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

2024-03-07 14:57陳元志卜玉敏
創新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獻計量卡脖子技術

陳元志 卜玉敏

摘 要:當前中國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成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應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分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識別該領域研究的關鍵文獻,并運用質性分析方法對關鍵文獻的重要觀點進行邏輯自洽的凝練梳理,推動形成該領域研究的共同知識基礎,為未來研究提供參考。研究發現,英文文獻覆蓋了關鍵技術的識別方法、關鍵使能技術與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技術與創新合作網絡等問題,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理論研究并沒有成為英文文獻的關注焦點;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是中國情境下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國學者結合實踐提出了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思考。中文關鍵文獻分析顯示,現有研究已經覆蓋了關鍵核心技術文獻綜述、理論框架構建、對策建議等諸多重要領域,主要聚焦于關鍵核心技術內涵特征、突破機理的研究,后者包括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的特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分類、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瓶頸挑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路徑等研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思維方式、分類施策的制度框架、融通創新的研究范式、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效協同的政策取向等達成共識。中文文獻高頻關鍵詞的分布反映出宏觀總體戰略和中觀產業突破兩大研究視角。熱點主題分析歸納出了3類研究熱點,分別是“卡脖子”技術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建設等。其中,“卡脖子”技術攻關逐漸成為前沿熱點的核心命題,而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建設是由核心命題派生的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文獻計量;質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4.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24)1-8-1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1.2

0 引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面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及新興經濟體的快速追趕,中國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1]。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關鍵核心技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3]。他強調,“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5]。2018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摩擦,特別是2018年中興事件、2019年華為事件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的背景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不僅成為現實挑戰,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熱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在供給側的技術研發上有突破,又要在需求側的市場化上能落地,從而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本文應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分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識別該領域研究的關鍵文獻,運用質性分析方法對關鍵文獻的重要觀點進行邏輯自洽的凝練梳理,推動形成該領域研究的共同知識基礎,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

運用文獻計量分析和質性數據分析方法,基于文獻分布、研究熱點、關鍵作者、關鍵文獻、文獻文本等梳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相關研究。中文文獻檢索平臺選取中國知網和CSSCI數據庫,英文文獻檢索平臺選取Web of Science(SSCI+A&HCI)核心合集數據庫①。文獻的時間跨度為1993年1月—2023年10月②。

1.1 英文文獻的基本情況

“關鍵核心技術”的英文翻譯并不統一,存在“key technology”“core technology”“key core technology”“key and core technology”“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key part of core technology”等不同譯法。參考中國網的雙語文獻庫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關鍵核心技術”的規范譯法是“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6],本文采用“key technolog*”和“core technolog*”③作為檢索詞,其可以覆蓋上述不同譯法的文獻。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檢索題名或關鍵詞包含“key technolog*”或“core technolog*”的文獻,共得到3 251條英文文獻記錄,檢索時間為2023年11月12日。

為初步了解文獻集的研究主題,根據關鍵詞將文獻進行聚類。時間切片設為5,從每個時間切片中選取出現頻次排名前20的關鍵詞,聚類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關鍵詞集中分布在科學與技術類,其他包括二次鋰電池、熒光能量轉移、燃料、反應堆材料等具體領域內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后者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疇,因而考慮通過限定檢索范圍進行聚焦。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檢索題名或關鍵詞包含“key technolog*”或“core technolog*”且精確匹配“R&D”“industrialization”的文獻,將研究領域限定為經濟管理、管理科學、公共管理和其他社會科學,共檢索得到253條英文文獻記錄,檢索時間為2023年11月18日。再次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時間切片設為5,在每個時間切片內選擇前10%的高頻關鍵詞,自動聚為12類研究主題(見圖2)。由圖2可知,聚類標簽(若標簽詞無意義,則選擇得分排序下一位的標簽詞)分別是研發、技術與創新管理、技術管理、系統分析、科技、技術轉移、智慧工廠、物聯網、關鍵使能技術、首席信息官、管理信息系統、超導等,且每一類所包含的關鍵詞數量依次減少。其中,近幾年研究較多的主題主要有研發、技術與創新管理、物聯網、技術轉移、智慧工廠等。

