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研究

2024-03-08 02:33張雅俊張穎熙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消費結構居民消費提質

張雅俊,張穎熙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2488;2.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經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06)

一、問題提出

數字經濟成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為核心的數字經濟賦予了傳統貿易新的發展活力與動能,數字貿易創新和拓展了傳統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形式與深度。2021年,商務部等部門印發的《“十四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實施服務貿易企業數字賦能行動。數字貿易總額和占比快速提升,發展勢頭強勁。根據《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0年中國數字貿易額為2 947.6億美元,相比于2015年增長47.4%,占服務貿易比重達44.5%。數字貿易成為發展外向型數字經濟的關鍵載體,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綜合性業態和加速器。數字貿易加速了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全球性流動,持續擴展可貿易邊界和創造范圍經濟效應[1]。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1.0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2.8%,同比下降32.6百分點。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外需明顯回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牽引和拉動作用更加凸顯。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商務部將2023年確定為“消費提振年”,著力改善消費條件,創造“品質生活”等16個消費場景,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能。在新的發展階段,消費需求正加速向個性化和品質化升級,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創新匹配消費需求變化的供給體系,優化消費實現渠道和平臺。

近年來,有關數字貿易與消費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姚戰琪(2021)研究了數字貿易對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發現數字貿易通過提升可支配收入進而促進人均消費支出增長[2],還關注了數字貿易對消費規模的影響。祝合良等(2022)基于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研究了數字貿易對消費升級的驅動作用,發現驅動效應呈現U型變化趨勢[3],該研究重點關注了消費升級和結構變化,沒有研究消費質量的改變。鄭文清等(2022)從居民消費率和消費結構兩個角度研究了貿易自由化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發現貿易自由化通過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升級[4],但是沒有關注數字經濟的影響。王瑛等(2023)研究了進口貿易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同時考慮了數字經濟的調節作用[5],該研究從質和量兩個角度研究了消費升級,更關注消費結構的優化。

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可以發現,目前學術界關于數字貿易與消費升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還相對缺乏。已有的部分研究對于消費提質升級的測度存在一定的局限,對消費提質升級維度的劃分相對單一,導致研究維度不夠全面;大部分研究從線性影響的視角展開,缺少對可能存在的非線性影響的關注。本文基于中國各省份數字貿易發展情況,研究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多個維度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以期豐富相關研究成果。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主要在于:第一,相對全面地探討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多維影響,將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細分為品質消費規模、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三個維度,從理論上一定程度彌補了現有研究關于兩者關系的欠缺;第二,厘清數字貿易促進消費提質升級的作用機制,實證檢驗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增長的影響作用;第三,探究數字貿易對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以及收入水平異質性和區域異質性,為相關政策設計與實施提供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數字貿易

數字貿易的邊界不斷擴展,學術界對其界定尚未達成統一。一般認為,數字貿易包括貿易數字化和數字化貿易兩部分。數字化貿易主要通過互聯網技術交付或傳輸數字產品、數字服務和數據要素,是狹義的數字貿易。貿易數字化是基于互聯網實現訂購、生產或交付活動的數字訂購貿易。數字貿易具有普惠性和平臺化等特征。數字貿易對傳統貿易的突破和變革主要體現在模式渠道和工具方式,以及交易對象的邊界擴展。在數字貿易中,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6]。數字技術進一步變革創新了貿易方式,數字貿易成為對外交易和交流的新渠道,有效聯動內需和外需,匹配需求和供給。數字貿易發展出跨境電商、線上展會和智慧物流等新貿易業態,促進全球產業鏈變革創新。數字貿易帶來了產業空間和形態的新變化,通過應用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顯著提升貿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消減貿易信息壁壘、加速資源和信息流動、縮短貿易環節等。數字貿易將改變傳統勞動密集型的貿易形態,拓寬貿易發展的空間。

