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理論下@人民日報災難輿論引導研究

2024-02-21 21:20鄭佳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人民日報

鄭佳

摘 要:2022年4月29日,長沙一老式樓房突然倒塌,人民日報微博賬號(下文簡稱@人民日報)對此次事故處置工作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發揮了主流媒體監督處置、輿論引導的作用。本文基于接受理論視角,研究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人民日報的輿論引導方式方法,分析它對接受理論中“讀者中心”“期待視域”“召喚結構”“第二文本”原理的適應性轉化與運用,總結出可供媒體學習借鑒的接受理論視角下災難事故的輿論引導策略,旨在助益輿論場域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人民日報;接受理論;事故報道;網絡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120-04

基金項目:2023年河北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資助項目:“接受理論下@人民日報災難事故輿論引導研究”(HCCXXM2023020)。

2022年4月29日,長沙一處6層樓房突然倒塌,黨中央第一時間下達指令,責成湖南省公安、消防、醫療單位全力救援,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此事引發了黨中央對自建房安全的高度重視,5月7日,國務院安委會召開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電視電話會議。對于此類極易引發重大輿情、影響社會穩定的災難事故,妥善處理搜救、善后工作的同時,及時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也是十分重要的。主流媒體有責任通過發布新聞信息及評論督促輿情處置,引導輿論,以促進事故善后工作的高效開展,保持輿論空間的穩定[1]。

接受理論(ReceptionTheory)又稱接受論、接受美學,來源于文學研究,是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學批評流派。接受理論認為,既往的文學生產與研究忽略了讀者的作用,實際上讀者才是真正賦予文字生命的人,只有讀者的“接受”(閱讀、理解)活動才能將作者生產出的作品從簡單的語言材料中拯救出來,并賦予其現實的生命。沒有讀者積極、連續的參與,文學作品實際上就無所謂存在。接受理論看到了完整的文學活動中讀者的重要作用,為當代文學批評研究增添了重要一頁。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在新浪網開通了官方微博,并發布第一條微博,自此在新浪微博媒體矩陣勢力榜中多次排名首位,是極具影響力、公信力的官方主流媒體,對協助維護輿論場域穩定、社會安定和諧具有重要作用。

借助媒介傳播的新聞信息,其價值的實現同文學作品極為類似,都需要經過受眾的“接受”,即閱讀、理解、品評。因此,在輿論引導信息的生產過程中,受眾的接受度是需要著重考量的因素之一。將接受理論運用于輿論研究,就是將輿論引導效果的好壞同受眾的接受聯系在一起,要求以受眾為中心。由于大眾對風險的感知越來越敏感,災難事故的發生更是會瞬間引爆輿論場域的炸彈,在事故發生后,除了涉事主體及相關單位的及時處置,媒體積極配合引導輿論也是極其重要的。

一、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概述

2022年4月29日12時24分,湖南長沙望城區雷鋒大道發生了一起建筑垮塌事故,原本6層的整棟樓只剩下2層高的廢墟,湖南省長沙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后迅速趕赴現場救援。5月1日,長沙警方通報,涉及此次倒塌事故的房主、施工負責人、工程檢測公司法人代表等9人已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同時,長沙市開展了全市范圍內建筑安全專項排查。截至2022年5月4日,共有11名涉事人員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5月6日,湖南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第7次新聞發布會舉行,會議通報:6日3時03分,搜救工作結束,事故現場被困、失聯人員已全部找到,其中獲救10人,遇難53人。5月16日,應急管理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死亡人數修正為54人。

二、@人民日報就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報道情況

(一)@人民日報就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的報道

自2022年4月29日事故發生當日至5月6日搜救工作全部結束,@人民日報就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共發布微博22篇,采用圖文、短視頻、直播3種形式,內容涉及現場信息(4篇)、搜救情況(9篇)、追責通報(2篇)、典型人物(2篇)、上級指示(2篇)、政府發言(1篇)以及微評論(2篇)7類。從各類報道的發文數量可以看出,針對此次事故,@人民日報的發文更多集中于大眾最為關切的現場救援情況以及災難發生地的現場信息。值得關注的是@人民日報在本次災難事故報道中發布的兩篇典型人物報道。@人民日報對此次災難中受到救援的兩位幸存者的典型人物刻畫,在標題便采用幸存者的直接引語“你就是我的榜樣”“我就知道消防員會來救我的”,生動鮮活地展現了救援現場的最新進展,同時鼓舞了民心,促進了輿論的正面引導。