將文獻記錄導入HistCite,通過統計本地被引頻次(Local Citation Score,LCS)篩選重要文獻。LCS表示文獻被當前文獻集引用的次數,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文獻在本研究領域的重要性。LCS≥3的文獻共有8篇,發表時間最早為2009年,最晚為2021年,其構成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英文研究基礎。其中,有5篇文獻聚焦于關鍵使能技術的研究,例如:關鍵使能技術對歐盟經濟的影響[7-8];關鍵使能技術的地方稟賦特征[9];跨地域研發網絡對關鍵使能技術的影響[10];工業4.0時代關鍵使能技術的優勢和劣勢[11]。有2篇文獻是關于核心技術識別的研究,例如:Lee等[12](2009)基于分析網絡過程(ANP)方法來識別技術網絡中的核心技術;Kim等[13](2011)綜合運用關聯規則挖掘(ARM)和分析網絡過程(ANP)方法從技術總體結構和技術交叉影響關系中識別核心技術。另一篇文獻研究的是焦點企業及其合作伙伴的聯盟行為對焦點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14]。

從文獻計量學的視角看,英文文獻關注關鍵技術的識別方法、關鍵使能技術與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技術與創新合作網絡等問題。雖然物聯網、超導、新能源等特定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到了關注,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理論研究并沒有成為英文文獻的焦點。從理論層面看,創新政策學、創新經濟學、創新方法、創新管理等的相關研究都會論及主導技術在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生成與演進;從實踐層面看,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是中國情境下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國學者結合實踐提出了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思考。因此,本文的后續研究將聚焦中文文獻和中國學者的貢獻。

1.2 中文文獻的分布情況

在中國知網中以主題詞方式進行檢索,精確匹配“關鍵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文獻類型選擇期刊、輯刊、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共得到939條文獻記錄,包括學術期刊和輯刊文獻778條、學位論文136條、會議論文25條,檢索時間為2023年10月22日。如圖3所示,1993—2023年,發表的文獻數量呈波動上升趨勢。根據年度發文量的變化情況,可將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大致分為4個階段:2002年之前,鮮見相關研究;2003—2008年為起步階段,年發文數量低于20篇;2009—2017年為穩步發展階段,年發文數量基本在20~40篇波動;2018年之后為快速發展階段,年發文數量增速明顯,近三年發文數量均保持在100篇以上。2018年,《科技日報》發表系列文章報道了35項“卡脖子”技術,在政策界和學術界引發了強烈反響。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中央層面的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對理論工作者明確了任務,提出了要求,而理論界也作出了積極回應。

從來源期刊看,排名前10位的期刊高度集中在科學學與科技管理領域,也包括經濟管理、信息科技等領域的期刊,具體如表1所示。其中,《創新科技》《科技進步與對策》《情報雜志》《科學學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等期刊發文數量居前。

1.3 中文文獻的關鍵作者分析

939篇中文文獻共有作者1 234人。發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96人,占作者總人數的7.78%。其中,發文數量最多的學者是清華大學的陳勁,共發表16篇中文文獻。發文數量排名前10的作者如表2所示。

應用VOSviewer將發表2篇及以上文獻作者的合作情況進行統計,合作網絡如圖4所示。識別出如下幾個比較活躍的研究群體:合作人數超過3人且合作發文數量超過5篇的研究團隊共有5個,包括21人(見表3)。具體有2個5人團隊,2個4人團隊和1個3人團隊。其中,發文數量最多的是由陳勁、柳卸林、朱子欽、陽鎮、尹西明等組成的5人團隊,其從國家或產業視角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路徑,發文數量19篇;團隊成員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其次是由余江、陳鳳、張越、管開軒、李哲等組成的5人團隊,主要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規律與路徑,發文數量10篇;團隊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2 國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關鍵文獻分析

由于中國知網的文獻數據不支持文獻共被引分析,因而選擇CSSCI數據庫作為中文文獻引文分析的數據源。在CSSCI數據庫中以關鍵詞方式進行檢索,檢索詞為“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共得到120條文獻記錄,檢索時間為2023年11月12日。

2.1 引文分析

將檢索結果導入Citespace進行引文分析,時間切片設為1,根據文獻之間的共被引關系,得到5個聚類(見圖5)。聚類標簽來自施引文獻的關鍵詞,分別是新型舉國體制、邏輯轉換、情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鏈。

