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輕工商,崇文重教亦尊醫

2024-02-28 01:37李建中
文史雜志 2024年2期

李建中

摘 要:“重農抑商”“農本商末”是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主張重視農業,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但直接反映四川民眾理念的諺語并不認同這樣的思想。其在強調“以農為本”的同時,還傳遞出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觀念。四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醫藥發達,相關諺語也非常豐富,表達了四川人崇文重教尊醫的理念。

關鍵詞:都是正行;讀書明理;樹人治病

本文中所說的“行業”,是指除了“農林牧副漁”之外的“工商文教醫”。在四川地區,涉及這些行業的諺語非常豐富,其內容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手工業和商業同樣重視的思想。

一、士農工商,都是正行

中國古代有“四民”之說,將人分成四大類: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爸剞r抑商”“農本商末”是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主張重視農業,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但直接反映四川民眾理念的諺語并不認同這樣的思想,而是持“士農工商,都是正行”的主張。我們從流傳在四川地區眾多的工商諺語中可以看到:在重農前提下,四川人同樣看重手工業、商業。今天,更是流傳“要小康,農工商”這樣的諺語,意即要讓千家萬戶齊奔小康,農業和工商業必須齊頭并進。

四川地區自古手工業就十分發達,早在漢代時,金銀器、漆器、蜀刀、蜀錦等便名揚四方。在這種背景下,手工業和手藝人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像“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天干餓不死手藝人”等諺語,便表達了四川人對百工的重視。諺語“鋸、砌、箍、裁,不怕改朝換代”里的“鋸、砌、箍、裁”,分別指木匠、石匠、箍桶匠和裁縫,泛指各種匠人。這些匠人有一技之長,不管在什么時代都需要他們?!扒М€田,萬畝地,當不得好手藝”“良田萬頃,不如手藝隨身”“家有黃金堆滿樓,不如薄藝在手頭”“養兒不學藝,擔斷籮篼系”等諺語,更是喊出了手工業特別重要的口號。后一條諺語里的“籮篼”,是農村常用的一種竹編農具,用來裝運泥土、糧食等;“糞桶”是農民用來裝運糞水的木桶;“系”指繩子。

要學得一身好手藝,并非易事。諺語“慢工出細活,能工出巧匠”“要學驚人藝,須脫幾層皮”“劈三年,刨三年,打釘又三年”(木匠)、“漆匠不用學,只要漆得薄”“釀酒做豆腐,到老沒師傅”“養子不當打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修鞋工人實在苦,又臟又臭抱著補”“百工有三苦,挖煤打鐵磨豆腐”等,便道出了要想成為一名合格手工藝人,就須付出艱辛努力的真諦。

四川物產豐富,自古是富庶之地,漢晉間即有“天府”之美譽,商貿發達。南方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巴蜀與其南其西地區的商貿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隋唐時,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一益二”之說。入宋后,由于貿易量大,鐵錢、銅錢使用不便,四川在中國率先發行了名叫“交子”的紙幣,開創了世界紙幣的先河。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也流行“生意買賣眼前花,鋤頭落地是莊稼”這樣重農輕商的諺語,但更多的諺語則表達了人們對商業和商人的重視與尊重:“開門七件事,件件連著商”“經商又務農,代代不受窮”“一商壓百農”“要想富,莊稼搭倒生意做”(“搭倒”是搭著、連帶的意思)、“肥田不如瘦店”(“瘦店”指利潤不多的小店鋪)。

商業諺語除了表達四川人普遍的重商思想外,還對經商中有關貨品質量、行情、價格、采購、銷售、財務、廣告宣傳、誠信經營等方面的秘訣做了系統總結和歸納:“買賣無方,本利蝕光”“相因沒好貨,好貨不相因”“夏來汗衫到,冬去賣棉襖”“翹腳掌柜坐店,生意蕭條清淡”“九兩賣一斤,顧客不登門”“掛著羊頭賣狗肉,金字招牌也會丟”“看戲聽唱腔,買貨看質量”“人強不如貨強”“若要把錢賺,先把行情看”“莊稼人講節令,生意人講行情”“致富有訣竅,信息很重要”“有零有奇,顧客不疑”“豬多了肉也賤,菜多了市上爛”“討價還價,七不離八”“要想生意好,買賣做得巧”“遠走不如近刨”(“近刨”是就近找門道謀事謀利的意思)、“生財之道千萬條,薄利多銷頭一招”“千家貨要辦,一人貨莫斷”“有錢不置半年閑”“小店賣個便,大店賣個全”(“便”是便宜的意思)、“鮮魚青菜,上市就賣”“今日的看客,明日的買主”“賬要常算,貨要勤盤”“繩捆三道穩,賬算三遍準”“人要名聲,店要招牌”“客認牌子不認人”“經營信為本,買賣禮在先”“經商三件寶:人好、貨俏、信譽高”“信是搖錢樹,譽是聚寶盆”“說話不算數,莫當買賣人”。這些諺語口耳相傳,流傳廣泛,既是商人們經商的秘訣,也是人們評價商人的標準。

