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回顧與2024年展望

2024-02-28 10:13傅培瑜趙小輝
當代石油石化 2024年1期
關鍵詞:經濟體制造業疫情

張 瑩,傅培瑜,李 霞,趙小輝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1 回顧世界經濟:2023年全球貨幣政策保持緊縮,經濟慢速增長

為抑制高通脹,多國央行繼2022年采取自20世紀80年代“大滯漲”時期以來最激進的持續加息后,2023年貨幣政策保持緊縮,但加息步伐較2022年大幅放緩,緊縮效應持續顯現,全球經濟韌性較強,整體未衰退,明顯好于預期。全球商品消費低迷,制造業小幅萎縮,服務業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2023年,全球GDP增速由2022年3.0%放緩至2.5%左右,小幅低于2012—2019年2.8%的平均增速[1]。

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經濟明顯領先于其他發達經濟體。美國居民消費超預期增長,同時因實施《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與就業法案》等推動制造業投資大幅增長,預計2023年GDP增速為2.1%,與2022年基本持平,小幅低于2012—2019年2.3%的平均增速。歐洲在俄烏沖突及高利率影響下,居民消費低迷,制造業成本較高,訂單流失明顯,2023年GDP增速由2022年3.5%大幅下滑至0.7%。新興經濟體中,印度、俄羅斯保持較快增長,2023年GDP增速分別為6.3%和2.2%,中等及發展中經濟體持續遭受債務危機困擾,前景堪憂。

1.1 特點一: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不斷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因主要經濟體激進加息,商品需求大幅放緩,能源、糧食、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整體明顯下行(見圖1)。截至2023年12月末,大宗商品整體已恢復至俄烏沖突爆發前水平,但仍高于新冠疫情前40%;其中,能源、糧食、金屬價格分別較年初下降24%、15%、5%。

圖1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走勢

受利率保持高位降低經濟需求、大宗商品價格降幅較大等影響,全球通貨膨脹高位下降,但因工資驅動物價上漲因素猶存、服務價格保持高位等因素,主要經濟體通脹仍未回歸至新冠疫情前平均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3年全球通脹為6.9%。截至2023年11月,美國居民價格消費指數(CPI)同比增速已由上年最高點9.1%下降至3.1%;歐元區由10.6%下降至2.4%;印度由7.8%下降至5.5%(見圖2)。

圖2 主要經濟體CPI月度變化

1.2 特點二:全球工業產出小幅萎縮,產業競爭加速

由于疫情期間扶持政策退潮、制造業對高利率更為敏感、商品消費低迷等,全球工業生產有所下降。2023年1—10月,全球工業產出較上年同期下降0.7%,除印度、俄羅斯外,幾乎所有國家制造業景氣指標采購經理指數(PMI)位于48~50的小幅萎縮區間(見圖3)。

圖3 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月度變化

主要經濟體加速推進綠色及高科技領域產業發展,加速推動全球制造業回歸本土,中長期對全球制造業分工產生深遠影響。具體來看,一是美國高科技及綠色產業回流加速。因《芯片與科學法案》,美國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及制造業建設支出大幅增加,80%集中在計算機、電子電氣等高科技產業。二是歐洲針對美國出臺反制措施,以綠色轉型推動綠色制造,推出“綠色協議產業計劃”《芯片法案》。三是其他主要經濟體均出臺增強制造業競爭力的產業政策。

1.3 特點三:全球商品貿易低迷,地緣政治風險影響貿易流向

因高利率及高通脹下全球商品需求低迷、發達經濟體的進口需求大幅放緩、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商品貿易進一步下降。WTO預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速由2022年3.0%下降至2023年0.8%,為21世紀以來除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外的最低值。貿易量降幅較大的產品包括鋼鐵、燃料煤炭、化學品、辦公及電子產品、紡織品,而汽車貿易量逆勢大幅增長。

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全球貿易模式顯現改變跡象。一是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貿易傾向于地緣政治意義上的友岸回歸,2個假設的地緣政治集團內部貿易較外部貿易多4%~6%[2]。二是多國出臺的關鍵零部件及供應鏈回歸本土化政策使中間品貿易額下滑。

1.4 特點四:美聯儲帶動主要經濟體利率位于歷史高位,金融系統承壓運行

2023年,主要經濟體利率水平維持為21世紀以來最高值。截至12月末,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達5.5%,歐洲基準利率達4.5%。全球金融壓力持續上升,但總體低于2020年新冠疫情剛暴發時期,風險暫時可控。2023年3月,美國硅谷銀行及歐洲瑞信銀行破產,引發市場對于銀行體系擔憂。但目前出現危機的銀行集中在小型銀行及地區性銀行,系統支柱型銀行流動性暫時充足。

高利率運行下,全球企業信貸明顯收縮,企業經營風險上升,但總體穩定。美國及歐元區企業貸款需求下降幅度相當于金融危機時水平。高利率下企業負債成本壓力有所增加,但集中于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經營風險整體可控,因目前多數企業利息支出仍為疫情間利率,以及買入大量金融資產,近2年大幅升值以對沖負債。