2.2 關鍵文獻分析

根據聚類關鍵詞,運用NVivo 12將中國知網中被引次數超過5次以及2023年發表的部分相關文獻等共75篇文獻進行編碼,表4是CSSCI數據庫文獻集內的前15條高被引文獻。這些文獻構成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國內研究基礎,本文將從中提煉歸納關鍵文獻的研究進展和重要觀點。

2.2.1 關鍵核心技術內涵特征的研究

從文字表述看,關鍵核心技術的類似表述包括“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核心關鍵技術”“關鍵環節核心技術”“核心技術關鍵環節”等。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意義、戰略目標和戰略突破口進行了全面闡釋。2018年以來,政策層面逐步將相關表述統一為“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的概念和內涵呈現出收斂的趨勢,并逐漸在學術界形成了共識。

從技術屬性看,關鍵核心技術是由核心材料、部件、設備、工藝等組成,在一個環節、一個系統、一個技術領域中起到重要且不可或缺作用的技術族群;其可以是某些技術點,可以是某些工藝,可以是一組技術融合體,也可以是對某個領域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技術知識;在生產系統、技術網絡或產業生態中時常處于連接其他技術、工藝和產品的結構洞位置[15-17]。關鍵核心技術具有技術知識的高度密集性、技術體系結構的復雜性、技術功能的極端重要性、研究開發活動的原創性等本源性特征[18]。因此,其衍生特征包括戰略價值高、研發成本高、不確定性強、復雜程度高、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見效時間長、協同難度大、人才密集度高等[19-20]。從技術的微觀視角看,關鍵核心技術可以分為原理性、性能性與可靠性核心技術等3類[21]。從價值創造的視角看,關鍵核心技術可以分為蘊含公共價值的關鍵核心技術、蘊含市場價值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兼顧公共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鍵核心技術等3類。從動態博弈的視角看,關鍵核心技術可以分為“卡別人”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被人卡”的關鍵核心技術兩類。從產業競爭的視角看,鑒于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寡頭壟斷性、不可或缺性、難以模仿性、高價值性、動態性、產品性等特點,產業內的優勢主體有意將其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打造為產業技術體系的根技術,力爭成為產業技術標準主導設計的引領者,進而獲得產業鏈和價值分配的控制權[18,22]。從國家競爭的視角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系統從內向外依次為瓶頸性技術、加速器技術、保護帶技術和安全性技術[23]。

2.2.2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機理的研究

2.2.2.1 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的特征研究

關鍵核心技術產生的知識、技術大多為前沿性、基礎性知識與技術,具有高度的默會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等特征。其知識擴散具有非線性、非對稱的特征,不容易通過編碼化、結構化的方式傳播。產業體系視角下中國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的特征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差異。傳統制造業存在“相對先進生產設備自主研制能力嚴重缺失”“關鍵零配件、關鍵原材料研發和生產能力缺失”“高端產品自主設計能力不足”“系統性生產工藝體系的構建能力缺失”“精益制造管理能力缺位”“關鍵共性技術缺失”等問題;高端生產裝備制造業存在“高端產品自主設計能力缺失”“關鍵零配件、關鍵原材料研發和生產能力缺失”“系統性生產工藝體系的構建能力缺失”“精益管理能力缺位”“基礎研究能力缺失”“應用基礎研究能力缺失”“應用開發能力缺失”“中試能力缺失”“工程化能力缺失”等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嚴重不足”“高端產品自主設計能力嚴重缺失”“關鍵零配件、關鍵原材料研發和生產能力缺失”“系統性生產工藝體系的構建能力缺失”“精益管理能力缺位”“一致性規?;a能力不足”等問題[24]。

2.2.2.2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分類研究

根據不同的視角,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技術本身視角,可分為單項技術突破、技術單元突破、技術體系突破、集成技術體系突破等4類[18];從技術突破演化視角,可分為功能性技術突破、可靠性技術突破、性能性技術突破和兼容性技術突破等4類;從影響范圍視角,可分為微觀企業層面的技術追趕和突破、基于特定產業或產業技術范式的技術突破、立足于國家層面的技術突破等3類[25];從戰略意圖視角,可分為著眼于工業強基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補短板型技術突破以及著眼于主動引領的鍛長板型技術突破兩類[17];從支撐技術突破的知識組合視角,可分為應用型突破(問題和理論明確,挑戰在于穩定性、可靠性、經濟性等產業鏈后端技術)、發明型突破(問題明確,但科學原理和方法知識不明確)、發現型突破(科學原理和技術知識明確,但方法知識能夠解決的問題不清晰)和原創型突破(問題、原理、方法都不確定)等4類[26]。