二、通古今事,讀五車書

在四川歷史上,各族人民在辛勤勞作、繁榮經濟的同時,也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早在漢代,蜀郡守文翁首倡地方官府辦學,在成都創辦石室講堂,對繁榮古代四川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四川歷史上名家輩出,如西漢時的司馬相如、揚雄以辭賦馳名于世;西晉時的陳壽著有與《史記》《漢書》齊名的《三國志》;東晉時常璩著有《華陽國志》,至今為研究四川以至西南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盛唐時的李白詩才橫溢,被后人尊為“詩仙”;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號稱“三蘇”,為光耀千秋的文學大家。

四川雖偏處西南一隅,但文化發展歷來能與包括中原在內的發達地區并駕齊驅,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崇文,在這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四川人歷來主張多了解歷史,才能明白當下,所以有諺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怎樣了解歷史呢?首先當然是多讀書,所以諺語說:“要通古今事,須讀五車書?!痹谒拇ㄖV語里,浸透著廣大民眾對讀書人、對文化的尊重和重視:“拳頭打不過省,筆頭走遍天下?!?/p>

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呢?標準當然很多,“修身勤為貴,行文意要高”是說立意高的文章是好文章;“說得人情透,便是好文章”是說把人情世故說透了的文章是好文章;“人貴直,文貴曲”是說做人貴在耿直、直爽,而作文卻不應寫得太直白。古人把文學家稱作“文曲星”,也有“文貴曲”的意思。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看得多知識增加,寫得多筆下生花”“寫爛千支筆,文章始生花”,這是說勤寫苦練才能寫出好文章;“敲鼓敲出響聲,寫作寫出心聲”,這是說有感而發才能寫出好文章;“文章不厭百回改”“刀越磨越快,文越改越好”,這是說好文章多是改出來的。

除了讀書作文外,在四川,有關川劇、說唱、書畫、棋牌等方面的諺語也十分豐富。諺語“本子姓川,起碼上千”里的“川”指川劇,“上千”一指川戲劇目,二指觀眾人數。諺語說的是川戲劇目非常豐富,過去喜愛川劇的觀眾很多,川劇演出廣受歡迎。人們為什么喜歡看戲?諺語本身就回答得好:“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世上有,戲上有”“臺上有恁個事,臺下有恁個人”(“恁個”是“這個”的意思)。川劇的歷史劇劇目尤其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的諺語?!疤啤敝赣嘘P唐朝的戲,“宋”指有關宋朝的戲,“三列國”指三國戲和東周列國戲。川劇表演有很多獨特而復雜的手法,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戲曲演員并不容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經三冬兩夏,哪會唱做念打”。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做到“演個舅子像個舅子”?!熬俗印笔菍ζ拮有值艿姆Q呼。四川話里的“舅子”,常含有占便宜的意思;但這句諺語是說,演啥就要像啥。

“車夫的腿,說書的嘴”“滿臺風雨吼,全憑一張口”。這說的是四川的說書藝人,他們的口才都十分了得。說書最怕冷場,正所謂“不怕打胡說,就怕莫得說”。說書并不追求所有內容都有憑有據,為活躍氣氛,臨場發揮甚至添油加醋都不是問題;但如出現找不到話說以致冷場的場面,那才成問題。竹琴、揚琴、清音、金錢板、連簫是四川民間流傳的四種說唱藝術。民間流傳有這樣的諺語:“竹琴是老漢,揚琴是媳婦,清音是姑娘”“金錢板,板錢金,竹板聲聲唱人生”“五把刀,三塊板,一根連簫把會趕”。

