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思想上受到啟迪、認識上得到提高,更好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四、結 語

文化類節目不僅要向受眾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傳遞優秀文化中經久不衰的智慧和精神,以此吸引人、感染人,進而引導人民群眾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自覺提高審美意識。應時代要求,主流媒體肩負著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因此,要發揮自身的宣傳、引導作用,在一次次實踐中展現自己的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1] 抖音熱點!巨量算數.2022抖音熱點數據報告[EB/OL].https://s.weibo.com/weibo?q=%232 022%E6%8A%96%E9%9F%B3%E7%83%AD% E7%82%B9%E6%95%B0%E6%8D%AE%E6% 8A%A5%E5%91%8A%23,2022-12-26.

[2] 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22快手年度數據報告[EB/OL].https://m.weibo.cn/status/48588773408115 48?sourceType=weixin&from=10C4395010&wm=9847_0002&featurecode=newtitle,2023-01-17.

[3] 林曉龍.新媒體藝術在戲劇舞臺設計中的應用[J].四川戲劇,2022(5):65-66.

[4]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173-180.

[5] 李澤厚.美學的對象與范圍[J].美學,1981:24.

[6]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7:16-17.

[7] 蔣昊朋.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語言特點及傳播機制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9):64-65.

[8] 李良榮.網絡與新媒體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98.

[9] 新華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08/c_11264 67958.htm,2020-09-08.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典籍里的中國受眾創新
《典籍里的中國》節目評論
《典籍里的中國》: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央視“神仙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帶你“穿越”華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國》被贊“神仙”綜藝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