(二)消費提質升級

有學者將消費升級界定為消費結構優化,以消費分類加權得出消費升級指數,但是質量和數量密切相關,消費結構升級也必然導致消費規模增大。因此從規模和結構兩個角度討論消費升級更加全面。孫久文和李承璋(2022)進一步將消費升級分為消費規模、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三個方面,分別用人均消費支出、非基本消費占比和除食品和衣著消費外的消費占比衡量[7]。消費規模衡量了消費的數量,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則進一步衡量了消費的質量。結合以往研究思路和消費提質升級的內涵,從品質消費規模、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三個角度解釋消費提質升級更為全面和科學。從消費對象和內容看,消費可以分為生存型、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消費提質升級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樂型轉變。生存型消費指衣、食、住等滿足生理需求的消費;發展型消費指教育文化娛樂、交通通信、醫療保健等滿足發展要求的消費;享樂型消費指以享樂為目的的家庭設備、奢侈品及其他用品和服務的消費。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物質文化需要逐漸向美好生活需要轉向,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非物質需要愈發突出。教育等生活性服務和科技、環境等生產性服務仍是中國的短板。釋放消費潛能需要提升供給與新需求的適配性。消費提質升級的實現一方面需要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服務供給,另一方面需要增強消費需求,增強消費信心,疏通消費堵點。

(三)數字貿易發展與居民消費提質升級

數字貿易主要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以及優化消費過程和體驗等途徑促進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第一,數字貿易創新了產品和服務供給,從供給端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數字貿易業態可以分為貨物類電子商務、服務類電子商務、數字賦能傳統服務、電信等信息服務、數字內容、可數字交付的其他服務與數據要素貿易七類。從類型上看,大部分都是非生存型消費內容,即數字貿易發展豐富了非生存型產品和服務供給,與居民持續增長的品質消費需求是吻合的。常等人(Chang et al.,2009)發現貿易通過比較優勢增強了產品競爭而增強了消費水平[8]。數字貿易能夠推動產品、服務、流通和產業創新,進而引領消費升級[3]。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賦能研發、生產、銷售和流通全流程環節,通過深度挖掘消費者需求和偏好,優化產品和服務以動態匹配需求變化,從以供給為中心向以需求為中心轉變,提升產品和服務豐富度與品質,釋放消費潛能,支撐居民消費升級需求的實現。數字貿易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優質的高附加值產品選擇,而這正是消費者追求所在。企業基于消費者相關數據,利用算法等數字技術開展消費需求和偏好分析活動,研發優質商品,疏通消費堵點,暢通消費活動[9]。法杰鮑姆和坎德瓦爾(Fajgelbaum &Khandelwal,2016)發現國際貿易能顯著影響消費結構[10]。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助力數字貿易打破時空限制,高效促進交易雙方匹配和交易對象交付,實現貿易企業降本增效。數字貿易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擴展性,涉及的范圍廣泛??焖侔l展的全球在線零售網絡極大促進了跨境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型數字化貿易不斷發展,豐富了消費產品和服務的選擇,顯著增加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賦能消費者品質消費規模擴大和消費質量提升。

第二,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深刻影響了居民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和消費過程等,從需求端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數字貿易推動了居民消費內容和對象改變,促進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持續提升和優化。數字經濟推動了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持續涌現,助力消費市場發展和消費需求高效匹配,深刻影響了消費方式、空間、群體和習慣。數字貿易能夠產生正的經濟效益溢出,提高參與主體的福利水平[11],優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數字貿易拉長了整個消費鏈條,從商品消費不斷擴展蔓延到服務消費,消費活動的發生地點從線下場所逐漸轉移到電子商務平臺、外賣平臺和在線旅行社平臺等線上平臺?!吧唐贩N草”等消費互動分享行為和消費場域環境深刻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與感受,消費前瀏覽和參考相關商品的線上評價和攻略已經成為消費的前置行為,示范效應和棘輪效應持續凸顯,線上線下結合的消費模式激發和實現了大量消費需求,有效促進消費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數字貿易的服務貿易特性推動服務消費規模和占比快速增長,生存型消費不斷向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轉變,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規模和占比提升,促進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谝陨戏治?,結合消費提質升級的表現維度,提出以下假設:

H1:數字貿易能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H1a:數字貿易能促進品質消費規模擴大。

H1b:數字貿易能促進消費質量提升。

H1c:數字貿易能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數字貿易可以分為數字服務貿易和數字貨物貿易,或分為數字交付和數字訂購。數字貿易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最初以傳統數字貿易為主,包括跨境電子商務和數字化交付的一般性服務貿易,以新型數字技術產生的數字產品和服務為對象的新型數字貿易正在快速發展中。電子商務是數字貿易發展初期的主要表現形式,依托數字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數字貿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發展。在數字貿易發展初期,受到傳統貿易活動影響,數字貨物貿易占比較高,數字貿易更多地表現為數字訂購,而數字交付實現較少。數字貿易的對象更多是食物、生活用品等基本生存物資,對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品需求較少。同時外貿總體大而不強的特征顯著。因此,數字貿易發展初期能促進總體消費規模擴大,但是對消費提質升級的驅動作用相對有限。隨著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數字技術和新型數字貿易不斷發展成熟,貿易對象數字化趨勢顯著,數字交付部分占比逐漸增加,發展質量效益得到顯著提升,發展模式持續優化,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驅動作用將會顯著增強?;谝陨戏治?,提出以下假設:

