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課程思政的校本實踐探索

2024-03-08 07:48珠海市金灣區南新小學
師道(教研) 2024年2期
關鍵詞:法治道德育人

文/珠海市金灣區南新小學 黃 濤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用好課程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遍_展課程思政是指深入開發學科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借助日常教學活動,強化學科育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小學的思政教育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當前課程思政存在目標逐漸功利化、思政教師專業性待提升、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脫節等問題,筆者開展小學課程思政的校本實踐研究,將各門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明確育人目標:實現立德樹人任務

課程思政統籌各門課程實現協同育人,目標指向于立德樹人,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價值取向。因此,學校必須以課程為抓手,培育小學生的價值觀,使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種子,在豐富多樣的課程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一)落實課程育人主體責任

課程思政是在課程教學落實思政教育,發揮不同學科對學生的道德引領和品格塑造的正面價值,體現了小學課程的綜合育人。我們要努力堅持思政育人的理念,將“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作為課程改革的核心,努力編織出一張張“課程之網”“道德之網”“法律之網”,使各門課程與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例如,我校重視思政課程建設,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課程核心,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育人著力點,開設了“道德與法治”必修課程,結合珠海本土資源開發了知青故事、紅色文化(黨史教育、本土英雄、紅色研學)、航天科普等地方課程,并加入了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包括心理健康課程、安全防護課程、習慣養成課程、法律常識課程、主題節日課程等,邀請本土知名專家進校授課,著力培養學生具備堅定的政治認同、高尚的道德修養、深厚的法治觀念、自主的健全人格、強烈的責任意識,逐步成長為新時代好少年。

(二)發揮教師榜樣引領作用

小學生的向師性非常強,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會影響學生一生的走向。教師要發揚“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以仁愛之心、奉獻之心繃緊立德樹人這根弦,以身作則、榜樣示范,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在小學教學中的深入發展。我校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以教師黨支部引領課程思政建設,努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大研修培訓力度,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打造黨員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共同體;開展“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我的師愛故事”等主題活動,加強師德宣傳教育。

二、教學方式變革:遵循兒童成長規律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課堂上學生“抬頭率低”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些老師將道德與法治課與機械的灌輸、簡單的說教、空洞的解讀畫上了等號。因此,要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變革,基于小學生的成長需要和道德困惑,通過真實場景的創設與應用,與生活世界聯結,凸顯課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樂于接受、主動內化、勇于踐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一)創建生活情境,促進深度學習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欠缺生本意識,依舊將課堂作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味灌輸知識給學生。這種“填鴨式”教學,直接導致了教學和生活、知識和應用的嚴重撕裂,使學生逐漸失去興趣和耐心。因此,學校應加速思政教學方式改革,聚焦學生發展,結合學科素養,創設生活情境,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實現育人育才“潤物細無聲”。我校道德與法治科組緊扣新課程標準進行一體化設計,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和單元目標進行備課,構建課堂大情境,把握故事小切口,運用項目式教學、議題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式,把價值觀之“鹽”融入知識傳授之“湯”,用理論之器、思想之炬打磨構建了一堂堂有意境、有活力的生活化課堂,實現學生的自我喚醒、自我確證、自我建構。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2 課《學會溝通交流》的教學中,可以設置“撕紙游戲”“調查統計”“案例續寫”“情景模擬”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溝通交流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的實例分析中學會溝通的方法。這樣的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思考,避免了單純的說教。

(二)善用時政熱點,緊跟時代步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其實是學習者的“大忌”。思政教師必須關注時事新聞,領悟時代發展要求,學習黨員的先進事跡,將國家政策和黨的聲音有機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課前5 分鐘時政演講,并在教材中尋找資源開發的點位,拓展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分析時政要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為學生的成長注入政治認同的養分和因子。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筆者時常和學生探討“如何在戰‘疫’中成長”,給他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感人的中國戰“疫”故事;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筆者以“學習百年黨史,弘揚偉大精神”為主題,了解共產黨的的革命傳統和光輝歷程,引領學生從偉大的建黨精神中汲取信仰的磅礴偉力,補足精神之鈣。

三、推進文化自覺:構建協同課程生態

在學生的道德培養過程中,必須牢牢守好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陣地作用,并充分開發每門學科的思政元素,發揮學科育人的職責,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價值辨析的鮮活土壤,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協同課程生態。

(一)奏響道法學科主題曲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小學階段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包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對于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我?!包h史教育”校本課程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中心,將《語文》學科中的革命文化教育、《音樂》學科中的紅色童謠傳唱、《體育》學科中的隊列紀律訓練、《美術》學科中的英雄主題繪畫等進行優化整合,并將學校的節日主題教育、紅色教育活動、本土革命研學等作為課程建設落實的重要途徑,最終形成以校訓為核心、以國家課程資源為基礎、以紅色育人活動為中心、以紅色基地建設為輔助、以紅色校本課程開發為特色的革命教育課程。

(二)奏響其他學科交響曲

《梅花魂》項目式學習單任務一預習《榜樣的力量》學習任務單,回顧《梅花魂》知識內容,并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讀跨學科黨史學習教育活頁《沐浴陽光》,學習書中的榜樣。任務二通過資料收集,明晰“功勛簿”的含義,了解“七一勛章”“八一勛章”“共和國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友誼勛章”等國家勛章獲得者的偉大成就和光輝歷程,以英雄為榜樣,激勵自己奮勇向前。任務三撰寫任務單,小組討論、班內交流的形式,尋找身邊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種下“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種子,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爭做他人榜樣,爭取強國少年。

課程思政意味著所有學科都必須肩負起鑄魂育人的任務,構筑全方位、立體化的思政育人體系。各學科教師以課堂為主陣地,深耕育人方式的變革,在保留學科屬性的基礎上,使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附著在知識之上,推進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協同育人。例如,我校語文科組以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4 課《梅花魂》中的“梅花之魂”為線索,以“榜樣的力量”為學習任務群的核心任務,緊緊扣住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計了三個分列式任務,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延伸,為學生搭建多元的拓展平臺。

(三)奏響活動課程協奏曲

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學校應整合校外的思政教育資源并搭建“大平臺”,從學生的生活中捕捉教育資源,形成多姿多彩的活動課程,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增長見識、完善人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我校挖掘并充分發揮校內外豐富的教育資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校內學習+校外實踐”一體化的推進方式,將抽象的思政知識轉化成生動的理想信念教育,占據課程思政的育人高地。在校內學習階段,面向全體學生開發了“道德養成”“榜樣力量”“節日文化”“愛心公益”等校本德育活動,讓專題性、系統性的理論學習,塑造學生的心靈。在校內外聯合宣講階段,學校成立“百人紅色宣講團”,以主題微黨課、微隊課的形式,帶領全體隊員學習百年黨史和隊史,堅定理想信念。在校外體驗階段,學校倡導全體學生利用寒暑假,走進楊匏安陳列館、林偉民紀念館、容閎書院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打卡紅色地標”“紅領巾小導游”等活動,豐富了全要素育人課程新形態。

猜你喜歡
法治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