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淺覆土大斷面矩形頂管近距離雙線施工地表沉降規律及加固效果評價

2024-02-26 03:03王開軍王瑋鵬竇保洋徐榮超
地質與勘探 2024年1期
關鍵詞:右線頂管矩形

王開軍,張 偉,王瑋鵬,竇保洋,徐榮超

(1.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0001;2.深圳地鐵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55;3.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城市開始三維化發展,即不再滿足于向地上發展,而是加大地下空間的利用,各種地下空間的開發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賈連輝,2016;洪開榮,2017;孟建宇等,2020;洪開榮和馮歡歡,2021)。傳統明挖施工由于須中斷地面生產生活難以滿足工程建設需要,暗挖工法開始逐漸取代明挖工法(彭立敏等,2015;榮亮和楊紅軍,2015;鄧長茂等,2016;許有俊等,2018)。頂管工法作為暗挖工法的一種,以其非開挖穿越地層的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各種地下工程施工中(喻軍和龔曉南,2014;王曉睿等,2016;許有俊等,2017;吳勇等,2017;李輝等,2019)。

矩形頂管相較于圓形頂管而言,其內部使用效率高,故而使用更為廣泛。但矩形頂管相較于圓形頂管其上覆土體成拱能力更弱,容易形成較大的沉降槽,并且由于工作斷面較大,在頂管頂進過程中對上覆土體影響較大(李方楠等,2012; 彭剛,2017;郝小紅和郭佳,2017;李志南等,2020)。許多學者對頂管施工過程中地面沉降變化規律進行了系統分析(張文瀚等,2011;高毅等,2018;張治成等,2020;劉慶方等,2022)。研究手段有理論分析(景路等,2013;吳華君和魏綱,2014)、數值模擬(李達等,2018;周浩等,2020;陳雪華等,2022;王紫娟等,2022)、模型試驗和現場實測(鄭躍等,2010;王劍和鄧宗偉,2014;李博等,2014;銀英姿等,2019;王李昌等,2020),取得了很多成果。

超淺覆土大斷面矩形頂管施工時可能引發地表沉降變形,但超淺覆土頂管施工過程中地表沉降變化尚不明確。為研究頂管施工過程中地表沉降規律和加固效果,本文以深圳市寶安區某下穿道路矩形頂管工程為背景,使用PLAXIS 3D軟件對頂管左右線施工過程進行有限元模擬。首先結合現場監測數據驗證數值模擬結果的可靠性,然后對未加固時和加固后的頂管施工過程進行單獨模擬,研究兩種工況下地表沉降規律并對加固效果進行評價。研究結果為頂管施工地面沉降變形及控制提供支撐。

1 工程概況

深圳市某下穿道路項目位于寶安區新安二路與前進一路交叉路口,線路沿新安二路地下布設。圖1為頂管工程周邊建構筑物示意圖,可以看出周邊構建筑物距頂管施工現場較遠,不影響頂管施工。工程采用密閉式土壓平衡頂管機,頂管機長度6.4 m,輪廓尺寸10.07 m×5.12 m。頂管分為左右線,長度均為58.5 m,埋深2.76~2.84 m,頂管左右線間距為1.5 m。根據總體工籌安排,先施工頂管右線通道,然后轉場至左線。管節材料為C50混凝土,整環結構,管節長度1.5 m,外輪廓尺寸10.05 m×5.10 m,壁厚為0.6 m,左右線共計78節管節。

圖1 周邊構建筑物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urrounding structures

如圖2所示,由于頂管隧道埋深較淺且管節尺寸較大,故使用超前管棚在距離頂管頂板30 cm處,沿水平方向分別從始發井與接收井對打φ180 mm@400 mm管棚,通過管棚注漿固結土體以降低地面沉降。

圖2 管棚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pipe shed

2 數值模型

2.1 三維模型

基于PLAXIS 3D軟件建立三維模型對新安二路矩形頂管施工項目進行模擬,對頂管左右線施工過程中地表沉降變形特征進行分析。圖3為模型示意圖,結合管片尺寸以及地層情況,模型尺寸設置為60 m×58.5 m×23.55 m(x×y×z)。模型共有151969個單元,238450個節點。

