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課程中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024-02-29 04:33馬志穎路瑩靜
教育導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勞動特色資源

馬志穎 路瑩靜

2020年發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且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標準》的頒布,為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方向與目標,但由于勞動教育主要以實踐為主,且全國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因而不統一使用一種教材,這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根據當地實際生活情況對勞動課程教材進行編寫。在勞動課程的設計和編寫中融入地方特色資源,是對地方文化與獨特資源的利用與發展,對促進勞動課程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價值

地方特色資源作為地方資源的一種,更強調地方的獨特性與價值,其包含區域特色、文化特色、歷史特色等資源。在勞動課程中開發、利用地方特色資源進行實踐,不僅有利于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豐富、勞動實踐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弘揚地方文化、促進勞動課程一體化的建設與發展。

(一)弘揚地方文化,豐富課程內容

文化育人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勞動教育素質培養的應有之義。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地方特色資源中蘊含的獨特地方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中融入地方特色資源,是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地方化、區域化的演變。利用地方特色資源弘揚地方文化,是新時代賦予勞動教育的職能與使命。2022年《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的頒布為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的實施指明了方向,但并未明確規定勞動課程教材內容。這就要求各地自行對勞動課程的內容進行選擇、設計,在設計勞動課程時就地取材,根據學生需要將地方特色資源融入課堂,這既能豐富當地學生勞動課程的內容,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更好地實施勞動教育。

(二)增加勞動實踐活動的多樣性

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中,提出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有目的地在課程內容中設置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規定了勞動課程的基本目標與內容。但勞動作為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其實踐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各地在對勞動課程教材進行編制時,需從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挑選適合學生參與勞動的活動。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與融入,不僅為勞動課程實踐活動添磚加瓦,也為各地編制勞動課程教材減輕了負擔。地方特色資源帶有濃厚的地方氣息,地方教材編制者對其了解程度較深,更容易從中挑選出適合當地學生進行的活動。在地方特色資源中選取合適的項目進行開發,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日常生活常遇到的特色文化和資源,給學生帶來更為親切的體驗和感受。這樣開發的勞動教育,就不僅局限于一般性的勞動活動項目,而是更具有獨特性與多樣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勞動興趣。

(三)促進勞動課程一體化建設

我國對勞動教育的研究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未曾間斷,自《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發布以來,諸多學者開始關注勞動教育課程一體化的建設。勞動是世界的根本,它創造了人、解放了人、發展了人。勞動是貫穿人一生的生命活動,而人的勞動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各個階段持之以恒、不斷加強。地方特色資源在勞動課程的建設和實施中扮演了連續性的角色,可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從地方特色資源的不同角度進行勞動設計。如《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緊密結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首都特點的勞動教育模式〔1〕。根據學生的特性將地方特色資源設計成一個持續性的勞動課程,根據不同學段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任務與操作,從勞動理念、勞動技術、勞動精神等方面逐步加深學生對地方特色資源的印象與了解,能有力促進勞動課程一體化的建設。

二、地方特色資源的選擇標準

勞動課程是指以勞動核心素養為導向,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內容結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練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的課程。勞動課程與生活結合密切,因而在課程教學中可以融入生活知識與地方特色資源,但在融入地方特色資源時應從勞動素養出發,選擇與學生更為契合的課程資源。

(一)以勞動素養為核心

課程內容的選擇,實質就是“教育內容的文化選擇”,是按照課程目標從人類積累的文化知識中選擇出來,并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律編排而來的知識體系,教科書是其主要表現形式〔2〕?!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勞動課程是圍繞著勞動素養來展現課程性質、映射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的,那么在對勞動課程內容進行選擇時也應以勞動素養為核心。地方特色資源作為勞動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在進行選擇時,要從勞動素養出發,充分研究其中蘊含的精神、能力與所能培養學生的品質,更好地促進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勞動素養的形成,以達成勞動課程的教育目的。因而地方特色資源選擇的首要標準就是要以勞動素養為核心。