H2:數字貿易促進消費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的過程是非線性的。

(四)數字貿易驅動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作用機制

數字貿易發展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根據相對比較優勢理論,地區為獲取最大利潤,將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以大批量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行貿易?;跀底旨夹g和數據要素的數字貿易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很大程度擺脫對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賴,集聚新興產業,實現融合效應[12]。數字貿易有助于知識溢出,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顯著降低貿易和交易成本,推動產業線上集聚持續涌現[13],加速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能夠直接和間接促進消費提質升級。一方面,生產決定消費,產業結構升級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進而釋放消費潛力,優化消費結構。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還會影響收入水平和技術進步,釋放就業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推動消費從低質量產品轉向品質化、高端化和個性化產品,間接促進居民消費提質升級[14]。因此數字貿易能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而促進消費提質升級?;谝陨戏治?,提出以下假設:

H3:數字貿易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帶動消費提質升級。

數字經濟能夠幫助生產商優化產品和服務,有效提升消費意愿和消費需求,改變原有消費結構,引導和推動消費升級[15]。韓文龍(2020)指出,數字經濟改變了消費的內涵,推動消費內容個性化、多元化和虛擬化發展[16]。消費中心逐漸向數字平臺轉移,消費場域突破了有限的物理時空,大規模高質量消費需求產生。數字貿易豐富了消費對象的種類、提升了消費對象的品質,會引致大量新興品質型消費需求。數字貿易能通過加速生產環節數字化升級,減少貿易成本,豐富貿易對象品類和影響消費觀念,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消費方式和平臺,節約大量成本和時間,進而顯著增強消費需求[17]。消費需求是消費行為實現的本質驅動。因此數字貿易能通過促進消費需求增長進而帶動消費提質升級?;谝陨戏治?,提出以下假設:

H4:數字貿易通過促進消費需求增長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為檢驗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設立如下基本計量模型:

Conit=α0+α1Dtit+α2Xit+μj+φt+εit

(1)

其中,i、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Conit為被解釋變量,包括品質消費規模提升(Sca)、消費質量提升(Squ)和消費結構升級(Str);Dtit為數字貿易水平,Xit為省級層面的控制變量。根據已有研究[18],居民消費提質升級還會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影響,比如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政府參與水平、外商投資水平和居民特征等因素??刂谱兞堪ń洕l展水平(Gdp)、城鎮化率(Urb)、政府干預(Govi)、外商投資水平(Fil)、人力資本結構(Hrs);μj為省份固定效應;φt為時間固定效應;εijt為隨機誤差項;α0為常數項,α1、α2為模型估計參數。

為進一步研究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非線性影響,以及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下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非線性影響,設定如下面板門檻模型:

Lnconit=μ0+μ1lnDtit×I(lnqit≤π)+μ2lnDtit×I(π

(2)

其中,Lnconit為被解釋變量,包括消費質量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I(·)為指示函數,lnqit為門檻變量,包括數字貿易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π為門檻值。式(2)為單一門檻模型,本文依次使用單一、雙重和三重門檻模型,多重門檻模型以此類推。

為實證檢驗數字貿易驅動消費提質升級的機制,設定如下模型:

Conit=α0+α1Dtit+α2Xit+μj+φt+εit

(3)

MVit=β0+β1Dtit+β2Xit+μj+φt+εijt

(4)

Conit=γ0+γ1Dtit+γ2MVit+γ3Xit+μj+φt+εijt

(5)