2.2.2.3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瓶頸挑戰研究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采用“全產業鏈+同盟體系”的遏制策略構建關鍵核心技術壁壘。關鍵核心技術壁壘具有壁壘對象的多元性、壁壘方向的強指向性、壁壘過程的全流程性、壁壘政策目的的多重性、壁壘配套政策的多維性與壁壘力量的多邊性等特征,使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面臨研發投入市場補償困難、市場價格競爭存在劣勢、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失效、關鍵核心人才匱乏、技術迭代被“抽梯子”、知識產權叢林陷阱等挑戰[27-28]。因此,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以大戰略、大思維、大格局、大架構組織動員政、產、學、研、用等各方力量,通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及產業應用的一體化設計和戰略性規劃,將國家戰略與科學計劃、產業目標結合起來,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組織的關聯,推動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19]。

2.2.2.4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路徑研究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能著眼于某一個技術,應謀求某一個領域技術群的突破,尋找技術群中具有關聯性的技術,促進底層技術的融合,通過核心技術吸引邊緣技術,結合關鍵技術形成技術群落,共享知識,實現價值創新[29]。破解“卡脖子”困境有兩條基本思路:一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進口替代;二是提高創新主體在開放條件下的全球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而寬領域跨界整合知識和窄領域深度積累知識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基礎性機制。傳統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要覆蓋“應用型”和“發明型”場景:在研發環節注重通過深度積累知識和跨界組合方法,獲取能夠讓技術實現高可靠性、高穩定性、高精度等應用目標的訣竅;在產業化環節注重通過尋找合適的利基市場,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為技術創新找到用武之地。新興技術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要覆蓋“原創型”場景:在研發環節注重綜合運用“跨界整合知識—深度積累知識”的策略,探索面臨不確定性的底層技術原理,以及明確這些技術可能解決的問題;在產業化環節一方面注重面向不同行業領域探索應用性解決方案,并為其尋找合適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注重針對特定應用領域的需求,尋找合適的技術解決方案[26]。

單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主要由某些企業或研究機構等組織獨立完成;關鍵核心技術單元突破主要采用相關組織合作或實力較強的大企業獨立承擔等形式完成;關鍵核心技術體系和關鍵核心技術集成體系的突破需要融通創新平臺,匯聚各類創新主體、各類創新要素、各類創新制度與政策體系等來完成,涉及創新制度與政策的融通、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通、創新主體之間的融通、創新要素之間的融通,并在載體支撐層面以產學研融通組織、“央企+民企”創新共同體和新型研發機構等組織模式為主,形成“制度—主體—要素—組織”融通創新的整合框架[18,30]。

3 國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研究熱點

基于中國知網檢索文獻,進行國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研究熱點分析。應用Citespace軟件統計熱點關鍵詞,節點選擇關鍵詞,時間切片設為5,選取每個時間切片內的前40個高頻關鍵詞,得到關鍵核心技術文獻關鍵詞的頻次和中心度分布表(見表5)以及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見圖6)。

3.1 熱點關鍵詞分析

表5展示了前20個高頻關鍵詞,包括技術攻關、自主創新、產業鏈、制造業、物聯網、技術識別、創新鏈、突破路徑等。其中,2015年之后的重點關鍵詞包括技術攻關、產業鏈、攻堅戰、人工智能、舉國體制、技術識別、創新鏈、突破路徑、新興技術、技術突破、原始創新等。高頻關鍵詞的分布反映出兩大研究視角:一是宏觀總體戰略,即從國家科技戰略視角研究外向型開放式創新戰略向基于自立自強的自主創新戰略轉變;二是中觀產業突破,即從產業鏈創新生態視角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體系構建、政策部署和可行路徑。