四川自古便是書畫大省,民間流行諸多有關美術、書法方面的諺語?!熬坝?,境愈大;景愈露,境愈小?!薄熬啊敝革L景、景觀,“境”指意境、境界。這是講繪畫時取境大小的辯證關系?!靶赜腥f壑,尺幅千里?!鼻熬渲咐L畫時心中已把握到了千溝萬壑的深遠意境,后句指一尺長的圖卷卻具有千萬里的景象。這條諺語,常用來形容事物外形雖小,但內容非常豐富?!笆杩勺唏R,密不通風?!边@是傳統書法和繪畫講究的一種辯證美學觀,整個畫面、字面的結構、布局、留白等,均需做到疏密有致,疏的地方可以讓馬馳騁,密的地方連風也透不過去?!爱嫻穷^,賭場里走;畫神色,戲臺下望?!边@是說,從賭客身上更能見到本性,從看戲的人身上更能見到真情?!胺首猪氂泄?,瘦字須有肉?!边@是古人講究的辯證法:肥時不能沒有骨,瘦時不能沒有肉?!按笞蛛y得緊,小字難得寬?!眰鹘y書學理論講究大字宜緊密,小字宜寬疏;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走馬。寫大字,難在字與字能連在一起且不顯得有多的間隙;寫小字,難在能寫得很寬綽而且中間有間隙。

四川民間喜歡下象棋的人歷來很多,流傳有不少相關諺語,像“手下一著子,心想三步棋”“棋高一著,全盤皆活”等?!芭e棋不定,多敗少勝”,是說手上拿著棋子,卻不知道該走哪一步,顯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這通常是不能殺伐果斷、缺乏判斷力或自信心的表現?!坝^棋不語,落子無悔”里的“觀棋不語”,是觀看下棋的一條規則,是對觀棋者的品德要求;“落子無悔”,是對下棋者棋品、棋德的要求:既然這一步已走出去了,就不能反悔。人生如棋,世事如棋,“落子無悔”于人世具有深刻的喻意。謹慎把握人生的每一步,至關重要?!叭怀鲕?,滿盤都是輸?!边@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強調的是下象棋時先出“車”的重要性。按大眾習慣和經驗,下象棋快速出“車”容易奠定勝局;但實戰中,有很多最后取勝的象棋布局是采取緩開“車”的。

三、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四川人歷來重視教育,深知教化育人是百年大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努力。正如諺語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年之計,莫如種谷;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們同時也認識到讀書、受教育能讓人變得聰明智慧,能改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讀書者如金如玉,不讀者如土如泥”“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沒有木柴難燒火,沒有文化眼不明”(彝族)、“田荒荒一茬,人荒荒一代”“沒得錢財不算窮,沒得知識久久窮”。在過去,盡管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條件讀書的,但人們仍希望自己的子孫能有機會摘掉文盲帽子,甚至能擁文登仕。所以有“從小不讀書,一生大老粗”“養兒不讀書,猶如養條豬”這樣的諺語;改革開放后還出現了“買摩托,建新房,不如讓孩子上學堂”的新諺語。

一個人小時的家教很重要:“馬兒再好也要套,娃兒再乖也要教”“牛羊發展不發展在放牧,小孩懂事不懂事在教育”(涼山·彝族)、“種田要喂豬,養兒要讀書”“獵狗訓練才能攆山,孩子教育才能懂事”(涼山·彝族)。家教要嚴:“嚴是愛,松是害,不教不管要慣壞”“桑樹條子從小抈”(抈yuè,改變物體的形狀,使之彎曲或變直的意思)、“春耕不好害一年,教兒不好害一生”“自己不教兒,別人會來說”(彝族)。

要讀好書,老師很重要,所以諺語說:“挑擔要好扁擔,讀書要好先生”,即所謂“師高弟子強”。什么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學問扎實的老師是好老師:“要給一碗水,先有一桶水”“教師不明,學生不清”;以身作則的老師是好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因人施教的老師是好老師:“種花要懂花性,育人要知人心”;抓住關鍵的老師是好老師:“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教書育人重在思想教育,思想開通了學習才會自覺,也才能學好。老師重要,自身更重要,所以諺語說:“三分靠教,七分靠學”“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在四川,過去多數人主張或認同教育要嚴苛的觀念?!敖滩粐?,師之惰”“不打不成人”“黃荊條子出好人”“棒棒底下出好人”這樣的諺語,在四川各地廣為流傳。黃荊,屬灌木或小喬木,四川各地均有生長,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枝條柔韌,常被父母隨手折來抽打犯錯的孩子。不過,同時也有“不嚴不成器,過嚴則不虞”一類諺語流傳于世?!安挥荨?,指沒有料到或出乎意料。古人意識到嚴苛應有度,過分嚴格、苛求,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四、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傳統醫藥學博大精深。在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病時,臉色是一個重要晴雨表:“天黃有雨,人黃有病?!比它S,指人的面部皮膚發黃。人們普遍認同面黃是一種癥狀。有病就得治,治療越早越好:“有病背不得,越背越吃虧”(“背”是拖、背負的意思)。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病后求醫,不如病前預防”。人得病往往很快,治病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得病如射箭,治病如背漢”?!吧浼?,形容很快、很容易;“背漢”,形容很慢、很費勁。

