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高質量發展:邏輯進路、現實意義與科學內涵

2024-03-07 08:38賀城謝地
中國西部 2024年1期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新發展理念

賀城 謝地

〔摘要〕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經濟發展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有必要進一步認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同時,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此,需要基于新發展理念進行多維度分析來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新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24)01-0001-10

〔作者〕 賀 城 講師 沈陽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沈陽 110016

謝 地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中組部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沈陽 11003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學科體系建構與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18ZDA03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家庭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的影響機制及干預對策研究”(20CSH034);沈陽藥科大學中青年教師事業發展支持計劃“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研究”(ZQN2021024)。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1。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根本發展動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通過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并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促使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理論界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成果已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內涵、特征、目標、路徑以及如何衡量等。一方面,從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來看,張軍擴等(2019)認為高質量發展是支撐新時代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2。趙劍波等(2019)從系統平衡觀、經濟發展觀、民生指向觀三個視角,認為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產業、企業三個層面,受經濟發展階段、社會文化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的約束〔3。張占斌等(2022)分析和概述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政策措施,從發展目標、方式、內容、結構和要素來闡釋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4。另一方面,就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和實現路徑而言,金碚(2018)認為發展質量評判的標準最終追求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5。高培勇(2019)闡述了高質量發展追求的目標,秉持的發展理念,面對的經濟運行矛盾,貫穿的宏觀經濟主線,實施的宏觀調控手段等〔6。劉志彪(2018)從評價標準、歷史背景、實現手段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質量發展和高速度發展的區別,闡述了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要素、重點問題及其解決思路〔7。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正發生歷史性、革命性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到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8。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行經濟建設,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進一步拔高。同時,從解決“有沒有”到轉向“好不好”,從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與新征程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都要求我們,既要回答好生產關系范疇內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更要回答好生產力范疇內具體怎么依靠先進科學的發展理念指引國民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鑒于此,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中,在闡述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理論成果基礎上,重點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和現實意義來展開分析。

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同時批判吸收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借鑒和吸納人類文明中有關發展的優秀成果,推動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這些寶貴成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和繼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理論和實踐基礎。

1.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初步探索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成果。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9。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要對蘇聯模式存在的弊端引以為戒,提出了許多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經濟理論〔10,包括: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發展思路,“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強國”的戰略目標,“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等等〔11。這些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2.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次飛躍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的一次飛躍,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要抓住機遇,經濟體制改革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建設小康社會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了“臺階式”的發展思想,指明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辦法,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和特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12-13,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戰略步驟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厘清了人的發展與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思路、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江澤民指出,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戰略思想〔14,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勾勒新世紀發展戰略目標,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發展的三大基本目標;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等。上述經濟發展的理論保證了我國經濟社會沿著正確的道路穩步前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推向了21世紀。

進入新世紀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胡錦濤指出,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15-16??茖W發展觀將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充分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人類社會一般發展規律,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4.指導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的系統化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新境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包括:明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是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根本目的;明確我國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明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是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明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選擇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全面擴大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等〔17。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18。同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19。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厘清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重大意義以及推動的方向、路線,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最權威、最科學的概括。

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有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逐步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等軟約束、硬約束的壓力相伴而生。同時,盡管在經濟發展中將“蛋糕”做大,但距離做好“蛋糕”仍有較大差距,并且在把已經做大的“蛋糕”切好、分好方面也不盡如人意。事實表明,傳統上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粗放式發展難以持續,而新的發展動力還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21。這三個“必然要求”從根本上深刻闡明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進而言之,需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理念與實踐的演進,站在“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的戰略高度,圍繞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目的和當前經濟發展所面對的挑戰等多個維度來深入闡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

1.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迫切需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保持著年均9.5%的增速。持續高速增長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發展??陀^來看,2022年,我國的GDP總量已超過120萬億元,在這樣的經濟體量下保持中高速的增長已殊為不易。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扮演角色的轉變,原有的比較優勢、后發優勢、人口紅利、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紅利都在不同程度地削弱,資本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開始出現,以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22。