(二)指向“可能生活世界”

“可能生活世界”是依據生活世界理論提出的概念。生活世界是指具體的人的現實世界,即與人有關的一切活動的總和;而“可能的生活世界”是指如果某種生活是人類的行為能力能夠實現的,那么這就是一種可能生活。顯然,實現更多的可能生活意味著人類會擁有更加豐富的生活。幸福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盡可能實現各種有積極意義的可能生活,否則生活就是有缺陷的??赡苌罴热徊皇墙o定的生活,就需要創造性。勞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最集中表現,勞動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接受未來可能的生活。因而勞動課程內容應當包含使學生能夠面對未來生活的部分,推動學生發展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對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進行選擇時,應當考慮資源內容是否能夠使學生適應“可能生活世界”,只有指向“可能生活世界”,才能滿足學生未來發展與生活的需要,促進學生發展滿足未來生活需要的勞動能力。

(三)與教育對象契合

地方特色資源能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臨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圍與近距離親和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強烈親切感與認同感,增加學生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改變勞動課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課程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每個處于教育過程中的人。這意味著教育者必須重視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動性、自主性、能動性,要能看到不同個體的個性差異,尊重并促進受教育者主動、能動、自主的發展。勞動課程的目標是圍繞勞動素養,使學生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因而在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需求、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地方特色資源在選擇與開發時,應選擇既能與該學段教育對象相契合,又能體現勞動課程對應的課程目標的資源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課程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體會到當地的特色文化。

三、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內容

地方特色資源包含地方文化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地方區域資源等,在對地方特色資源進行選擇與開發時,應充分考慮到勞動課程的性質與目標,分別從地方文化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地方區域資源中選擇合適的資源進行勞動課程開發。

(一)地方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一般是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類精神活動痕跡,具有人文價值和傳統價值的資源??傮w而言,文化資源可以分為三類,即物質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地域文化、鄉土風情、文學歷史、民族音樂、宗教文化、自然風光等不同類別。文化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既有物質形式,也有非物質形式。文化的本質是觀念形態,屬于精神領域,但文化的作用并不限于觀念形態、精神領域,人們的經濟活動、制度設計、行為方式、日常生活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體現著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勞動是具有創造性的過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地方文化融入勞動課程中,是對文化的再次開發利用,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地方文化資源所承載的內容極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引領價值,是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勞動課程,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更利于促進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中與勞動課程性質相符合的內容都可作為勞動課程開發的地方資源,進而促進地方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在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內容進行選擇時,應當注意其目標指向性、豐富多樣性、價值潛在性、差異性、動態生成性與實踐體驗性〔3〕,具有這些特性的資源在開發與利用時更容易達到教學目標。

(二)地方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包含范圍較廣,是指自然界中人類可以直接獲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自然資源可分為三類,一是不可更新資源,如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二是可更新資源,指生物、水、土地資源等,能在較短時間內再生產出來或循環再現;三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如風力、太陽能等,被利用后不會導致貯存量減少。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練意志的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而地方自然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開發利用來促進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對于地方獨有的不可更新資源,可以在教學中通過知識講解與現場觀測,使得學生對于自然資源的形成與開發有深入的了解;對于地方獨有的可更新資源,可以在勞動課程中加入當地特色動植物的種植與養殖實踐活動,同時令當地特色動植物的種植與養殖知識得以傳播;對于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不同地域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勞動活動的開發,沿海城市可以利用海洋資源進行勞動課程的開發、高海拔地區可以將太陽能的利用融入勞動課程等。地方自然資源由于形成和發展與當地有極大關聯,對于勞動課程的地方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三)地方區域資源

