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

2024-03-07 06:28鐘裕民
當代經濟管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

鐘裕民

[摘?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底線條件和重要路徑,共同富裕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目標指引和理論資源?;诠餐辉R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高水平”均等化、“雙向互動”均等化、“漸進主義”均等化。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存在目標懸浮、路徑錯位、方式移位等問題,以共同富裕理念推進新時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構建并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的評價體系、建立多向互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機制、堅持常態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漸進均等化發展策略。

[關鍵詞]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檢視;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F126;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02-0055-07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梢?,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仍然是今后較長時間理論界和實踐界應該為之努力的重大命題。實際上,隨著李軍鵬提出“讓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1]的命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早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土,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主要有如下四個視角。一是體制機制視角。通過優化財政省直管縣[2]、事權與財權相匹配[3]、財政平衡[4]、農民需求優先序表達[5]、公共財政體制[6]、公共服務體制改革[7]、橫向援助[8]、協同體系[9]、供需對接[10]、權利保障[11]等體制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轉移支付視角。通過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12]、轉移支付體系[13]、轉移支付結構[14]、政府間轉移支付[15]、財政支出責任及其分擔[16]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標準化治理視角。應該基于政策環境公平、供給水平發展與人民群眾滿意的三重維度[17],底線、發展和自由均等三個層次[18],社會保障、衛生服務、義務教育、基礎設施等四大指數[19],社會、財務、內部流程、學習與發展等指標[20]來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標體系,以“標準化”促“均等化”。四是數字治理視角。隨著數字治理的興起,通過數字經濟有效賦能[21]、數字政府建設[22]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當下時髦的研究路徑。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扎實推動共同富?!保?3]命題以來,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被賦予了“共同富?!钡姆治鲆曇?。祝毅、楊一心等學者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性作用[24-25]。

國外學界對公共服務的公平供給等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有悠久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重在從理論上證成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要性。如托賓認為,一些稀缺性的公共服務如健康醫療、教育等應當實現平均分配[26]。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除了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論證之外,重點轉向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路徑的研究。如通過均等化轉移支付實現公共服務最低標準[27],通過增強健康與社會保健服務的

可及性、供需適應性、社會認可性來提升健康與社會保健服務公平供給水平[28],通過改善教育財政、教師待遇等方面來促進公共教育的分配公平[29]。

縱觀國內外研究可以發現,雖然學界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路徑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而且也有學者專門探討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但是,對于在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標準、實現路徑等將發生什么變化,共同富裕理念對于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什么新要求等等,卻研究甚少,仍然需要學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保?0]。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推動共同富裕道路上對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的新要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需要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于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去。據此,需要研究者將傳統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范式轉變為“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范式,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提供理論工具。

二、邁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框架

從系統論上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同富裕宏觀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沒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如李實認為,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本身就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議程[31]。何為共同富裕,是學界近年來研究的重要命題。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提出了“富裕社會”的概念,即擺脫普遍貧困的大多數人物質生活豐裕的社會[32]。這一概念遭到了諸多學者的批評,如美國學者馬爾庫塞則把這種“富裕社會”稱之為“物質豐富、精神痛苦”的“病態社會”[33]。魏后凱提出,中國式富裕社會應是“克服歐美‘富裕社會的種種弊端,實現一種全面、公正、共享的富裕社會”[34]。郁建興等指出,當代中國,共同富裕需要體現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的統一。首先,必須在發展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其次,共享性必須要體現“共同”“公平”“平等”等元素,但又要避免走入平均主義的歧路;最后,共同富裕的第三個關鍵要素是可持續性,包括發展的可持續和共享的可持續[35]??梢?,共同富裕包括公平、共建共享、漸進式發展等關鍵理論要素。公平是指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普遍性的“機會公平”與高質量、持續性的“結果公平”。共建共享是指通過構建政府與公眾的雙向互動機制,讓全體人民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實現全體人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漸進式發展是指在承認地區、城鄉差距前提下分階段使全體人民逐步享受到富裕的生活,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高水平公平是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標,共建共享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漸進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策略,據此,共同富裕視域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界定為:通過保障全體國民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供給,使地區逐步到全體國民都能持續地享受大體相當的、民眾認可的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見圖1)。