對于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而言,如果解決不好發展的動力問題,那么想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是難以做到的。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國成功實現了到2020年“翻兩番”的目標。以此為基礎,進入新發展階段,絕不意味發展速度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以一定的發展速度和充足的發展動力來支撐。根據劉偉等(2021)的測算,如果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左右、匯率保持基本不變的前提條件下,要實現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中國的人均GDP到2035年和2050年分別應達到2.7萬美元和7.5萬美元〔23。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人均GDP為12741美元。如果以2022年為基年測算的話,保持同樣的假設條件,意味著到2035年和到2050年我國年均實際增速分別需要保持在4%、4.5%以上。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有學者測算,“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速可能下滑至5.5%左右,2026-2035年可能進一步下降到4.2%左右〔24。因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迫切需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來提供動力支撐,推動經濟增長由原來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以“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問題,從“有速度”的經濟增長轉向兼顧速度與質量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2.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必然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現實需要是我們國家發展生產力和調整生產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5。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構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現階段發展的重要目的。一方面,就發展不平衡來看,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就發展不協調來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還未做到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水平較快,但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仍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就發展不充分來看,在產業結構和資本構成方面,與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比,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和資本有機構成偏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仍是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需進一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另一方面,我國供求不平衡、供需錯配的現象仍然存在。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達成,越來越多的居民跨越階層成為中等收入群體,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逐步升級的特點。但從供給端來看,我國供給的商品多而不精、品牌大而不強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扭轉,特別是在高端商品和服務方面并未形成競爭優勢和賽道優勢。需要強調的是,我國人民的這種“美好生活需要”既需要經濟保持繼續增長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變化。原有的發展方式在做大“蛋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上具有明顯的作用,但在面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做好“蛋糕”以及切好、分好“蛋糕”方面所能起到的效果就難以凸顯。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變化〔26。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變化,更突出表現了人民對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產品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以往的發展方式,雖然能夠保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但在關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所能夠提供給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仍不夠強。在這個意義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就構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建成高效多樣的供給體系,提供優質、多樣的商品和服務,進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傊?,平衡供給與需求,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等,必然都要回到以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上來。

3.贏得國際間的競爭優勢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演進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在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外國資本的“引進來”有效地緩解了我國資本短缺的現狀、激發了我國的比較優勢,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前沿的技術創新、先進的管理經驗及高素質人才對于我國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建成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襯衫換飛機”的后發優勢、比較優勢是建立在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較低的基礎上。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經降為1.3,我國已經正式邁入“老齡社會”。同時,盡管地方政府依靠廉價的土地成本來招商引資,加快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凸顯,以土地財政為核心的“錦標賽”模式來實現經濟增長已難以為繼。概而言之,隨著我國產業升級轉型、人口紅利的消退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逐漸失去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部分中低端的產業已經并且正在向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國轉移。

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引領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國家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世界舞臺的中央。只有抓住機遇,培育出新的增長動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升級的國家,才能成功跨入發達經濟體的行列。反之,則容易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沼之中。在發揮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同時,必須更好地利用好國際大市場,提高外貿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面對發展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把握和引領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通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來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以技術進步和體制改革來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謀求生成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函數,使我國經濟煥發新的發展活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激發新的發展潛力,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同時構建起國際大循環的競爭優勢。

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度分析

經濟增長并不等同于經濟發展。經濟增長衡量的標準相對簡單,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是評判的主要標準,一般可以用GDP增速或人均GDP增速來衡量一國經濟增長的水平〔27。一般而言,經濟社會發展體現為長期的經濟增長、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28。不同于經濟增長,經濟發展質量是對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29。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而言,在不同領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對不同主體的要求也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30。習近平總書記對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概括是進一步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的根本遵循。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31。新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是建立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認識和判斷的基礎上,是將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高度抽象的發展思想契合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并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指導原則和基本遵循。需要強調的是,新發展理念雖然與經濟密切相關,但并不能簡單將其界定為經濟領域的一種發展理念,而是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

1.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基點所在〔32。事實上,只有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如前所述,現階段,我國經濟體量想要保持穩定的增長必須在內部涌現出新的動力源泉。馬克思指出,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33,這些是勞動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茖W技術如能被人合理地控制、運用到生產中,會顯著提高工人的熟練程度、提升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科技進步最終會表現為人類改造自然條件能力的提高。同時,過往的人類發展歷史表明,科技的創新和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也是一個國家崛起和強盛的標志。

總之,科技已經成為影響勞動生產力提高的關鍵因素。而科技發展進步的源泉在于創新,創新的根源在于人才。我國創新能力與經濟體量相比仍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更是受制于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通過教育培養人才,從而推動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還未充分形成。換言之,想要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作用,首先要做到創新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為此,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必須進一步改革人才的培養和服務機制,完善人力資本和人力財富轉化為生產力的體制機制,有效解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問題。最終形成以科學的發展帶動技術的革新,以技術的變革倒推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新發展理念中的“創新”并非專指科技創新,還應包括制度創新、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實踐創新等。這種廣義上的創新也將為科技提供相應的制度、體制、機制保障,從而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動力支撐。

