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高溫悶棚防治甜瓜白粉病的方法

2024-02-21 00:51王悅目東保柱孟煥文趙媛苗建軍包立嵐周洪友
農業與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悶棚分生孢子白粉病

王悅目東保柱孟煥文趙媛苗建軍包立嵐周洪友

(1.內蒙古農業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五原縣氣象局,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100;3.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0;4.通遼市科爾沁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甜瓜白粉病是甜瓜生產中常見的氣傳病害,病原主要有瓜類單囊殼(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和葫蘆科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Chen)[1]。病原通過有性態的閉囊殼和子囊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越冬的子囊孢子彈射到葉片完成初侵染,發病部位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空氣中傳播完成再侵染[2]。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是我國重要的西甜瓜產區。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鋼架拱棚種植是巴彥淖爾市甜瓜生產的主要模式之一。保護地內白粉病頻繁發生會導致西甜瓜瓜蔓早衰、品質和產量下降,成為影響西甜瓜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的化學防治措施不僅影響生態環境,還會造成農藥殘留導致食品安全問題[3]。因此,建立保護地甜瓜白粉病的綠色防控方法,是保證巴彥淖爾市瓜農增產增收,保障西甜瓜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

雖然已有物理防控病害的先例,但是對于甜瓜白粉病的物理防控措施卻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研究白粉病分生孢子在不同溫度、濕度、時間處理后,分生孢子的萌發率,找到最適合保護地甜瓜白粉病防治的條件,并進行田間驗證,提出保護地甜瓜的物理防控措施,用于指導甜瓜白粉病綠色防控。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薄皮甜瓜品種“白梨脆”。

1.2 試驗方法

1.2.1 育苗和接種

在育苗盤中培育脆薄皮甜瓜“白梨脆”幼苗,待幼苗長至2葉期,移栽至口徑為15cm的營養缽中。待甜瓜苗長至5~6葉期,用濃度為1×106甜瓜白粉病孢子懸浮液接種,隨后將甜瓜苗用黑色塑料膜避光保存24h后,放置鋼架拱棚內正常管理,待發病。

1.2.2 正交試驗方法

用SPSS正交試驗設計,設計3處理5水平的正交試驗。溫度5個水平分別為30℃、35℃、40℃、45℃、50℃,相對濕度為40%、50%、60%、70%、80%,處理時間為1h、2h、3h、4h、5h。將選擇白粉病發生情況一致的植株3株,置于光照恒溫恒濕培養箱中,按照正交試驗設計的條件處理。處理完后將葉片正面的分生孢子取樣,檢測處理后的分生孢子的萌發率;檢測方法參照鄒凱茜等[4]方法進行。

1.2.3 悶棚條件安全性驗證

分別將苗齡為10d的甜瓜幼苗和開花期的甜瓜苗,置于培養箱中,按照篩選得到的悶棚條件處理;處理完成取出甜瓜苗置于16h光照、8h黑暗,25℃條件下培養5d,觀察甜瓜苗長勢、葉片、花蕾灼傷情況。

1.2.4 田間試驗方法

分別于2021年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勝豐鎮,2022年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隆興昌鎮進行田間試驗驗證。升高棚內溫度時,選擇晴好天氣,于11:00降低鋼架拱棚放風口升溫,并監測棚內距地表20cm處溫度,通過控制放風口大小使溫度保持在處理溫度范圍,溫度偏差小于±3℃。

1.2.5 白粉病調查方法

采用6級分級標準[5]:0級,整株植株無感染跡象;1級,白粉發生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10%,或有明顯限制性壞死病斑;2級,白粉發生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10%~30%,輕微感染;3級,白粉發生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30%~60%,中度感染;4級,白粉發生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60%~90%,嚴重感染;5級,全株感染或死亡。

1.2.6 計算方法

計算公式:

病情指數[6]=100×Σ(該級病葉數×病級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代表值)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根據處理溫度、濕度、處理時間設計3因素5水平的正交試驗,測定不同條件對孢子萌發的抑制率,結果如表1所示。不同溫度水平條件的極差值為0.214,不同濕度的極差值為0.146,不同時間的極差值均為0.099。結果表明,溫度為影響孢子萌發的主要因素。溫度為45℃時,濕度70%,處理時間是4h抑制率最高。抑制孢子萌發率的最佳條件為溫度45℃,濕度70%,處理時間4h。