(二)@人民日報報道關鍵詞分析

本文利用八爪魚數據采集系統,對@人民日報就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的報道進行關鍵詞提取分析,去除“長沙”“湖南”“人民日報”等關鍵詞后,利用Flourish數據可視化平臺進行關鍵詞可視化處理,得到關鍵詞云如圖1所示。

從“正在”“目前”等高頻詞可見@人民日報對此次災難報道的及時性。在災難救援過程中,時間就是生命,@人民日報力求及時向大眾傳遞現場救援信息。5月5日0時04分38秒,是@人民日報在此次救援追蹤報道中發文“最早”的一次,該報道在第一時間展現了事故發生130小時后,第10名幸存者被救治的現場,深夜中的救援現場報道為擔憂此事的網民送上了一份好消息,也體現了@人民日報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及時發布新聞報道滿足受眾關切的特點?!安幌Т鷥r”“不惜一切”“全力以赴”等高頻詞體現了事故發生后黨中央、湖南省政府、長沙市政府等盡全力挽救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決心,@人民日報對此進行報道有效發揮了主流媒體“傳聲筒”“擴音器”的功能,向大眾傳遞出黨和政府的決心與信心[2]。

三、接受理論下災難事故網絡輿論引導策略

接受理論雖然是一種文學理論,但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來源已久。1986年,便有學者運用接受理論進行受眾研究,強調了受眾對于新聞生產的重要性[3]。近年來,接受理論依舊是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汀?,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即“讀者中心”,強調讀者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這與輿論引導中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如出一轍。接受理論包含“讀者中心”“期待視域”“召喚結構”“第二文本”四個基本理論?!捌诖曈颉敝缸髡咴趯懽魑恼碌臅r候,預先假設出人們期待獲取的信息內容,并以此為導向進行寫作,滿足用戶的需求,此原理化用于輿情引導即媒體在發布信息前應事先考量當前階段大眾的信息需求,再化用于輿論引導[4]。

在文學研究領域,接受理論的“召喚結構”原理是指在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應給予更多意義上的留白與不確定性,為讀者提供想象與自我發揮的空間。將這一原理應用于輿論引導過程當中:在輿論引導信息發布中多講事實,少談道理,少用說服性的語言,留下更多意義空白,激發受眾參與思考,從而使他們轉變輿論態度,實現輿論的積極引導[5]。

“第二文本”是指被讀者接受,摻入讀者的理解與思考,喚起讀者情感與共鳴的文本。接受理論認為“第一文本”(作者創作出的未經讀者接受、閱讀的文學作品)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第二文本”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在網絡輿論引導研究中,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賦予受眾及時、便捷的反饋渠道,網絡輿論引導信息的“第二文本”即受眾的評論反饋。在網絡輿論引導的過程中,輿論引導者積極了解受眾反饋,聽取受眾的意見、建議,可幫助其了解受眾輿論情感方向,知己知彼,更好地開展后續的輿論引導工作。

筆者將結合上述“召喚結構”的三點原理梳理了@人民日報在4·29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發生初期、中期、后期3個時期所使用的不同引導策略。

(一)災難發生初期,信息溝通策略

2022年4月29日,事故發生初期,在各官方平臺尚未就此事發布通報時,大眾的“期待視域”即意欲從新聞報道中獲取的信息是事故現場最新的真實的情況。@人民日報在事發后第一時間發布了事故現場的簡要文字說明,滿足了受眾了解事故事實的需求,即滿足了受眾的“期待視域”,避免了未知情境下網絡輿論場域的混亂。

此后,@人民日報又在報道中創造“召喚結構”,采用直播+記者口述的方式報道救援現場情況,為受眾解答事發具體位置、樓內是否有人等問題,滿足受眾的求知欲;同時采用現場直播展現救援現場的緊張與艱辛,召喚受眾仿佛身臨救災現場,通過直播體驗與聯想進行信息的再創造,從而自發自愿地接受@人民日報的信息傳播、輿論引導。

@人民日報利用直播這一互動性極強的信息傳播形式進行救援現場情況的報道[6],通過彈幕互動可以及時收集到網民對于當前報道的態度取向即“第二文本”,還可以通過大眾的互動反饋了解到新的“期待視域”,利用“第二文本”為后續的輿論引導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二)災難發生中期,態度引導策略

災難發生中期,網民情緒焦灼,網絡輿情態勢傳遞出網民的“期待視域”從關心事故事實轉向了關心生命救援情況。2022年4月30日,事故救援積極進行當中,@人民日報及時轉發新聞聯播報道的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災難事件的重要指示,擔當起媒體擴音器的職責,向大眾傳遞國家政府的態度,緩解網民對災難事件的焦慮心情[7]。

