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博物館”: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創新與實踐

2024-03-09 10:32張嬋
中國傳媒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博政務博物館

摘要:【目的】為探索文博全鏈條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文博行業從數字化走向深度數字化,為文博機構文化傳播提供借鑒?!痉椒ā勘狙芯坎捎冒咐治龇?,選取國家博物館等政務新媒體平臺運作較為成熟的數家文博機構為研究對象?!窘Y果】通過考察其矩陣平臺創新、內容創新、話語創新和技術創新,探索當前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在日常運作中的創新性實踐策略?!窘Y論】研究發現:自上而下的政策規劃與自下而上的技術推廣雙重路徑相互交織,共同驅動了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平臺矩陣的布局方向;內容供給是公共服務的核心內容,文博類政務新媒體通過揭秘考古過程、推廣文創產品等講述更為鮮活生動的文博故事;擬人化和年輕化是文博類政務新媒體主要的話語創新方式;而建構以“數字化+云化+AI化”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則不斷賦能文博文化出圈,讓文物真正從“活”起來到“火”起來,從而發揮持續長久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文博類政務新媒體;文化傳播;矩陣創新;內容創新? ? ? ? ? ? ? 中圖分類號:G230?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4)01-022-06?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03

本文著錄格式:張嬋.“云游博物館”: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創新與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24,31(1):22-27.

1.導言

大數據、算法、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愈發模糊了物理、生物和數字領域之間的界限,急速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交往方式的同時,也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戰。而由此催生的政務新媒體正深度嵌入當代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在政務公開、政策闡釋、輿論引導、民意溝通以及政務服務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著全球范圍內眾多國家建設“數字政府”計劃的提出與落地,如何有效利用這一新型治理工具推動社會治理的創新與變革、推動政務服務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2009年11月第一個政務微博號“@桃源網”正式開通至今,我國的政務新媒體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從頂層設計到功能定位,從統籌協調到整體落實,均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的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電子政務發展道路[1]?;仡櫸覈招旅襟w的發展之路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在數字賦能和技術賦權機制下,其發展模式由野蠻生長迅速轉向規范化、制度化,其發展規模由早期的單一零散向系統互補的傳播矩陣轉變,其功能建設由早期單純的政務公開演變為政務公開、政民互動、公共服務并重,其角色定位由政務公開輔助工具漸漸成長為與各部門深度耦合、與各層級上下協同、不斷提升我國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9.26億,占網民整體的86.7%;經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數目達14.5萬個;微信政務小程序數量達9.5萬個,超85%的用戶在日常生活、出行辦事中會使用政務微信小程序辦理政務服務。[2]《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的最新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22年中國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GDI)從0.416 0增長至0.811 9,全球排名自第74位躍升至第43位,發展水平的組別從中等水平組(MEGDI Group)上升至非常高水平組(VHEGDI Group)[3]。這組數據的變化直觀反映了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成效,意味著我國的政務新媒體已步入更高層級的發展階段。

隨著政務新媒體發展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的政務新媒體不僅形成了“兩微一端一視頻”(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和視頻號)的“標準化”發展模式,而且覆蓋全國、橫縱結合、領域細分、運營規范的政務新媒體矩陣也日臻成熟,逐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政務新媒體傳播格局。新冠疫情期間,我國政務新媒體系統更是獲得了長足發展——因疫情導致的各類線下活動與業務停滯等外部壓力催生了更多現實需求,普通民眾自覺由現實空間轉向網絡空間,希冀借助互聯網新技術新手段為其生活、工作正?;峁┲С?;而“以需求為導向構建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的政策導向同樣也激發了技術進步的內生動力,眾多政務新媒體平臺在疫情期間數字技術暴發的“窗口期”迅速完成戰略升級,全面融入了數字政府的戰略體系之中。在這期間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表現極為亮眼。

