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研究生教育獲獎成果分布特征及省域競爭力研究
——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視角

2024-02-22 10:34陸冷飛胡慶華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成果獎梯隊競爭力

陸冷飛,胡慶華

(中國藥科大學 研究生院,南京 211198)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自主創新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國家科技競爭的關鍵基礎。自2011年到2022年,我國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從164.6萬增長到365.4萬,培養規模增長了122%[1]。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規模結構更加優化、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培養質量顯著提升、服務需求貢獻卓著,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2],為新時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熱門研究主題,通過CNKI高級搜索主題詞“研究生教育改革”,共搜出4274篇期刊文章,搜索主題“研究生教育改革特征”,結果只有10篇,可見國內學者在研究生教育具體改革舉措方面研究比較多,而針對國內研究生教育改革整體特征研究方面較少涉及,已有研究以理論思辨與探討為主,缺少基于數據的實證量化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主要反映在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包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評價機制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科教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強課程建設、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強化培養過程管理等方面[3],是彰顯學校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標,對其進行全面的數據分析,理清我國現階段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的分布特征,明晰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可為教育管理部門、有關高校促進未來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二、研究方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教育部官網公布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薦成果”和“獲獎項目”清單,本屆高等教育(研究生)成果獎全國推薦參評570項,獲獎284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5項,二等獎248項,港澳臺地區僅獲1個二等獎,不具有代表性,將數據剔除,參與研究的數據為大陸地區283個獎項。項目清單中包括成果名稱、成果完成人、完成單位、授獎等級信息,再結合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院校庫中研究生招生院校的所在地區、隸屬關系、院校類別等信息,完成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獲獎成果的分布特征以及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基于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的數據,郭廣軍等、薛欣欣等、楊懿等從教學成果獎等級、區(省)域、學科、主題(關鍵詞)、完成人合作方式、完成單位及類別等維度對2014、2018兩屆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進行了分析研究[4-6];鄭智勇等從2014、2018兩屆西部地區獲獎等級、主題、學科分布維度,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改革困境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行動路向[7];宋曉欣等基于1989-2018年八屆教學成果獎對醫學領域的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實證分析[8];呂立杰等基于2001-2014四屆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數據,從學科角度構建了各省高等教育教學競爭力分析模型,對我國各省份綜合教學競爭力進行了分析[9]。張新婷等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候選項目對我國本科高等教育改革進行了現狀和反思研究[10]。

本研究借鑒國內相關成果的研究方法,針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省域、等級、完成人、完成單位等維度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針對研究生教育改革前沿領域熱點采用文本挖掘分析法,利用武漢大學沈陽教授研發編碼的ROSTCM6軟件進行關鍵詞詞頻分析[11];針對研究生教育改革省域競爭力,采用科研項目計量學方法。再綜合各省(市)研究生教學成果獎的數量、等級、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高校數等信息,構建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分析模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獲獎成果的分布特征

1.成果省域分布

(1)數據統計

對2022年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進行數量分析,為更好地對比各省(市)獲獎數量的差異性,利用獲獎成果數,結合31省(市)研究生招生高校數、推薦成果數,計算省(市)校均獲獎成果數、省(市)推薦成果獲獎比例。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31省(市)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

從獲獎總數看,北京和上海分別為44項和38項,位列第一、二位,陜西獲獎20項位列第三,湖南、江蘇、天津均獲18項位列第四,獲獎數排名前十的還有浙江17項、湖北16項、遼寧12項、安徽10項。獲獎數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共計211項,占總數的75%。排名后十位的寧夏、甘肅等9個省(自治區)均獲獎1項,而海南省雖推薦申報了3項,但最終無緣獎項。

從校均獲獎成果看,上海以校均獲獎1.27項位列第一,是唯一平均超1項的直轄市,湖南0.9項位列第二,位列前五的還有天津0.78項、北京0.66項、陜西0.63項,內蒙古、甘肅、云南、廣西、河北校均獲獎都在0.1項以下。從推薦申報成果獲獎率看,重慶以獲獎率90%位列第一,浙江以89%位列第二,位列前五的還有上海81%、湖南72%、陜西71%,廣西、貴州、海南分別以10%、10%、0%位列后三位。

(2)區域分布

從統計結果可以得出,北京和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直轄市,高水平大學集中,成果獎獲獎總數遠超其他省份,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省(市)整體上獲獎總數、校均獲獎成果、推薦成果獲獎比例較高。但僅有上海和湖南在獲獎總數、平均獲獎數、獲獎比例三個維度均排名前5,反映了上海、湖南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強大而均衡的實力。而江蘇、湖北作為高等教育強省其改革成果并不突出。