各國房地產抵押貸款利率均位于歷史高位,全球房地產名義價格穩定,但實際價格下跌;居民償債風險整體可控。2023年美國房價韌性較強,實際房價跌幅較上年同期下跌2.6%;而歐洲實際房價跌幅較大,德國實際跌幅為14%,法國跌幅為3%;加拿大跌幅為20%。居民欠債風險整體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3]。

2 展望世界經濟:預計2024年穩定慢速增長,內生動力逐步向常態化回歸

因主要經濟體利率依然保持在較高區間,全球通脹的影響仍在發酵,2024年全球經濟將處于“后疫情”時代恢復調整的末期,經濟穩定慢速增長,2025年恢復至正常水平。預計2024年全球GDP增速為2.4%,與2023年基本持平(見表1)。制造業產出逐步修復,服務業仍持續拉動經濟增長。但若通脹下降速度低于預期,主要經濟體軟著陸或將無法實現。

表1 2024年全球及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預測 %

主要經濟體中,美國因超額儲蓄逐步減少、消費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減弱,經濟增長減慢,但軟著陸概率較大,預計2024年GDP增速為1.5%;歐洲制造業將逐步適應能源轉換,加快上下游調整與協同,制造業產出將好于2023年,預計2024年GDP增速為1.2%。新興經濟體整體平穩增長;發展中及低收入經濟體中短期內難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1 判斷一:全球通脹進一步放緩,逐步回歸至正常區間

需求持續低速增長下,全球通脹將逐步回落,預計2024年下半年有望回歸至疫情前水平。預計2024年全球通貨膨脹增速為5.8%(見圖4)。地緣政治風險將持續擾動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影響全球通脹回落速率。預計2024年大宗商品整體價格較2023年繼續小幅回落5%。若巴以沖突等地緣政治風險升級,大宗商品價格存在進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主要經濟體通脹甚至有反復攀升的風險。

圖4 CPI年度走勢

2.2 判斷二:全球貿易穩步復蘇,地緣政治影響持續深化

因通脹及高利率下的商品需求低迷現象逐步好轉,全球商品貿易逐步修復。預計2024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為3.3%。

地緣政治因素將持續改變貿易流向和貿易模式。俄烏沖突、中美貿易沖突等持續發酵下,貿易保護措施較疫情前大幅增加;全球貿易將持續呈現集團化、碎片化特征,主要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將有所改變。如,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伙伴(見圖5)。

圖5 美國前五大進口國占比

2.3 判斷三:發達經濟體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較強,發展中及低收入經濟體“疤痕”效應明顯

經過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貨幣政策創歷史記錄緊縮,發達經濟體經濟韌性較強,逐步向常態化回歸,而多數發展中及低收入經濟體將在中期內無法恢復至疫情前水平。2024年,發達經濟體增長動力逐步恢復,且后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及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支持動力,“疤痕”效應較小。而發展中及低收入經濟體深陷政府債務等困擾,地緣政治碎片化也將大幅減慢新興市場的外資流入,技術革命與更新進一步落后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發達經濟體差距進一步擴大。

2.4 判斷四:貨幣政策利率由歷史高位有所下降但保持高位,財政政策寬松以刺激經濟增長

2024年,隨著全球通脹不斷下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將有所轉向,以降低經濟運行成本,緩解金融系統壓力。但因通貨膨脹具有易反復性、核心通脹下降速率不及預期等,利率整體保持在較高水平。

2024年,全球財政政策將繼續寬松促進企業發展和個人消費。一是近2年美國和歐洲頒布的關于扶持芯片和新能源發展的各項產業政策,巨額的財政補貼將逐步落地;二是經歷疫情后持續的高通脹,社會財富差距拉大,為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主要經濟體計劃通過個人稅減免、社會基本保障支出等形式來促進消費。但主要經濟體的財政赤字仍在不斷上升,已高于政府設置的警戒線。美國財政赤字問題將逐漸成為“黑洞”,兩黨關于財政問題較難達成一致,政府債務上限不斷被突破,已通過美債收益率明顯上升影響到市場利率,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3 回顧中國經濟:2023年經濟呈現曲折式前進態勢,內生動力仍需增強

2023年,我國開啟疫情后復蘇進程,外部環境變化和國內需求不足疊加,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態勢。面對房地產行業低迷、出口下行等不利影響,我國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隨著擴內需、減稅費、促民企、穩樓市等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經濟逐步回穩向好,2023年GDP同比增長5.2%。一至四季度GDP分別同比增長4.5%、6.3%、4.9%和5.2%(見圖6)。

圖6 中國經濟增速走勢

投資和凈出口對經濟貢獻率顯著下降,消費貢獻率恢復性回升。2023年,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8.9%、-11.4%和82.5%。與2022年相比,投資和凈出口貢獻率分別下降21.2和28.5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提高49.7個百分點(見圖7)。

圖7 中國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3.1 特點一:受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拖累,投資增速回落

