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西藏題材紀錄片的美學指涉與影像價值分析

2024-02-21 21:20李卓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

李卓

摘 要: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的紀錄片創作日益活躍,紀錄片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價值及其傳播效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以新世紀以來在國內外取得較好傳播效果的西藏題材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基于紀錄片影像與美學視角,梳理了在跨文化傳播中紀錄片創作敘事表達的成功方法,總結了西藏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發展變化和藝術呈現特點,同時提出創作者應該繼續以開放和新益求新的創作心態,更好地利用和發揮紀錄片強大的傳播優勢,旨在為傳承西藏民族文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西藏題材紀錄片;民族文化認同;影像分析;邊疆對外傳播;少數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079-04

基金項目: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融媒體環境下的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對外傳播力提升研究”(21BXW049)階段性成果。

新世紀以來,西藏題材紀錄片創作注重藝術性和真實性相統一,借助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和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向觀眾展示中國邊疆的獨特性。此類作品有《第三極》《西藏時光》《極地》《西藏一年》等。隨著現實主義的回歸,大多數西藏題材紀錄片在選題上多關注藏族人民的生存境況;在敘事視角上,將視線對準西藏人民,彰顯人文精神;在創作方式上,引入跨文化傳播策略,積極自塑西藏形象新貌,為全世界揭開了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紗;在影像畫面內容上,多涉及西藏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民風民俗和思想精神面貌,讓鏡頭中“現實的底色”和觀眾“想象的遠方”展開對話。

一、新世紀西藏題材紀錄片的美學指涉

(一)新世紀西藏題材紀錄片的敘事表達

1.多重視角的表達

目前,西藏題材紀錄片對西藏形象的宏大敘事多聚焦于個體視角,建立在人物的真情實感上,反映不同人群在西藏生活的真實狀態,以此拉近觀眾與西藏的距離,正如《西藏時光》中所講,“這是關于他們的故事,故事就發生在這片正在變化的土地上”。紀錄片《西藏一年》的整個創作團隊多為藏族同胞,他們可以更好地融入被攝對象的生活,從而取得真實的畫面。導演不僅使用內視角,對準藏地個體,并引入“他者”參與故事敘述,還利用外視角突破單向敘事,在豐富主旨表達的同時,使“我者”和“他者”視角互為依托,建立了雙向溝通。例如,第五集《雪域深處》,開頭外國科學院士湯姆森的訪談對話和自述旁白。

2.故事化的敘事方式

2010年,上海白玉蘭國際紀錄片影展主席應啟明在分析國產紀錄片的狀況時指出:“紀錄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紀錄化’其實是當今電影發展進程中的兩股潮流。讓中國的紀錄片善于‘講故事’,不僅僅是一種拍攝手法,更是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一種表現形式”[1]?!兜谌龢O》《極地》《西藏一年》《西藏時光》等西藏題材紀錄片在敘事結構上呈現出小故事、板塊化的特點,每一板塊由多組人物故事組成,以不同背景的真實人物為線索,使多極化的故事共同指向板塊主題。在創作手法上,戲劇性事件更容易讓觀眾感同身受。導演引入故事化手段,每組人物事件構成了情節,其中包含沖突和懸念,使敘述的內容起承轉合富有變化,喚醒了觀眾記憶中的切身體驗,進一步提升了紀錄片的觀賞性。

《第三極》的故事間銜接緊湊,每一集都由若干個小故事構成敘事單元,每個小故事背后構建的敘事弧度富有張力,并具有完整的敘事鏈,共同指涉每集的主題內涵。例如,在《第三極———生命之伴》中,次旺老人與一只叫次仁的羊的故事,包括了結伴緣起、人對動物的悉心照料和動物對人的“反哺”,至此迎來了故事的沖突點:次旺逐漸衰老以及次仁的歸宿問題。影片中,舉辦家庭會議的情節顯示出次仁作為家庭成員被等量齊觀,這與影片主題“生命之伴”相呼應。影片末尾,次旺老人說出:“我們又長了一歲,希望明年這時候我們還能在一起,活到百歲,看到更多豐收的秋天?!闭麄€小故事在這里升華,契合了劇集主題。