2.成果完成單位分布

(1)數據統計

對獲獎項目第一完成單位按高校類別、高校隸屬關系,以及高校獲獎總數排序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3所示。從高校類別看,本屆研究生教學成果獎獲獎高??傆?46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0所,獲獎148項,占比52.3%;一流學科建設高校53所,獲獎78項,占比27.56%;普通高校53所,獲獎57項,占比20.14%?!半p一流”建設高校獲獎項目總數為226項,占總數的80%。從高校隸屬關系看,教育部部屬高校56所獲獎153項、其他部委高校17所獲獎46項、省屬高校73所獲獎84項,部屬院校校均獲獎2.7項,遠高于省屬高校1.2項。

表2 獲獎第一單位(高校)特征情況

表3 研究生國家教學成果獎獲獎總數大于等于5的高校

從高校獲獎總數看,總數大于等于5項的高校共計16所,全部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其中天津大學11項排名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學9項,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7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4所高校6項,復旦大學等8所高校5項。

(2)學校分布

從統計結果可以得出,承擔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主體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值得注意的是有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即中央民族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無緣此次獎項,表明在“雙一流”建設高校中仍有個別改革洼地。部屬院校獲獎能力遠強于省屬院校,這是因為部屬院校的地位、資源、規模、質量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從單個高???呈現出獲獎數量兩極分化的現象,改革項目獲獎較多的高校均為原985高校??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質量成果,主要產生于具有資源、辦學實力等優勢的“雙一流”高校和部屬高校。

3.合作關系分析

(1)數據統計

對項目完成單位構成進行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獲獎項目以單個高校獨立完成為主,共計229項占比81%;其次是2個單位聯合完成的有20項、3個單位的有15項、4個以上單位的有19項。為進一步呈現獲獎項目完成單位的合作關系,根據合作單位為高校、企業(產業)、研究單位、政府單位的不同性質進行統計,校校合作為22項,占合作項目的41%,往后依次是校產合作8項,校產研合作、校研合作、校政合作各7項,校政產合作4項。

表4 獲獎項目合作單位和合作方式情況

(2)合作情況

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出,我國研究生教育創新改革仍以高校獨立開展為主,不同高校間、高校與行業社會單位間的資源和機制壁壘尚未有效打通,高質量的深度合作并不普遍。高校和政府、產業界、研究單位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獲獎數量偏少,這與國家極力倡導的、高校正在實施的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4.研究領域分析

(1)數據統計

以《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的14個門類為依據對獲獎項目進行分類統計,不能劃分學科的項目歸入其他類,數據如表5所示。本屆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學科排名前五的依次為工學、醫學、理學、農學、教育學(其他類不計入排名)。其中工學成果數87項(占比30.74%),排名第一,是第二位醫學的3.5倍。軍事學、歷史學、哲學排名后三位。

表5 獲獎項目的學科、主題、熱點詞分布情況

獲獎項目的研究主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新前沿和需求,根據研究生培養特點,劃分為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制度與管理、學生能力培養體系等10個主題,對各項目進行歸類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人才培養模式主題的成果數為191項,占比67.49%;其次是教育制度與管理29項、學生能力培養體系20項、課程與教學18項、研究生國際化7項、思想政治教育6項、質量保障體系5項,學科建設、導師隊伍建設、數字化教育分別為4項、2項和1項。

研究熱點詞反映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利用ROSTCM6軟件對獲獎項目標題進行關鍵詞詞頻分析,排名前十位的關鍵詞詞頻結果如表5所示。關鍵詞“培養”“實踐”的詞頻分別為231和205次,排名前兩位;其次是“研究生”“創新”“人才”“模式”的詞頻均在100次以上;最后依次是“體系”“探索”“構建”“學科”四個關鍵詞均在40次以上。

(2)學科、主題及熱點分析

從學科看,理工農醫4個學科的成果總數占比55%,其他學科只有教育學、管理學占比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工農醫類包含的二級學科(專業)較多,招生高校多;另一方面是理工農醫類學科高端人才培養改革在新工業革命時代顯得尤為迫切。

從研究主題看,人才培養模式是本屆研究生教學成果獎的獲獎主體,充分反映了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極高關注度,這也是培養新時代國家亟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教育制度與管理、學生能力培養、課程與教學方面的改革關注度比較高;但是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導師隊伍建設、數字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關注度比較低。

從研究熱點看,研究生培養過程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點,而改革的落腳點重在實踐,最終產出顯著的人才培養成效,這也充分體現了研究生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獨立設置的初衷;此外,研究生培養體系和模式的探索與構建,以及針對具體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改革等也是重點關注的內容。

(二)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分析

1.競爭力計算模型

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代表了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取得的重大理論突破和實踐成果,反映了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領域的競爭力,省域內高校獲得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的數量和等級情況呈現了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的強弱。獲獎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為方便量化計算,將各等級賦予不同量化分數,特等獎為8分,一等獎5分,二等獎為2分[9]。

