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臨時支護新裝置的工序優化與支護性能分析

2024-03-06 07:35王云柱成云海王貫東李峰輝許文濤馬夢想
煤炭工程 2024年2期
關鍵詞:綜掘機頂梁撓度

王云柱,成云海,王貫東,蘇 暢,李峰輝,許文濤,馬夢想

(1.安徽理工大學 礦業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山東東安云礦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71100;3.安徽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4.淮南師范學院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煤礦井下環境復雜,條件惡劣,給巷道掘進作業帶來諸多挑戰[1]?,F有的快速掘進技術與裝備受時空等因素制約,存在掘支平行作業難、支護整體耗時長、設備間協調能力差等問題。有數據表明:支護用時占成巷時間的60%,用工數占比達70%[2]。掘、支用時占比嚴重失調,形成掘快支慢的窘迫局面,極大的影響成巷效率。合理的施工技藝優化與支護裝備設計,可為其發展提供新動力。而臨時支護作為輔助永久支護的技術手段,依靠其支護的及時性,解決了掘進工作面空頂作業難問題,為后續支護作業提供安全保障?;谖覈旱V的快速掘進作業現狀,研發掘進工作面臨時支護新裝置、優化工序,從而對提高支護效率,推動快速掘進作業安全、高效、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現階段,臨時支護裝置主要為四類:傳統簡易式、邁步自移式臨時支架、機載式臨時支護和新型臨時支護機器人[3]。第一類為單體支柱配鉸接梁和工字鋼前探梁,存在控頂效果差、作業風險高、效率低等問題,正被各種新裝備逐步取代。國內外學者大多從后三類對臨時支護裝置展開研究,并取得不錯的成果。楊東輝等[4]設計框架滑移交替邁步結構體系,解決支架的行走、鋪網等問題。薛光輝等[5]利用FLAC3D建立圍巖與支架力學耦合模型,對裝置支護性能進行分析。劉一凡[6]首次提出弱支撐、強防護的思路,設計新型臨時防護支架。李杰[7]引入長距離空頂區臨時有效支護的思想,設計“大循環組合梁式”臨時支護裝置。卓軍等[8]針對弱黏結復合頂板巷道,研發掘進工作面快速掘進強力掩護裝備。韓軍[9]提出高初撐力主動護頂臨時支護技術的新概念,研發高初撐主動護頂臨時支護裝置。賈志軍等[10]設計邁步式剛柔耦合臨時支架,建立動力擾動下支架仿真模型。李瑞等[11]設計綜掘巷道自移式超前支護裝備,提出異步耦合多液壓缸調平控制方法。Krauze Krzysztof等[12]建立巷道綜掘機械化臨時支護體系,形成鋼拱架模塊化運輸以及機械化組裝,實現連續作業。DING Shuhui等[13]提出可多機協同作業的臨時支護方案,設計自移式臨時支護裝置。

在上述研究中,學者們都對裝置結構設計進行研究,而對作業系統的工序和裝置的臨時支護作用機理研究較少?;诖?,設計臨時支護新裝置;對作業系統的工序進行優化,提出一種分區平行作業施工技術;并分析裝置的臨時支護作用機理;最后對裝置支護性能進行分析。

1 掘進工作面臨時支護新裝置

1.1 裝置結構

裝置主要由頂梁、中間梁、橫推油缸、斜撐油缸、斜撐桿、立柱、護幫臂和底座組成??紤]綜掘巷道的服務期限,以及后期采煤工作面端頭支護,從工程應用的實用性、經濟型、操作性等角度綜合考慮多采用矩形斷面。所以,裝置外形為Π狀,可騎跨在綜掘機上進行支護作業,在矩形巷道內空間利用率高。裝置樣機如圖1所示。頂梁通過中間梁內的橫推油缸伸縮完成支護寬度變化;立柱動作完成支護高度的調整;頂梁與立柱采用銷釘連接;斜撐桿采用螺紋桿經耳座連接立柱與頂梁,通過調節來適應不同的巷道肩角,可用于斜頂直角梯形巷道中。