文博類政務新媒體通常指的是由政府或從事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傳播工作的相關機構開設和管理的各類新媒體平臺,包括但不僅限于微博、微信、App等,這些平臺主要用于發布文博信息、推廣文博活動、提供文博服務、加強文博交流等。博物館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文博機構,通過展覽和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和傳播文化知識,是我國當代文博事業的主體和核心,故本研究將以“文博類政務新媒體”代指博物館類政務新媒體,并著重探討此類政務新媒體的創新機制與路徑。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國各大博物館奇招頻出,紛紛通過建立完善其政務新媒體矩陣不斷開拓線上文博市場,并涌現出了一批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熱門展覽和網紅IP,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故宮展覽App”以24小時線上展廳實現365天指尖仿古,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共同推出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圍繞莫高窟第285窟為用戶帶來敦煌壁畫線上知識講解互動與線下VR深度體驗,河南博物院的線上展覽和虛擬展廳讓游客即便相隔千里也可以感受“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甘肅省博物館以“馬踏飛燕”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產品“綠馬”一經推出就走紅網絡。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教育活動32.3萬場。雖受疫情影響,全國博物館仍接待觀眾7.79億人次。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余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4]。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文博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云展覽、云教育、云直播等線上展覽、參觀方式,更使得數以億計的觀眾足不出戶、共享博物館發展成果,促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本研究通過案例分析法,選取國家博物館等政務新媒體平臺運作較為成熟的文博機構作為分析對象,通過考察這些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矩陣平臺創新、內容創新、話語創新和技術創新四個維度,探索當前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在日常運作中的創新性實踐,為探索文博全鏈條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文博行業從數字化走向深度數字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2.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創新與突圍

文博數字化已成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載體,文博類政務新媒體是文博數字化建設成效的重要展示窗口,承擔著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伴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如何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通過加強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建設助力文博行業從數字化走向深度數字化,眾多博物館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主要表現在平臺矩陣創新、內容創新、話語創新、技術創新四個層面。

2.1? ?平臺矩陣創新

政務新媒體最初的誕生是政府為適應媒介環境變化而進行的傳播行動調適。因此,政務新媒體平臺矩陣的發展脈絡體現出鮮明的“媒體偏向”[5]。換言之,我國政務新媒體平臺矩陣的發展歷程與新媒體發展、社交媒體滲透以及移動互聯網普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博類政務新媒體也不例外。自2008年我國步入“社會媒體年”到如今移動新媒體已全面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國的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矩陣布局遵循了一條基本的邏輯:自上而下的政策規劃與自下而上的技術推廣雙重路徑相互交織,共同驅動了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平臺矩陣的布局方向。

政務微博通常是我國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第一種形態,主要策略是機構內部層級推動,鋪設賬號,發展用戶并探索微博矩陣。2009年10月12日@深圳博物館開通新浪微博賬號,文博新媒體緊跟時代,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十余年來,新浪微博平臺上開通的文博類賬號逐年增多,用戶穩步上漲,形式日益多樣[6],截至2021年底開通新浪微博官方賬號的博物館類藍V共計649個,約占文博類微博藍V賬號總量的40%[7]。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微信平臺的崛起,政務新媒體將其“線上陣地”由PC端轉向移動端,運營模式由單一的微博平臺轉向微博、微信“雙微聯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關于印發當前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等文件,其意義在于:一是首次明確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共同組成政務新媒體的兩大陣地,共同提供信息傳播與公共服務;二是要求在功能定位上對二者進行區分以實現協同發展。2012年12月國家博物館注冊開通微信公眾號,成為國內最早嘗試開通建立微信平臺的博物館,之后各大博物館相繼開通自己的官方賬號,在微信平臺進行政務新媒體矩陣布局。

同樣在2014年前后,政務客戶端進入爆發增長期,在“互聯網+服務”的政策引領下,各地博物館著手通過開發專屬App用以優化官方網站的部分功能,并逐漸形成了以“兩微一端”為基礎配置的文博新媒體傳播格局。在這一時期,故宮推出的“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皇帝的一天”“紫禁城365”等多款App迅速登上應用下載商店的熱門榜單,受到廣大網友的熱烈歡迎。

2018年以來,以抖音、快手等平臺為依托的短視頻異軍突起,迅速占領新型社交媒體市場,截至2018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6.48億,占網民總數的78.2%[8]。眾多博物館敏銳把握短視頻用戶爆發式增長的機遇,積極進行新媒體布局,2018年“世界博物館日”當天,國家博物館等七家博物館與抖音合作推出的H5作品“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潮州窯白釉觀音立像、三星堆的青銅人頭像、三彩陶三色馬、陶武士俑等文物化身“戲精”刷屏朋友圈,達成了破圈傳播效應,為新時期的文博傳播注入全新動力[9]。據抖音發布的《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5月,全國三級以上博物館抖音內容覆蓋率達99.13%,僅過去一年在抖音上發布的博物館相關視頻播放總量就高達513.4億次,相當于全國博物館一年接待觀眾人次的66倍;相關視頻累計時長達24萬小時,在抖音看完所有博物館內容需要27年;共有2013萬抖音用戶發布過與博物館相關的視頻,在抖音線上看展,感受人類文明的精粹正蔚然成風[10]。