借鑒丁奕然等、廖鵬等、路亮等的科研項目競爭力指數模型[12-14],構建某省(市)研究生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競爭力指數,即GCIN(Graduate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dex on NTAAHE),計算公式如下:

GCIN某省(市)=

上述公式中,某省(市)成果獎數量獲得的多少,與省域內研究生招生高校數相關,僅憑獲獎總數無法反映其真實整體水平,為避免各省(市)研究生招生高校數分布不均帶來的誤差,n的取值由某省(市)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所有高校平均獲獎項數確定,N為31省(市)高校平均獲獎項數的平均數;同理,q代表某省(市)獲獎等級量化后的平均分數,Q代表31省(市)平均量化分數的平均數??梢钥闯?GCIN是一個無量綱指數,它反映了某省(市)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的大小相對于全國31個省(市)平均值的水平。該指數既考慮了各省(市)獲獎總數和獲獎等級的不同,又考慮了各省(市)研究生招生高校數分布不均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客觀真實性。

基于2022屆研究生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獲獎的特點及GCIN指數計算結果,將我國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劃分為5個等級,即GCIN≥2為第一梯隊,競爭力很強;1≤GCIN<2為第二梯隊,競爭力比較強;0.5≤GCIN<1為第三梯隊,競爭力一般;0.2≤GCIN<0.5為第四梯隊,競爭力較弱;GCIN<0.2為第五梯隊,競爭力非常弱。

2.省域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分析

根據競爭力計算模型公式對我國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競爭力指數進行計算,相關數據與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我國31省(市)GCIN值計算結果與排名

第一梯隊的GCIN值均大于2,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很強,排名依次為上海、湖南、北京、天津,除湖南省外均為我國經濟文化非常發達的直轄市。其中上海的GCIN值為3.63,遠高于該梯隊其他三個省市,這與上海作為經濟發達地區,“雙一流”高校數量多密切相關;湖南的GCIN值為2.45,成績顯得尤為突出,作為第一梯隊中唯一的非直轄市和中部省份,在“雙一流”高校數并不占優的情況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排名第二,充分說明湖南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實力。北京作為經濟和高等教育都較發達的直轄市,其GCIN值為2.14,排名第三,因為北京招生高校多、基數大,而獲獎相對數量與等級并不占優勢。天津GCIN值2.05,排名第四,天津大學獲獎11項,占天津總數61%,撐起了天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半邊天。

第二梯隊的GCIN值在1~2之間,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比較強,包括陜西、浙江、重慶、安徽、福建、湖北、江蘇、黑龍江、四川9個省(市)。此梯隊中,陜西、浙江、湖北、江蘇都是高等教育大省,研究生招生高校數均在30所以上,其中陜西、浙江排名第二梯隊的1、2位,說明研究生教育改革開展得比較好,但湖北和江蘇,作為高等教育大省,擁有“雙一流”高校數較多,卻排名在重慶、安徽和福建之后。

第三梯隊的GCIN值在0.5~1之間,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一般,包括青海、遼寧、江西、山西、西藏、寧夏、吉林、山東、河南9個省(自治區)。此梯隊中,既有遼寧、山東、吉林、河南這樣的研究生招生高校數較多的省份,也有青海、西藏、寧夏這樣的高等教育欠發達省(自治區)。青海和遼寧分別排名1、2位,GCIN值均在0.8以上;其次是山西、江西、西藏和寧夏,GCIN值在0.6以上;山東、吉林和河南GCIN值在0.6以下。遼寧和山東研究生招生高校數多,但在本次獎項中表現一般,尤其是山東,排名在第三梯隊靠后的位置,說明其改革力度有所欠缺。

第四梯隊的GCIN值在0.2~0.5之間,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較弱,包括新疆、廣東、貴州、內蒙、甘肅、云南6個省(自治區),本梯隊中,除廣東外其他省份均為我國西北、西南、東北等經濟欠發達的偏遠省份。其中新疆、廣東的GCIN值分別為0.48、0.36,排名本梯隊第1、2位,往后依次是貴州、內蒙、甘肅、云南,獲獎數量均為1項。廣東省作為擁有29所研究生招生高校的經濟發達省份,獲獎僅4項,凸顯了廣東省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投入方面的短板。

第五梯隊的GCIN值在0.2以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非常弱,包括廣西、河北、海南3個省份,其中河北作為環北京的省份,研究生招生高校數較多,但獲獎情況非常不理想,競爭力排名倒數第二,而海南省獲獎數為0,更是無緣本次獎項,競爭力排名倒數第一。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有關經濟區域劃分的做法[15],進一步對各省(市)所在經濟區域進行分析,將我國港澳臺外的31個省(市)劃分為八大經濟區,對各區所屬省(市)的GCIN值進行均值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和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的GCIN均值均大于1,其余5個經濟區均小于1,而南部沿海經濟區最低為0.56,總體上體現了經濟發展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正向影響,但在部分區域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