3.2 熱點主題分布

在圖6所示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主題聚類中,節點大小反映關鍵詞的頻次,有紫色圈標注的節點表示其具有較大的中心度,即代表其與其他聚類間的關聯性強,在網絡中占有重要地位;節點的橫向分布表示關鍵詞出現的時間,右側是近年出現的關鍵詞,可代表研究前沿的熱點主題。圖中顯示出9類熱點主題,分別是自主創新、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技術攻關、突破路徑、人民政府、技術突破、科技強國和專利分析。近幾年的研究熱點有技術攻關、科技攻堅戰、技術識別、協同創新、創新鏈、供應鏈等。從研究前沿的主題分布看,“卡脖子”技術攻關逐漸成為前沿熱點的核心命題,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建設是由核心命題派生的重要研究方向。

3.2.1 “卡脖子”技術攻關問題研究

“卡脖子”技術攻關是前沿熱點的核心問題。從安全性角度看,“卡脖子”技術對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關鍵性的保障作用。在技術價值方面,“卡脖子”技術更是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制勝關鍵。陳勁和陽鎮[31](2021)綜合了技術差距、國際戰略競爭、產業安全、技術研發周期與成本等視角,認為“卡脖子”技術是一個復雜的技術簇,其具備關鍵核心技術的共性特征,但與領先國家存在短期內難以追趕的系列差距,且技術供給方壟斷程度高,依賴國際貿易的跨國、跨鏈、跨企合作難以實現技術吸收和技術轉移,一旦遭到技術或貿易封鎖,該國產業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就會受到重大影響。從對國家、產業以及企業的影響程度視角看,“卡脖子”技術可以分為戰略性“卡脖子”技術和一般性“卡脖子”技術兩類。前者是關乎國家戰略、產業發展以及影響其他產業安全性的技術,同時技術難度極大;后者是指由于專利限制、研發成本或技術先進性問題等,某些產品或企業的核心產品、生產技術被外國所掌握[32]?!翱ú弊印奔夹g是在遵循保障國家安全、高水平融入全球化、合理考慮研發投資價值等原則的基礎上,按照是否屬于關鍵核心技術、是否存在技術壟斷、攻克壟斷的技術難度是否很大、是否處于價值鏈核心環節的邏輯來識別的[33]。陳勁和朱子欽[30](2020)提出,“卡脖子”技術突破應發揮“最大優勢”、加強“兩個統籌”、化解“兩大矛盾”、提升“兩種能力”、深化“兩個融合”、強化“兩個支撐”。具體而言,發揮“最大優勢”,即發揮黨領導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兩個統籌”,一是統籌推進“卡脖子”技術攻關與中央科技和創新領導體系建設,二是統籌推進國家科技安全體系治理機制建設和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化解“兩大矛盾”,即政策體系中競爭思維與整合思維之間的矛盾和評價體系中激勵導向與國家需求之間的矛盾;提升“兩種能力”,即央企的創新引領能力和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深化“兩個融合”,即面向協同創新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和面向融通發展的大中小企業深度融合;強化“兩個支撐”,即強化人才支撐和資金支撐。

3.2.2 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問題研究

國產替代是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的研究熱點。當“卡脖子”技術取得“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時,所產出的技術和產品還需要在產業層面破解可靠性差、穩定性差、性能差、產業鏈協同性差等“短板”問題,同時還要面臨技術壟斷方的圍堵獵殺以及技術升級換代的顛覆性風險。面對不可逆的戰略性投入和不確定的預期收益,我們應該采用“備而不用”的戰略,還是應該積極推動“備而有用”戰略的落地?從“備而不用”轉變為“備而有用”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應該采用怎樣的機制?這些問題均有待理論界積極回應。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是指通過自主創新等方式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和替代應用的過程[34]。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的主要驅動因素可歸納為技術因素、組織因素與環境因素等三大類,具體包括技術就緒度、技術相對優勢、高管支持、技術能力、資源冗余、市場機會、供應鏈協同與政府支持等。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是國家技術追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戰略,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其邏輯、行為與側重點在追趕的不同階段均存在差異。在進入期以“做大”為主題,遵循效益主導原則,主要實現路徑包括技術代工積累與技術引進吸收;在追趕期以“做優”為主題,遵循價值邏輯,主要路徑是技術跨國并購與制度市場驅動,基礎技術科學跟隨或同步研發;在跨越期以“做強”為主題,遵循安全邏輯,以自主創新驅動來實現跨越[34-36]。與工業化初期的進口替代戰略不同,工業化后期的國產替代是由關鍵核心技術所支撐的核心材料、核心部件、核心設備、核心工藝和核心算法等的替代[36]。特定產業領域的案例研究顯示,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的過程體現為“技術模塊—技術架構”依存關系的動態更迭,模塊創新與架構創新之間遵循“優化舊模塊—生成新架構—深化新架構—衍生新模塊”的演進路徑。其中,“模塊替代”與“架構替代”體現為技術供給側的國產替代,而“價值替代”則是基于需求側的國產替代[37]。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的“機會窗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底層的科學基礎出現不連續性躍遷;二是“殺手級”應用領域的探索和發展[26]。