圖1?邁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分析框架

(一)目標指向:高水平的均等性

就實現目標而言,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高水平的均等性。共同富裕以富裕為目標,那么,共同富裕一定意味著高水平的生活狀態,即,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舒適的居住條件、可靠的社會保障和優美的生活環境,因此,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底線水平的均等,而是高水平的均等狀態。高水平的均等包括寬領域的均等、高層次的均等和高質量的均等。正如李培林指出,共同富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共同富裕貫徹到高質量發展的每一個領域當中[36]。在更寬領域上,應該依據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續擴展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地契合物質富裕、環境宜居和精神富裕的要求。在更高層次上,就是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提升并落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標準,逐步向“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標準邁進。在更高質量上,就是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以保障基本生活為重心轉向以提高生活品質為重點,逐步實現高質量的“等值化”,即不論城鄉、地區、人群,全體人民都可以真實地享有全方位、無差別、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

(二)戰略路徑:“雙向互動”均等化

就實現路徑而言,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雙向互動”均等化。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共同富裕系統中的子系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應以人民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此可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要解決“誰來供給”“供給什么”等問題,更要重視“供給誰”“供得怎么樣”的公眾滿意問題。因此,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否滿足公眾需求,或者說政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不是公眾所需要的均等化,直接影響政府推進共同富裕的成效。那么,在共同富裕視域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需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長期以來“輕視公眾需求、忽略公眾回應”的“單向推進型”向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雙向互動型”的模式轉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公眾需求有效耦合,糾偏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公眾需求錯位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可及性,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0]。

(三)實現方式:“漸進主義”均等化

就實現方式而言,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漸進主義”均等化。理論和實踐證明,共同富裕要走“先富帶動后富”的漸進主義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23]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會經歷一個從局部到全面、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漸進式發展過程?!皾u進主義”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務不是同時均等化、同步均等化,而是要分階段逐步實現均等化,即要在夯實“底線均等”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中位均等”目標,再向“優質均等”目標邁進?;竟卜站然皇呛唵蔚胤峙涔藏斦?,而是要持續地增進地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能力,即要通過可持續、穩定的“橫向援助+縱向轉移支付”,不斷增強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增強自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能力”。

三、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檢視

(一)模糊主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懸浮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確定均等化的目標?!秶一竟卜諛藴剩?021年版)》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務要達到的底線標準。但是,如下問題仍然沒有理清,制約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目標的實現。

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界定

雖然在實踐界和學界已達成共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的不是平均主義,而是大致均等,但是,究竟多大的差異范圍屬于“大致”,大致均等是什么水平的均等,卻是含糊不清。例如,樓繼偉把大致均等理解為公共服務的國家最低標準[37],而劉尚希認為,均等化包括財力、能力、服務結果、基本消費的綜合均等化[38]??梢?,兩位實踐型學者對“大致均等”中的“大致”范圍和均等水平的理解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共同富裕視域下,國家最低標準顯然不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我們要追求的是在種類、數量和質量上都能與富裕水準相稱的高水平均等化。不過,這種高水平究竟是什么標準還需要理論界和實踐界去論證,并確定下來。

2機會均等還是結果均等

在國家“十三五”“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中,都把促進機會均等作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核心目標。但是,在共同富裕視域下,富裕是一種目標,而富裕本身帶有結果導向,那么,在邁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中,在重視機會均等的同時,更應該聚焦于結果均等,而且,這種結果均等是“富?!钡慕Y果均等。據此,何為“富?!钡慕Y果均等則變成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的新命題。

3精神健康服務怎樣界定

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中,針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專門界定了分類干預服務,如“若危險性為?1~2?級,分別采取在規定劑量范圍內調整現用藥物劑量和查找原因對癥治療的措施;未達到穩定者,應請精神??漆t師進行技術指導,1?個月時隨訪”,對于如何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卻缺乏明確的技術標準和相關要求。由于缺乏心理咨詢服務的剛性標準,城鄉、地區之間民眾所能接受到的精神健康治療服務存在巨大差距,與共同富裕所要求的精神富裕均等嚴重相悖。

(二)單向主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錯位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主要實施了財政轉移支付、對口援助、轄區政府自主推動等路徑來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了重要成效,“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30]。但是,不管是自主推動,還是財政轉移支付、橫向援助,都是由供給方主導的單向主義,容易形成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背離公眾需求的供需失配狀況。