圖1 我國八大經濟區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情況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從獲獎項目數看,獲獎總數呈現完成單位和省域分布非常不平衡現象。各省(市)獲獎總數差異顯著,整體上東高西低,最多的北京44項,最少的海南0項;“雙一流”高校是獲獎的主力軍,反映了擔任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先鋒的主體是“雙一流”高校,學科實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礎;部屬高校獲獎更容易,說明實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高校本身的實力、地位以及獲取的資源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從完成方式看,獲獎項目以獨立完成為主,研究生教育各相關單位之間的合作壁壘有待進一步打破。高校單打獨斗進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仍是主流,高校與產業、政府、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之間合作完成的項目偏少,反映了高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聯合培養的成效并不突出,高校外的組織單位參與研究生人才培養改革的深度不夠。

從研究領域與熱點看,學科分布不均,研究主題過于集中,研究熱點突出。統計發現,獲獎項目學科分布不均衡,理工農醫多人文社科少,其中工學數量大幅領先,人文社科類學科數量稀少,尤其哲學只有1項。研究主題集中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宏觀問題,其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占比最高,遠超其他主題,而諸如“質量保障”“導師建設”等研究生培養微觀問題關注較少,這與宏觀問題的改革創新容易獲獎有一定關系。研究熱點突出,多集中在“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等關鍵詞,這與研究生教育擔當我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的重任相符。

從省域改革競爭力看,各省份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差異非常明顯,整體上呈兩頭小、中間大的不對稱“橄欖球”特征。第一梯隊和第五梯隊省份較少,第二、三、四梯隊省份較多,同時競爭力強的一頭較小,一般及以下的一頭較大。其中第一、二梯隊省份都為經濟較發達且高校數較多的省份,即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與經濟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規模整體呈正向關系,但從第三梯隊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化,如山東、廣東等經濟水平高和高校數較多的省份競爭力排在了青海之后,說明研究生教育改革競爭力的強弱與省域經濟實力關系較大,但不一定完全是明顯的正向關系,還與其內部的協調程度相關。

(二)建議

1.固強扶弱,促進研究生教育整體實力提升

研究生教育受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省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影響,學位授權點等研究生教育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北部沿海、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應持續支持這些競爭力較強地區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并大力推廣優秀成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扶助弱勢地區:宏觀上,國家研究生教育政策及經費應向弱勢地區高校傾斜,建立跨區域互動合作與結對幫扶機制,以強扶弱。弱勢地區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良性互動與協調機制,處理好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區域戰略、研究生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使三者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微觀上,競爭力弱勢地區高校應針對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突破的導師加大獎勵,建立完全基于研究生培養成效的導師考核評價機制,以提供科研經費支持、獎勵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方式激勵一線導師潛心教育教學改革,以促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2.重構機制,強化研究生教育科教產教融合

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為行業社會提供優質高端人才,解決人才需求側的問題是研究生教育的應有之義。研究生聯合培養已成為目前幾乎所有研究生教育戰略制定、政策施行、實踐改革與發展創新的重心或要域[16]。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繼續深化與行業社會組織單位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合作、共享、交流和激勵長效機制,提升研究生教育改革質量水平,一方面要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圍繞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科學問題,依托有組織重大科研任務,將人才培養深度融入科學研究,構建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匯創新體系;另一方面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合作項目為依托,健全以企業主導、高校支撐、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研究生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機制。

3.問題導向,激勵研究生教育改革多元并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推進教育數字化。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系統,研究生教育改革包括學科專業建設、招生結構與制度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培養模式創新、質量評價與保障、導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內容,從本屆獲獎成果看,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成為研究主流,而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個整體性、系統化的改革工程,對其他改革方面的弱化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整體高質量發展,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從培養實際出發,建立研究生教育改革多元均衡發展的引導與激勵長效機制,以解決研究生培養各環節問題為導向,構建“部級—省級—校級”研究生教育改革評價激勵體系,實施分類改革立項與培育,鼓勵深度實踐,孕育突出成果,促進研究生教育整體協調發展與質量提升。

猜你喜歡
成果獎梯隊競爭力
我校獲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國慶70周年閱兵式空中梯隊解讀
學校榮獲3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吉林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介紹
當前國企深化改革形勢如何構筑人才梯隊
論外賣品牌的競爭力
基于李代數sl(m+1,R)的多分量擾動AKNS孤子梯隊
日本競爭力
“北上廣深”pk城市競爭力
直升機梯隊接受檢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