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游與隱寓:讀吳一峰《夔門風雨圖》

2024-02-28 01:37蘇雅雯
文史雜志 2024年2期
關鍵詞:石濤

蘇雅雯

摘 要:吳一峰是20世紀因紀游寫生而享譽于世的藝術家。他23歲時隨黃賓虹入蜀寫生后留蜀至去世。他在蜀游歷期間創作了大量的紀游式山水畫作品如《夔門風雨圖》《岷江勝概》等。其中《夔門風雨圖》與石濤《杜甫詩意圖冊》冊八“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風浪雨溟溟”存在相似性,即都含有對杜甫精神的隱寓。吳一峰的創作生涯一直受到杜甫情結的影響。

關鍵詞:石濤;夔門;意象符號;杜甫情結

“自古詩人例到蜀,好將新句貯行囊?!盵1]巴蜀地區文化影響著無數的文人創作,安史之亂時杜甫入蜀避難后至夔州(公元759年至768年),在蜀地創作了大量詩詞。他一生創作了約一千四百首詩作,在成都時作四百七十余首,后到夔州約作四百余首。夔門天下雄。其自古以來都以其險峻秀麗的景色為文人所向往,特別是杜甫于夔州所作詩詞被稱為“夔州三百篇,高配風雅頌”。巴蜀時期的詩詞創作占據了杜甫的創作生涯的三分之二。杜甫也影響著很多畫家的創作。杜詩自宋以來就是書畫創作的重要題材,歷代畫家以詩入畫而創作了大量的“杜甫詩意畫”,如宋代李公麟的《飲中八仙圖》、趙葵《杜甫詩意圖》等,明代畫家杜堇、唐寅亦曾有繪;清代則更多,清初四王、石濤等人都有關于杜甫詩意的作品。近現代也有很多畫家創作出含有杜甫精神韻味的作品,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吳一峰(1907—1998)創作的《夔門風雨圖》便是其中之一。而吳一峰與杜甫的淵源可上溯到他早期追摹石濤之時。

一、吳一峰《夔門風雨圖》創作緣起

吳一峰學畫早期追摹石濤畫意,受石濤繪畫理念影響很深。清代崇杜之風盛行。文人與畫家往來密切,也促使后者以杜詩入畫,創作出許多杜甫詩意畫。石濤晚年與“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交好,他于《題屈翁山詩圖冊》中詩曰:“翁山屈子詩如畫,枝下陳人盡取之”[2]。屈大均因抗清失敗轉而改其詩風,追尋杜詩之境。石濤在與之交往中難免受到影響。而石濤自己也喜作仿杜詩,其《秦淮秋興九首》是仿杜甫《秋興八首》和董其昌秋興八圖而作。杜甫通過《秋興八首》抒發其身處夔州之時的寂寞抑郁的心情。石濤在《畫法關通書法律》中詩曰“不然試問張顛老,解處何觀舞劍人”,與杜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序內容相契合,可見石濤本人是喜杜、追杜之人。他創作《杜甫詩意圖冊》,以此表達對杜甫精神的追尋以及對杜甫的心理認同。后代亦有畫杜之人如黃賓虹、吳一峰、李可染、陸儼少等。朗紹君《黃賓虹臨摹與寫生主張》一文中提及黃賓虹認為學古需臨摹,對之應以“十年面壁,由舊翻新,兼收并攬、廣義博考,長期師古”的態度。吳一峰參考黃賓虹的藝術主張,開始了先師古人、后師自然的藝術創作生涯。他在蜀游歷期間創作了大量的紀游山水畫,用以表現巴蜀風光,如《岷江勝概》《嘉陵山色》《夔門風雨圖》等。吳一峰在創作山水畫作品時會作詩文以紀游,創作了大量紀游詩文作品。[3]他的紀游詩文和他的紀游山水畫一脈相通,均以寄情。吳一峰幼承家學,好讀詩書,在詩詞上喜讀杜詩及李白、陸游、趙熙等名家詩作。他還在上海美專學習期間休學,拜師平湖名儒張詠清先生,并與趙熙等名士雅會;在書畫上受到劉海粟的賞識,臨其“存天閣”古畫藏品。在此期間他大量臨摹“四王”以及趙伯駒、沈周、文征明、石濤、黃鼎等名家真跡,在臨摹的基礎上將古典畫法與現實場景相結合。他一直堅持“以古人筆墨,寫現實山川”的藝術理念,這是對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現實表達。其師劉海粟告訴他,臨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做到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稱為真正的畫師。吳一峰的好友陸儼少、李可染、黃賓虹都喜杜畫杜,都曾繪有“杜甫詩意圖”。吳一峰在石濤和朋友的影響下,也學習、創作一些諸如《夔門風雨圖》《杜甫草堂圖》等屬于紀游并隱寓杜甫情結的山水畫作品。

