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刺董”的歷史真相與小說重構

2024-02-28 01:37束強
文史雜志 2024年2期
關鍵詞:形象塑造三國演義

束強

摘 要:曹操刺殺董卓故事以曹操為中心,前后包括接受偽職、孟德獻刀、亡命中牟、誤殺呂氏等情節,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故事鏈。但實際上,它是小說家運用“無中生有”“捕風捉影”等手法,所虛構出的一個故事。因為除了亡命中牟、誤殺呂氏有著零星的片段記載,“曹操刺董”故事基本不見于史書。小說家賦予了曹操形象以“奸”與“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深刻內涵,刺董寫正面,反映“雄”的一面;殺呂寫反面,揭露“奸”的一面。因此,史書本事的溯源到小說文本的構建,是考察“曹操刺董”故事生成與曹操形象塑造關系的關鍵。

關鍵詞:《三國演義》;曹操刺董;生成過程;形象塑造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的故事,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它以曹操為中心,前后包括接受偽職、孟德獻刀、亡命中牟、誤殺呂氏等情節,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故事鏈。但細究其中原委,這不免是一種脫離歷史的小說虛構法。小說家筆下的曹操被賦予更為復雜深刻的形象內核。筆者就“曹操刺董”故事之生成過程及形象塑造,試作一闡釋論證。

一、歷史真相之溯源

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的記載,歷史上的曹操既未接受偽職,也未有刺殺董卓之舉。時董卓率西涼軍入京,在何進與閹宦的爭斗中,坐收漁利,得以把持朝政。他下令以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愿與之共事,“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1]。董卓作為禍亂朝政的罪魁禍首,惡貫滿盈,尤其他擅自廢立漢帝之舉,直接挑戰了漢室正統和皇家權威。曹操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操心中對大義的堅持。曹操回鄉之后,開始招撫義兵,并且率先掀起了起兵伐董的義旗。

那么“曹操刺董”故事之由來,線索何在?它似乎與伍孚刺董、曹操潛入張讓室兩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上刺董的英雄,實有其人,乃越騎校尉伍孚(一作伍瓊)。裴松之注引謝承《后漢書》云:

孚著小鎧,于朝服里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闕辭去,卓送至閣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耳,恨不車裂汝于市朝以謝天下?!彼鞖㈡?。[2]

伍孚刺董,非以獻刀之名,而是朝服藏刀,伺機刺殺董卓。他對董卓的仇恨,完全出于對家國的摯愛和對漢室的忠貞?!皝y國篡主”是伍孚對董卓的個人定位,這也符合后來小說中曹操對董卓的看法。伍孚刺董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卓多力”,不能刺中;曹操刺董失敗則是受制于呂布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伍孚刺殺董卓時抱有必死的決心;而曹操逞大義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到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保全自我以圖后事,這可能是影響曹操刺殺結果的重要因素??傊?,伍孚刺董是曹操刺董故事可能的重要來源之一,它為小說家提供了一種創作思路,為早期曹操的形象增添不少亮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演義》也基本照搬了史書中伍孚刺董故事的內容,并且將其作為曹操刺董前的情節鋪墊,所以說將曹操刺董這一故事視為小說家“無中生有”“捕風捉影”虛構筆法的產物更為恰當。

曹操刺董另一個可能的故事來源見于孫盛《異同雜語》,曰:“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盵3]這里雖然記載曹操曾私自潛入張讓府中,被發覺后甚至“舞手戟于庭”,但并未表明曹操懷有刺殺的目的。曹操沒有動機殺張讓,可他這種冒險性的行徑,無疑為他贏得了一定的名聲。在吸取史書雜傳的相關素材后,小說家描寫曹操刺董的情節時,也下意識地張大了曹操性格中“雄”的一面,孫盛的這條材料或許提供了些許靈感。

至于“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4],這一段曹操的真實經歷,被小說家改編加工成曹操與陳宮的故事,其實當時二人應尚未結識。其中最引人爭議的無非是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情節,按照王沈、郭頒、孫盛各自的說法,這一故事存在著三種描述,[5]如下表所示:

事類\書名 《魏書》 《世語》 《雜語》

呂伯奢是否在家 否 否 未知

呂伯奢家人態度 謀財 “五子皆在,備賓主禮” 未知

殺人原因 “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

事件結果 “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遂夜殺之”