地方區域資源是指賦存于區域上,在區域生產過程中,有利于經濟物品的生產或提高其使用價值或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的所有的初始投入。傳統的區域資源是指有形得到的物質資源,如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等;現代的區域資源還包括無形的信息資源。區域資源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資源,其包含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信息資源等都是勞動課程開發的有利資源。勞動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勞動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倡導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地方區域資源中與勞動課程性質相關聯的資源開發既可以豐富勞動課程的實踐方式,又可以促進學生與當地社會實際的聯系。從勞動課程的性質與目標視之,地方區域資源在勞動課程中的開發和利用凸顯出其獨特的意義。例如,不同地域的土地資源的識別與認識融入勞動課程中,可以使學生對當地土地特色有所了解;勞動力資源的融入,可以促進學生對當地勞動與勞動分配的了解;對于地區獨有的信息資源,將其融入勞動課程的理論講解中,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模式

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概念,要求制定和分析學生學習成果。這是根據學生學習成果的明確構成設計和評價教授的教育模型〔4〕?;诔晒慕逃J襟w現在四個主要階段:學習的定義、實現、評估和使用〔5〕,成果導向教育概念的核心是通過學習成果設計,整體過渡到學習活動?;诔晒麑蚪逃拍?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由開發價值的論證、開發主體的確定、開發內容的選擇、評價體系的建立四個環節構成,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持續的改進(見圖1)。下面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介紹在對寧夏區內的特色資源進行選擇與開發時,開發價值的論證、開發主體的確定、開發內容的選擇、評價體系的建立四個環節的開發過程。

圖1 地方特色資源開發模式

(一)地方特色資源開發價值論證:與教育對象相契合

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的價值論證,就是要思考特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否與教育對象相契合,回答“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這一問題。勞動課程作為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的載體,應當考慮其課程資源開發與學生的契合度,學生是否需要這樣的課程,學生能否學會這樣的課程,學會這樣的課程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否有幫助。因此,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應進行學生的課程需求論證,其中應包含對學生群體分析、學生家庭群體分析與社會人才需求分析。學生群體分析觀測點包括學生學情分析、學生性格與體質分析,主要是分析勞動課程與學生群體能否適應與契合;學生家庭群體分析觀測點包括家庭收入水平分析、家庭教育觀念分析與留守兒童比例分析,主要探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否形成合力;社會人才需求分析觀測點包括教育方針解讀等,其主要探討勞動課程是否符合未來職業發展方向〔6〕。

在對資源進行開發前,應充分了解寧夏區內各項資源的分布、由來及可開發利用的方向,從寧夏區內的特色資源中選擇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內容。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群體、家庭群體、社會人才需要等方面分析適合該學段學生的課程資源。以寧夏枸杞種植為例,應當思考學生學習枸杞種植的意義是什么,學生是否能學會枸杞的種植,學生在課后能否自主進行嘗試,通過枸杞種植的學習學生能學會什么知識、養成什么能力等。對地方資源的開發價值進行論證后,即可確定該資源開發利用的主體,并對具體內容進行選擇實施。

(二)地方特色資源開發主體確定:家校社一體協同合作

隨著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推進,教師參與課程研發已成常態,“人人參與課程研發”成為很多學校的目標追求或有效經驗。當全員都可以成為課程研發主體時,自然會推動校本課程建設的蓬勃開展。勞動課程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性、獨特性的學科,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也不是某個單一的主體,而是家庭、學校、社會作為共同開發的主體,通過協同合作,增強勞動教育合力,強化家庭基礎作用、學校主導作用和社會支持作用,形成“三位一體”推進勞動教育局面。

在家校社協同合作的過程中,社會提供可供選擇的地方資源,同時對課程的實施進行監督與評估;學校對資源進行選擇與開發,同時對課程進行編制與實施;家庭對學生的勞動觀念樹立、勞動實踐開展給予支持與配合。如在寧夏美食烹飪的學習中,學校負責教授美食的烹飪知識、技巧,對過程進行演示與實踐;家庭應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學生能在課下進行練習鞏固,讓學生體會到家庭美食烹飪的魅力、提升家庭責任感;社會可以舉辦美食節或美食論壇,給學會烹飪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場所,既可以展示自己又可以與不同學校的師生進行交流。在學習地方特色動植物的養殖與種植時,學校對知識內容進行講解與演示,并讓學生自己參與實踐;家庭應提供相應的條件,讓學生可以在課后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變化,更加深刻地了解相關知識與技能;社會與相應公益場所可以進行動植物種植、養殖知識的展覽與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合作,達到勞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的目標。

