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目前高校分類與美歐高校分類的性質分析

2024-03-07 00:10陶念索凱峰

陶念 索凱峰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為解決“大學擴招”帶來的高校同質問題、“錢學森之問”所含的大師培育問題,高校分類發展意義重大。但高校分類乃管理工具,核心是如何形成科學共識,所以把握其分類性質是一個基礎性前提。美歐高校分類的一些實踐,如由大學研究型發展取向調整為注重教學和人才培養,以及促進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包括“用戶導向性”的核心理念,都難能可貴,值得學習借鑒。我國采取的策略應該是以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研判高校分類屬性、以“雙一流”發展催生高校分類定位屬性、以學分適配機制調節人才培養分類屬性、以“四類學術”重構高校分類創新屬性。

關鍵詞:中國高校分類;卡內基高校分類;歐洲高校分類;分類屬性

我國高校分類面臨著知識生產與應用、權力設置與運行、利益分配與監管等諸多難題[1],如何破解則必須追及這些問題的性質。因為性質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我國高校分類必定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厘清我國高校分類問題的性質,對統一思想、采取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國目前高校分類的背景、目的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高校大體上分為大學、學院、高職、高專幾種類型。此后提出的高校分類,緣起于1993年2月國家政策文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內容為“制訂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及政策措施”。背景是面向即將跨入的新世紀的高校發展,目的是建設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學。于是就產生了1995年的“211工程”①、1998年的“985工程”②。這是我國一種重點高校建設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一種非均衡戰略。因為教育資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以高校分類的視角,客觀上是不公平的,容易形成一種身份壁壘。而目前討論的高校分類,主要是基于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份國家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該文件出臺前,有兩個重要背景,一是“大學擴招”。2000年前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一方面,為了分擔國家辦學經費,探索民辦高校,引入市場機制興辦獨立學院;另一方面,將一批有條件的高職、高專和大專院校重組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以滿足高教大眾化的需求。這兩條途徑雖然實現了大學擴招,滿足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其中也不乏復制模仿的規模擴張,客觀上給大學健康發展留下了隱患。二是“錢學森之問”。2005年,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卞X老又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的人才?”這不僅僅是“錢學森之問”的由來,而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南方科技大學作為“試驗田”應運而生,并于2008年在全球范圍內招聘校長,目的就是為了破解“錢學森之問”。所以,這個時候在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中提出高校分類,其目的既有問題導向,解決高校同質化發展的問題;也有目標導向,解決培育大師級人才的問題。

二、美歐高校分類的過程、效應

(一)美國卡內基高校分類

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從1970年開始,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它先后對外公布了9個版本,2000版之前有4個版本,最早的是1973版;2000版之后有4個版本,最近的是2018版。2000版具有重要意義,它去除了科研指標,以學位授予數量和類型作為基礎分類的唯一依據。因為此前以科研經費指標為主進行分類,出現了社會公眾和高等教育界的大學研究型發展取向,這一次的調整將高校注意力引向了教學和人才培養[2]。事實上,對高校而言,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數量與獲得科研經費的數量是高度關聯的,有學者做過實證研究[3]。但是,是以學位授予數量和類型作為分類指標,還是以科研經費的數量作為分類指標,社會效應是完全不同的??梢?,卡內基2000版的調整,是此前30年分類實踐優劣的取舍。2000版之后,卡內基分類又將社會服務作為選擇性分類依據,使得大學“社會化”理念更加深化。它促進了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也有利于制定社會服務導向政策以促進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

(二)歐洲高校分類(U-Map)

歐洲高校分類始于2004年,到2010年正式確定了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分類框架,即大學地圖(U-Map)。由于歐洲高等教育系統比較成熟,為其有效分類奠定了基礎。它在借鑒卡內基高校分類的基礎上,體現了歐洲高校優勢的多樣性、用戶導向性特征。所謂多樣性,是指系統、結構、專業及價值與氛圍等方面的多樣性[4],在指標體系上給予體現:一是高校學位、學科、專業、終生教育、國際化教學、知識傳播方式等;二是科學研究、創新與轉化、國際化科研等;三是高校規模、公/私立特征、法律地位等;四是對文化傳播的貢獻、對所在地區的貢獻等。所謂用戶導向性,是以用戶利益為宗旨、尊重用戶的意見、強調用戶的參與、以方便用戶為原則[5]。這里所說的“用戶”,是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團體,在U-Map中利益相關者包括5個團體:學生、學術人員、高校領導者、政策制定者、工商界。由于這種“用戶導向性”的核心理念,使得歐洲高校分類更具普適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在歐洲這么多獨立的不同國家的地區,能夠實行統一的高校分類框架,其科學、合法的組織協同難能可貴,值得學習借鑒。

三、我國后大眾化的高校分類性質分析

(一)以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研判高校分類屬性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大眾教育邁向普及化教育的過程中,縱向和自己比、橫向和歐美比,處在什么階段,這是研判我國高校分類性質的基本前提。同樣的政策表述“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在10年前、現在或10年后,其政策含義是不一樣的?;镜难信惺?,我國現有2000多所高校,歐洲有3000多所高校,美國有4000多所高校,而我國的人口比歐洲和美國的人口之和還要多。按人均高校資源來分析,我國還有好幾倍的差距。不僅數量如此,質量比較也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空間巨大,總體上處在追趕或趕超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高校分類作為一個管理工具,核心功能無外乎是凝聚共識,明確目標。比如,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2010年教育統計摘要》定義的新標準,2016年美國授予博士學位177867個,遠超過我國同期授予博士學位53360個[6]。這就糾正了以往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與美國相差不多的誤解。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各界都需要高瞻遠矚。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處于后大眾化階段,這還是以高中教育未能普及為背景的。因此,我國高校分類應以學位授予數量和類型作為基礎分類的依據,一是可在相同語境下感知我國和歐美高等教育發達地區的差距,進而確立追趕或趕超目標;二是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不失大學職責的完整性和高等教育的引領作用。