1財政轉移支付錯位

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主要有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制度的實施有力縮小了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促進了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是,由于專業知識的需要,主管部委事實上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主管部委等機構難以了解到地方的需求信息,結果是“‘跑部最勤的省份就被給予了更加充足的理由,得到專項資金的機會也就更多”[39],偏離了通過轉移支付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初衷。而且,受官員績效沖動和中央部委偏好的影響,地方官員更愿意把“跑部”得來的轉移支付資金用在更能顯示政績的項目上,而不愿用在基本公共服務的薄弱項上,“13省35縣未落實1253萬名‘?;久裆鷤€人補助1014億元,7省12縣擠占挪用‘?;久裆涃M2264億元”[40]。

2對口援助錯位

作為縱向轉移支付的有益補充,對口支援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路徑,但是,它是一種典型的上級決策、下級執行的活動,由此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支援方為了追求顯績,往往不愿意援助更需要接受援助的地方,例如,在某省會城市對省內落后縣的援助中,大量援助資金投向縣城,而投向該縣農村地區的資金非常少[41],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起到逆反作用。二是由于對口支援具有上級政府決策、下級政府執行的政治導向特征,支援方更愿意投入道路、水電煤氣、文化設施等上級政府希望完成的任務,而不愿投入與受援地的居民實際需求更密切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三是在中央政府部門、發達地區對接受援方的行動中,支援方常常是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加強對受援方的援助,譬如,體育部門主要援建體育設施,宣傳部門主要援建文化設施,旅游部門主要援建旅游設施,造成強勢部門或地區援建公共服務與弱勢部門或地區援建公共服務的顯著差距,加之當地部門也會配合支援方加大援建公共服務的投入,形成援建公共服務日益強化而其他公共服務卻相對弱化的新的不均等。

3供需失配

轄區政府自主推動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主要路徑。在屬地責任、上級加壓和良好經濟環境的多重驅動下,地方自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正在逐步向“全覆蓋”邁進。但是,在政績沖動、上級指標管理、財政緊張等多重壓力下,地方政府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是否能按時完成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國家最低標準。在這種思維作用下,出現了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務供需失配的情形。一是過多依賴投入任務指標、責任考核等驅動各級政府“單向投入”,忽略了公眾需求和公眾滿意度,從而導致供需失衡問題。二是地方政府往往樂于供給上級能看到、能測量而投入不大的基本公共服務上,而那些需要長期才能見效、需要花費較大投入的基本公共服務往往供給滯后。三是由于地方財力的差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也必然出現地區差距,加劇了基本公共服務失衡。就醫療衛生事業而言,2020年,天津市農村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56個,而寧夏回族自治區則為430個[42]。

(三)非常規主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式移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全面脫貧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入精準扶貧戰略一并實施的非常規治理①階段。由于目標任務和行動時空的高度一致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精準扶貧式治理方式客觀上帶動農村水、電、路等各類基礎設施與教育、醫療、衛生、社保等各項社會民生事業質與量的雙提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飛躍發展。然而,這種精準扶貧式的非常規治理,未能適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普適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

1精準扶貧的差異性制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優先序

精準扶貧注重扶貧過程中個性化和差異性,要求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個性化的扶貧項目上,例如,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制定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用于易地扶貧搬遷、發展特色產業、修建小型農村飲水安全配套設施和貧困村村組道路、提高扶貧對象就業和生產能力等方面,從而導致公眾需求更為迫切的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社會保障服務被迫排到財政支持的后面,無疑影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優先序。

2精準扶貧的區隔性制約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

精準扶貧具有顯著的群體區隔性,即扶貧工作需要有效區分貧困農民與次貧困農民、非貧困農民,以便對真正的貧困對象進行救助,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然而,這種精準扶貧式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容易帶來供給內容的偏離:貧困戶受到“有余糧、余錢、安全住房、安全飲水、基本農田、增收產業、至少一項技能、基本社會保障”等政策的扶持,其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而掙扎于貧困標準臨界線附近的次級貧困農民卻因未能受到政策惠顧而與原來的貧困戶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拉開了差距,形成了新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公平,背離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追求普惠性的要求。

3精準扶貧的時效性制約基本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

精準扶貧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起于2012年,要求2020年必須完成。精準扶貧的時效性導致執行主體在推動扶貧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往往選擇一些短期、成效性較強的經濟項目,或者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跑項目上,而不是思考如何高質量、可持續地供給基本公共服務上,直接影響基本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特別是,當超出其可行能力時,可能誘發“短視性”行為,進而通過“拆東墻補西墻”方式完成精準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導致一些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出現“一旦通過驗收與考核,其運行維護就無人管理”的窘境,“當前一些貧困地區通村公路、農田水利和其他基礎設施失修、欠管護等后續問題已突出顯現”[43]。