其中,MVit為機制變量,分別是產業結構升級(Insup)和消費需求(Cond);Conit為被解釋變量,包括消費質量提升(Squ)和消費結構升級(Str)。

(二)變量定義與說明

1.被解釋變量

為更全面衡量和理解消費提質升級,將消費提質升級分為品質消費規模擴大、消費質量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三個維度。消費升級相關研究常使用總消費支出衡量消費規模進而作為消費升級的一個維度。為更準確刻畫消費提質升級,使用品質消費規模替代消費規模作為消費升級的一個維度,代理指標選擇人均非生存類消費支出(不包括食品、衣著和居住支出)。參考劉望和曹思敏(2020)[19]的研究,消費質量使用非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即“1-恩格爾系數”衡量。以往研究對于消費結構的測度并不統一,或者使用恩格爾系數僅考慮了食物和非食物支出,相對寬泛;或者進一步考慮衣著消費,使用除食品和衣著消費外的消費占比來衡量消費結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消費提質升級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生存消費與非生存消費的簡單劃分,從生存型、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三種細分類型測度消費結構更加科學。生存型、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消費細分類別的統計數據計算加總得出。參考產業結構升級指數,按照生存型、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的發展升級趨勢賦予不同的權重,消費結構使用如下指數衡量:

其中,Str為消費結構,y為居民總消費支出,y1為生存型消費支出,y2為發展型消費支出,y3為享樂型消費支出。

2.解釋變量

目前數字貿易統計體系尚未形成,較多研究基于姚戰琪(2021)[2]構建的指標體系對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跀底仲Q易的內涵,參考祝合良等(2022)[3]和姚戰琪(2021)[2]的指標選取,進一步豐富了產業數字化貿易和數字產業化貿易部分的測度指標,以更加全面地測度是數字貿易發展水平。本文構建的測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使用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從數字貿易基礎設施、數字化技術、產業數字化貿易、數字產業化貿易和進出口貿易五個維度衡量數字貿易發展水平。其中,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技術測度數字貿易發展的基礎和支撐;產業數字化貿易測度基于互聯網實現訂購、生產或交付活動的數字訂購貿易;數字產業化貿易測度以數字產品、數字服務和數據要素等為主要貿易對象的貿易;進出口貿易衡量整體國際貿易規模?;跇嫿ǖ臏y度指標體系,首先使用熵值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接著使用優劣解距離(TOPSIS)法測算數字貿易水平,指標數值越大,數字貿易發展越好。

表1 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綜合測度指標體系

3.其他變量

基于理論機制分析部分,提出假設數字貿易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增長等途徑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機制變量的代理指標如下:參考謝婷婷和郭艷芳(2016)[20]的研究,使用Uis指數衡量產業結構升級Insup,具體計算方法為:

其中,Yi為該省份第i產業的增加值,i=1,2,3;Y為該省份總增加值。

Insup越接近100則結構層次越低,越接近300則越高。使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自然對數衡量消費需求。為驗證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下數字貿易促進居民消費提質升級具有異質性,使用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對數衡量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提質升級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借鑒經典文獻和相關研究,模型主要選擇了五個控制變量:使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使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城鎮化率、使用政府財政支出占總增加值的比重衡量政府干預程度、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衡量外商投資水平、使用高等教育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人力資本結構。

4.數據來源與處理

數字貿易從2015年左右開始持續穩定增長,全球數字貿易進入蓬勃發展階段??紤]到數字貿易發展階段和數據可得性,本文使用2012—2019年中國30個省份(不含港澳臺地區和西藏)的面板數據為樣本。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各省份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高德地圖等。使用軟件Stata 16.0進行模型估計。

5.描述性統計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不同省份的品質消費規模、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相差明顯、消費質量差異較大、消費結構差異較小。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四、實證檢驗

(一)基準回歸分析

基于省級面板數據對式(1)進行估計,以考察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不同維度的影響作用。在估計模型前,使用方差膨脹因子方法(VIF)檢驗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結果表明模型VIF總值和單個解釋變量VIF值均小于10,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鑒于省級層面經濟變量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為克服截面異方差性帶來的估計不一致影響,參數估計采用穩健性估計?;鶞誓P凸烙嫿Y果如表3所示。未加入控制變量時,數字貿易對品質消費規模和消費質量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消費結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加入控制變量后,數字貿易對品質消費規模、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的系數分別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數字貿易對品質消費規模的驅動作用最強,對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較強。H1得到驗證。結果顯示,城鎮化率對居民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的影響為負。與已有研究結論相似,祝合良等(2022)基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研究數字貿易對消費升級的驅動作用時,也得到了城鎮化率對消費升級存在負向影響的結果[3]。原因可能在于城鎮化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大于拉動效應。