(二)以“雙一流”發展催生高校分類定位屬性

我國目前的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是通過項目申報競爭、評審和驗收來推進的。這是通過增量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以實現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這是一種包容繼承與發展的圖新路徑,通過橫向比較使高校厘清分類定位。但是,由于高校在“雙一流”項目申報競爭中,必須以現有的優質存量資源為基礎,以彰顯項目申報和競爭優勢,所以較難有特色發展的重構效應。如何以“雙一流”發展催生出高校分類的定位屬性,必須倡導“新生模式”。一是現有高校的新生模式。設計以需求為導向的“雙一流”項目,以招標或揭榜制為手段,在現有高校中遴選或由現有高校整合資源與項目匹配后開展競爭,以催生出高校分類的定位屬性。二是新辦高校的新生模式。這種模式在新的工業化進程中,很多國家都已經采用過。比如,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就辦了20所“新大學”,接著從1961年到1968年又創辦了10所“新新大學”,同時將10所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技術大學[7]。因此,需要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高校分類與定位問題,以新項目、新高校的“雙一流”新視角發展,來厘清高校分類定位屬性。

(三)以學分適配機制調節人才培養分類屬性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技術現代化、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發展,高等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屬性不斷稀釋,而作為生產生活的經濟社會屬性不斷織密。試想,一個大學生在校學習四年,就業困難,得不到社會認可,則必然通過經濟基礎反饋到上層建筑,去質疑高等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而同時,社會對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抱怨,也會產生同樣的質疑。因此,高校分類最終還是會回歸到人才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軌道上來。因為學生如同高等教育系統輸出的產品,滿足社會需求是一個樸素的道理。只不過“學生”這類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他們具有能動性。所以,讓學生突破現有制度的障礙,去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因為大學生四年在校,培養周期比較長,需要給他們一個自我塑造、適配社會的渠道。這里的核心是實現學分制,通過高?!半p一流”分類互認學生學分,給學生留夠適配社會的機會。如果是這樣,一方面,高校會增加很大的壓力,需要準備很多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另一方面,學分互認帶來的學生流動、學籍管理模式將發生很大變化。如果再進一步做前瞻性的拓展,讓合格的學生在課程選擇、學分互認、上升通道等方面有更多的作為,那么高?!半p一流”分類以及相應的學分適配機制,將使人才培養分類屬性得以實現。

(四)以“四類學術”重構高校分類創新屬性

高校分類的要求很多,但核心是重構高校分類創新屬性。因為高校分類是手段,不是目的,分類創新才是目的。分類創新,正是高校知識生產及應用的元創新屬性。之所以叫分類創新,是因為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已經將知識生產及應用分化為科學發現、技術應用、工程實現、教學推進,等等。所以,美國高等教育家博耶將人類的學術劃分為四種形態,即發現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教學的學術[8]。并且認為,他們是類型之分,不是等級之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在高?!半p一流”分類背景下,給破解“錢學森之問”帶來了機遇。關鍵是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系統的“放管服”,調整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在高校剛性結構調整、高校布局和規劃建設方面,以政府為主;在高校學科專業調整、高校內涵式發展和布局方面,應以高校和教授團隊為主。前者的調整,可采用“切蛋糕”的方式配置教育資源,由政府決策;后者的調整,則可采用“水龍頭”的方式配置教育資源,由教授們決策,因為同行之間的創新需求大家都很清楚。有了創新需求,打開“水龍頭”,有資源匹配即可。這樣,就避免了目前高校和學者們按照政府的節奏向政府爭取教育資源的局面。

注 釋:

① “211工程”是我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這是我國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而實施的一項跨世紀的戰略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項目。目前,我國實際列為211高校的有113所。

② “985工程”也稱“世界一流大學”工程。名稱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目前,我國列為985高校的有39所,985高校均為211高校。

參考文獻:

[1] 劉振天.知識、權力與利益:高校分類發展的難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1,19(2):146-159+192.

[2] 王銘,王名揚,陳瓊.2018版卡內基分類對我國高校分類框架構建的啟示與借鑒[J].高教探索,2021(6):11-17.

[3] 張玉巖,張煒.中美高校分類指標體系的演變規律與實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9-32.

[4] 謝亞蘭,劉莉,劉念才.多樣性:歐洲高校分類的靈魂[J].比較教育研究,2010,32(4):41-46.

[5] 潘黎,崔慧麗.用戶導向性:歐洲高校分類的核心理念[J].比較教育研究,2015,37(8):59-65.

[6] 張煒.美國研究生統計標準調整與中美比較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8):63-70.

[7] 張建新.走向多元——英國高校分類與定位的發展歷程[J].比較教育研究,2005(3):66-70.

[8] [美]歐內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關于美國教育的演進[M].涂艷國,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74-78.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DIA200342);2019—2020年度湖北教育發展改革專項課題(4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陶念(1983- ),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貿英語;索凱峰(1978- ),男,湖北天門人,教育學博士,湖北經濟學院低碳經濟學院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高校戰略規劃、教育領導與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