圖1 裝置樣機Fig.1 Device prototype diagram

1.2 裝置支護模式

裝置以架群形式,沿著巷道走向布置,采取架下車載移架、尾架變首架的循環支護模式,達到快速響應,及時支護。裝置的車載搬運,移架效率高;首尾接替下對頂板同一位置僅單次撐頂,不會出現邁步式支架的反復撐頂。裝置實施思路為:收縮狀態的裝置由梭車轉運至掘進工作面空頂處;通過導軌滑動和接架臂舉升裝置接近頂板;控制裝置的橫推油缸動作,頂梁伸展,直至護幫臂接觸巷幫;控制立柱動作,直至底座接觸巷道底板;調整各油缸達到初撐壓力;安裝臂收回,梭車返回,等待運輸下一裝置。

2 分區平行作業施工技術

為使臨時支護裝置支護模式的實施思路能更好的匹配于現場,以新巨龍煤礦綜掘巷道施工技術為例,對其工序進行優化設計,提出一種分區平行作業的施工技術。裝置所配套的分區平行作業系統如圖2所示。圖2中:迎頭下方為綜掘機的破煤區,綜掘機和梭車上方為裝置的臨時支護區,架群尾部為錨桿臺車的鉆錨區。掘、支、運、錨、輔等工序分區呈多工位平行作業,實現工序在空間上的分離;通過梭車尾部和錨桿臺車的鉆機,實現支護斷面內多角度同時鉆錨作業,提高效率。

圖2 分區平行作業系統Fig.2 Partition parallel operation system diagram

依據該礦綜掘施工流程,進行工序優化,闡明分區平行作業原理。工序優化方案如圖3所示,上部是該礦采用的綜掘施工技藝,表現為單向串行作業線,作業時上一環節未完成,則無法進行下一環節。將施工技術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掘進作業階段、臨時支護階段、永久支護階段,用不同顏色表示,進行區分。首先,綜掘機開機進行掏槽;待綜掘機截割完畢時,停機后撤至永久支護區域,進行敲幫問頂;人員將錨網、鋼帶等安放在綜掘機機載臨時支護裝置上;接著綜掘機再次進入,舉升臨時支護裝置,人員進入安裝錨網、鋼帶等護表構件;隨后,人員與綜掘機再次后撤至永久支護區域;人員與設備進入,進行頂板和兩幫的永久支護;支護完畢后,人員與設備再次撤離,綜掘機進入開機。在上述流程中,人員與綜掘機反復進入和撤離,存在人員與設備頻繁交叉換位作業的問題。

圖3 工序優化方案Fig.3 Process optimization diagram

優化后的施工技術流程如圖3所示,為兩條平行作業線同時開工,支、掘互不干擾,同時間段下開機率可實現大幅提高。在綜掘機割煤期間,錨桿臺車對頂板和兩幫進行永久支護;永久支護完成后,架群尾部的臨時支護裝置收縮,將錨網安放在裝置上,通過梭車進行轉運前移;待掘進機停機后,先進行敲幫問頂,然后臨時支護裝置轉運至迎頭,并進行撐頂,完成臨時支護;梭車尾部鉆機在臨時支護結束后可返回架群尾部,停留在架群尾部位置,對頂板進行低密度錨固作業;上述過程結束后,掘進機開機,完成一個循環。

3 裝置臨時支護作用機理分析

3.1 掘進工作面空頂區頂板巖梁力學分析

從掘進工作面推進方向來看,掘進后空頂區頂板由迎頭和兩幫的煤壁進行支撐,并受到空頂區后方永久支護區域錨桿、錨索的支護作用,而設計的臨時支護裝置主要對空頂區頂板進行支護。將空頂區頂板簡化為被兩幫煤壁支撐的簡支巖梁結構,并建立力學模型,如圖4所示[14]。頂板巖梁在上覆巖層壓力F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下沉,巖梁下端部存在拉應力,上端部存在壓應力;考慮巖石自身具有抗壓不抗拉的特點,巖梁的受拉處極易發生破斷;當所受拉應力大于極限抗拉強度后,巖梁會發生拉斷破壞;同時,在接觸層面間產生滑移剪切,致使破斷的巖梁塊體失穩、切落,發生冒頂。所以,著重分析巖梁的撓度(即豎向位移)和彎曲應力變化,為裝置的支護作用提供有關依據。假設巖梁高度為H,跨度為L,其截面寬度為單位1,截面形狀近似為矩形,所受均布載荷為q=F/L。

