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之含義 時代的新篇

2024-03-04 13:08王顏欣王鈺琳黃昭華郭雅頌
大學生 2024年2期
關鍵詞:北京大學

王顏欣 王鈺琳 黃昭華 郭雅頌

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參加師生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p>

習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曾6次到北京大學考察,7次給北大師生校友回信或致賀信,多次發表重要講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深切期望,正奮力走在前行路上的北京大學,用自身內涵式、全方位的發展,奮力譜寫時代新篇。

學科建一流

在北大,有兩門特殊的課,師資分別匯集了北大各個院系專業的頂尖學者或學科領頭人——“博雅理學講堂”“博雅人文講堂”。多位一流學者共同面向本科新生,深入淺出地引領其領略學科的魅力。2020年,北京大學正式開啟10個A+學科“強基計劃”,兩門課程正是為其創新設計,院士、講席教授等擔任“強基計劃”班主任和導師,加入強基計劃的每名學生還會有屬于自己的專業導師和多名跨學科導師。

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北大41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這是北大特有的寬厚基礎。近年來,北大進一步堅持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學科。支持“冷門絕學”,梵語及東方學研究在北大源源不斷,闡釋著綿延于絲綢之路上的古代文明;數學“黃金一代”不斷在國際上令世人矚目;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揚帆起航;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2018年,北大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并設“大釗班”本科班,以將理論基底夯實、拓寬。

目光投向未來,北京大學學科布局藍圖清晰可辨:基礎與前沿,雙輪驅動。

“新工科”成為北京大學重點布局的戰略方向。2021年10月,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舉行,前沿領域各方學者與會,產學研多方專家匯聚。一種共識廣泛地形成,突出時代之“新”、聚焦新工科生態文化、著眼未來產業人才需要。能源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計算機學院、智能學院、電子學院等教學科研單位相繼成立。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北大主導建設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北京激光加速創新中心相繼落地。

協同、碰撞、交融,北大推動一系列新學科建設?!皵底秩宋摹毖芯客黄圃械膶W術藩籬與組織邊界,“讓科學和藝術在山頂上會合”,方法為徑、激活視角;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牽頭促進人文學科的交叉融合,“涵育學術,激活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2022年4月,北京大學國家安全學系成立。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等新型跨學科研究中心瞄準重大前沿問題,寬松的科研氛圍賦予人才與知識充分融合的交流空間。強勁的北大醫學力量更是與新工科聯手,納米材料輔助心血管疾病治療、微型雙光子成像顯著促進了解大腦結構、口腔生物材料升級發展

科研攻壁壘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主動發掘原始創新、主動攻破關鍵壁壘、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一步一個腳印,北大的前行奮進之路,扎實又充實。

潛心研究近20年,北京大學彭練矛團隊完全自主地發展了一整套碳管CMOS集成電路和光電器件的無摻雜制備新技術,逼近理論極限,先后實現世界上首個5納米柵長的高性能碳管晶體管和首個千兆赫茲碳納米管集成電路。團隊的下一個目標著眼于對接產業化,完成90納米碳基CMOS先導工藝開發。

顏學慶團隊建成世界上首臺1%能散激光質子加速器輻照裝置,首次實現了從激光加速到激光加速器的跨越;高文團隊8K超高清視頻多態基元編解碼關鍵技術落地應用,為國家視頻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拉動產業規模近千億元

精準醫療時代,高精尖技術服務人類健康。喬杰、謝曉亮、湯富酬團隊系統研究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新方法MARSALA,全面提高診斷的覆蓋面和精準性,預防單基因遺傳病,避免患兒出生;重癥血液病令無數家庭困擾,讓造血干細胞移植“培土生金”,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團隊創建全球首個非體外去T單倍型移植體系,突破供者來源匱乏的世界難題,被國際稱為“北京方案”;2021年6月,北京大學成立“國家原子能機構(放射性藥物研發與臨床應用)研發中心”,未來,分子影像與醫學診療探針將為國民健康提供一束“生命雷達”。

科技惠民,藥學院屠鵬飛、姜勇教授團隊讓“肉蓯蓉”品種中生出一方百姓的希望,帶動15萬余人脫貧致富,化瀕危藥材資源為可持續產業;魯鳳民團隊實現了乙肝、結核病防診治技術多項突破。