(三)地方特色資源開發內容選擇:與課程理念相符合

一般來說,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都有明確的課程標準和課程目標,有較為成熟的課程架構,對“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確的要求〔7〕。但勞動課程因其特殊性,并無成熟的課程架構,也沒有規定性的教材,這意味著教師及學校有極大的自主性,可以選擇勞動課程的內容。在對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內容進行選擇時,學校與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勞動課程的性質與理念,開發與利用的資源須與勞動課程理念相符,能夠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及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悟勞動的意義。

作為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寧夏具有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與地方自然資源。而對這些地方資源進行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的性質與目標,選擇符合課程理念的資源進行開發。如在學習日常生活勞動相關內容時,可以將寧夏獨有的特色美食烹飪(如大武口涼皮、燴羊雜碎等)融入課堂,根據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選擇合適的步驟與知識進行講授與演示,以培養學生的家庭美食烹飪技能;在學習生產勞動相關內容時,可以將寧夏特色的動植物的養殖、種植、制作(如甘草、枸杞的種植、巖羊的養殖、葡萄酒的制作等)融入勞動課程,在了解家鄉特色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習服務性勞動時,可以安排寧夏特色風景區(如西夏陵、水洞溝、寧夏博物館等)的講解與志愿活動,使得學生在形成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了解到家鄉的歷史文化;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融入現代化勞動成果,如寧夏獨特地理環境下太陽能的利用、枸杞的開發與利用的新技術、賀蘭石及灘羊二毛皮的開發利用等,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對勞動過程及成果的改善與發展。

(四)地方特色資源開發評價體系:形成資源開發閉環

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質量關鍵在于是否形成一套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和質量評估機制。就質量監控體系而言,應考慮有沒有嚴格遵循課程標準進行開發,或者在開發前有沒有預先確定勞動課程的課程標準,在研發時有沒有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每個環節有沒有經過審查和評議。就質量評估機制而言,應當貫穿課程開發的整個周期。地方特色資源開發評價體系既包括勞動課程學習者的學業評價體系,也包括地方特色資源開發本身的評價體系。建立基于學習者評價的課程評估體系標志著地方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閉環的形成。

評價體系的建立關系著資源開發的質量,應當貫穿整個課程開發的始終。以寧夏美食手抓羊肉的烹飪教學為例,在開發前應確定需要達到的標準,需要教師制定出學習手抓羊肉標準,在正式授課前有詳細的計劃與步驟,確保其規范性及學生操作安全性;在教學過程中,對操作過程進行詳盡介紹,關注到學生操作的每個步驟,對學生與教師美食制作過程中的環節進行過程性評價;在制作完成后,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評價,并對整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不當之處進行反思總結,反饋到課程資源的價值論證環節,使得課程資源開發形成一個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閉環。再以寧夏賀蘭石的開發利用為例,在對資源進行開發之前,應充分評估該資源是否適合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對賀蘭石課程資源開發實施的所有流程進行監管與監督,在課程實施時,對安全性、操作的規范性進行審查,規范學生的操作。對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不安全行為及可能性進行探究與評議,及時反饋與完善。

總之,對于勞動課程中地方特色資源的選擇與開發,應從多個角度多方面考慮。通過價值論證、主體確定、內容選擇與評價體系的建立,形成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的閉環,在實施過程中對其效果與學生的反應進行觀察,及時反饋,進而對整個開發過程進行持續的改進,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與社會實際相聯系、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目的。

猜你喜歡
勞動特色資源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特色種植促增收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中醫的特色
資源回收
熱愛勞動
完美的特色黨建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