紀錄片節奏主要由鏡頭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構成?!兜谌龢O》每一劇集的故事節奏感都較快,平均每五分鐘切換一個小故事。例如,夏爾巴人涉險采集懸巖上的蜂巢,在采集時,主人公尼瑪內心的緊張、突發的變故與湍急的水流等畫面被快速組接在一起,使影片的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相一致,強化了視覺節奏感。導演利用蒙太奇手法將視音頻素材進行組接,在真實性和藝術性之間尋求到了平衡。

3.造型-空間語言的哲思表達

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創作的集中表征之一,是“電影本體意識的覺醒和影像造型意識的自覺”。同時,電視紀錄片創作也呈現出對影像能指的重視?!拔覀兛梢钥闯?,以電視圖像敘事為代表的視覺化敘事類型開始成為主導型的敘事類型,開始占據社會敘事格局的主流?!盵2]1988年,《望長城》將紀實性美學軟著陸于我國的影視土壤,淳樸的紀實風格讓人眼前一亮,推動了我國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因此,被冠以“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里程碑”?!渡撑c?!窂氐邹饤壛艘蕾嚱庹f詞推進故事發展的敘事手法,借用畫面造型、影像空間將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傳達給觀眾,用一種無言的鏡語推動了敘事,使影像的本體語言得以回歸。

“‘造型-空間’語言是最具世界性的”[3],黃健中曾說,“我拍電影就是要向全人類對話,向全人類表達自己對人生與社會的認識,而不僅僅與本民族對話,所以我的影片對白很少,全靠造型表現力”[4]。故此,作為一種具有“世界語思維”的手段,利用造型表現力去敘事表意,在跨文化傳播不同語境的交流中是一種有力手段。近年來,眾多西藏題材紀錄片導演開始自覺地使用影像造型敘事,例如在《極地》中大佰龍的故事結尾,借助大佰龍的自述并配以住所的畫面,袒露了大佰龍對于失蹤兒子的想念以及懺悔和自責。同樣在第三集中,赤來倫珠與好友身處一片枯樹林,畫面中傾斜的枯樹林造型以及低飽和度的遠景,為赤來倫珠感慨自己的衰老平添了傷感之情,影片通過影像造型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展現了人物的命運和狀態。

4.國際化的視野表達

縱觀近十年在國際傳播中效果顯著、反響良好的紀錄片作品,創作題材內容均以我國本土故事為主要來源,同時對國際化語言進行加工運用,達到傳播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目的。在創作視角上,導演依托跨文化傳播,融合國外主流紀錄片創作觀念和視角,兼容并包,正視文化差異,尋索“我者”和“他者”文化的交匯點,讓海外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故事,從而實現中國故事的國際化抒寫。例如在記錄人與雪豹的關系時,《第三極》引入他者敘事視角,喬治·夏勒博士對雪豹的珍視以及牧民們對公路上蠕行毛毛蟲的善待,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段鞑匾荒辍酚?008年在BBC電視臺播出,收視率頗高,這是西藏題材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案例。導演孫書云結合國外觀眾的文化語境,傳達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段鞑貢r光》第五集,中美兩國領隊深入藏區冰川,克服艱難險阻,第一鉆產出的冰芯質量很好,那一刻眾人歡呼雀躍,鏡頭依次展示了全體科學家的微笑,傳達了現場每個人的體驗過程和主觀感受,印證了我國西藏地區對全人類的獨特科學價值。

