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嶺煤礦10 號煤層瓦斯賦存及其控制因素綜合評價

2024-03-06 08:59楊祎超徐宏杰劉會虎盧宏偉詹北淮
煤礦安全 2024年2期
關鍵詞:分維采區瓦斯

楊祎超 ,徐宏杰 ,劉會虎 ,盧宏偉 ,劉 瑜 ,祝 月 ,詹北淮

(1.安徽理工大學 地球與環境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2.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蘆嶺煤礦,安徽 淮北 235000)

自首次記錄到煤與瓦斯突出事件以來,地下開采活動中頻繁發生的煤與瓦斯突出事件嚴重威脅著煤礦的安全開采,掌握礦井瓦斯賦存規律是進行瓦斯有效治理的地質保障[1-4]。蘆嶺煤礦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煤與瓦斯突出是該礦一直面臨的主要地質問題之一,生產中多次發生瓦斯超限。礦井10 號煤層為瓦斯突出煤層,在Ⅲ2采區掘進過程中瓦斯涌出量波動大,受地質因素影響更大,地質條件復雜。目前,較多學者開展了本煤層或工作面瓦斯涌出規律的探索[5],并研究了相關預測方法以及淺部煤層開采對本煤層的影響關系[6-8]。蘆嶺煤礦目前主要針對8 號煤層開展了開采地質條件綜合評價[9]、突出煤層含氣差異性機制[10]、地質構造復雜程度評價等方面的研究[11-13],分析了開采地質條件,并對井田內構造發育程度進行評價,建立了一套適應特厚高瓦斯煤層綜合開放開采地質條件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研究區10 號煤層尚未進行大規模開采,因此缺少對10 號煤層瓦斯賦存規律的研究?;诖?,以蘆嶺煤礦地面和井下勘查數據為基礎,開展了煤層瓦斯賦存規律及其控制因素綜合評價的研究,為10 號煤層巷道快速掘進和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瓦斯治理參考。

1 礦井地質概況

蘆嶺煤礦屬于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礦井包括西、中、東南3 個瓦斯地質單元。

研究區包括Ⅲ4采區和Ⅲ2采區。Ⅲ4采區西部屬于西部地質單元(F7斷層以西至勘探線6-7 以東),傾角為5°~20°;Ⅲ2采區以及Ⅲ4采區東部屬于中部地質單元(F7斷層以東至11 勘探線以西),傾角寬緩。研究區含煤地層為石炭系太原組和二疊系山西組,主要包括8、9、10 號煤層。研究區南(淺)以10 號煤層-590 m 底板等高線及F7-1斷層為界;研究區北(深)以10 號煤層-800 m 底板等高線為界。

研究區煤層厚度在0.70~4.99 m 之間,平均為2.07 m,煤層傾角為8°~25°,平均14.6°。煤層宏觀煤巖成分以亮煤為主,暗煤次之,屬于半亮型煤。10 號煤層幾乎全層為無煙煤和天然焦,鏡質組為主,約占47.18%~71.01%,惰性組次之,約占9.454%~42.421%,殼質組約占3.20%~16.58%。

2 煤層瓦斯賦存規律

2.1 煤層瓦斯含量與埋深的關系

10 號煤層瓦斯含量與埋深的關系如圖1。

圖1 10 號煤層瓦斯含量與埋深的關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 content and buried depth of No.10 coal seam

在瓦斯風化帶下限深度以下(基巖埋深),10號煤層瓦斯含量具有隨埋深加大而增加的總體趨勢,且Ⅲ4采區(圖1(b))的瓦斯含量隨埋深的增加,增幅較大。

經回歸分析,瓦斯含量與埋深之間具有如下線性關系:

式中:Wdaf為煤層干燥無灰基瓦斯含量,m3/t;X為基巖下埋藏深度,m。

2.2 煤層瓦斯壓力與埋深的關系

10 號煤層瓦斯壓力與埋深的關系如圖2。

圖2 10 號煤層瓦斯壓力與埋深的關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 pressure and burial depth of No.10 coal seam

10 號煤層瓦斯壓力隨埋深的加大而增加,不同采區增速不一致,Ⅲ4采區(圖2(b))較Ⅲ2采區(圖2(a))瓦斯壓力梯度更大。瓦斯壓力與埋深之間具有較好線性關系,Ⅲ2和Ⅲ4采區的瓦斯壓力梯度分別為0.82 MPa/hm和1.10 MPa/hm。

