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技能提升研究

2024-03-02 16:16趙洪山鄭永進
教育與職業(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工智能

趙洪山 鄭永進

[摘要]人工智能是新型通用目的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職業分布、工作任務和就業技能構成。高職教育直面工作崗位,培養的人才大多數從事基礎性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較大。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對人才的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國家重視相關就業技能的提升。但是,當前高職教育存在對相關技能的認識不足、教師掌握的技能不高以及有效提升技能的平臺缺乏等問題。對此,高職院校應順應人工智能發展態勢,重視培養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能,尤其是注重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的提升,從而保障學生就業,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

[關鍵詞]人工智能;高職教育;認知技能;非認知技能

[作者簡介]趙洪山(1969- ),男,河南鄲城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鄭永進(1979- ),男,安徽含山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人工智能是國際競爭的新焦點。ChatGPT的不斷升級,引發人們對就業技能如何適應人工智能的關注。國務院2017年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結構、就業方式轉變以及新型職業和工作崗位的技能需求,支持職業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大幅提升就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滿足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高技能高質量就業崗位需要。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大多數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較大。但是,目前關于人工智能與高職教育的研究側重于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高職教育,對高職教育如何提供適應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就業技能進而保障學生就業的研究尚且不多。這迫切要求高職院校順應人工智能的發展態勢,分析提升學生技能進而保障就業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路徑,從而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學生就業技能的可行性

學界對人工智能的內涵有不同的闡述,《牛津英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能夠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任務的計算機系統”[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將其定義為“能夠自主地感知環境,通過自動分析抽象模型,進而推理制定結果選項的機器系統”[2]。本文采用OECD的定義。當前,人工智能呈指數級發展,是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被稱為“下一個大事件”[3]。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滲透性、廣泛的替代性、高效的協同性和快速的創造性,產生顯著影響的進程更快。尼古拉斯(Nicholas Crafts)指出,人工智能對宏觀經濟的重大影響還在未來……但與蒸汽和電力產生顯著影響所需的時間相比,可能更快[4]。

1.國家重視適應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能提升。多數國家已經認識到人工智能是國際競爭的新焦點,發布了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基本技能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開發了“人工智能要素”項目,即通過提供免費的在線課程,加深非專業人員對人工智能的了解,提高社會對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和個人學習人工智能的動力。人工智能發展所需要的特定技能和橫向技能也受到重視。我國提出,要建立適應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的終身學習和就業培訓體系,支持職業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滿足人工智能發展對高技能高質量就業崗位的需要。

2.新型技術促進適應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能提升。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快速發展。將這些新型技術作為教育手段,可以增強學生的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有助于合理確定高職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教育教學提供先進的技術工具,增加實踐導向的訓練,提升教學成效;有助于了解企業或社會的技能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的技能需求;有助于根據個體需求定制學習內容,使訓練內容與學生個體的動態發展相適應,促進人才的個性化培養;有助于識別可行的工作轉換以及完成這些轉換所需的技能,提高技能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度,培養工作轉換所需的技能。

3.提升技能是加強學生就業保障的核心。高職院校保障學生就業的核心是就業技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OECD認為,技能包括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以及從事特定工作的技術技能。[5]認知技能主要指個體掌握知識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經驗中學習、進行推理、理解復雜思想和克服障礙的能力。非認知技能主要指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6]。以人際溝通、團隊合作、情緒管理、自我學習和問題解決為特質的非認知技能,具有跨領域特質。技術技能是用于完成特定任務的認知和非認知技能的組合,具有多維特質,本文提出的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能主要基于此。就業技能是為“就業準備的技能”,幫助勞動者更好地就業。2010年以后,許多國家對就業技能日益關注,并且側重于不同背景下的就業技能,研究者多從計算和讀寫、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溝通、團隊合作、適應性、人際交往、管理、領導、IT技能應用、系統思維和職業道德等角度來度量基本就業技能。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指導、為學生提供就業保障服務時,應重視技能對學生能力的影響,將提升技能作為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保障學生就業的重要內容。