3.2.3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建設問題研究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組織模式選擇,即如何建立和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與管理機制,搞清楚究竟應該“怎么干”,是政策研究和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相關研究包括但不局限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研究、關鍵核心技術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央地聯動協同創新研究等。從世界各國的技術發展和趕超史來看,存在3種典型模式:一是產業和企業內部驅動的創新模式,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二是政府強力主導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模式,其在具有明顯“代際差距”和存在技術封鎖的背景下適用;三是政企協同推進模式,政府提供創新激勵并在創新體系構建中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25]。

3.2.3.1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研究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通常屬于由政府強力主導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模式,即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發揮有為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面向國家重大民生公共工程科技創新、“卡脖子”技術攻關突破、突發性重大公共社會危機治理等3類場景[38]。盡管新型舉國體制和傳統舉國體制存在區別,如前者更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整體而言,新型舉國體制仍然具有較強的計劃屬性,因而要控制其應用范圍[39]。新型舉國體制的有效性取決于能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中央與地方、對外開放與自主內生能力建設等的關系。其中,“揭榜掛帥”是激活全社會創新活力、提高新型舉國體制有效性的制度安排。而激勵約束機制是“揭榜掛帥”治理的關鍵。建立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特別是容錯機制,是實施“揭榜掛帥”制度的最大挑戰[40]。針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戰略性產品或技術,浙江等省份按照“誰被卡誰出題、誰出題誰出資、誰能干誰來干、誰牽頭誰采購”的思路,推行企業聯合出資掛榜制,實行“聯合出資出題、全球掛榜、企業驗榜、企業試用”的攻關機制,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以需求導向推動“手牽手”攻關[41]。

3.2.3.2 關鍵核心技術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

針對具有軍民兩用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要立足于軍用創新鏈和民用創新鏈兩個系統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實現兩個創新體系的兼容和耦合。知識協同、制度協同和價值協同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的重要機制。在創新鏈上游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環節,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軍用和民用聯合研發,共同分擔科研設施及設備等準公共投入成本,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在創新鏈中游構建關鍵核心技術“軍轉民”和“民參軍”的技術轉移轉化通道,將知識外溢效應內部化,形成范圍經濟效應;在創新鏈下游產品化、商品化和產業化的過程中,注重軍用、民用創新鏈的雙向轉移,形成網絡經濟效應[42]。

3.2.3.3 關鍵核心技術央地聯動協同創新研究

陳勁等[32](2023)認為,應從主體融通、路徑暢通與要素流通維度實現央地聯動,共破“卡脖子”技術問題。而央地聯動共破“卡脖子”技術問題有4條作用路徑:一是央地聯動下“卡脖子”技術問題的自上而下政策分解路徑;二是央地聯動下針對“卡脖子”技術問題的自下而上凝練需求路徑;三是央地聯動下融通創新成果全面涌現路徑;四是央地聯動下產業和企業需求與創新成果貫通路徑。按照對產業支撐能力的強弱、持續時間的長短等,可以將關鍵核心技術央地聯動協同攻關體系劃分為3個層級: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成果在地方的轉移轉化,央地聯動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相關專項,央地聯動在地方共建高水平平臺支撐技術攻關[43]。