石濤晚年居于揚州時所作《杜甫詩意圖冊》寫群山雨溟、山籬白云、舍影江流等八種景色?!抖鸥υ娨鈭D冊》冊八表現杜甫《即事》(一作《天畔》)詩中“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風浪雨冥冥”之意境。杜甫作此詩時正值其居于夔州之際。全詩通過描繪草亭孤立于群山之間,江中風浪激蕩,大雨冥冥的迷濛的夔門景色,凸顯出孤涼寂寞之感。杜詩中的感懷憂國的潛在情緒使得石濤產生了對杜甫的心理認同感。石濤在畫中將山川、云煙、雨露通過墨色的運用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傷。杜甫入蜀避難,一千多年后吳一峰也同樣因故居于蜀地,巴蜀地區的景色成為吳一峰繪畫的實景素材。他從自然景色中提取繪畫素材,杜甫在巴蜀地區的詩作亦是其創作的素材。吳一峰在1950年到1956年間因生計所迫于倉庫做保管員的工作,在1956年落實高級知識分子政策被調入四川省文化局文化工作室從事專業書畫工作。他與李可染于此年同去杜甫草堂,并于同年都創作了《杜甫草堂圖》。他倆與杜甫處于不同時空下的同一空間,因草堂而懷杜,因杜詩而感傷,明寫杜畫杜,實則暗書己心。吳一峰在蜀期間游歷夔門,來到杜甫當年寓居之處,聯想己身,因而創作出《夔門風雨圖》這幅寄寓了杜甫精神的作品。

二、吳一峰《夔門風雨圖》畫面分析

吳一峰的《夔門風雨圖》亦作于1956年。畫面上風雨冥冥,江中風浪激蕩,幾葉小舟飄泊于江河之中,大雨沖刷下的夔門孤涼之感躍然其間。此畫采用橫向構圖模式,遠景中構置了幾座山峰被暴雨沖刷,中有草亭隱現其中,似在風雨中飄搖;近景構置了一江流水,中有礁石,零星幾葉小舟在江流中彎曲前行,最右側邊角之景,與左側的重墨皴擦構置而成的山峰相呼應,與畫中激蕩江水形成明暗對比,吸引觀者視線。

在石濤在《杜甫詩意圖冊》冊八“群山雨冥”畫中的遠景則構置了被云霧遮蓋的群山,群山間隱隱有一被樹木遮蓋的土黃色草堂,中景為波浪型的水波,表現出江風吹勢激蕩,有一小舟在其中煢煢前行;近景為江岸的邊角之景,畫面簡潔。畫中遠景吸引著觀者的視線,風浪中有一小舟頂浪前行。遠景中的孤亭升華了題畫詩孤寂悲涼的主題。此外,該畫還通過淡青色的斜向擦刷,使天空晦暗,表現出“雨冥冥”的詩意氛圍。畫中有三兩人身穿蓑衣在暴雨中乘小舟在江中前行,水波激蕩。遠處群山高聳呈青色,風雨傾刷,似是大筆斜刷而成。畫眼處的小屋以及一葉扁舟設色亮麗,斜刷風雨的技法使畫面形成氤氳之感。石濤曾說“化一而成氤氳,天下之能事畢矣”[4]。何為氤氳?石濤在《氤氳章》中提到:“筆與墨會,是為氤氳。氤氳不分,是為混沌?!笔瘽J為“氤氳”是運用墨的濃淡變化,形成云霧繚繞的意境。石濤在此幅畫中通過氤氳之氣的具象描繪,點明了雨冥冥的詩意。

對比吳一峰的《夔門風雨圖》(圖一)與石濤的《杜甫詩意圖冊》冊八(圖二),可發現兩幅作品在構圖上具有相似性:兩畫中的草堂位置都位于畫面中心點偏左的位置,并且通過“S”型構圖中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感,也使得畫面主題舟船、草堂構置于“S”型范圍中,吸引觀者視線。除了構圖上的相似性,在畫面元素上都采用了草堂、舟船的意象符號。這些元素在杜甫的詩中皆有出現。在書畫創作中,舟船、草堂等帶有意涵指向性的繪畫元素被后世文人不斷建構,賦予其更多的意涵,由一開始的實體意義,逐漸轉化為帶有寄寓性的背后意涵。在石濤的《杜甫詩意圖冊》、吳一峰的《夔門風雨圖》中都寄寓了畫家對杜甫于坎坷人生中的奮發積極精神的心理認同。不同之處是吳一峰的畫面中風雨洗刷感更為強烈,他筆下的風雨之勢更加注重風勢大、雨勢急的營造。畫中江流構置了礁石,似是舟船前行的阻礙,且通過設色明暗對比賦予畫面沉郁的氛圍。這便突破了杜詩“雨冥冥”的小雨溟溟之感,表現出吳一峰心中自我觀照下的杜詩之境。