式中:p為煤層瓦斯壓力,MPa。

2.3 瓦斯含量預測

根據式(3)、式(4)瓦斯壓力擬合公式與間接法瓦斯含量數據計算方法[14],獲得了研究區瓦斯含量預測等值線圖,10 號煤層瓦斯含量預測等值線圖如圖3。

圖3 10 號煤層瓦斯含量預測等值線圖Fig.3 Gas content prediction contour map of No.10 coal seam

研究區瓦斯含量范圍在5.09 ~10.55 m3/t 之間,瓦斯含量隨瓦斯壓力的增加而增大,中部與西部的瓦斯變化規律在傾向上基本一致,瓦斯含量由南到北呈逐漸增大的趨勢,在深度上由淺到深逐漸增加。此外,對于該煤層而言,即使在構造相對發育的區域,其瓦斯含量仍然高于某些構造較不發育的區域。這說明該采區構造的發育并不是完全會降低該區域內的瓦斯含量,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有利于煤層中瓦斯的解吸與保存。

2.4 瓦斯涌出量預測

基于分源預測法,開展煤層瓦斯涌出量和鄰近層瓦斯涌出量預測,10 號煤層相對瓦斯涌出量預測圖如圖4,煤層瓦斯涌出量隨煤層標高變化規律見表1。

表1 煤層瓦斯涌出量隨煤層標高變化規律Table 1 Variation law of gas emission with elevation

圖4 10 號煤層相對瓦斯涌出量預測圖Fig.4 Gas relative emission prediction contour map of No.10 coal seam

煤層瓦斯預測涌出量范圍在9.23~16.11 m3/t之間。在-600 m 標高時,中部瓦斯單元和西部瓦斯單元的煤層瓦斯涌出量分別達到9.76、12.79 m3/t;-700 m 標 高 和-800 m 標 高 時,分 別 達 到11.71、14.72、13.01、16.11 m3/t。

瓦斯涌出量在傾向上的變化規律基本相同,由南到北逐漸增大;在深度上,由淺到深瓦斯的涌出量逐漸增加。西部瓦斯單元涌出量略高于中部瓦斯單元,且西部涌出量變化梯度大于中部。

結合10 號煤層瓦斯含量預測等值線圖(圖3)分析,明顯看出瓦斯含量越大其對應的瓦斯相對涌出量也越大,揭示煤層瓦斯含量是影響瓦斯涌出量的重要因素。

3 10 號煤層瓦斯賦存控制因素綜合評價

3.1 評價理論方法

煤層瓦斯賦存控制受較多因素影響,總體分為幾何類因素和安全類因素,其中幾何類因素屬于不可控因素,對煤層瓦斯賦存的影響占主導地位[15]。為定量描述煤層瓦斯賦存控制因素,采用模糊物元方法對10 號煤層的瓦斯賦存控制因素進行了定量預測。該方法通過模糊數學的判別準則,構建歸一化矩陣。同時,基于模糊理論權重,將影響因素賦予各自的權重系數,因而能更加客觀的衡量各因素的作用[16]。過程如下:先從優隸屬度原則構建制約瓦斯賦存控制因素的從優隸屬度模糊物元;再經標準模糊物元與差平方復合模糊物元計算,采用熵值法確定影響因子的權重;最終計算出歐氏貼近度復合模糊物元;最后通過對復合物元值的大小作圖來開展煤層瓦斯賦存控制因素綜合評價[17-18]。最終分為3 類(其中:CPR 為煤厚變概比):①Ⅰ類:瓦斯壓力點均小于0.74 MPa,構造較為簡單,屬于Ⅰ類原生煤,CPR 在0%~50%;②Ⅱ類:瓦斯壓力點均在0.74~1.62 MPa,構造較復雜,屬于Ⅱ類碎裂煤,CPR 在50%~75%;③Ⅲ類:瓦斯壓力點均大于1.62 MPa,構造復雜,屬于Ⅲ類構造煤,CPR 在75%以上。

3.2 評價因素

煤層瓦斯賦存受地應力、構造復雜程度、煤層厚度變化、頂底板條件、含夾矸層數及厚度、巖溶塌陷及巖漿侵入、瓦斯壓力、埋藏深度、煤體結構等多因素共同作用[19-20]。其中地應力為主控因素,對賦存起決定性作用。地應力對煤體的地質影響表現為煤的構造復雜程度不同,即煤發生變形變位的程度不同,進而影響煤體結構。地應力越高,對煤體的破壞越強烈,因而,煤體結構強度較弱或發生破壞往往使得煤層更加復雜[21]。瓦斯的存在往往給煤炭的開采帶來較大的難度,既增加了煤炭的開采成本,又可能會導致瓦斯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礦井災害[22]。蘆嶺煤礦自建井以來,因煤層厚度變化引發了3 次煤與瓦斯突出事故,且煤層厚度越厚,煤體瓦斯含量越高,壓力越大都是引起煤與瓦斯突出的重要因素。