四、共同富裕視域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踐進路

在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進程中,要始終對標公平、共建、漸進的實踐要求,扎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

(一)構建并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的評價標準

落實在基本公共服務問題上,高水平均等化的目標就是要不論城鄉、地區、人群,都應當公平可及地獲得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一方面,建立健全科學的國家“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要從寬領域、高層次和高質量三個維度建立與共同富裕相適應的國家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引導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推進與其富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促進地方從注重“量上的補齊”向“質上的提升”轉化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為全國實現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建立基于高水平均等化的督察考核機制。中央指導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建設督導小組,制定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與公眾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指標體系,激勵地方供給主體主動承擔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責任并接受公眾監督,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承諾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建立多向互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機制

更好地做到基本公共服務供需匹配,關鍵是要確實促使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由自上而下的單向輸入型向“上下左右”多向互動型轉變,建立健全多向互動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吧舷伦笥摇倍嘞蚧又傅氖?,從縱向說,體現為通過政府與民眾、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平等協商互動,以解決政府供給與民眾需求脫節、上級考核與下級能力失衡的問題;從橫向說,體現為通過支援方與受援方、跨域政府之間的協商互動,以解決支援方與受援方供需不匹配、跨域地帶基本公共設施“三不管”的問題。構建多向互動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需要著力做好如下幾方面。一是構建公眾需求感知和偵測機制。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政策聽證、民主懇談等方式,及時收集和整合公眾需求,動態掌握公眾的利益關切,科學研判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結構與優先序,根據公眾需求動態調整地方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范圍、標準、方式等。二是完善跨域地區間共建共享機制。共建即統一標準、統一行動,就高不就低,體現高質量元素;共享即“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著力實現地區、城鄉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三是構建支援方與受援方的共同會商和援助對接機制。建立由協作雙方相關部門牽頭的聯合工作小組,共同開展受援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調查,基于民眾的需求共同研究制定對口支援規劃,精準對接受援方的發展需求與支援方的資源供給,最終實現符合當地民眾需求的對口支援。四是完善民意導向的轉移支付機制。結合民意調查優化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結構,適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分配比例,保證地方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財力支持,同時將除涉密信息之外的各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結果向社會公示,消除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錯位問題。

(三)堅持常態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漸進均等化發展策略

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現代化進程相協調,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久久為功。一是堅持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的梯度發展策略。盡管我國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但我國東中西部生產力層次呈現梯度狀態,因此,我們應在沿海發達地區先行推進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其為全國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經驗與借鑒,引導各地在發展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高水平均等化的優先序機制。要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就業、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公共服務供給,逐步擴大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公共服務的供給范圍,實現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三是構建穩定的財政平衡機制。用法規的形式規定各級財政每年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支出增長比例,使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每年都有穩定而較為充分的資金投入,促進農村高質量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可持續性。

[注?釋]

非常規治理是指政府根據已有的經驗而非制度進行社會動員,跨越常規資源配置途徑,完成社會資源的高強度整合配置,實現對社會治理目標的短期性回應。參閱文宏、郝郁青的《運動式治理中資源調配的要素組合與實現邏輯——以武漢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為例》。[BFQ][ZK)]

[參考文獻]

[1]李軍鵬.讓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N].中國經濟時報,2005-04-04(01).

[2]高秋明,杜創.財政省直管縣體制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居民醫保整合為例[J].經濟學(季刊),2019,18(4):1351-1372.

[3]孫德超.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原則——事權與財權財力相匹配[J].教學與研究,2012(3):22-30.

[4]張啟春.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平衡機制——以加拿大的經驗為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6):29-37.

[5]俞雅乖.農民需求、優先序、表達機制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寧波市鄞州區為例[J].浙江學刊,2009(1):217-220.

[6]劉尚希,楊元杰,張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公共財政制度[J].經濟研究參考,2008(40):2-9.

[7]姜曉萍.中國公共服務體制改革30年[J].中國行政管理,2008(12):28-32.

[8]王達梅.構建橫向援助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79-83.

[9]汪錦軍.構建公共服務的協同機制:一個界定性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2(1):18-22.

[10]丁元竹.網絡環境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1):48-55.