曹操事后的表現 未知 未知 “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三人說法均有異同:王沈《魏書》中曹操是自主防衛而殺人,郭頒《魏晉世語》和孫盛《異同雜語》中皆是誤殺,但都沒有明確提到呂伯奢為曹操所殺,王沈、郭頒更是直接說明呂伯奢并不在家。實際上,三條材料在文本方面形成了一個內在遞進關系,《魏書》還企圖粉飾曹操,寫呂家人先主動圖謀曹操;《世語》記呂氏諸子禮節備至,曹操多疑而誤殺;《雜語》所敘則更加細致:曹操誤聞食器聲而殺人,“凄愴”二字可想見他當時的心情?!皩幬邑撊?,毋人負我”與其說是他自私狠毒的人生信條,不如說是曹操悔恨無奈情緒的一種宣泄與自我安慰。

通過時間脈絡向上追溯至魏晉時期,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亡命中牟、誤殺呂氏有著零星的片段記載,“曹操刺董”故事基本不見于史書。歷史上的曹操既未接受董卓偽職,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謂的獻刀刺董行為;雖在東歸途中他確實為中牟亭長所執,然史無陳宮之事。至于殺呂伯奢一家,盡管為史書證明確有其事,但曹操是否殺呂伯奢本人,仍存在較大爭議。筆者傾向于曹操殺的僅是呂伯奢家人;根據《魏書》《世語》的記載,呂伯奢不在家的可能性更大。

二、小說文本之重構

不同于史實,小說中的曹操并未出走,而是主動依附董卓,接受偽職,曲意逢迎,以圖殺之。于是,在小說家的精心虛構下出現了曹操刺殺董卓的戲劇化情節,他身上舍生取義的奮發精神也在此處得以體現。大致來說,曹操刺董的核心故事經歷了“求刀—得刀—獻刀”的三個階段。

首先是求刀?!度龂萘x》嘉靖本卷之一“曹操謀殺董卓”中,面對董卓在朝堂的熏天氣焰,一班漢朝老臣在司徒王允府衙掩面而哭,引得曹操為之哂笑。在王允的逼問之下,曹操說出計策:“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愿借與操入相府可刺殺之,萬死無恨”[6]。曹操很清楚刺殺董卓的后果,但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這種最冒險的方式,說明他為了家國大義,已經置生死于度外,已然具備了刺殺的決心。其次是得刀。面對曹操的殷殷報國之心,王允為之所動,取七寶刀與之,曹操又具備了刺殺的工具。最后是獻刀。這是刺殺行動的關鍵一步,也是曹操急中生智的選擇。在呂布不在場的情況下,曹操“懼卓有力,不敢下手”;等到董卓臥倒時他才企圖拔刀,卻被董卓所覺。呂布恰巧牽馬在外,于是曹操假借獻刀之名躲過一劫。與伍孚英勇就義不同,曹操選擇矯飾自我以脫險境,因為白白死亡沒有實際意義。他考慮更多的是個體生命的存活,只有活著才能繼續反董事業。

刺殺失敗的曹操,絲毫沒有猶豫地開啟了逃亡之旅,經過中牟縣時被捕。按照裴松之注引《世語》的說法,是中牟縣功曹“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7],力勸縣令釋放了曹操。小說家則巧妙地將陳宮的身份設定為中牟縣令,使兩人提前相識,并安排陳宮棄官與曹操共同逃亡。小說家還刻意描寫了曹操的忠貞模樣,在面對縣令陳宮的訊問時,他的態度異常堅決:“祖宗四百年食漢祿矣,不思報本,與禽獸何異?”[8]曹操還強調其屈身事董卓之舉,是要為國家除害,此時他心中最高的道義是漢室之興亡。

逃至成皋的曹操與陳宮二人,投宿曹父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呂伯奢好心留宿二人,親自出門沽酒,并吩咐家人宰豬相待。然此時的曹操猶如驚弓之鳥,聞莊后磨刀聲,以為圖己,遂誤殺呂伯奢家人八口。殺人完全屬于無心之舉,正如陳宮所言:“孟德心多,誤殺好人”。葉逢春本、鐘伯敬本、黃正甫本、余象斗本等在此處皆引靜軒詩,評曰:“夜深喜識故人容,疋馬來還寄舊蹤。一念誤將良善戮,方知曹操是奸雄?!贝嗽姙榧尉副?、李漁本、毛本所無。隨后曹操殺呂伯奢卻是有意為之,這也令陳宮對曹操大失所望。殺呂伯奢其實是曹操保全自己的必要手段,小說里直接點明了他痛下殺手的原因:“伯奢到家,見殺死親子,安肯罷休?吾等必遭禍矣?!盵9]曹操為了保全自己性命,主動選擇趨利避害,“知而故殺”,恩將仇報。這似乎顯得不近人情、心狠手辣,但亂世生存之道就在于確保自我。曹操始終以個人利益優先,刺董時臨機獻刀,而不是拼命一搏;殺呂時狠辣果決,而非拖泥帶水。但這不得不令人對他產生懷疑,無怪乎毛宗崗點評道:“孟德殺伯奢一家,誤也,可原也;至殺伯奢,則惡極矣?!盵10]小說中的曹操不僅錯殺呂伯奢一家,還連呂伯奢本人也不放過,這一不仁不義的惡行,是導致陳宮與曹操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