從開通門戶網站到運用微博微信,從開通設計移動客戶端到熟練使用短視頻、直播平臺,從“兩微一端”到目前的“兩微一端一視頻”傳播格局,文博機構緊隨飛速革新的互聯網技術進步以及公眾對信息傳播的注意力遷徙方向,不斷拓寬文博政務新媒體的平臺覆蓋和矩陣布局,基本形成了對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等自媒體平臺的全類型、全生態、全覆蓋的多元化傳播體系。以2022年“中國博物館熱搜榜”(以下簡稱“中博熱搜榜”)的前10名為例,筆者選取了涵蓋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App、微信小程序、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頭條、小紅書、百家號以及強國號在內的12家新媒體平臺,并對表格里的10家博物館所入駐的新媒體平臺名稱及數量進行了統計。截至2023年9月30日,2022年“中博熱搜榜”前十位的博物館中,雖然只有國家博物館在12家新媒體平臺均開通了官方賬號,政務新媒體平臺覆蓋率達100%;剩余9家博物館的新媒體平臺入駐數量也均超過6個,平臺可供發布的內容類型包含了長短文發布、圖片音視頻制作以及H5開發上線等,平臺功能基本能夠滿足博物館日常的文化傳播、活動宣傳、公共服務需求(詳情見表1)。

文博政務新媒體矩陣的平臺多元化既滿足了不同平臺用戶的喜好,大大提升了文博傳播目標群體的觸達率和覆蓋面,同時各平臺提供的功能應用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策劃的傳播主題及內容可依據不同平臺特色進行協調統籌,有利于形成規模集聚效應。

2.2? ?內容創新

伴隨著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公眾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愈發旺盛,對歷史文化領域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博物館作為傳統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空間,成為民眾休閑旅游、文化消費的主要選擇之一。進入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宣傳模式難以滿足廣大民眾的用戶體驗和個性化需求,文博類政務新媒體主動參與到博物館生存模式變革的探索進程中,逐漸發展為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創新渠道,也成為公眾走近歷史文化的便捷窗口。

在文博政務新媒體的運營中,內容供給是公共服務的核心內容,如何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更加主動、積極地探索文博政務新媒體平臺的融媒傳播,講述更為鮮活生動的文博故事,成為當代博物館新媒體傳播的必修課。筆者以平臺布局最為完善的國家博物館的主要新媒體賬號為例,對其發布的內容進行了簡要梳理。目前,國家博物館在微信平臺上共布局中文公眾號2個,分別是“國家博物館”和“國博君”,英文微信號1個,名為“National Museum of China”,同名視頻號1個,同名小程序1個 ;新浪微博官方賬號3個,分別是“國家博物館”“國博衍藝”和“國博美饌”,其中“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微博,“國博衍藝”是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中心的認證微博,而“國博美饌”的認證單位是國博(北京)飲食文化中心;同名抖音號、快手號各1個;嗶哩嗶哩平臺同名官方賬號1個。從統計結果來看(見表2),國家博物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內容以及提供的服務內容大致可劃分為思想宣傳、參觀服務、日常工作、館務資訊、文物解讀、線上展覽、社會教育、文創產品、熱點訊息、直播(回放)以及互動反饋等11個類別。如果說思想宣傳、參觀預約服務、日常展覽資訊、文物解讀說明以及社會教育是在完成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基本職能,那么日常工作宣傳、線上展覽、文創產品、熱點訊息、直播(回放)以及互動反饋等內容類別則是文博政務新媒體在基礎內容服務供給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內容生態的創新舉措。

在傳統的公眾認知中,博物館的日常工作充滿了未知與神秘,在新媒體時代,文博機構巧妙利用互聯網新媒體主動向公眾揭開博物館日常工作的神秘面紗。從日常布展到田野考古,從傳統的文物修復手藝到科技賦能考古,諸多文博機構通過發布考古隊工作人員的考古vlog、與主流媒體制作文物修復紀錄片、由考古研究人員出鏡講解其日常研究所采用的科技手段和智能工具等形式,主動向公眾傳播考古知識、考古技能、考古文化。例如,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的紀錄片《故宮新事》講述了博物院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閉門謝客期間修繕文物的故事,片子在嗶哩嗶哩上線后廣受好評,截至2023年10月播放量高達127.7萬次。再如2023年4月國家博物館在推出“心影傳神——烏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期間,一方面邀請策展人主動出鏡向觀眾介紹他們在設計策展時的想法和概念,介紹展覽的主要看點;另一方面又主動邀請觀眾出鏡并講述其在參觀過程中的感受,對展覽進行點評。這些短視頻被發布到國博的抖音、快手和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上,從而在傳者和受眾之間產生良性互動。