綜合上述影響因素,確定瓦斯壓力、地質構造復雜程度、煤體結構和煤層總厚度4 項因素作為定量評價蘆嶺煤礦10 號煤層控制因素的評價指標[23],對10 號煤層開展瓦斯賦存控制因素評價。

3.3 評價因素分析

3.3.1 瓦斯壓力

研究區瓦斯壓力與煤層深度具有良好的擬合關系,Ⅲ2采區、Ⅲ4采區分別滿足式(3)、式(4),總體呈線性趨勢,隨深度遞增。分別選擇瓦斯壓力小于0.74 MPa、0.74~1.62 MPa 及大于1.62 MPa 3 個區間作為區別3 類采區的參數指標[24]。根據探測數據點作圖,10 號煤層瓦斯壓力分布如圖5。

圖5 10 號煤層瓦斯壓力分布Fig.5 Gas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No.10 coal seam

由圖5 可知,10 號煤層部分測點的瓦斯壓力均大于或等于0.74 MPa,屬于Ⅱ、Ⅲ類區域。對瓦斯壓力大于或等于0.74 MPa 的測點數進行統計,結果表明:10 號煤層瓦斯壓力高于0.74 MPa 的測點數占總測點數的41.24%。

3.3.2 構造復雜程度

地質構造是引起煤層賦存狀態復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體現為斷裂和褶皺[25]。研究區斷層共計108 條,正斷層64 條,逆斷層44 條,斷層落差大于10 m 的有26 條,這對礦井瓦斯賦存的影響程度較大。研究區傾向和走向玫瑰花圖及傾角直方圖如圖6。

圖6 研究區傾向和走向玫瑰花圖及傾角直方圖Fig.6 Rose diagrams of mining area tendency and strike and histograms of inclination angle

由圖6 可以看出:Ⅲ2采區走向以NE-NW 向為主,N 向次之,斷層傾角相對較大,以40°~70°為主,斷層東傾西傾各半;Ⅲ4采區走向以NW-N向為主,EW-NEE 向次之,傾角相對較大,以40°~70°為主,斷層東傾略大于西傾,以NE-E 向為主,NWW-W 向次之。

10 號煤層斷裂分維分布如圖7,10 號煤層褶皺分維分布如圖8。

圖7 10 號煤層斷裂分維分布Fig.7 Distribution of fault fractal of No.10 coal seam

圖8 10 號煤層褶皺分維分布Fig.8 Fractal dimension distribution of folds in No.10 coal seam

礦區發育有許多次級小褶皺以及小斷層,瓦斯含量呈現宿東向斜軸部較高,沿著向斜兩翼淺部逐漸降低,同時低次級褶皺進一步影響局部瓦斯含量的賦存狀態。礦區斷裂構造以斜切斷層為主,斷層的力學性質在多期地質改造過程中多帶有壓性或壓扭性,所以推測斷裂帶附近常為瓦斯富集區。

褶皺評價指標難以確定,褶皺雖影響煤層空間產狀,卻沒有破壞其連續性和完整性,對煤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走向以及傾向上傾角的起伏變化[26-27]。構造復雜程度采用斷裂分維值和褶皺分維值表示。斷裂分維值評價指標選擇相似維,先將網格邊長設為r0,對斷層進行覆蓋,統計其中包含斷層痕跡的網格數N(r),逐漸縮小網格,使ri=r0/2i,得出相應的N(ri),做出擬合直線:lnN(r)=a+blnr,得出分維值Ds[28]。褶皺分維值定量表征了構造應力場下層狀巖層發生褶皺變形程度[29],與褶皺發育程度存在較好的對應關系,由井田內斷裂情況確定。通過褶皺分維值的分布可直觀反映井田范圍內褶皺發育程度。

3.3.3 煤體結構

井下觀測煤層頂板與底板均為粉砂巖,巷道所見煤厚約3.35 m,整體可以看清條帶狀結構,但局部有較破碎的地方,中部有1 層似斷泥糜棱煤,向兩邊逐漸過渡為正常煤。10 號煤層1#鉆孔測井曲線圖如圖9。