圖3 模型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del

2.2 模型參數選取

土體采用實體單元進行模擬,本構模型采用摩爾-庫倫模型,從上至下依次為素填土、粉質黏土、礫砂、礫質黏性土和全風化粗?;◢弾r。頂管機采用板單元進行模擬,頂管機尺寸為10.07 m×6.4 m×5.12 m(x×y×z)。管節采用線彈性模型,管節尺寸為10.05 m×1.5 m×5.1 m(x×y×z),壁厚為0.6 m。管棚采用梁單元進行模擬,頂管頂進范圍上面采用超前管棚(φ180 mm@400 mm)進行橫向注漿加固以減小地表沉降。始發端和接收端均采用雙管旋噴樁進行加固處理,加固長度為27.6 m,始發端加固寬度為6 m,接收端加固寬度為4 m,加固深度至井底板深度。具體參數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模擬參數取值Table 1 Parameters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表2 模擬單元材料取值Table 2 Element material values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2.3 頂進過程模擬

矩形頂管施工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平衡地應力;

(2)對始發端和接收端使用雙管旋噴樁加固處理并激活超前管棚;

(3)頂管右線開挖:首先頂管向前頂進一環,激活掌子面支護力,然后頂管向前頂進3環,然后激活注漿壓力,最后循環以上操作直至頂管右線頂進完畢;

(4)頂管左線開挖:操作與進行頂管右線開挖一致,每1.5 m為一個施工階段,頂管左右線共計86個階段。

2.4 模擬結果合理性分析

為驗證模擬結果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將現場監測數據與模擬結果(加固條件下)進行對比。圖4為右線頂進時地表監測點的布置圖。首先分析頂管右線頂進過程中地表整體的沉降變化,由圖5可知,模擬結果與實測結果整體趨勢相似,即在頂管頂進路徑上以沉降為主,隆起主要集中在接收井附近。

圖4 監測點位布置圖Fig.4 Layout of monitoring points

圖5 地表累計沉降云圖Fig.5 Nephograms of accumulated surface subsidence

再分析監測點處沉降量隨頂管頂進距離的變化情況。選擇DGC2-4和DGC3-4兩個監測點進行分析,圖6為兩個監測點處地表累計變形值隨頂管頂進長度的變化圖,模擬結果與實測結果基本一致。監測點DGC3-4實測最大隆起值較大,這是由于在頂進過程中注漿壓力是動態調整的,注漿壓力較大時會導致地面隆起。在頂管右線頂進過程中地表沉降規律可分為三個階段:隆起期、快速沉降期和沉降穩定期。隆起期即在頂管機掌子面未達到監測點時,監測點處土體處于隆起狀態,且隨著頂管機與監測點的距離的縮短,監測點隆起情況逐漸增加;當頂管機經過監測點后便進入到了快速沉降期,監測點由隆起狀態逐漸轉變為沉降狀態,且以較快的速度沉降至較低水平;沉降穩定期即當頂管機距離檢測點位置較遠時,此時監測點處地表沉降值趨于穩定。在本工程中,當頂管機經過監測點后頂進約20 m時,監測點處的地表沉降值趨于穩定。

圖6 監測點處累計變形隨頂管頂進長度的變化Fig.6 Variations of cumulative deformation with jacking length at monitoring points

通過將現場監測數據與模擬結果就整體沉降趨勢和監測點隨頂進長度變化情況對比可知,所選取各項參數合理,可對頂管頂進過程模擬以及研究頂管左線頂進過程中的地表沉降規律。

3 結果分析

3.1 無加固條件下地表沉降

圖7為不同頂進距離下的地表沉降云圖。在頂管右線頂進過程中,地表變形規律為掌子面前方土體由于掌子面支護力而發生隆起,在掌子面后方的土體由于地層損失而發生沉降。前方土體隆起范圍約為掌子面前20 m;不同頂近距離下地表最大沉降均位于始發井附近。在頂管隧道軸線正上方地表沉降變形最大,受影響最為嚴重,反之則越小。在左線頂進過程中地表沉降趨勢與右線施工時基本一致。如圖7d所示,當左線開始頂進后,地表最大沉降位置由右線始發井改變至左線始發井;且當左線頂進完畢后,左線頂管上方區域整體沉降大于右線頂管上方區域。