再如文創產品的營銷推廣內容也是當前文博政務新媒體內容創新的重要表現之一。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產品頻頻出圈,屢次掀起文旅消費熱潮,與文博政務新媒體在內容策劃與創新傳播時主動回應公眾喜好,積極維持文化堅守與商業效益平衡時的探索實踐息息相關。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通過其抖音賬號積極宣傳推廣其文創產品“東風一號”爆米花,爆米花桶Q萌的外觀以“東風一號”導彈為原型進行了二次創作,“不僅能品嘗到和平的甜美,還能體會‘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11],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將盲盒趣味性與考古的探索性相結合,將文物的縮小版復制品外表包裹上以洛陽北邙山黃土為原料的涂層,并贈送開盲盒工具“洛陽鏟”和文物說明,讓消費者在開盲盒的過程中寓教于樂,既享受開盲盒的樂趣,又了解到國寶文物知識;同時博物院在其官方微博上舉辦#河南博物院喊你領盲盒#活動,邀請網友投稿自己的盲盒開盒過程,眾多網友積極參與分享自己開盲盒的感受和盲盒最終開出的“文物”,并主動參與了“文物”知識的線上分享與傳播,河南博物院官方號再積極轉發優秀的用戶原創內容,與網友進行頻繁互動,通過裂變式傳播極大地拓寬了盲盒產品的營銷和傳播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古盲盒曾一度脫銷。

2.3? ?話語創新

文博政務新媒體是文博機構進行信息發布、輿論引導、文化傳播的重要網絡陣地。近年來蓬勃興起的“博物館熱”背后離不開一批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傳播力強的文博類政務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它們往往摒棄過往高冷的刻板印象,不斷進行傳播話語創新,革新傳播語態、提升修辭技巧,通過各具特色的敘事技巧、極具辨識度的原創內容和極具親和力的媒體形象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引發受眾情感共鳴,不斷優化用戶的閱讀體驗,提升網民好感度。

2.3.1? ?擬人化

所謂“擬人化”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投射,在認知過程中人們傾向于對非人物進行類人化加工,并為其賦予具象的人類特質。有研究證明,因“擬人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和廣泛的社會接受而常被用作一種傳播策略,從而建構或提升國家、城市或品牌形象[12]。近年來一批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將在其傳播話語創新中大量使用“擬人化”策略,顛覆了以往外界對文博機構神秘刻板的傳統印象,進一步塑造了親切活潑且博學的新時代文博機構形象,巧妙地實現了科普性與娛樂性的交融。

當前文博政務新媒體進行擬人化話語創新的策略主要是通過模仿真人日常表達的習慣、口吻、語氣來完成新媒體人格的設定,從而激發網友潛意識的想象,將文博機構理解為可與之進行交流互動的平等真人主體,提升網民對其日常展覽活動等的關注度、參與度和互動頻率。以國家博物館為例,國家博物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之一自稱“國博君”,在其簡介中寫道:“我是國博君,家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是個好地方,這里收集了人類的記憶,珍藏著民族的靈魂,抵御著歲月的剝蝕。喜歡歷史與藝術,熱愛文化?咱們一路同行吧!”這種熟悉的話語表達方式模擬了一位溫文爾雅的青年學者口吻,有助于拉近文博機構、歷史文化與普通網民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而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

2.3.2? ?年輕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明確提出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賡續中華文脈,提升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運用互聯網新媒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13]。博物館承擔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艱巨使命,面向青年群體講好文物故事是博物館優秀文化傳播、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年輕人是新媒體平臺的活躍使用者,Z世代甚至被公認為數字原住民,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在日常運營維護時需時刻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導向,不斷調整自身傳播策略,通過年輕化的話語表達持續吸引青年人對中華文物的關注度,激發青年一代對文物保護的參與度。