在125年的深厚底蘊上,北大力求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星堆再醒驚天下,周原遺址以信史的身份追蹤三代文明。近年來,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聚焦探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2020年,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共同搭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探求語音樂律背后的文化認同,科技與文化相遇融合。2021年,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入選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收書500余種,約2.3億字的《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共計282冊,已于2023年5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全部出版,意味著由北大牽頭的《儒藏》工程這一重大學術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北大智庫也正在不斷為國家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林毅夫植根于中國改革開放實際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旗艦型智庫支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繼承和發揚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傳統,深入民族邊疆地區調研,從學術視角樹立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面向全球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大國擔當,北大正在成為一扇窗口。牽頭成立中俄數學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合作機構,加入“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連續主辦的“北京論壇”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主題下尋求共識與合作,全球傳播頻頻打出亮眼牌

家國記于胸

“綠色、共享、開放、廉潔”,北京冬奧運會申辦成功時便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如何在籌辦過程中具體體現?

北京大學工學院內,一位學者面對著實驗裝置,正思考著一個落地的問題,如何選擇制冷劑能讓奧運場館制冰流程更環保、高效。2017年,張信榮教授受邀為冬奧會研制CO2跨臨界制冷系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應用在1800平方米的冰場,而國家速滑館預計建的是近7倍大、12000平方米的冰場。

“搞科研,就要走新路、走難路?!睆埿艠s沒有猶豫,設計、實驗、調整,團隊歷經數百個日夜循環。2022年冬奧會,中國平滑的?“冰絲帶”?令世界矚目,在百年冬奧歷史上首次實現了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成為“最快”的冰場。

未來,二氧化碳制冷技術將走向“共享”,走向各地的冰雪場、機械、化工、家庭應用集成示范效應將進一步擴大,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小河淌水傳佳訊,未名湖光寄衷情?!?020年5月,一封飽蘸著滇境氣息的信件飛向燕園。

信件上寫著,大理彌渡縣獲得云南省批復,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多年來,北大與彌渡結成幫扶對子,依照當地特色,精準發揮北大幫扶力量,出智力、育產業、興教育、計政策,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實踐中央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北大連年獲得最高等次“好”的評價。北大還牽頭建設高校教育幫扶聯盟,在彌渡探索出的“1+8+N”幫扶工作新模式,也將發揮更大的效能。

北大始終以開放的姿態,將自身融入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程中。

知識無界,融媒體賦能的時代,在抖音等短視頻直播平臺上,一觸即達北大的課堂?!氨本┐髮W”官方賬號提供了3000余門講座課程直播,400余萬位于全國各地的“旁聽生”,10億余次地知識傳遞。打開自身,讓知識流向社會,北大致力于真正的知識普惠。

北京歷史性地成為首座“雙奧之城”,北大亦提供了“冰新一代”的身影——科技、醫療、志愿服務三道保障線,630名志愿者、57名賽時實習生、15名開幕式演出人員,8家在京醫院的近1000名醫務工作者參與,3個集體榮獲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過程中,北大的身影從未缺席。風險未知的戰“疫”初期,454名北大醫護人員逆行援鄂一線;常態化防疫陣線上,圍繞公共衛生防控方案、病理機制和疫苗進行研究,堅守醫院崗位治病救人,支援社會防疫工作,北大人從未停歇腳步2022年疫情反復,教職工堅守一線,師生踴躍擔當成為核酸檢測志愿者,校園防控專家組提供科學精準方案,多個臨時黨支部戰斗堡壘成立。

當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在武漢抗疫前線提筆給總書記寫信時,一份交給黨和人民的答卷已了然于胸:不畏艱險、護佑健康。

逐夢接力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廣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紀念大會正在進行,600余名北大師生代表在現場參與,他們感懷著歷史,心中跳動著與民族國家同行的未來使命。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教授也身處其中,他說:“我為我們黨過去的一百年間在中國取得的偉大社會成就而感到歡欣鼓舞,同時也為自己作為一個普通黨員能夠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盡一點點力及的貢獻而倍感自豪和欣慰?!?/p>