表3 基準模型估計結果

(二)內生性處理

為緩解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使用兩階段工具變量方法進行估計。大量貿易相關研究中使用與港口的地理距離作為工具變量,用于貿易與收入等關系的因果推斷。與港口的地理距離不會影響居民消費規模、質量與結構,符合外生性的假設,同時與雙邊貿易相關,符合相關性假設。參考費耶爾(Feyrer,2021)[21]的思路,取各省份的省會城市到基于中國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港口的最近距離(1)15個港口包括:上海港、寧波舟山港、青島港、天津港、深圳港、日照港、唐山港、大連港、廣州港、連云港港、廈門港、北部灣港、煙臺港、營口港、湛江港。。由于地理距離是不隨時間變化的截面數據,為了反映動態特征,需要引入一個時間序列變量構造面板數據??紤]到數字貿易的本質,參考謝會強和雷一鳴(2022)[17]、努恩和錢(Nunn &Qian,2014)[22]的研究,采用上一年的全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作為時間序列。即使用各省份省會城市到最近港口距離倒數的對數(lnrdisr)與2011—2019年全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的對數(Inu)的交互項(lnrdisr×Inu)作為工具變量。模型控制變量包括Urb、Govi、Fil、Hrs,聚類到個體。工具變量法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工具變量通過了不可識別檢驗(P<0.01),Kleibergen-Paap rk WaldF值大于Stock-Yogo檢驗在10%水平上的臨界值,說明工具變量的選取具有合理性?;貧w結果顯示,在使用工具變量法后,數字貿易影響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作用依然存在。數字貿易對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變為負向,可能是因為存在非線性影響。整體上,驗證了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表4 工具變量法回歸結果

(三)穩健性檢驗

1.系統-廣義距估計

為驗證結論穩健性,使用系統-廣義距估計(SYS-GMM),將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項(Conit-1)作為解釋變量納入模型。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品質消費規模和消費結構估計系數分別通過了1%、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整體上與基準回歸估計結果一致,驗證了結論的穩健性。

2.改變估計方法

為驗證結論穩健性,改變估計方法,使用截尾回歸(tobit)模型估計。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估計系數都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估計系數與基準回歸相差不大,驗證了結論的穩健性。

3.替換核心變量

為驗證結論穩健性,更改被解釋變量的衡量方法。使用除去實物和住房的消費支出(Cex)衡量品質消費支出規模,使用發展型消費占總消費支出比重(Dec)衡量消費質量提升?;貧w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估計系數都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估計系數與基準回歸相差不大,驗證了結論的穩健性。

表5 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

五、進一步分析

(一)非線性影響檢驗

通過構建的門檻模型式(2)驗證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非線性影響。采用自助抽樣法(bootstrap method)反復抽樣300次。首先檢驗是否存在門檻效應,由單一門檻、雙重門檻、三重門檻依次檢驗。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當被解釋變量為消費質量、門檻變量為數字貿易時,三個門檻模型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即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質量提升不存在門檻效應。當解釋變量為消費結構、門檻變量為數字貿易時,單一門檻模型和雙重門檻模型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第一門檻值為3.47,第二門檻值為4.41。由此使用雙重門檻模型進行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依據門檻值可以將數字貿易發展水平分為低、中、高三個區段。數字貿易發展水平每提高1%,三個區段的消費結構升級將分別提升0.146%、0.153%和0.149%,且三個系數在1%的水平上都顯著。因此,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門檻效應,即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非線性影響,H2部分成立。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質量提升不存在門檻效應,影響更多是線性的??赡苁且驗橄M質量不同于消費結構,消費質量受到供給和需求的影響,變化更加迅速和直接,消費質量會隨著數字貿易發展成熟持續增強。隨著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的提升,數字貿易驅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作用強度會經歷先增強后減弱的過程,驅動作用強度在到達峰值后會開始減弱,但是仍然強于初始水平,呈現出倒U型變化趨勢。數字貿易的發展較為依賴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創新和數據要素應用等,發展初期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相對較低;隨著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應用更加廣泛,數字貿易水平提升,進一步推動數字產業化貿易,大量數字產品等虛擬貨物交易和流通,居民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規模與占比快速提升,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明顯增強;當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進入更高階段,居民消費內容和對象開始趨于穩定,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低發展階段的驅動強度。