圖4 頂板兩端簡支巖梁力學模型Fig.4 Mechanical model of simply supported rock beam at both ends of roof

在坐標平面內,可得到巖梁跨度方向任一點x(0≤x≤L)處,截面上剪力Fs(x)、彎矩M(x)和撓度W(x)的函數表達式:

則巖梁上任一點x處截面所受的彎曲正應力為:

式中,q為巖梁所受的均布載荷,N/m;L為巖梁的跨度,m;E為彈性模量,GPa;IZ為巖梁截面對中性軸的慣性矩,m4;H為巖梁的高度,m;y為巖梁截面上任一點x到中性層的距離,m;W為巖梁截面上任一點x的撓度,m。

依據材料力學理論,巖梁左右兩端點x=0、x=L處剪力值最大,為F/2。因此,在頂板與兩幫的肩窩位置極易發生剪切破壞。巖梁的豎向位移最大值出現在跨度中心位置x=L/2處,為:

以中性層為界,同一截面上的最大彎曲正應力存在于距離中性層最遠處,理論上x=L/2截面處的彎曲正應力是整個巖梁的最大值,則:

σmax=3F/4H2

由此,在頂板巖梁的中部也易發生拉斷破壞。根據表達式(3)、式(4),可知:頂板巖梁在跨度方向不同位置處的撓度W與彈性模量E和慣性矩IZ成反比,與上覆巖層壓力F和均布載荷q成正比,與跨度L有關;其所受的彎曲正應力σ與彎矩M和到中性層的距離y成正比,與慣性矩IZ成反比。

3.2 裝置的支護控制技術

依據前節分析的巖梁力學模型表達式,結合現場施工時,各參數存在相對固定的情況,若想實現巖梁的撓度W減小以及所受彎曲正應力σ的降低,需使用外部技術手段進行干預,通常為采取支護作用。此外,對頂板與兩幫的肩窩位置,以及頂板巖梁中部都是支護的重點對象。為此,支護時可對頂板巖梁的下端部,提供一定的反向均布載荷進行支撐,同時對兩幫施以載荷,加強兩幫的防護;通過力的相互作用,疊加后達到變相減小表達式(1)—(3)中q的效果,以此降低頂板巖梁的撓度W,減小頂板下沉位移量,降低彎曲正應力σ,維護巖梁穩定。

臨時支護裝置在掘進工作面空頂后,快速響應,及時支護;通過提供一定的反向均布載荷作用于空頂區頂板,對頂板的臨空面形成支撐作用;對頂板下沉變形進行控制,減弱頂板下沉趨勢;改善頂板的應力狀態,即巖梁在跨度方向上的剪力Fs、彎矩M、撓度W和彎曲正應力σ都會較空頂狀態下明顯減小。裝置的控制作用對初期的頂板圍巖裂隙發育、變形等進行抑制,但并不完全限制圍巖的位移,而是在出現有害位移前達到平衡;從而保持頂板圍巖結構的完整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控制作用形成的主動支護,可減小偏應力,對已經產生破碎、損傷圍巖的殘余強度進行增強,使其再次擠壓,得到密實加固,發揮圍巖自承能力。另一方面,在裝置支護期間圍巖應力狀態逐步趨于穩定,可為后續的永久支護提供很好的契機;避免空頂期間頂板裂隙發育和下沉導致的離層增大,使得錨桿、錨索安裝后的所受剪應力和軸向拉力過大,在錨固界面發生黏結失效,影響支護效果。

4 裝置支護性能分析

4.1 頂板支護的力學依據

根據該礦綜掘巷道的地質條件和裝置的特性,參照松動圈支護理論,采用等效圓法把矩形巷道轉化為等效的圓形巷道,將等效的圓形巷道塑性區半徑作為松動圈半徑來進行計算[17]。力學簡化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力學簡化模型Fig.5 Simplified mechanical model