圖7 地表沉降云圖Fig.7 Nephograms of surface subsidence

由于在頂管正上方土體沉降變形最大,故選取頂管右線軸線正上方的五個點來研究地表縱向沉降趨勢。地表點位選擇如圖8所示。圖9為頂管頂進過程中右線軸線上方地表的縱向沉降曲線圖。除始發井點處點A外,其余各點豎向位移均表現為先隆起后沉降最終趨于穩定的變化趨勢。當頂管右線開始頂進后,A點處沉降值開始迅速增大,當頂管右線頂進至15 m時,A點處地表達到沉降最大值22.79 mm,在頂管機繼續向前頂進時,A點處地表沉降值緩慢減小最終趨于穩定。當右線頂進完畢后可以看出,A點處的最終沉降量最大,為19.44 mm;E點處的最終沉降量最小,其值為1.86 mm。當頂管左線開始頂進時,可以看出隨著左線頂進距離的增加,右線軸線上的五個點沉降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減小,但變化幅度不大。

圖8 地表點位示意圖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surface monitoring locations

圖9 地表沉降縱向曲線Fig.9 Longitudinal curves of surface settlement

圖10為頂管右線頂進時距始發井29 m的地表橫向沉降曲線。當頂管機由始發到頂進至10.5 m時,地表橫向沉降曲線幾乎沒有變化,即頂管機距橫向線距離較遠時地表橫向沉降曲線沒有影響;當頂管機頂進到22.5 m時,此時地表橫向沉降槽呈隆起狀態,最大隆起值位于頂管頂進中心上;當頂管機頂進到28.5 m時,此時地表隆起值開始減??;當頂管機頂進至31.5 m,此時頂管機已穿越目標地表橫向曲線,地表由隆起轉為沉降狀態;隨著頂進距離的增加,地表橫向沉降槽開始均勻下沉,當頂進距離至49.5 m時達到最大沉降值。此后隨著頂進距離的增加,地表沉降值開始減小,最終在右線頂進結束時最大沉降值為12.93 mm。在右線整個頂進過程中,地表沉降最大值均發生在中心線上,地表沉降槽影響范圍沒有發生變化,結合圖7和圖10可知,在頂管頂進過程中形成的沉降槽影響范圍約為2D(D為矩形頂管截面長邊的邊長)。

圖10 地表沉降橫向曲線Fig.10 Lateral curves of surface settlement

3.2 無加固條件下地表水平位移

圖11為不同頂進距離下地表側向水平位移(X方向位移)云圖,數值的正負僅代表位移方向不同。在右線頂進時,以右線頂進方向中軸線為界,左側土體向X軸正方向位移,右側土體向X軸負方向位移,即右線頂管附近土體均向右線中軸線位移。當左線開始頂進時,頂管左右線中軸線中間區域的水平位移發生了改變,從圖11d、e和f中可以看出,中間區域的水平位移變小至2 mm,這是由于在右線頂進時,右線中軸線左側土體向X軸正方向位移;在左線頂進時,左線中軸線右側土體向X軸負方向位移,兩者位移疊加抵消使得左右線中軸線間的土體水平位移變小。當左線頂進結束后,形成左側區域土體向X軸正方向位移,中間區域土體水平位移相互抵消,右側土體向X軸負方向位移。

圖11 地表側向水平位移云圖Fig.11 Nephograms of surfac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3.3 加固條件下地表沉降

圖12為由管棚和雙管旋噴樁加固后的地表沉降云圖。首先,加固后地表整體沉降趨勢與未加固時大致相似,即沉降主要發生在頂管正上方地表,且越靠近頂管左右線中軸線,沉降量越大。但也有不同:由于在始發端和接收端經雙管旋噴樁的加固作用,使得在頂進過程中在兩端發生輕微的隆起,最大隆起值小于2 mm。管棚和雙管旋噴樁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地表最大隆起值:在未加固條件下,如圖12e所示,此時地表最大隆起值約為4 mm,而在加固條件下,地表最大隆起值均小于2 mm。管棚和雙管旋噴樁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地表最大沉降值并改變了最大沉降值的產生位置,未加固條件下,地表最大沉降值發生在始發端附近,加固后的地表最大沉降值發生在中部區域,當右線頂進結束后,未加固時地表最大沉降值為19.44 mm,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值為14.32 mm,減少了5.12 mm;左右線都頂進完畢時,未加固時地表最大沉降值為20.90 mm,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值為14.75 mm,減少了6.15 mm。