圖9 10 號煤層1#鉆孔測井曲線圖Fig.9 Logging curves of 1# hole in No.10 coal seam

由圖9 可以看出,煤層厚為3.41 m,選取辨識度高的4 條曲線,三側向電阻率、雙收時差、自然伽馬以及人工伽馬[30],根據4 條測井曲線在同一煤層中不同幅值對比,可以劃分出相應的分界線和相對幅值大小。自上而下分為4 層,第1層與第3 層中,三側向電阻率為高幅值,且峰頂圓滑,人工伽馬曲線幅值高且峰頂為近水平鋸齒狀,根據龍王寅等[31]對兩淮煤田不同結構類型測井曲線形態特征的描述,可判識為Ⅰ類原生煤;第2 層與第4 層中,三側向電阻率幅值明顯降低,人工伽馬仍為高幅值,可判識為Ⅲ類構造煤。由于10 號煤層所處層位較低,其灰分含量較少,所以伽馬值整體偏高。

3.3.4 煤層厚度

為定量分析煤層厚度,采用煤厚變概比定量表征煤厚變化。其為變異系數與煤層可采概率的百分比值[19]。變概比CPR 計算公式為:

式中:Cv為煤層變異系數,取24.52%;P{α ≤x≤β}為MATLAB 計算出的煤層可采概率。

因此,變概比越大煤層復雜程度越高,變概比對煤層影響的分級分析見表2。

表2 變概比對煤層影響的分級分析Table 2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coal seam effected by CPR

3.4 評價結果

據研究區范圍,基于模糊物元方法劃分了30個網格單元,并對每個網絡單元進行編號;分別統計、計算每個網格單元中各影響因素的測定值。綜合10 號煤層瓦斯賦存的影響因素,對不同的網格單元因素進行定量化評價,10 號煤層的分類評價預測網絡劃分如圖10。

圖10 10 號煤層的分類評價預測網絡劃分Fig.10 Divided prediction network about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of No.10 coal seam

選取5 個評價影響因素,10 號煤層瓦斯控制因素評價臨界值見表3[24]。

表3 號煤層瓦斯控制因素評價臨界值Table 3 Critical values about control factors evaluation of No.10 coal seam

根據模糊物元評價方法步驟中計算公式[16],得出歐氏貼近度ρHj。根據表3 中10 號煤層瓦斯控制因素評價的臨界值,采用模糊物元評價方法計算出Ⅰ類區域與Ⅱ類區域、Ⅱ類區域與Ⅲ區域的臨界歐氏貼近度ρH臨界1 和ρH臨界2,其結果分別為0.202、0.372。依據表3 中計算結果,繪制的10 號煤層控制因素分類預測分布圖如圖11。

圖11 10 號煤層的控制因素分類預測分布Fig.11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about control factors of No.10 coal seam

由圖11 可以看出:Ⅱ類和Ⅲ類區域集中分布于研究區的東北部,占據了礦井的大部分區域;而Ⅰ類區域只占據了礦井的西南小部分。

4 結 語

1)10 號煤層瓦斯含量、瓦斯壓力及瓦斯涌出量隨著煤層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且瓦斯含量與瓦斯壓力越大,瓦斯涌出量也越大,其范圍在9.23~16.11 m3/t,呈現出西部煤層瓦斯涌出量高于中部煤層瓦斯涌出量,且東北深部瓦斯涌出量最大的特點。

2)基于模糊物元方法,選取瓦斯壓力、構造復雜程度、煤體結構和煤層厚度4 個因素,對10號煤層瓦斯賦存控制因素進行評價研究,劃分3類區域。其中,Ⅰ類區域占16.28%,Ⅱ類區域占37.36%,Ⅲ類區域占總面積的46.36%;并且呈現出東北深部地區多為Ⅱ類、Ⅲ類區域,西南淺層地區多為Ⅰ類區域的特征。

猜你喜歡
分維采區瓦斯
木質材料視覺感觀語義分維量化評價研究
稠油熱采區塊冷采降粘技術應用
改進的投影覆蓋方法對遼河河道粗糙床面分維量化研究
11采區永久避難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積聚和煤層自燃措施
高瓦斯礦井防治瓦斯異常涌出措施的應用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礦采區接續方案優選
基于分形滲流模型的導電瀝青混凝土的分維計算
瓦斯探鉆鉆頭的一種改進
基于元分維理論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以榆林空港生態城控規為例
露天礦首采區以及拉溝位置選擇的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