古人早就認識到,蒼蠅、蚊子之類是要傳染疾病的:“除了蒼蠅滅了蚊,夏季瘟病少三分?!比绾螌Υ〔『痛蟛?,古人有著辯證的看法:“大病要養,小病要扛?!边^去,人們普遍認為:小病小痛無需吃藥治療,扛過去不但省了藥錢,還可增強自身抵抗能力;但大病重病必須治療,否則可能危及生命。另一方面,也有“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的諺語,這是提醒人們要防止小病發展成大病。

治病一定要對癥下藥,千萬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藥對癥才是治病的不二法門:“用藥如用兵,藥對如開鎖”“藥對方,一口湯; 不對方,一水缸?!彼帉α税Y,喝一口藥湯就見成效;如果藥不對癥,吃得再多也無濟于事,比喻處理問題要有針對性。有句老話叫“醫者不自醫”,說的是醫生在給自己治病的時候不像給他人治病時那樣果斷,會考慮到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必然會對自己的診斷與治療產生影響,以致于最終不敢給自己診治。有些醫生甚至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僅不為自己診病,也不會親自為家人、親友治病。

什么樣的醫生厲害?四川諺語認為是見識多、時間多的醫生:“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蓖跏搴褪侵袊糯t,諺語說熟讀醫書重要,但多看病治病更重要。對于長期賣藥的師傅,人們也認為他們具有一定的本領:“售藥師傅,半個大夫?!遍L期賣藥的人,熟悉各種藥的藥性、藥理,自然也就成了半個醫生。同樣的病,同樣的藥,不同醫生的治療方案并不完全一致:“膏藥一張,各人的熬煉不同?!边@里借熬煉膏藥,說的是醫生們各有自己的手段、秘方和絕技。

人們早就發現,好多疾病具有季節性:“黃瓜上了街,藥鋪大打開?!秉S瓜上街,是指夏天黃瓜成熟的時候。此時天氣逐漸炎熱,各種病蟲滋生,人們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加之在所有瓜菜中,黃瓜是為數不多可以生吃的,這更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幾率。所以,到藥鋪買藥的人多了起來。

傳統醫學講究藥食同源,有時甚至認為食療比藥治更重要:“食治治本,藥治治標?!标P于小孩子如何防病,人們很有心得:“要得小兒安,必帶三分饑與寒?!备鶕藗冮L期的經驗,小孩平時不多吃、不多穿,涼一點、餓一點,反而不容易生病。筋骨受傷,恢復較慢:“傷筋動骨一百天?!苯罟鞘侨梭w的支撐,一旦損傷,恢復起來很慢。

民間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諺語?!按┭ァ敝改_腫,“戴帽”指頭腫,分別被認為是男女病重時的不祥之兆。民間又有“三腫三消,準備鋤頭箢筲”的說法?!叭[三消”指老人出現眼瞼、下肢及全身水腫,水腫后又消退,反復三次;“箢”指箢篼,“筲”指筲箕,兩者都是過去農村廣泛使用的竹制盛物用具。過去,四川民間有老人出現“三腫三消”即入臨終狀態的說法,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準備箢筲之類去挖土壘墳了。今天看來,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對治療疑難雜癥,草藥常有神奇作用。對此,諺語多有總結:“千個大夫醫不好,過路先生一把草”“藥不分貴賤,野草是靈丹”“草藥一味,氣死名醫”。有的疑難雜癥,患者到處訪醫求藥都治不了,許多名醫甚至都無法診斷是什么病,以至于完全沒法對癥下藥;最后,在偶然間被某一味草藥治好了。這樣的事情,讓那些名醫怎不憋屈?這條諺語給我們的啟示是:傳統的民間草醫草藥確有獨特的方法與療效,應當加以重視、保護和傳承。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諺語集成·四川卷》,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纂,中國ISBN中心2004年11月北京第1版。

2.《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諺語·四川卷》2023年3月送審稿,本卷編委會編纂。

3.四川省各市(地、州)縣(區、市)20世紀80—90年代編纂的諺語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研究館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