表1 正交試驗分析結果

2.2 高溫悶棚條件對于甜瓜幼苗的影響

為了評價高溫悶棚條件對于甜瓜幼苗的影響,將幼苗期甜瓜、開花期甜瓜苗放入恒溫恒濕培養箱中,按照篩選出的最佳條件,處理甜瓜苗,處理結果如圖1所示。經過45℃、70%RH條件下處理4h,甜瓜幼苗及開花期植株,葉片均無灼傷,開花期甜瓜苗能夠正常開花。結果表明,用45℃、70%RH處理4h對于甜瓜幼苗生長、開花和結果無顯著影響,該處理條件對甜瓜安全。

圖1 高溫處理對甜瓜幼苗的影響

2.3 高溫悶棚驗證

為驗證篩選得到的物理條件,在2021—2022年白粉病發病初期,午間關閉放風口,并監測棚內溫濕度,以調整放風口大小控制棚內溫度來防治甜瓜白粉病。結果如表2所示,2021年對照棚內白粉病病情指數為56.12,高溫悶棚處理病情指數為16.52,防治效果為70.77%;2022年對照棚內白粉病病情指數為72.30,高溫悶棚處理病情指數為16.45,防治效果為77.25%。經過悶棚后,甜瓜瓜蔓生長未受影響,葉片也并未被高溫灼傷。結果表明,通過調整放風口,短時間內升溫,控制鋼架拱棚內溫濕度條件,能夠有效控制保護地甜瓜白粉病。

表2 高溫對甜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4 物理防控條件對產量和植株長勢的影響

經過高溫悶棚處理,處理棚內甜瓜葉片鮮綠,無病原菌侵染造成的黃化、萎蔫現象,無高溫灼傷現象;對照棚內,由于白粉病菌侵染,葉片黃化、萎蔫,部分瓜蔓干枯死亡,見圖2。

圖2 高溫處理對甜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方法

該物理防控條件下和對照田甜瓜產量如表3所示。2021年對照田甜瓜產量為18829.35kg·hm-2,物理防控田為22571.7kg·hm-2,與對照田有顯著性差異,增產效果為19.88%;2022年對照田甜瓜產量為11395.5kg·hm-2,物理防控田為15250.5kg·hm-2,增產效果為33.83%。結果表明,拱棚甜瓜經物理防控處理后,有明顯的增產效果。

表3 不同處理條件下甜瓜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室內處理發病甜瓜,監測分生孢子萌發率,找到高溫處理的最佳條件。并通過調整鋼架拱棚放風口的大小控制棚內溫度,用于防治甜瓜白粉病。該措施操作簡單,防治效果顯著,并有明顯的增產效果,能夠代替化學殺菌劑的使用。該措施對于保護地甜瓜生產過程中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前人研究表明,高溫悶棚對氣傳病害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7],如霜霉病、葉霉病等[8];也有用高溫悶棚防治黃瓜白粉病的報道,處理溫度為45℃[9,10];而防控草莓白粉病的最佳溫度條件為35℃[11]。本研究也表明,45℃高溫能夠有效抑制甜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發。因此,不同的白粉病菌對高溫的忍受程度不同,只要找到合適的高溫悶棚條件,就能夠有效控制保護地內發生的多種氣傳病害。這是一種有效的綠色物理防控措施。

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包括初侵染和再侵染過程,再侵染過程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階段[12,13]。分生孢子是白粉病再侵染的重要侵染源[14]。本研究表明,高溫是影響白粉病分生孢子萌發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溫對于多種氣傳病害病原菌的傳播、再侵染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是因為高溫抑制了病原菌組織(分生孢子、游動孢子囊等)的活力,使病原菌再侵染能力下降。

高溫悶棚可以降低白粉病的發病程度原因,病原菌受到高溫脅迫而死亡,高溫脅迫能夠誘導植物產生對病原菌的抗性[15,16]。研究表明,抗氧化酶類在植物體內清除過量的活性氧,維持活性氧代謝的平衡,保護膜結構,從而使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忍耐、減輕或抵御脅迫傷害[17]等生理過程,是植物抗逆性的重要體現。黃瓜[18]在高溫處理后SOD、POD、CAT和APX活性增加;且被白粉病侵染植株4種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未被侵染的植株[19]。本研究結果表明,高溫處理甜瓜能夠顯著抑制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發,降低白粉病的發生程度;高溫處理后,高溫脅迫是否能夠有效提高甜瓜植株的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從而提高甜瓜對于白粉病菌的抗性,需要進一步研究確定[20]。

猜你喜歡
悶棚分生孢子白粉病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發率測定方法探索
“悶棚”里面門道多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該咋防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誘導方法探索
夏季高溫悶棚防治大棚黃瓜病害試驗
高溫悶棚防治黃瓜白粉病及其對黃瓜生長和生理代謝的影響
拉薩設施月季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用于黃瓜白粉病抗性鑒定的InDel標記
香梨樹腐爛病菌分生孢子獲取方法及萌發條件的研究
黃瓜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