二、人工智能對高職院校學生技能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就業技能需求產生重要影響。這主要因為人工智能改變了職業分布、工作任務和技能構成,新興工作需要新的技能組合。當前對開發、維護和普及人工智能所需的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一是開發和維護人工智能需要高水平的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這部分工作通常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有的工作還是新創造的,不僅需要專業技能,如計算機編程技能和數據庫管理技能,還需要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能力等,這些技能與人工智能形成互補。二是普及人工智能需要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的結合。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就業者掌握寬泛的技能進而有效地展開與人工智能的互動,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工智能的普及與更高、更寬泛的技能需求有關,原因在于:一是簡單任務的自動化往往會讓就業者分擔更多的復雜任務,這需要更高水平的分析技能,如掌握專業知識、能夠理解和應用新想法;二是任務自動化通常會導致就業者承擔更多需要運用軟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來完成的任務。人工智能對就業者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迫使高職院校重視相關技能的培養,尤其重視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的結合,增強學生適應人工智能崗位需要的就業技能。

三、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許多國家已經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并將勞動者擁有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能作為應對失業的主要方式。我國也重視勞動者技能的提升,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要陣地的高職院校更不例外。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對人工智能背景下學生就業技能的提升力度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高職院校對學生就業技能提升的認識不夠。部分高職院校對人工智能的本質特征和重要性缺乏充分認識,對人工智能的思考主要體現在如何讓人工智能賦能高職教育,局限于如何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對于人工智能發展對人才技能提出的新要求則缺乏充分認識,對如何培養學生擁有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認知和非認知技能這一問題更沒有深入思考。2017年,國務院提出要廣泛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動,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2023年,浙江省提出將人工智能列為中小學基礎性課程和必修課程。雖然許多地區已經開始重視人工智能對就業技能的影響,但多數高職院校仍未將人工智能列入通識課程。

2.高職院校缺乏擁有相關技能的專業教師。教師具備適應人工智能發展要求的技能,是學生掌握相應技能的前提。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主要由任職時間較長的教師、普通高校畢業生和從企業引進的技能人才組成。任職時間較長的教師具有較強的職業實踐和教學能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工智能的敏感性不強、接受度不高;剛從普通高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比較敏感并樂于接受,但職業崗位實踐經驗欠缺、技能不足;從企業引進的教師雖然具有較強的人工智能實踐能力,但專業教學知識不足。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注重“雙師型”隊伍建設,但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的職業技能與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需求難以有效銜接。如何讓教師緊跟人工智能的發展步伐,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運用所需要的認知技能和非認識技能,并讓學生盡快掌握這些技能,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

3.高職院校缺乏有效提升適應人工智能發展技能的平臺。我國高職院校已經構建了較多的“以產興教”“以教強產”融合平臺,有力推動了教育、科技與人才培養的協同。但由于人工智能發展速度較快,校企雙方都缺乏掌握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層次人才,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的團隊建設不理想,共建的研究院、產學研基地和工作站等成效并不明顯,導致專業結構布局、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內容明顯滯后于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發展,培養的人才難以匹配相關產業的需求。此外,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和產業實訓基地在提升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能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提升學生就業技能的路徑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得掌握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變得越來越重要。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擁有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能是新經濟條件下保障就業的重要基礎,引導相關主體重視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技能提升[7]。

1.提升學生認知技能的主要路徑。認知技能是個體成功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它是一種通過感知接收信息并將其轉化為知識的能力,與智商有一定的映射關系。Hanushek認為,學生認知技能的差異主要取決于教育措施、小班化教學和教師教學方法使用的自主權,合理的教育措施和教學方法及小班化教學與學生學業成績正相關。[8]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诖?,提升學生認知技能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創設條件,促使教師深刻感知人工智能的進展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應建立專業培訓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對教師進行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的培訓。在充分調研的情況下,針對教師掌握人工智能相關技能的現狀,制訂針對性的提升方案,通過提供進修、訪學、專業培訓和學術研討等便利條件,激勵他們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內涵及其運作原理。實施為教師降低校內教學工作量、提供職稱晉升便利等措施,激勵教師主動融入企業實踐,感知人工智能的發展變化,了解人工智能在企業的應用進展。吸引一批人工智能行業的精英和技術骨干加入高職院校,從而帶動專業教師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二是改革課程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應在社會各方支持下,組建由熟悉人工智能發展的企業技能大師、優秀教師和行業權威人士構成的專家團隊,研究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就業技能變化,確定適應人工智能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進而根據核心技能設置普適性的人工智能課程,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發展的整體狀況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應根據崗位職業能力向大類適配、適度跨界方向發展的趨勢,建立緊密對接人工智能產業鏈、創新鏈的跨學科專業體系,促進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促使教學內容由“源于企業”向“源于技術”轉變,及時將與人工智能互補的技能轉化為課程內容,建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驅動課程改革的機制。針對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還應引導他們深入學習決策樹、神經網絡和隨機森林模型,掌握人工智能軟件,能夠進行數據可視化、云計算分析。