2.協調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和尺度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突出表現?!皡f調成為內生特點”是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和尺度。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是阻礙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制約因素,協調發展理念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舉措。僅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來看,1978年2.56與2021年的2.50【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計算?!?,似乎城鄉收入差距變化不大,但城鄉之間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已經從1978年的209元增加到2021年的28481元。同時,不僅傳統上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南方和北方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也日漸顯現。此外,我國還存在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不協調問題。

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唯有依靠協調發展本身。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宏觀政策的制定上注意協調好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積累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在保證有效率配置資源的同時更加重視資源的公平配置,特別是涉及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資源要向低收入群體傾斜。通過統籌兼顧、協調各方,實現生產和需要之間的動態平衡,克服市場經濟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弊端,保證經濟社會有計劃地發展。另一方面,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協調好當前和長遠、全局和局部、宏觀和微觀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產業的合理布局、空間的治理完善來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平衡發展,補齊經濟發展短板,挖掘經濟發展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從而縮小中部、西部、東北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通過促進城鄉間的協調發展,在提高城鎮化率的同時更重視推進市民化的進程,暢通城鄉間各類生產要素流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3.綠色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并且構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熬G色成為普遍形態”是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之策,綠色循環發展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作為地方政府、企業、居民等各個主體普遍遵循的規則和要求。在“雙碳”目標下,應把綠色GDP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之內,支持環保節能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促進簡單勞動更多被復雜勞動代替,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推動居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加快推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4.開放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融入世界的必然選擇,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近代以來的歷史也證明,只有順應、融入、利用經濟全球化才能充分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更好地實現自立自強。一方面,要在開放中倒逼我國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提升能力和安全性,推動相應的法律、咨詢、金融、風控等方面滿足與國際對接的要求,提高我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推動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開放,充分利用我國巨大的市場資源優勢吸引更為優質的企業、更雄厚的資本、更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等各類優質資源,以進一步優化我國市場經濟的生產要素配置,以開放發展促進暢通國內大循環。

5.共享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共享發展理念在內容上體現著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與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機統一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為了人民需要,圍繞人民需要,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歸根結底,經濟發展是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礎,堅持人民至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共享發展理念必須以更為公平的制度設計激發全體人民共同創造財富的活力,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建過程中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地,從實現共享發展的路徑和原則來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穩中求進、扎實推進,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量變”中推動收入分配漸趨公平的“質變”,在最廣大人民“共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共享”經濟高質量發展所提供的物質文化產品。

概括而言,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并不是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政府可通過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市和鄉村居民生活水平趨同。同時,還應加大教育投入,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的教育水平差異,這既是共享發展理念的體現,也能夠促進人力資本的提高和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涌現,對于整個經濟發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28-29.

〔2〕張軍擴,侯永志,劉培林,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J].管理世界,2019,(07).

〔3〕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1).

〔4〕張占斌,畢照卿.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22,(04).

〔5〕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04).

〔6〕高培勇.理解、把握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學動態,2019,(08).

〔7〕劉志彪.理解高質量發展:基本特征、支撐要素與當前重點問題[J].學術月刊,2018,(07).

〔8〕〔1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67,167-170.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10〕謝地,賀城.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需處理好十個方面的關系[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1,(01).

〔1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4,240-243.

〔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6,138,144,154,274,314,372-377.

〔1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8.

〔15〕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3-625.

〔16〕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18-619.

〔18〕〔19〕〔21〕〔25〕〔3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238,237-238,9,238.

〔22〕蔡(日方).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3,(01).

〔23〕劉偉,陳彥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間的經濟發展:任務、挑戰與應對方略[J].中國社會科學,2021,(03).

〔24〕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12).

〔2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27〕逄錦聚,林崗,楊瑞龍,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筆談[J].經濟學動態,2019,(07).

〔28〕黃群慧.新發展理念:一個關于發展的系統的理論體系[J].經濟學動態,2022,(08).

〔29〕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取向[J].學術月刊,2018,(03).

〔3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

〔32〕張宇,謝地,任保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16-220.

〔3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責任編輯 肖華堂)

猜你喜歡
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新發展理念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下大氣力破難題、補短板
新時代科技創新創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機制研究
新時代科技創新創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機制研究
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何處
正確認識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三重價值
認識新時代 創造新輝煌
試論新發展理念下的創新型政府建設
當前形勢下的新發展理念與全民健身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