4 研究結論

本文以1993—2023年Web of Science(SSCI+A&HCI)核心合集數據庫收錄的3 251篇英文文獻、中國知網收錄的939篇中文文獻以及CSSCI數據庫的120篇文獻為研究對象,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對關鍵文獻的研究進展和理論觀點進行了歸納梳理。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充分挖掘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并篩選關鍵文獻,旨在減少主觀認知偏見的影響。研究發現,英文文獻覆蓋了關鍵技術的識別方法、關鍵使能技術與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技術與創新合作網絡等問題,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理論研究并沒有成為英文文獻的關注焦點;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是中國情境下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國學者結合實踐提出了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思考。從中文關鍵文獻的研究內容來看,已有的經典文獻已經覆蓋了關鍵核心技術文獻綜述、理論框架構建、對策建議等諸多重要領域,學術界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內涵特征、瓶頸挑戰、實現路徑等重要問題的認識也逐漸清晰。創新生態系統的思維方式、分類施策的制度框架、融通創新的研究范式、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效協同的政策取向等達成共識。中文文獻高頻關鍵詞的分布反映出兩大研究視角:一是宏觀總體戰略,即從國家科技戰略視角研究外向型開放式創新戰略向基于自立自強的自主創新戰略轉變;二是中觀產業突破,即從產業鏈創新生態視角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體系構建、政策部署和可行路徑。從研究熱點的主題分布看,“卡脖子”技術攻關逐漸成為前沿熱點的核心命題,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建設是由核心命題派生的重要研究方向。

注釋:

① 本文是從管理科學和技術經濟視角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而SCI作為科學引文索引,其中的文獻對該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具體技術本身,不屬于本文研究范疇,故不納入SCI文獻。

② 檢索文獻的起始時間為1993年,這與分析工具的參數設定有關。設定更早的起始時間對于文獻的檢索數量影響甚微,也不會改變研究結論。

③ “technolog*”中符號“*”表示通配符,可以代替零個、單個或多個字符,這里可以匹配到“technology”“technologies”等不同表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J].求是,2021(2):4-7.

[2] 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18年7月13日)[M]//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論科技自立自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192.

[3]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06-09)[2023-1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9/c_1111056694.htm.

[4]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28)[2023-1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5]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5-28)[2023-1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28/c_1127505377.htm.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英雙語版)[EB/OL].(2022-10-16)[2023-12-02].http://www.china.orgcn/chinese/node_716001

0_2.htm.

[7] MONTRESOR S,QUATRARO F. Smart speci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regional 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R/OL].[2023-12-02].https://joint-research-centre.ec.europa.eu/system/files/2015-09/JRC95313.pdf.

[8] EVANGELISTA R,MELICIANI V,VEZZANI A. Specialisation in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8,27(3):273-289.

[9] ANTONIETTI R,MONTRESOR S. Going beyond relatedness: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trajectories and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KETs) in Italian regions[J]. Economic Geography,2021,97(2):187-207.

[10] WANZENB?CK I,NEUL?NDTNER M,SCHERNGELL T. Impacts of EU funded R&D networks on the generation of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20,99(1):3-24.

[11] CIFFOLILLI A,MUSCIO A. Industry 4.0:national and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8,26(12):2323-2343.

[12] LEE H,KIM C,CHO H,et al. An ANP-based technology network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re technologies:a case of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1):894-908.

[13] KIM C,LEE H,SEOL H,et al. Identifying core technologies based on technological cross-impacts:an association rule mining(ARM)an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approach[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10):12559-12564.

[14] VANHAVERBEKE W,GILSING V,BEERKENS B,et al. The role of alliance network redundancy in the creation of core and non-core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2):215-244.

[15] 杜傳忠,任俊慧.中國制造業關鍵技術缺失成因及創新突破路徑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20(22):10-18,45.

[16] 張羽飛,原長弘.產學研深度融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演進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2,40(5):852-862.

[17] 操友根,任聲策,杜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一個整合框架[J].情報雜志,2023,42(8):61-68.

[18] 張玉臣,譚禮.關鍵核心技術的概念界定、特征辨析及突破路徑[J].中國科技論壇,2023(2):20-29.

[19] 韓鳳芹,史衛,陳亞平.以大戰略觀統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J].宏觀經濟研究,2021(3):111-119,159.

[20] 鄭剛,莫康,王頌,等.吸收速度、互補資產鏈接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J].科學學研究,2023,41(3):500-510.

[21] 李顯君,孟東暉,劉暐.核心技術微觀機理與突破路徑:以中國汽車AMT技術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8(8):88-104.

[22] 仲偉俊,梅姝娥,浦正寧.關鍵核心技術及其攻關策略研究:基于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視角[J].系統管理學報,2022,31(6):1162-1168.