表6 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門檻效應檢驗

表7 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門檻模型回歸結果

(二)影響機制檢驗

1.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貿易驅動消費提質升級過程中的中介效應

分別對式(3)—式(5)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機制變量MVit為產業結構升級(Insup),以檢驗數字貿易對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路徑?;貧w結果如表8所示。數字貿易促進消費質量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當模型同時包含數字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時,產業結構升級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消費質量提升,數字貿易也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消費質量提升,即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貿易驅動消費質量提升過程中發揮著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直接效應為0.135,間接效應為0.036,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21.05%。產業結構升級驅動消費結構升級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即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貿易驅動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沒有明顯作用。H3部分成立。理論上,產業結構升級能夠直接和間接促進消費。數字貿易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提升了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最終釋放消費潛力。因此,數字貿易能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影響消費質量。數字貿易加強了資本、技術和數據等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促進了地區產業結構優化,進而以高質量供給提高了居民消費質量。消費結構的優化具有一定的過程性,產業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更多是通過就業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等間接實現,可能導致了數字貿易通過產業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不明顯。

2.消費需求在數字貿易驅動消費提質升級過程中的中介效應

分別對式(3)—式(5)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機制變量MVit為消費需求(Cond),以檢驗數字貿易對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路徑?;貧w結果如表9所示。數字貿易促進消費質量提升和消費需求增加。當模型同時包含數字貿易和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消費質量提升,數字貿易也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消費質量提升,即消費需求在數字貿易驅動消費質量提升過程中發揮著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直接效應為0.218,間接效應為0.306,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58.40%。消費需求驅動消費結構升級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即消費需求在數字貿易驅動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沒有明顯作用。H4部分成立。數字貿易能激發大量消費需求,進而推動消費質量提升。數字貿易拉長了整個消費鏈條,深刻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示范效應和棘輪效應持續刺激消費者產生新的品質消費需求,再通過滿足品質消費需求完成消費內容的質量提升。消費需求會直接影響消費規模和質量,但是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傳導性和時滯性,消費結構受到消費偏好、預算約束、資源配置、產品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可能導致數字貿易通過消費需求對消費結構不產生影響。

表9 消費需求在數字貿易發展促進消費提質升級過程中的中介效應檢驗

(三)異質性分析

1.收入水平異質性

數字貿易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提質升級影響可能存在異質性。對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群體,受到預算約束與消費偏好的影響,其消費內容和需求不同;供給上,存在著低端產品供給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中高收入人群更偏好通過境外消費滿足消費需求等問題[7]。數字貿易豐富了產品尤其是中高端產品的供給,有助于產品市場發揮出對較低收入群體消費提質升級的引領作用。數字貿易對于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是否具有收入異質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檢驗。通過門檻模型探索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下數字貿易對消費提質升級影響的異質性。當被解釋變量為消費質量、門檻變量為收入水平時,單門檻模型和三門檻模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雙門檻模型F值為17.06,P值為0.07,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門檻值為2.27和2.37?;貧w估計結果如表7所示,但是系數都不顯著。當被解釋變量為消費結構、門檻變量為收入水平時,雙門檻模型和三門檻模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單門檻模型F值為41.28,通過了1%水平顯著性檢驗。門檻值為2.37。由此使用單門檻模型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表7所示。依據門檻值可以將居民收入水平分為低和高兩個區段。數字貿易發展水平每提高1%,低收入居民和高收入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將分別提升0.146%和0.140%,且兩個系數在1%的水平上都顯著。因此,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下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門檻效應。數字貿易能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信息透明度,豐富消費品類,提供了更多的消費產品選擇,方便居民消費。相對于高收入居民,數字貿易對低收入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更強。數字貿易對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上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強度,數字貿易更有助于低收入水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2.地區異質性