三、吳一峰《夔門風雨圖》中杜甫情結隱寓

袁行霈認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5]草堂的意象元素之所以能夠自杜甫的成都草堂的實景實地轉化為帶有隱寓意味的意象符號,實是情與景相互影響而成。兩幅畫都在相似位置構置草堂的意象元素。包括杜甫在內的歷代詩人對草堂乃以豐沛的意象構建,寄托深切的情感。他們通過自我觀照使草堂的意涵更加多元化。為避亂而入蜀的杜甫在草堂逐漸適應了隱居與單純勞作,這在《屏跡三首》里有具體描繪。杜甫從亂世倥傯中解脫出來,到底尋得一處可以安放家人、疏解身心的場所。草堂已然成為詩人仕途不順后的精神寄寓之地。當后世之人在緬懷杜甫時,佇立于杜甫草堂,便是與杜甫佇立于同一空間,超越時空般地與杜甫共生共鳴。人們在探尋杜甫精神之時,會自然地將自己的經歷與情緒同杜甫的人生際遇聯系起來,產生心理趨同或認同。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表現草堂這一意象符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盧鴻《草堂十志圖》和王維《江干雪霽圖卷》?!杜f唐書·隱逸傳》對盧鴻是這樣記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王維與盧鴻交好也選擇了隱居生活,《輞川圖》是他的隱居之作?!杜f唐書·文苑傳下》對王維描繪為:“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备呔雍苍凇陡艚缴分姓f:“在上一代人眼里屬于隱喻實現的現象,在下一代人看來很可能已變為該隱喻的經驗基礎而被想當然地接受?!北R鴻的隱逸之意寓于他創作中的草堂形象,王維《輞川圖》賦予“輞川”以隱逸的色彩,“草堂”成了表現隱逸行為的獨特意象而傳諸后人。石濤《杜甫詩意圖冊》和吳一峰《夔門風雨圖》便接受了這種意象表達。

兩幅畫不僅出現了草堂的意象符號,亦有舟船的意象符號。杜甫生活在動蕩的年代,而舟船亦是其漂泊情愫的一個載體。如此渺小的江上之物,無依無傍,蘊有漂泊不定的意涵。杜詩中諸如“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傾訴便是其漂泊人生的寫照?!对娊洝ぐ刂邸酚校骸胺罕税刂?,亦泛其流?!薄对娊洝ば≯汀酚校骸捌┍酥哿?,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逼粗蹚膩砭褪俏娜耸惆l不平情緒的意象。杜甫一生中關于舟船意象的詩句亦有很多,如《夢李白二首》其二中的“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此句是李白告別杜甫時所言。江湖可謂動蕩時局的側影,而杜甫與李白則如江湖中搖搖欲沉的扁舟,漂泊不系,前途難料。盡管如此,杜甫仍抱持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他在《登岳陽樓》吟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痹凇稌园l公安》吟道:“鄰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能幾時?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倍鸥v經社會動亂,閱盡人生千帆,但最終還是于舟上暫獲棲息,并逝于湘江舟上(公元770年)。舟船給杜甫在困頓局面中暫時的自由放松,舟船的意象也是杜甫漂泊人生的精神寄托。

石濤、吳一峰的兩幅風雨舟船圖便繼承了從《詩經》、杜詩以來一脈相承的文學意象,并給予更為形象的藝術表達。吳一峰好讀杜詩,他游歷夔門時會吟到杜甫的夔州詩,聯想己身,從而與杜甫產生心理共鳴,又將這種寄寓匯入筆端。在吳一峰創作的一系列《夔門風雨圖》(如圖一、圖三、圖四)中,大多呈現出此種構圖模式,且在畫中都構置了相似的意象符號:草堂和舟船。草堂是文人隱逸志向的具象符號;舟船是文人坎坷人生中獲得暫時安寧的依托,也是對自由閑適生活的寄托。

注釋:

[1]李調元:《送朱子穎孝純之蜀作宰》,《童山詩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2]見朱良志輯注《石濤詩文集》第198—199頁。朱良志認為該詩是仿杜之詩。

[3]吳一峰的游記包括《步行海寧觀潮記》《浙西之游》《入蜀紀游》《川北之游》《青衣江之游及柳江概況——民紀三十二年附水道里程表并詩首》《滇西之紀游》上冊、《滇西之游》下冊(文革期間丟失)、《在通江河上》?!翱缡兰o作家叢書·西南卷”之《遠行集》收錄了吳一峰的舊體詩413首。

[4](清)石濤著,黃蘭波點注《畫語錄》,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頁。

[5]參見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文學遺產》1983年第4期。

作者: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及理論專業在讀碩士生

猜你喜歡
石濤
SEBS/h-SiO2復合涂層疏水性能研究
“嚙雪一團”——探析石濤美學思想之“獨創精神”
清朝畫家石濤“北漂”記
繞不過去的石濤
石濤山水畫藝術探微
論石濤之畫法與禪法
朱良志的石濤研究三部曲
朱良志
——石濤研究三著
淺析石濤美學思想的形成過程
石濤生卒年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