三是借助小班化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技能。教育過程的基本邏輯是基于個體的心智發展及社會文化的發展邏輯。[9]小班化教學采用小組討論學習和針對學生特點的個性化教學方式,力求每一個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與教師互動并融入教學環境,從而促進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契合人工智能對技能的要求。針對部分學科專業如商科專業學生較多的情況,可適當增加經費支出,規定具備較強專業技能的教師數量,合理控制班級規模,為提升學生的認知技能創造條件。

四是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人工智能發展催生了在線課程平臺、在線作業測試、視頻互動、交互式教具等數字化教學手段。這些手段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學生直觀感受所學的知識,激發他們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應鼓勵教師及時總結數字化教學的得失,形成教學類項目成果并加以推廣,從而有效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技能。

2.提升學生非認知技能的路徑。與認知技能相比,非認知技能對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影響更大[10]。21世紀,價值觀、好奇心、想象力、審美力、團隊合作、創造力、適應性和情緒管理等無法替代的技能變得越來越重要[11]。學校應幫助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獲得長遠發展,注重非認知技能的培養。具體路徑如下:

一是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設置以學生為中心的真實情景,盡可能讓他們主動進行研究和實際操作,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強化批判性思維和職業素養。鼓勵教師盡可能地結合人工智能的開發、維護和應用情況,將學習任務項目化,引導學生基于真實場景參與活動,自主開展或通過團隊合作來發現問題、尋求解決路徑和分享啟示??蓜撟鳌拔⑿驼鎸嵡榫皠 ?,讓學生根據真實情景進行溝通和開展團隊合作,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共情能力。

二是強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應主動作為,助力地方政府發展人工智能相關產業,主動對接人工智能行業的龍頭企業,借力多方資源,形成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合力推動的有效平臺。應借助政府力量,協調相關主體,構建合理的激勵機制,使各相關利益主體尤其是企業能獲得合理的利益,合力培養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能人才。應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踐或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到學校授課,引導合作企業重視學生非認知技能的培養。雙方通過確立和實施合理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好奇心和創新力等非認知技能。

三是構建并實施契合高職學生發展的社會情感學習項目。以情感智力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的社會情感學習項目,可以使學生表現出積極的情緒、態度和社會行為,已經在世界廣泛應用[12]。國外研究也表明,社會情感學習項目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非認知技能。應根據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特征,結合人工智能開發、維護和應用的真實工作情景和任務要求,融入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創新思維、問題解決和多任務處理等非認知技能??梢圆捎每鐚W科課程和多樣化教學形式,培養學生適應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非認知技能,如在心理健康類課程項目中融入情緒管理、團隊合作和挫折教育,在體育活動項目中融入耐力、堅韌性和主動競爭意識,在社會實踐活動項目中融入積極向上、樂于擔責、勇于奉獻的價值觀。有條件的學??山柚鎸嵡榫罢归_教學,強化非認知技能培養,積極融入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型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Ajay Agrawal, Joshua Gans,Avi Goldfarb. The Econom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9:3.

[2]OECD.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19:The Future of Work [EB/OL].(2019-04-25)[2022-07-20].https://www.oecd-ilibrary.org/employment/oecd-employment-outlook-2019_9ee001

55-en.

[3]Manuel Trajtenber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the Next GPT:A Political-Economy Perspectiv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9:175-186.

[4]Nicholas Craft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 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21,37(3):521-536.

[5]OECD.Getting Skills Right[EB/OL].(2017-07-10)[2023-01-03].https://www.oecd-ilibrary.org/employment/getting-skills-right-skills-for-jobs-indicators_9789264277878-en.

[6]Glewwe,Paul,Qiuqiong Huang,Albert Park.Cognitive Skills,Non-cognitive Skills,and School-to-work Transition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17,13(4):141-164.

[7]徐曄,黃堯.人工智能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關系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4):67-72.

[8]Eric A. Hanushek.Quality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nticipating and Preparing for Emerging Skills and Jobs,2020(55):25-32.

[9]吳剛,袁蕾.教育的邏輯及人工智能的教育誘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3(21):2-26.

[10]Heckman,James,Jora Stixrud,Sergio Urzua.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and 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6,24(3):411-482.

[11]徐國慶,蔡金芳,姜蓓佳,等.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未來職業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7):64-77.

[12]Mahoney J L, Roger P W, Mark T G, et al. Syst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moting Educational Success for All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 Student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21(7): 1128-1142.

(欄目編輯:劉杰 袁慧)

猜你喜歡
高職教育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
微商思維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