圖12 加固后地表沉降云圖Fig.12 Nephograms of ground subsidence after reinforcement

圖13為加固后的地表沉降縱向曲線,所選取的五個點仍為圖8中的五個點。點A和點E均位于雙管旋噴樁加固區域,兩點的地表豎向位移趨近于0,即在頂管頂進過程中基本不發生沉降和隆起。未加固時點A處豎向位移受頂進距離的影響嚴重,這表明雙管旋噴樁加固處理可有效減少頂管頂進時產生的沉降變形。點B、C和D點處地表變形情況與未加固時相似。

圖14為加固后的頂管右線頂進時距始發井29 m的地表橫向沉降曲線。剛開始頂進時,受超前管棚的影響,地表呈微沉降狀態;隨著頂進距離增加,當頂管右線頂進至25.5 m時,地表由沉降狀態變為隆起,當頂管穿越目標地表橫向沉降槽后,地表又由隆起狀態變為沉降;當頂管頂進至46.5 m時,此時達到地表沉降最大值。隨后地表沉降最大值開始減小,右線頂進結束時地表橫向沉降槽沉降值為14.06 mm。加固后沉降槽影響范圍較未加固時沒有變化。

圖14 加固后地表沉降橫向曲線Fig.14 Lateral curves of surface settlement after reinforcement

4 結論

本文基于PLAXIS 3D軟件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對超淺覆土大斷面矩形頂管近距離雙線施工地表沉降規律及加固效果進行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未加固時地表整體沉降趨勢為:在頂管頂進過程中對地表主要影響為沉降,影響區域集中在頂管正上方,且距離頂管軸線越近,沉降量越大;最大沉降量位于始發端,最大隆起量位于接收端。

(2)加固后地表沉降最大值點及沉降最大值均發生了改變: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值點由始發井改變為頂管中部區域;頂進結束后,未加固時地表最大沉降值為20.90 mm,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值為14.75 mm,減少了6.15 mm,表明現場加固方案效果顯著,采用超前管棚支護可有效減少地表沉降。

(3)未加固和加固后地表沉降縱向曲線規律基本一致,表現為三階段:隆起期、快速沉降期和沉降穩定期;當頂管機經過監測點后頂進約20 m時,監測點處的地表沉降值趨于穩定;左線頂進施工對右線地表沉降縱向曲線影響不大。

(4)未加固和加固后地表橫向沉降槽變化情況基本一致;地表沉降槽影響范圍沒有變化,均為2D。

[附中文參考文獻]

陳雪華,周麗紅,吳起星,葉忠帥,柳國棟,敖翔,王興興.2022.并行矩形頂管施工引起地層變形影響研究[J].土工基礎, 36(4): 551-558.

鄧長茂,彭基敏,沈國紅.2016.軟土地區矩形頂管施工地表變形控制措施探討[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12(4): 1002-1007.

高毅,馮超元,程鵬.2018.淺埋矩形頂管的“整體背土效應”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 40(10): 1936-1942.

郝小紅,郭佳.2017.考慮超大斷面頂管施工過程的地層變形數值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8(6): 66-71, 81.

洪開榮,馮歡歡.2021.近2年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發展與思考(2019-2020年)[J].隧道建設(中英文), 41(8): 1259-1280.

洪開榮.2017.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近兩年的發展與展望[J].隧道建設, 37(2): 123-134.

賈連輝.2016.矩形頂管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中的應用及前景[J].隧道建設, 36(10): 1269-1276.

景路,袁聚云,袁勇.2013.頂管工程中的地層損失參數和土體變形計算[J].巖土力學, 34(S1): 173-178.

李博,許燁霜,馬磊,沈水龍.2014.平行頂管近接施工的室內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10(1): 67-71, 155.