(二)新世紀西藏題材紀錄片的美學特征

1.指涉西藏形象的影像符號

筆者梳理上述西藏題材紀錄片的影像時發現,其中的影像符號包括基于語言學意義的象征符,往往被寄寓了特定的含意。例如,身體是一種承載信息的特殊符號,用以“在民族語境中呈現非物質文化的社會動作和身體經驗,充分體現出儀式化的美學力量和現實意義?!盵5]在《極地》中,赤來倫珠所領舞的桑央節諧欽舞,能夠使身體在儀式中符號化,舞者通過不同的舞蹈姿態、表情、動作、韻律等,將一種由精神或思想情感抽象為的身體語言得以呈現。此外,在西藏題材紀錄片中常見的影像符號還有,雪山、湖泊、山谷、平原、森林、沙漠、青稞、雞爪谷等自然符號,羊群、牦牛、藏獒等動物符號,寺廟、法器、唐卡、節日、服飾禮儀等宗教符號,牧民、僧人、藏地醫生、電影放映員、眾多非遺傳承人等人物符號,眾多的符號元素所構成的一個整體關系群共同指涉一個西藏形象??梢?,西藏形象并非是某一個特定的影像符號,而是由眾多實物構成的一個概念。除影像符號外,還有以民族樂器為代表的聲音符碼,以藏地各民族語言為代表的語言符碼,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文字符碼。

2.詩意的影像美學

(1)人文美學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藗兏枰娴摹娨狻?,首先應以‘人性’的方式關照人的存在?!盵6]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藏題材紀錄片將人作為敘事主體,著眼于藏族人民的日常,將“以小見大”作為切入點,展現出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處在傳統與現代嬗變過程中等宏大命題,讓觀眾感受畫面內容所承載的情感、生命、信仰以及裹挾于時代變化中的心理曲線,呈現了我國西藏少數民族的豐滿群像?!稑O地》總制片人張爽說道,“我們拍攝《極地》,就是要展現在高原環境中老百姓平凡生活的瑣事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盵7]

(2)真實美學

新世紀以來,西藏題材紀錄片多采用實景拍攝、同期聲、自然光效、景深鏡頭、長鏡頭等紀實美學手法。巴贊曾說:“紀錄鏡頭,擺脫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看法和偏見,清除了我們蒙在客體上的精神的銹斑,惟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們的眷戀?!盵8]這些紀錄片的部分紀實風格延續了20世紀90年代《八廓南街16號》的觀察式的美學特點?!稑O地》中,在為促成烏爾朵比賽而舉行的商討會上,觀察式的鏡頭記錄著每個人的發言,體現出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旁觀美學。除了這種客觀真實,紀錄片中也流露著富有詩意的寫意性痕跡,創作者總會不自覺地表露自己的主觀感受,比如,使用空鏡頭來傳達美學情感?!白鳛楸憩F手法的技巧方式,無論是紀實的或是表現的,長鏡頭的或是蒙太奇的,現場聲的或是解說詞的,都只是創作者對現實物質存在進行藝術描述時所采用的組織類型和方法?!盵9]因此,西藏題材紀錄片的美學實踐是在場與旁觀、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紀實美學與戲劇美學之間創造出的一種動態平衡的影像美學聯系。

二、新世紀西藏題材紀錄片的功能與價值闡釋

(一)繼承傳統民風民俗,促進文化價值認同

“紀錄片可以提供一個時代影像的佐證和參照”,西藏題材紀錄片是西藏文化最忠誠的記錄者和表達者[10]。同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符碼,而西藏地區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符號,是西藏精神內涵的核心代表,是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是彰顯我國文化自信的有力佐證。儀式、祭祀、傳統節日等民俗風情是西藏題材紀錄片所偏愛的內容,例如《極地》中,江安堅持手工制作木鎖;《第三極》中,次仁使用現代設備研究古老的制藥方法、化驗傳統的神奇藏藥配方。與此同時,紀錄片也呈現了藏族同胞內心的變化軌跡。時代的變遷是不可逆的,紀錄片展現出在傳統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交融下,藏族同胞對于文化遺失的困頓和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守望。

總之,新世紀藏族題材紀錄片展現了在現代化歷程中藏族同胞的生活變化,擴大了藏族文化的影響力,為促成構建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文化基礎,也呈現了我國多民族和諧同步發展“多元一體”的融合景象。