5月1日,救援已進行兩天,遲遲未見新增獲救人員的報道,部分網民開始斥責救援不力,網絡輿論場域壓力增大。@人民日報立即發布話題#長沙塌樓事故救援難在哪#進行救援現場短視頻新聞報道,向網民細致講解此次救援的難度,回應大眾關于救援不力的輿論,贏得了網民的理解與支持,及時化解了輿論風險。同日,@人民日報及時轉發長沙市公安局對此房屋坍塌事故涉事主體追責警情通報,滿足了網民追責問責的需求。

5月2日至5日,災難搜救的“黃金期72小時”已過,搜救進展不暢,針對網絡輿論場域廣大網民的焦慮情緒,@人民日報對中國救援隊副隊長韓文東進行了采訪,韓隊長一句“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放棄”激起了大眾對中國救援隊的信心。隨后,@人民日報又連續跟蹤報道最新幸存者被救進展,并選取幸存者中的典型人物進行深入報道———以消防員為榜樣的獲救女孩、災難發生130小時后堅持等到救助“知道消防員會來救我”的幸存者,進一步激發了網民對搜救人員堅持到底挽救生命的敬意。

(三)災難發生后期,情緒疏導策略

5月6日搜救工作結束,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新聞發布會公布此次災難中共救出幸存者10人,53人遇難(后糾正為54人),舉國悲痛。對此,@人民日報第一時間轉發新聞發布會信息,對遇難者發表致哀,與大眾共情,給予大眾情緒減壓的留言板,并第一時間發布了長沙市委市政府的致歉信息以及國務院成立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調查組信息,在幫助大眾緩解悲傷情緒的同時,給予網民定心丸———搜救工作雖已結束,但國家、地方政府對此事件的善后工作、事故深入調查工作并沒有停止。@人民日報轉發了國務院針對此事件發布的通報,強調了政府實事求是,嚴肅追責問責,定會還遇難者家屬以及全社會一個交代的決心[8]。

四、結 語

災難性事件關乎大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經發生,往往會在短時間引起影響力巨大的輿情,激起大眾的不安情緒,影響社會穩定。對于突發性災難性事件,要及時進行事故處置,做好善后工作,避免災難的再次發生,同時要及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媒體承擔著積極引導輿論、協助消減社會風險的重大責任,必須講究策略技巧,使大眾樂于“接受引導”。筆者認為,媒體應基于接受理論積極探索輿論引導的有效策略,堅持“讀者中心”,以人為本生產、發布信息,根據不同輿情發展時期大眾的“期待視域”,對癥下藥進行新聞報道;在發布信息時采用“召喚結構”,留下一定的意義空間供大眾參與。加強與大眾的聯系,獲得大眾的信任,是收獲良好輿論引導效果的良策,將有益于災難事件輿情風險的化解,維護社會輿論場域的穩定。

“接受理論”在輿論引導工作中的使用場景,并非局限于事故發生后的災難處置工作。除了居安思危,做好突發性風險事件的善后處置,更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竭力避免災難性事件的發生。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我國政府在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應對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同時,主流媒體承擔著重大的輿論引導職責。對此,我國主流媒體應從“接受理論”中汲取輿論引導策略,滿足大眾對于國家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舉措的求知欲,將鮮活豐富的事實展現在大眾眼前,讓他們看到國家保衛人民的實際行動,在風險危機事件發生前增強大眾對國家防災愛民、救災救民能力的信心,未雨綢繆,維護我國輿論場域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 趙晉乙,安展.社交媒體媒介事件傳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建黨百年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22(6):90-92.

[2] 周怡帆,郝越敏.媒介融合視域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新路徑———基于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實證研究[J].傳媒,2018(8):89-91.

[3] 陳磊.文學接受理論視角下新媒體輿論引導的優勢[J].新聞知識,2016(1):89-91+11.

[4] 劉建軍.接受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研究,2000(2):70-74.

[5] 侯素琴.姚斯和伊瑟爾的接受理論與文學批評異同析[J].理論導刊,2009(4):111-112+83.

[6] 趙文晶,劉軍宏.微博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中國出版,2011(12):12-15.

[7] 葉皓.政府在突發事件處置中的輿論引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4):4-8.

[8] 劉亞非.突發公共事件中輿論引導的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7):29-30.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人民日報
中國奧運新聞報道的文化轉向
《人民日報》、《讀者》領跑2016報刊發行
《人民日報》否定“文革”釋放積極信號
一名鄉鎮干部的評論稿為何屢上《人民日報》頭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