一名黨員的“力所能及”,樸素話語的另一番形態便是扎扎實實在科研崗位上日夜探索:瞿禮嘉課題組2017年、2019年、2022年連續在植物生物學領域獲教科書級重大突破,發表于Science。同在紀念大會現場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鵬教授亦是如此,海外歸來、扎根燕園、沉潛科研,他稱之為“我們這一代的愛國表達”。

近5年來,700多名頂尖學者和優秀青年人才選擇加入北大,學科領軍人才引領方向、青年中堅拔節成長。集群聘任、資源共享、獨立PI制利于學術研究的人才機制落地保障。

“傳承”,這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院士講到教學科研時,最常提到的字眼,2018年,張遠航團隊入選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唐孝炎院士首倡的“為人、為事、為學”耳濡目染地成為團隊里教師們立身之根本。2018年,北京大學設立教學系列獎,獎勵在教學一線、在教學中潛心投入精心鉆研的教師,尊師重教的風氣更得推崇。

在這處園子里,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凹訌娀A、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為教育理念的元培學院也于2021年迎來了它的20周年。在元培學院學生學術委員會的實踐下,青年學生展現了他們能夠碰撞出多少種多元與新鮮。

“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也設于元培學院。面向人工智能這一前沿關鍵領域,北大和清華聯手打造“通班”培養模式?!巴ò嗟耐瑢W在這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環境中,經過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鏈條訓練,一定會成長為通識、通智、通用型人工智能通才,支撐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與科研戰略需求?!北贝笕斯ぶ悄苎芯吭簩W術委員會委員王亦洲教授充滿信心。

2017年開始的“圖靈人才培養計劃”已結出碩果,首屆圖靈班30位同學已經在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發表近30篇論文?!斑B接、自我認知、探索”,?2017級圖靈班的龔晨同學用三個詞總結自己在圖靈班學習的感受。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北大紅擦得愈發鮮亮。

2018年1月,首批十家之一——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成立;

2019年10月1日,“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再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引潮逐夢的接力棒在一代代北大人間承繼;

“五四精神”與青年文化在校園里生生不息,“紅樓精神”在宣傳闡讀中重溫、傳遞。

“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北本┐髮W學生這樣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

2021年,210支課程隊伍、3377名大一本科生將足跡印在祖國各地,他們在山川大地上,追問著時代之思,開展著形式與課題豐富的暑期實踐。青年的關鍵時期,《燕園情》里那一句“情系著城鎮鄉野”真正轉化為腳下的行動。

一學分的創新,為思政育人打開了新局面,率先建設成“田間地頭的北大思政實踐課”,三年中,覆蓋人數越來越廣,233個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對接建設完成,355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任課教師,28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參與帶隊。

“大思政”生態激活青年力量,“理論為本,內容為王,問題導向,形式創新”的理念融入方方面面,思政“金課”與課程思政同向發力。這里有大師先生帶來的問題視野,2000余人的思政大課堂上,經濟學家林毅夫、國際關系專家王緝思、故宮“看門人”單霽翔聯袂為學生打開看向時代社會之窗;這里也有學生對話思考的新媒體互動,“思政熱點面對面”課程期期由學生發問、中青年學者回應討論,短小精悍的短視頻形式,卻飽含著回答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懷。

將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綜合改革成效的根本標準,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讓人才在燕園土壤上成才成長、在祖國大地間書寫青春華章。

到太空“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生王亞平,成為進駐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性、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投身西北大地,“這是干實事的廣闊天地”,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生宗立冬奔赴寧夏黃河邊,更站到了揮鍬農建、環境整治的第一線。2019年,中宣部、人社部在全國評選十名“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他作為北京高校唯一畢業生代表入選。初心相傳,北大前往31個省區市的選調生已逾2000人;“扶上馬、送一程、關懷一輩子”,2021年,北京大學啟動了面向已走向崗位的選調生的終身學習“薪火計劃”。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北京大學以自身踐行,鮮活、具象地書寫了它的含義。以高深學問解答時代之問,以經世致用彰顯北大學府風范。扎根中國大地,全方位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北大已加快步伐。

責任編輯:周瑩瑩

猜你喜歡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2)舉行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1)舉行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給主人的一封信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簡介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西夏文課程開設始末
一道北京大學數學金秋營試題引發的思考
Le r?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La solitud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