[23] 陳光.關鍵核心技術國家競爭的實踐反思:現狀與未來——以中美半導體產業發展為例[J].創新科技,2022,22(10):11-18.

[24] 張杰.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特征、阻礙和突破[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9(2):43-52.

[25] 劉建麗.“凹凸世界”背景下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路徑選擇:基于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特質的分析[J].求索,2023(3):118-126.

[26] 王敏,銀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困境的路徑研究[J].清華管理評論,2022(5):45-50.

[27] 張杰,陳容.產業鏈視角下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突破路徑與對策[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2):116-126.

[28] 張亞東,何海燕,孫磊華,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壁壘的關鍵特征、運行機制與應對策略[J].科技和產業,2023,23(5):1-6.

[29] 儲節旺,安怡然,李佳軒.面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知識生態系統:融合、演化、協同與沖擊[J].情報學報,2023,42(3):255-267.

[30] 陳勁,朱子欽.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破路徑研究[J].創新科技,2020,20(7):1-8.

[31] 陳勁,陽鎮.融通創新視角下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理論框架與實現路徑[J].社會科學,2021(5):58-69.

[32] 陳勁,李振東,張月遙.融通創新視角下央地聯動共破“卡脖子”技術問題的理論框架與長效機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1):141-152.

[33] 湯志偉,李昱璇,張龍鵬.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術識別方法與突破路徑: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1-9.

[34] 王昶,何琪,耿紅軍,等.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的邏輯、驅動因素與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2022(3):99-108.

[35] 單宇,劉爽,馬寶龍.國產替代過程中關鍵核心技術的適應性重構機制:基于海信集團1969~2022視像技術的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4):80-100.

[36] 胡登峰,黃紫微,馮楠,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國產替代路徑及機制: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5):188-209.

[37] 于暢,鄧洲.工業化后期國產替代的方向調整與推進策略[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55-62.

[38] 陳勁,陽鎮,朱子欽.新型舉國體制的理論邏輯、落地模式與應用場景[J].改革,2021(5):1-17.

[39] 曾憲奎.我國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20(3):26-33.

[40] 劉志迎,魯晨.以“揭榜掛帥”模式攻克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J].創新科技,2023,23(1):1-13.

[41] 袁曉玲.全周期管理破解“卡脖子”難題 浙江聚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J].今日科技,2023(7):67-68.

[42] 余維新,熊文明.關鍵核心技術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理及協同機制研究:基于創新鏈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2):34-39.

[43] 羅軍,侯小星,陳之瑤.央地聯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48-55.

The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Trends of R&D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A Bibliometr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hen Yuanzhi, Bu Yumi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Shanghai 201204,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the breakthrough in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has becomes a major issue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pplies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R&D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logically summarize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the key literatur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common knowledge base fo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t is found that English research covers the topics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key technolog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s. Bu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R&D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has not become the focus in English literature. The R&D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are major practical issues in China. Chinese scholars have contributed more theoretical think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practical issues. Through analyzing Chinese key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covered many important aspect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etc., mainly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reakthrough mechanisms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The latter includes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deficiencies, the bottlenecks and challeng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breakthroughs, and the breakthrough paths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Theoretical circle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consensus on the way of thinking from an innovation ecosystem perspective,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developing different policies based on different issu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for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effective coordination between demand-side management and supply-side reform.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Chinese literature reflects two major research perspectives: Macro-overall strategy and Meso-level industry breakthroug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hot topics, three topics are summarized, which are the breakthrough of stranglehold technology, the domestic substitution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and the tackling systems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The first topic has become the core proposition, and the latter two topics ar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derived from the core proposition.

Key words: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stranglehold technology; bibliometrics; qualit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23-12-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面向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預先市場承諾機制研究”(22BJY224)。

作者簡介:陳元志(197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創新管理;卜玉敏(1993—),女,碩士,中級館員,研究方向:情報學。本文通信作者為卜玉敏。

猜你喜歡
文獻計量卡脖子技術
本期導讀
種子科技:打贏種業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難題
卡脖子與保鮮問題
我國醫學數字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國內外智庫研究態勢知識圖譜對比分析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我國生物科學素養研究狀況(2001~2016年)
探討電力系統中配網自動化技術
移動應用系統開發
北京市中小企業優化升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