李達,孔恒,郭飛,王雅建,李明浩,許有俊.2018.土壓平衡矩形頂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規律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14(10): 144-150.

李方楠,沈水龍,羅春泳.2012.考慮注漿壓力的頂管施工引起土體變形計算方法[J].巖土力學, 33(1): 204-208.

李輝,楊貴陽,宋戰平,牛澤林,郝凱杰.2019.矩形頂管施工引起土體分層變形計算方法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15(5): 1482-1489.

李志南,潘珂,王位贏.2020.并行頂管近距離上穿既有盾構隧道的安全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16(S2): 939-944, 975.

劉慶方,汪洋,郝宇航,朱啟銀,況聯飛.2022.大斷面矩形頂管近穿既有地鐵隧道數值模擬分析[J].地基處理, 4(3): 264-270.

孟建宇,秦擁軍,謝良甫,于廣明.2020.基于隨機場理論的盾構隧道地表沉降槽曲線研究[J].地質與勘探, 56(3): 597-604.

彭剛.2017.大斷面矩形頂管近距離雙線并行施工引發地表沉降分析[J].施工技術, 46(20): 70-73.

彭立敏,王哲,葉藝超,楊偉超.2015.矩形頂管技術發展與研究現狀[J].隧道建設, 35(1): 1-8.

榮亮,楊紅軍.2015.鄭州市下穿中州大道超大斷面矩形頂管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術[J].隧道建設, 35(12): 1338-1344.

王劍,鄧宗偉.2014.某超大直徑斷面頂管施工引起的地層位移分析[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11(2): 95-100.

王李昌,趙躍奇,隆威,郭銀來,朱自強.2020.大直徑頂管穿越沙漠深部護壁漿液體系研究與應用[J].地質與勘探, 56(1): 163-172.

王曉睿,周峰,張振,郭佳.2016.超大斷面矩形頂管隧道施工動態變形規律[J].地球科學, 41(11): 1959-1965.

王紫娟,嚴佳佳,秦龍,吳垠龍,劉維.2022.矩形頂管掘進地層變形規律數值模擬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 22(34): 15349-15357.

吳華君,魏綱.2014.近距離雙線平行盾構施工引起的土體沉降計算[J].現代隧道技術, 51(2): 63-69, 75.

吳勇,徐日慶,段景川,徐新,朱亦弘.2017.淺覆土大斷面小間距矩形頂管施工的環境效應[J].現代隧道技術, 54(5): 78-85.

許有俊,梁瑋真,劉忻梅,崔廣琴,白雪光.2017.大斷面矩形頂管隧道開挖面土體穩定性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 54(5): 70-77, 85.

許有俊,王雅建,馮超,劉志偉,朱劍.2018.矩形頂管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變形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14(1): 192-199.

銀英姿,趙強,崔芳靜,賈琦,劉斌.2019.土壓平衡矩形頂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探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 36(1): 95-101.

喻軍,龔曉南.2014.考慮頂管施工過程的地面沉降控制數值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33(S1): 2605-2610.

張文瀚,謝雄耀,李攀.2011.淺層頂管隧道施工對路基變形影響數值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7(S2): 1619-1624, 1652.

張治成,林思,王金昌,錢暉,劉敬亮.2020.矩形管廊頂管施工對鄰近管線的影響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 42(S2): 244-249.

鄭躍,丁文其,陳立生.2010.受頂管施工影響的土體擾動分析與實測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6(5): 1015-1020.

周浩,馬保松,趙陽森,張鵬.2020.多因素下大斷面矩形頂管施工對地層豎向變形影響研究[J].隧道建設(中英文), 40(9): 1324-1332.

猜你喜歡
右線頂管矩形
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的實測分析
下穿河流雙線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數值模擬研究*
兩矩形上的全偏差
化歸矩形證直角
老虎山隧道建設期增設施工導洞方案的研究
球墨鑄鐵頂管噴敷工藝探討
長距離PCCP頂管的設計和應用
從矩形內一點說起
地鐵交叉隧道盾構施工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國內首例深覆土沙漠頂管工程應用青龍管業DN3000mm頂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