不過,殺呂伯奢后,嘉靖本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將孫盛《雜記》所載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11]改為“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12]。如此一來,原本是曹操殺人后凄愴無奈的英雄長嘆,變成了一種睥睨天下、不可一世的自我標榜。這一改動直接將曹操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句石破天驚的話成為別人詬病曹操的把柄,無情無義、自私自利、心狠手毒也成了他主要的形象特征之一。

總而言之,小說文本取材史書的同時,又全新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曹操刺董的故事鏈條,對早期曹操的形象塑造至關重要。其中,接受偽職是曹操刺董故事的先決條件。如果按照歷史書寫,曹操直接東歸,則刺董故事難以敷演。孟德獻刀是曹操刺董故事的核心部分,從求刀、得刀到獻刀,展現了曹操忠貞之節與機變之智。亡命中牟、誤殺呂氏兩節是曹操刺董故事的余波,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曹操形象內涵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擴容。

三、結語:故事生成與人物塑造

在《三國演義》的漫長成書過程中,從魏晉史傳開始,經過唐宋詩詞、《三國志平話》、元雜劇“三國戲”等主要環節,“曹操刺董”故事均不見其蹤影。因此,可以說該故事完全出自小說家的精心營構,也未為不可。而且,在接受偽職、孟德獻刀、亡命中牟、誤殺呂氏這一完整的故事鏈條中,小說文本包含了大量的戲劇化因素。因為作者在構思情節時,往往需要通過激烈的戲劇沖突和鮮明的人物對比,取得一種戲劇化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與表現故事主題。有時是兩個對立人物的對比,如劉備與曹操;有時是同一陣營兩個人物的比較,如關羽和張飛。此外,同一人物身上也會產生這種矛盾因子,這又以曹操為典型。

在“曹孟德謀殺董卓”一節中,曹操既深明大義,不惜性命,能夠主動要求刺殺董卓;同時他又自私自利,殘害呂伯奢及其家人。殺呂伯奢一家與刺殺董卓之事同在一節之中,彼此對照,形成了同一文本內的前后反差。曹操形象在一節之內,便產生了一種極大的矛盾性,其真實形象也愈發撲朔迷離。小說家賦予了曹操形象以“奸”與“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深刻內涵,刺董寫正面,反映“雄”的一面;殺呂寫反面,揭露“奸”的一面?!安懿俅潭惫适碌纳?,也令曹操“奸雄”形象在文本閱讀的開端就深入人心。

從創作者角度來看,小說家在利用素材創作小說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創作方法。其一,移花接木。將他人刺董的故事移植到曹操身上,豐富曹操形象內涵。其二,捏合。刺董和殺呂本是兩個故事,作者巧妙地將兩個故事嫁接在一起,從而產生了一種奇妙的藝術效果。其三,附會。作者將陳宮附會成中牟縣令,并通過曹、陳二人的分道揚鑣,反映了二人迥異的價值觀。其四,生發。整個刺董故事,可以說是小說家“無中生有”的藝術虛構的成果。

總之,從史書本事的溯源到小說文本的構建,是考察“曹操刺董”故事生成與曹操形象塑造關系的關鍵。曹操其人從歷史中走來,在文學敘事中獲得新的生命;小說家運用各種創作方法,為他創造出所謂的“曹操刺董”故事,塑造了曹操作為時代翹楚的豐姿。他有著英雄氣概和奮發精神,能夠為大義而刺殺董卓,不失一片赤膽忠心;同時作者又深化了曹操性格中自我的一面,無論是以獻刀矯飾刺殺之舉,還是多疑而殺害呂伯奢一家,他始終不是一個正面的人物。故事揭橥的僅是曹操復雜個性的一個維度而已。此后,小說家又陸續為曹操炮制了大量戲劇化的情節,褒貶兼具,為他樹立起一個多維化的性格框架,既具復雜性與單純性,又有多樣性與統一性,并統攝于“奸”與“雄”兩大核心,從而促使曹操這一經典形象在文學史上的最終生成。

注釋:

[1][2][3][4][5][7][11](西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頁,第107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4頁,第4頁。

[6][8][9][12](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頁,第38頁,第39頁,39頁。

[10](清)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頁。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形象塑造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騙了你多少年
《頭腦特工隊》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劇《獄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論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員的形象塑造
歌劇《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從劇作角度分析《阿伽門農》中對克呂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O2O 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賈樟柯電影中的底層人物形象塑造
三國演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