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王朝“五服”制述略

2024-02-28 01:37龔蔭
文史雜志 2024年2期

龔蔭

摘 要:從夏朝中經商再至周朝都實行以天子為核心、根據王城距離遠近和親疏關系形成的“五服”制度以及相應的朝貢制度;其間各代亦有所變化發展。

關鍵詞: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東周王朝

一、夏王朝

黃帝族的一支夏后氏,居住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大約公元前21世紀時,夏后氏向東發展到了陽城地方(今河南省鄭州市之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一帶),最先形成民族和進入階級社會。夏族建立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有夏一代,從夏王禹至發(桀父)都一直與東夷大姓有仍氏和莘氏等維持著婚姻關系。

夏王朝的統治疆域分為“五服”,即“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每服大約管轄五百里。五服是政治區劃,是依據與王城距離的遠近、關系的親疏劃分的?!暗榉?,天子之國(又稱王城,或稱王畿或國畿或邦畿),是天子直接管理之地,王室成員住在這里?!昂罘?,諸侯之地,無論他們與夏天子是同姓還是異姓,都與天子有臣屬關系?!敖椃?,華夏庶人之地,設官治理,受天子安撫,推行禮樂法度與文章教化?!耙?,諸“夷”人居住之地,夏王化影響所及,要受一定約束,順從天子?!盎姆?,為政教所不及之地,住牧在這荒遠的夷、蠻、戎、狄人之國或部落人,與夏天子沒有什么關系。只要他們表示歸附,夏王即予“錫命”,封官賜賞,進行籠絡。

夏朝“五服”貢納制規定:“甸服”為夏王室的直接領地,在這里居住的庶人,要承擔王室的一切耗用,近的要交納各種收獲物,遠的要交谷粒、糧米?!昂罘笔峭醭纸o卿大夫的采邑,是眾諸侯的封地,包括一些封國。這里的諸侯和封國除了要按時進貢外,還要拱衛京師,保證地方安寧?!敖椃笔窍耐醭O官治理的地區,這里的庶民除了要向夏王朝進貢外,還要戍守疆土,偵察敵情?!耙睘樾U夷人(少數民族)居住的邊疆地區,王朝只要求他們交納少量的貢賦,不背叛,不生亂就行了,即后世所謂的羈縻?!盎姆睘闅夂蚝?、多流沙、少水草的荒蕪地區,蠻、夷、戎、狄(少數民族)隨水草遷徙,流移無常,王朝政教不能及,任其去來。當然也有向往夏朝,不遠千里到王城貢獻的。

二、商王朝

公元前17世紀60年代初,起源于亳(今河南省商丘縣東)的商族(帝嚳后裔契的子孫),地方僅有“七十里”,是夏朝屬下的一個不大的方國。其發展壯大后,通過“十一征”擊敗了夏朝。夏朝亡,商朝建立。

商王朝同夏王朝一樣,王族與東夷族聯姻結盟。其與東夷大姓有娀氏聯姻,互為庇護和支持,使政權得到穩固和發展。

商王朝中央設置政務官“尹”,管理國政;對諸侯和邊疆民族設置“賓”,主持各種儀禮,及迎來送往事務;并設置管理宗教的“十巫、史、作冊”等。其對四方民族封賜的首領爵位,也比夏朝的多。

商王朝依舊實行“五服”政治區劃貢納制度。夏王朝外服為四等(侯、綏、要、荒),商王朝外服為五等(侯、甸、男、衛、邦伯)。四方向商貢納物品仍為土特產品。所謂商朝內服,是指商王直接管理地區;外服,是指商王間接管理地區。所謂間接,是根據“臣服”而定的——分為“侯、甸、男、衛、邦伯”五服?!昂罘?,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諸侯,他們要成為商王朝的“偵察者”或“巡邏者”?!暗榉?,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諸侯地區的“耕田人”,為諸侯耕好田?!澳蟹?,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地區的管理者(官員),他們要管好某種事務?!靶l服”,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邊境地區,他們要成為商王朝的“捍衛者”,保衛商王朝?!鞍畈狈?,指的是邊境以外的少數民族,對之很客氣地稱其首領、酋長們為邦伯。這就是商朝五服制的外服。商朝五服貢納制的變化,是社會的變化。

商王朝制定了種種刑法,有“茲人井”“貞王”“貞其卯”“矺”“又”“焚”“烄”等等,很殘酷,只有少數的少數民族酋長可以贖免。

商王朝奴隸制度已發展到鼎盛,商朝的統治者大肆掠取奴隸與財富,視奴隸為財富,殘暴地役使甚至任意殺害他們。特別是以活人殉葬和祭祀,造成極為恐怖的社會氛圍。

三、西周王朝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發趁商軍大舉征伐,掠取奴隸的時候,率軍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商王朝滅亡,周朝建立,都鎬京(今陜西省長安西北豐鎬村附近),史稱西周。周人是黃帝族的一支,姓姬,始祖棄(帝嚳后裔),居住在邰(今陜西省武功縣)。

商末,周是受商戎狄壓迫的一個小國,自由民人數較多,實行自由民向統治者納貢的“助法”生產,因此周能很快地發展起來。

西周王朝仍然實行“五服”貢納區劃之治:“甸服”,供日祭;“侯服”,供月祀;“賓服”,供時享;“要服”,邊疆的蠻夷君長,供歲貢;“荒服”,邊外戎狄酋長,尊周天子為全國君主。西周的五服貢納制是“因俗”而治,相比前朝,是發展變化了。

西周王朝在朝廷設置“大、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大行人,管理來訪的諸侯,聽取其來意,轉告于天子,或引薦于天子;小行人,則管理諸侯的使者,辦理一切有關事務。

西周王朝在朝廷設官,除“大、小行人”之外,還設置有:“象胥”“掌客”“職方氏”和“懷方氏”職官。由于后來邊疆的小國小邦都歸附了,要向周天子稱臣、朝貢,事務多了,于是周朝廷增添了各種相關機構。

四、東周王朝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后,史稱東周。其后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國家政權由基本統一走向諸侯林立;戰國時期,發展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大國爭雄局面。

春秋時期,由天子分封諸侯,諸侯不得分封諸侯。戰國時期,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權力為諸侯掌握,各諸侯成為所控制地區的一切權力的擁有者,各自進行分封,于是出現“諸侯分封諸侯”的現象。

起初,總形勢是:“先同姓,后異姓,再后異族”,“和親”普遍化,“尊崇周王,驅逐夷狄”。之后又有七個諸侯國的激烈爭戰,促使各族的相繼融合,華夏族因之不斷地壯大了。

六個諸侯國的先后亡國是:韓國,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俘虜韓王安,韓亡。趙國,亡國兩次:公元前228年,秦用反奸計,罷趙國名將廉頗,秦大將王翦率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公元前221年,秦又用反奸計,撤了趙國名將李牧,趙國徹底滅亡。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入魏都大梁,又用黃河水灌之。三個月后,魏亡。楚國,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圍攻楚國國都壽春,俘虜楚王;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渡過長江平定江南,楚亡。燕國,公元前222年,秦王賁率軍打下遼東,俘虜燕王喜;接著又打下代城,俘虜代王嘉,燕亡。齊國,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齊亡。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由夏朝開始的以天子為核心,根據王城距離遠近和親疏關系形成的“五服”制度以及相應的朝貢制度,至周代而走向衰亡。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