(二)感恩自然生態觀念的塑造

沒有大自然的恩惠就沒有人類的生息繁衍,孕育生命的自然環境也孕育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反應。人類對祖先經驗的集體記憶是一種生物的本能。藏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恩賜充滿的感恩之情,可以從《森林之歌》《美麗中國》等生態紀錄片中窺見,這兩部紀錄片傳達出了濃厚的家園意識和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新世紀的西藏題材紀錄片也延續了這一創作美學思想。

《第三極》中,人們轉山、轉湖以表達對山川水流的崇拜。比如,堆村人在冰面上潑灑灰渣,避免羊群打滑,尤其是懷孕的母羊,羊群跟隨堆村人沿著灰渣鋪出來的小路行走在冰面上,呈現出人與動物的默契互動;強巴旦增為野外自然死亡的藏野驢誦經文,以禮贊生命。西藏地區獨特的美學風景,動植物在這里與人類共存,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整體觀”和生命共同體理念。

(三)邊疆形象的構建

紀錄片誕生之初就承擔著樹立國家和地區形象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英國紀錄電影學派的運動領袖約翰格里爾遜,在大英郵政總局的資助下創造了一系列紀錄片作品,以壯大英國國家形象。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其具有的邊疆地緣環境特性,使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成為必然”[11]。在西方視角中,“西藏是一個意象性的世界,西方渴望從西藏的哲學和信仰中找到心靈慰藉,對其充滿一種烏托邦化的理解?!盵12]由此可見,在西藏題材紀錄片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中西方文化差異以及西藏形象由他塑到自塑的發展過程,完成了“他者”想象到自我構建的視角轉換。同時,西藏題材紀錄片作為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視域和窗口,更需要創作者積極地對外自塑西藏新形象。

新世紀以來,我國紀錄片導演力爭用紀錄片形式,通過多個視角“全景式”、主動地塑造積極正面的西藏新面貌,將目光轉向老百姓,以人物為核心講述他們的生活,展現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藏族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革,構建了一個豐富立體的、更有說服力的西藏形象,同時也消解了“他視角”對西藏形象的誤讀,進而推進中國形象構建。

三、結 語

新世紀以來,西藏題材紀錄片為我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研究實踐帶來了豐富的案例和文本,兼具講好中國故事和塑造新邊疆形象的作用,制作水平不斷提升,助推了我國自然類紀錄片向精品化發展。紀錄片對藏地的展現,涵蓋了民族文化多樣性、感恩自然的生態觀念等人類共通的低文化折扣議題,具有寶貴的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研究價值,是“他者”在跨文化傳播中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紀錄片展示了藏族同胞的美好生活以及繁榮昌盛的國家圖景,同時,也帶來了文化景觀的留存與反思。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民族文化是紀錄片得天獨厚的選題,創作者應該繼續以開放和新益求新的創作心態更好地利用和發揮紀錄片強大的傳播優勢,傳承西藏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李忠志.紀錄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7):81-82.

[2] 于德山.視覺文化與敘事轉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27-29.

[3][4]黃軍.論電影導演的“造型-空間”意識[J].當代電影,1989(6):36-46.

[5] 黃寶富,齊曉萌.儀式、奇觀與戲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電影話語中的身體表現[J].當代電影,2012(5):147-149.

[6] 初瀅瀅.紀錄片的詩意[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9:77.

[7] 牛志男.在極地呈現大寫的“人”———專訪紀錄片《極地》總制片人張爽、總策劃趙大新[J].中國民族,2018(1):104-109.

[8]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

[9] 鐘大年.再論紀實不是真實[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2).

[10] 王競.紀錄片創作六講[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4.

[11] 浦永.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傳播路徑探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6):85-88.

[12] 劉忠波.西方紀錄片中作為“他者”的西藏形象[J].藝術研究,2015(3):74-75.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文化
近30年湘西影視敘事研究
貴州古舊家譜學術價值簡論
信息技術助力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研究
中國共產黨傳承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實踐述論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貴州黔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研究
少數民族文化的跨區域法律保護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元素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探討
演變與傳承:白族服飾文化解析
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