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繼續發揮支撐作用,房地產投資持續萎縮,投資增長總體略顯乏力。2023年投資增長3.0%,增速低于2020—2022年4.3%的平均水平。分領域看,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增速保持韌性;房地產投資延續低迷態勢(見圖8)。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行業作出“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判斷,隨后房地產行業供需兩端均加快調整。但部分房企經營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大,居民購房觀望情緒較重,2023年房地產投資增速仍處低位。

圖8 中國投資增速

3.2 特點二:消費成為主要增長動力

隨著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線下場景修復、積壓需求釋放,消費總體恢復較好但仍顯動力不足。低基數下2023年增速為7.2%(2022年為-0.2%),增速高于2020—2022年2.8%的平均水平,并向疫情前水平回歸(見圖9)。其中,服務消費恢復好于商品消費,旅游、餐飲等接觸型消費增長強勁。

圖9 中國消費增速

3.3 特點三:在外需減弱、內需不足等影響下,外貿增速下滑并轉負

在全球經貿環境動蕩的大背景下,受外需減弱、內需不足、重點進口商品價格下行的壓制、高基數等影響,我國進、出口增速雙雙下滑(見圖10)。2023年出口、進口分別同比增長-4.6%、-5.5%。部分大國實施“去風險”政策,尋找進口替代,減少自華進口;主要非美發達國家疫情緩和后消費需求改善幅度偏弱,貨幣緊縮導致的消費抑制效應較為明顯;受到部分產業鏈外遷影響,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全面轉負。

圖10 中國出口及進口情況

3.4 特點四:工業結構持續優化,戰略新興產業增長態勢良好

在供需因素制約、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工業企業利潤下滑等多重影響下,工業生產承壓復蘇。2023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2020—2022年平均增速為5.3%)。隨著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品表現較好,帶動戰略新興產業等相關工業產品生產保持高速增長。從工業增加值來看,汽車業增長迅猛;化學制造業、石油加工業和油氣開采業增速已恢復并超過疫情前水平;化學纖維制造業和橡塑業增速低于疫情前水平,但較上年有一定增長;紡織業發展不容樂觀(見圖11)。

4 展望中國經濟:2024年政策利好持續釋放,經濟有望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

新冠疫情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平臺快速降至4%,2023年兩年平均增速為4.1%。2024年,我國將進入“后疫情”時代第二年,預計經濟仍面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房地產市場處于調整期、結構性就業壓力等問題,我國將繼續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增強財政支出力度[4],保持貨幣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經濟穩定增長創造良好環境。在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等政策發力下,預計我國經濟將延續穩步恢復態勢,2024年有望實現5.0%左右的增長[5]。

4.1 判斷一:制造業、基建投資穩步增長,房地產投資降幅收窄,推動投資溫和回升

政府或將通過提高赤字率、擴大專項債等多種方式提供資金,保證基建投資增長。財政部增發1萬億國債,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其中5 000億元在2023年使用,結轉5 000億元在2024年使用。預計2024年財政赤字率有望繼續突破3%,拉動基建投資進一步增長,助推經濟增長向潛在增速水平回歸。此外,從國債發行到使用存在時滯,政策效果更多在2024年顯現出來。

中央提出地產投資的新方向,有望部分對沖新建住宅的萎縮,逐步擺脫經濟對房地產的高度依賴。一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二是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通過政府出資來撬動社會杠桿,進一步擴大投資;三是“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6];四是盤活改造各類閑置房產。

4.2 判斷二:就業和收入改善有利于增強消費預期,消費有望繼續復蘇

持續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是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居民消費意愿、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政府未來將進一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另一方面,走出疫情后,整體就業水平開始改善,2024年將進一步向疫情前回歸,帶動居民收入增長。疫情期間居民避險需求增加,超額儲蓄情況普遍,有望持續釋放。

4.3 判斷三:內外因素交織下,出口大概率小幅增長

外貿出口依然承壓。不利因素:世界經濟復蘇放緩,疊加地緣局勢動蕩、國際競爭趨勢復雜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外貿訂單情況不佳,出口增長面臨較大制約,電子、輕紡等產品出口壓力較大。

有利因素:從貿易伙伴看,雖然中國對美國、歐盟、東盟出口轉負,但對俄羅斯出口大幅增長(2023年同比增長46.9%);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及“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往深化等支撐出口保持韌性。此外,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2023年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成為新亮點。中國在新興出口國家和新興出口產品方面已實現突破,2024年有望再接再厲。

4.4 判斷四:在企業利潤改善及新動能發力等因素帶動下,工業生產有望持續修復

工業品價格有望開啟新一輪周期,利好企業利潤。工業正在度過本輪周期的底部,預計2024年開始企穩回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工業發展,占比已超過13%。

制造企業改造升級需求不斷釋放,智能化轉型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未來將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加快發展5G、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等新興產業,進一步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光伏、通信設備等領域發展動能。

2024年,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美歐等發達國家或將停止加息,但貨幣政策延遲累積效應仍顯現,預計全球經濟增速與2023年基本持平。我國發展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宏觀政策將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預計經濟將繼續向潛在水平回歸。

猜你喜歡
經濟體制造業疫情
中國石材業的多個第一正在被其它新興經濟體國家所替代
戰疫情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抗疫情 顯擔當
疫情中的我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策應對空間有多大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