所研究矩形巷道的寬度為2a,高度為h,有關計算表達式如下:

式中,R為等效圓形巷道的半徑,m;Rs為等效圓形巷道的松動圈半徑,m;P0為等向原巖應力,取19.75 MPa:c為巖石的內聚力,取2.40 MPa;φ為巖石的內摩擦角,取30°;γ為巖石的容重,取2400 kg/m3。

已知巷道高度h=4 m,寬度2a=4.80 m。計算時取cotφ=1.73,得到:R=3.12 m,Rs=5.30 m。將巷道頂板松動范圍內(即0~Rs-h/2)的巖石重量視為裝置支護所需承受的載荷。裝置的頂部面積S為2 m2,取g為10 m/s2,則巷道頂板對裝置施加的載荷為:

4.2 裝置結構靜力學分析

利用SolidWorks繪制裝置的三維模型,并進行簡化[16,17]。在ANSYS Workbench中,對導入的模型賦予材料屬性,主體部件為Q690。隨后進行網格細化,添加約束,對裝置頂部添加158.40 kN的載荷。有關配置完成后,得到模型的節點數為970434,單元數為296202,最后運行求解。

求解后得到的等效應力分布如圖6所示,最大等效應力為57.37 MPa,出現在頂梁下端與耳座連接處,數值遠小于材料的屈服強度690 MPa,未出現材料的失效現象。位移分布如圖7所示,求解后得到的最大變形量為0.30 mm,發生在中間梁上端部位,與裝置整體尺寸相比可忽略不計,不影響裝置的正常運轉。頂梁和中間梁工作時直接與頂板接觸,是裝置主要的應力分布區域和變形區域。裝置的護幫臂在斜撐油缸作用下,與兩幫煤壁接觸,在靜態結構求解時插入了位移邊界條件,求解后也出現了微小變形。因此,頂梁和中間梁為影響裝置承載性能的關鍵結構件。后續工作中,通過對頂梁和中間梁結構進行優化,可減少對裝置整體優化的盲目性,提高效率。故在該掘進工作面的地質條件下,裝置的結構設計在承受頂板載荷時,未發生破壞失效,能夠滿足支護要求。

圖6 等效應力分布Fig.6 Equivalent stress cloud diagram

圖7 位移分布Fig.7 Displacement cloud diagram

5 結 論

1)設計了新型臨時支護裝置,可實現支護寬度與高度可自由調節,采取架下車載移架、尾架變首架的模式進行循環支護。

2)依據新巨龍煤礦綜掘施工流程,展開優化,在理論上提出一種分區平行作業施工技術;采取兩條平行作業線同時開工,可使支、掘互不干擾,解決人員與設備的反復交叉換位問題,從而提高開機率。

3)通過頂板兩端簡支巖梁力學模型,分析巖梁的撓度(即豎向位移)和彎曲應力變化,為裝置的支護作用提供依據;裝置對掘進工作面空頂區頂板進行及時支護、阻裂減沉,從而維護成巷初期的圍巖穩定,為保障安全作業環境,提供有利條件。

4)在巷道頂板松動范圍0~3.30 m時,裝置支護所承受的載荷為158.40 kN;靜力學仿真得到裝置的位移和等效應力分布情況,最大等效應力為57.37 MPa,在裝置頂梁下端與耳座位置交接處,最大位移量出現在中間梁上端中部,為0.30 mm;裝置的結構設計能滿足支護要求。

猜你喜歡
綜掘機頂梁撓度
礦用液壓支架頂梁結構強度仿真分析及優化
礦用液壓支架頂梁強度分析與優化研究
Spontaneous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spasm diagnosed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A case report
綜放支架頂梁外載及其合力作用點位置確定
掩護式液壓支架頂梁運動軌跡分析
綜掘機在大坡度半煤巖巷中的應用
綜掘機快速直接調向關鍵工藝研究
簡述興云煤礦綜掘機的探索與應用
懸高測量在橋梁撓度快速檢測中的應用
PKPM、盈建科、理正鋼筋混凝土雙向板撓度計算討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