[11]尚虎平.保障與孵化公民基本生存與發展權利——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程、邏輯與未來[J].政治學研究,2021(4):64-74.

[12]繆小林,張蓉.從分配邁向治理——均衡性轉移支付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感知[J].管理世界,2022,38(2):129-149.

[13]吉富星,鮑曙光.中國式財政分權、轉移支付體系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中國軟科學,2019(12):170-177.

[14]喬俊峰,陳榮汾.轉移支付結構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影響——基于國家級貧困縣劃分的斷點分析[J].經濟學家,2019(10):84-92.

[15]湯學兵,張啟春.中國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基于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J].江海學刊,2011(2):97-103.

[16]童光輝,趙海利.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支出責任及其分擔機制——以城市非戶籍人口為中心[J].經濟學家,2014(11):32-36.

[17]姜曉萍,康健.實現程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的新視角與指標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20(10):73-79.

[18]夏志強,羅旭,張相.構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準體系[J].新視野,2013(3):67-70.

[19]劉成奎,王朝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標體系研究[J].財政研究,2011(8):25-29.

[20]羅哲,張宇豪.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績效評估理論框架研究——基于平衡計分卡[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2-138.

[21]許瀟丹,惠寧,韓先鋒.數字經濟賦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用機制與動態調節效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3(8):132-146.

[22]周銳,黃靜.數字政府建設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么?——基于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22(10):71-81.

[23]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奮斗,2021(20):4-8.

[24]祝毅.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中國現狀與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3(2):168-178.

[25]楊一心.面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邏輯與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22(2):27-41.

[26]JAME?S?TOBIN.?On?limiting?the?domain?of?inequality[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70,13(2):263-277.

[27]羅賓·鮑德威,沙安文.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理論與實踐[M].龐鑫,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42.

[28]MOUllIN?M.?Delivering?excellence?in?health?and?social?care:quality,excellence?and?performance?mea?surement[M].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2002.

[29]SCHlICHT?R,STADElMANN?S?I,FREITAG?M.Educational?inequality?in?the?EU:the?effectiveness?of?the?national?education?policy[J].European?union?politics,2010,11(1):29-59.

[3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1]李實.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2021,56(11):4-13.

[32]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富裕社會[M].趙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3]H.馬爾庫塞,伯幼,任榮.當代工業社會的攻擊性[J].哲學譯叢,1978(6):17-23.

[34]魏后凱.從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0(6):18-25.

[35]郁建興,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與政策議程[J].政治學研究,2021(3):13-25.

[36]李培林.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是與不是[J].?探索與爭鳴,?2021(11):5-7.

[37]劉明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手段(上)——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答本報記者問[N].中國財經報,2006-02-07(04).

[38]劉尚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是促進居民消費平等化[J].中國財政,2007(7):72-73.

[39]王廣慶,侯一麟,王有強.中國轉移支付制度規范過程中的利益分化與整合——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對中國轉移支付演變的一個解釋[J].財貿研究,2011,22(4):61-67.

[40]侯凱.國務院關于2020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EB/OL].[2023-07-20].http://wwwauditgovcn/oldweb/n5/n26/c10180212/contenthtml.

[41]王達梅,翟秋陽.公共服務橫向援助制度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9-114.

[4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43]毛鋮.治理的二元邏輯:精準扶貧與農村公共服務的復合關系——基于湖北的表述[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0(4):13-24.

Towards?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for?Common?Prosperity:

Theoretical?Logic?and?Practical?Approach

Zhong?Yumin

(College?of?Public?Adminste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

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is?the?bottom?line?condition?and?important?path?to?achieve?common?prosperity,?which?provides?goals?and?theoretical?resources?for?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Based?on?the?perspective?of?common?prosperity,?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refers?to?“highlevel”?equalization,?“twoway?interactional”?equalization,?and?“gradual”?equalization.?The?current?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still?faces?problems?such?as?floating?goals,?misplaced?paths,?and?shifting?approaches.?To?promote?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in?the?new?era?with?the?concept?of?common?prosperity,?it?is?necessary?to?build?and?implement?an?evaluation?system?for?highlevel?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establish?a?multidirectional?interactive?mechanism?for?promoting?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and?adhere?to?a?normalized?development?strategy?for?gradual?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

Key?words:common?prosperity;?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problem?review;practical?approach

(責任編輯:張麗陽)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共同富裕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與實踐
企業慈善行為、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繪綠色港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