數字貿易對不同地區居民的消費提質升級影響可能存在異質性。中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資源要素分布不均、流動不暢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同,消費市場發展程度和發展規模不一,這種區域發展異質性也影響了居民消費[23]。數字貿易對于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是否具有區域異質性需要關注和檢驗。根據所處地理位置將研究樣本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組(2)東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和黑龍江;西部省份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對三組地區樣本分別進行回歸,對基準模型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10所示。不同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發展、貿易基礎、居民消費潛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方式與程度不一致,即呈現地區異質性。東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完善且居民消費能力較強,數字貿易對居民品質消費規模增長的驅動作用強于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區數字貿易都能促進居民消費質量提升,其中對西部地區的驅動作用最強。數字貿易對品質消費規模和消費質量的影響存在地區異質性。數字貿易對消費規模的影響更加直接,在經濟發達、人均收入水平更高的東部,供給質量提升對消費規模的促進作用更強;在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在預算約束有限的情況下,數字貿易有效促進了品質消費的相對增長,即表現為較強的消費質量提升作用。因此,推動西部地區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能有效促進西部居民消費質量提升。西部地區數字貿易對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僅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但是呈現負相關。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第一,數字貿易對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非線性影響,數字貿易不同的發展程度對于消費結構的影響可能是不同的,而西部數字貿易發展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第二,西部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數字貿易粗獷式發展較為嚴重,消費內容和對象的質量參差不齊,同時當前階段數字貿易以數字訂購貿易為主,數字化貿易發展滯后,以數字訂購貿易為主的貿易數字化促進了更多的生存型消費,表現為生存型消費占比增加,而發展型和享樂型消費占比減少,最終呈現負相關關系。

表10 地區異質性檢驗結果

六、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結論

基于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作用機理分析,構建了基礎模型和門檻模型實證檢驗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三個維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非線性影響、影響機制、收入和地區異質性影響。

實證研究發現:(1)整體上,數字貿易能夠驅動居民消費提質升級,具體表現為品質消費規模擴大、消費質量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其中數字貿易對品質消費規模擴大的驅動作用最強。(2)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非線性影響。隨著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的提升,數字貿易驅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作用強度會經歷先增強后減弱的倒U型變化趨勢。(3)數字貿易能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增長驅動消費質量提升,但是對消費結構升級不存在中介效應。(4)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下數字貿易驅動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門檻效應,對低收入水平居民的驅動作用更強。(5)數字貿易對不同地區居民消費提質升級的影響方式與程度不一致,即呈現地區異質性。

(二)政策啟示

1.推動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激發國內市場品質消費潛力

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資源是中國的巨大優勢,推動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以充分利用和發揮該優勢,促進居民消費規模擴大和提質升級,最大程度激發國內市場品質消費潛力和活力。目前中國數字貿易發展水平不高,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監督治理相對滯后、國際競爭力不足等方面[24]。未來需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構建數字貿易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支持數字貿易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實現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構建中國數字技術與軟件生態。加速數字貿易化和貿易數字化發展,改善數字貿易“大而不強”發展現狀,推動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充分釋放數字貿易對于消費提質升級的推動作用。

2.動態優化數字貿易發展策略,充分發揮數字貿易對消費提質升級的驅動作用

由于數字貿易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存在非線性影響,數字貿易不同發展階段對消費提質升級的驅動作用強度是不一致的。因此當數字貿易發展處于初步階段時,應以加速發展數字貿易為核心策略。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水平跨過第一個拐點,可以增強數字貿易對消費提質升級的驅動作用強度。當數字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需要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重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克服數字貿易產生的負面影響。加速探索數據治理,建設完善數據要素市場,規范數據交易和跨境流通,建立數據分級分類制度,重視關鍵和核心數據安全與保護,積極參與國際數字貿易和數據治理體系構建,共同制定數字貿易規則。以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支撐居民消費持續提質升級。

3.促進數字貿易均衡發展,釋放西部地區和低收入居民的消費潛力

借助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數字貿易突破了傳統貿易對沿江沿海沿邊依賴的限制,相對偏遠的內陸和西部地區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和空間。未來要提升西部等傳統貿易不發達地區的數字貿易發展速度和質量,培育更多優質的內陸開放高地和跨境電商區域,促進西部等地區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進西部等地區數字貿易平臺建設,優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管理,豐富消費品類,提高消費質量,優化消費環境,增加消費渠道。擴大跨境電商區域試點,建設數字貿易先行先試區,進一步提升服務業開放水平。通過貿易數字化和數字貿易化實現西部等落后地區的貿易高質量發展,釋放西部地區和低收入居民的消費潛力,促進居民消費提質升級,保障全體人民有機會共享經濟貿易發展的成果。

猜你喜歡
消費結構居民消費提質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提質和增量之間的“辯證”
為城市提質而歌
人民調解提質升級見成效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
2017年居民消費統計數據資料
我國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機制的理論探討
杭州市首次開展旅游消費結構調查
居民消費
新疆:醫保由“擴面”向“提質”轉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