年輕化的話語創新方式具體表現為熟練使用網絡流行語。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在一期題為《來國博看中國|“游歷”山水間!看古人出游打卡實錄》的推文中,介紹了鄭岱等多位明清畫家的山水卷軸作品,推文圖文結合,將古人用手中畫筆記錄下游覽的名山大川、良辰美景與互聯網時代游客們使用智能手機和數碼相機拍照打卡記錄美麗風景和珍貴時刻進行類比,無形中拉近了古今遙遠時空的距離;同時,將多位明清畫家的旅行方式劃分為“輕裝郊游·氛圍拉滿”“美好眾享·多人成團”“游歷多地·旅行達人”等模式,配以諸如“環湖徒步Citywalk”“正經小資松弛感”等短評,最后附上卷軸畫面局部截圖和包含文化背景、圖畫意境、章法布局、筆墨設色等審美要素的賞析評價——比如“圖中秋水含碧,岸樹婆娑;樓臺繞堤,水榭棲洲 ;古塔影孤,拱橋連連;山巒蒼翠,綽綽云煙”。文博新媒體依靠調侃風趣、生動活潑的年輕化話語降低受眾閱讀和理解的心理門檻,使其沉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另一方面又憑借豐富厚重的文史知識為受眾提供頗具分量的內容承載,深入淺出之間將文物故事娓娓道來,建立了與年輕受眾之間牢固的情感連接。

2.4? ?技術創新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提出要豐富云展覽業態,支持文化文物單位與融媒體平臺、數字文化企業合作,運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開發館藏資源,發展“互聯網+展陳”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館、美術館數字化展示示范項目,開展虛擬講解、藝術普及和交互體驗等數字化服務,提升美育的普及性、便捷性。[14]在政策引導下,當前國內一批文博政務新媒體順應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主動擁抱新技術,通過運用二維、三維影像技術、智能音視頻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區塊鏈技術、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等,將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傳播、數字服務、數字管理等一系列文博數字化保護環節全部打通,從而試圖建構以“數字化+云化+AI化”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并實現“永不落幕”的“云上展覽”,不斷深化文博新媒體矩陣建設,賦能文博出圈,讓文物真正從“活”起來到“火”起來,進而發揮持續長久的社會價值[15]。

現如今文博政務新媒體對于融媒新技術的使用愈發爐火純青,他們打造的沉浸化、全景式線上展覽將感官刺激與文化育人巧妙融合,同時深耕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兩個維度,為文化傳播與文物保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22年4月,浙江省博物館推出“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云展覽”,并開發“麗人行云展覽小程序”,整合全景數字展、展品留言、展品收藏等功能,為觀眾提供個性化參觀路線定制功能[16]。2022年6月,三星堆與中央電視臺借助VR、元宇宙等相關技術推出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三星堆奇幻之旅》,運用即時云渲染技術呈現三星堆考古發掘大棚、三星堆數字博物館、古蜀王國等場景,為觀眾近距離呈現文物細節,提供沉浸式體驗。[17]敦煌研究院與騰訊、人民日報共同開發“云游敦煌”小程序,提供包括線上文創商店、互動H5、洞窟知識檢索、視頻直播、云看展、壁畫箴言、有聲壁畫、景區導覽等多項產品功能;此外,敦煌研究院還首次打造了“數字供養人”公益募捐項目,所籌得的600余萬元款項全部用于敦煌莫高窟的數字化保護項目。

3.結語

從“兩微一端”到如今的“兩微一端一視頻”,以及與數字技術和數字文博產業的深度融合,文博類政務新媒體逐漸突破曾經政務公開、輿論引導等固有的角色定位,而漸趨蛻變為作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重點領域的文化事業、文博產業提質增效的強勁動能。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文博機構通過強化文博類政務新媒體建設,從矩陣平臺創新、內容創新、話語創新、技術創新四個維度入手,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云游博物館”成為當前眾多網民喜聞樂見的文旅消費方式,在推動“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文旅消費升級的同時,也持續賦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益民.從《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看中國電子政務十年發展成效[N].學習時報,2023-01-06(A3版).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3-3-2)[2023-9-19].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3] UN Global E-government Survey 2003[R/OL]. (2003-7-10)[2023-09-19].https://desapublications.un.org/publications/un-global-e-government-survey-2003.// UN E-Government Survey 2022[R] https://desapublications.un.org/publications/un-e-government-survey-2022.

[4] 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 文化無界 數字煥新——文博數字化轉型初探[R/0L]. (2023-9-10)[2023-10-20].https://assets.kpmg.com/content/dam/kpmg/cn/pdf/zh/2023/09/digital-transformation-of-museums.pdf.

[5] 賈哲敏. 新時代政務新媒體:歷程回溯與發展路徑[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83-88.

[6] 李巍,賀占哲.文博新媒體矩陣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與機遇[J].中國博物館,2020(4):123-126.

[7]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中國傳媒大學. 2021年文博新媒體發展報告[EB/OL]. (2022-1-20)[2023-9-19].https://weibo.com/6585386785/LcFrYtwYR.

[8]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 (2019-02-10)[2023-08-19].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

[9]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你入場了嗎[EB/OL].(2018-5-19)[2023-09-2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519/c40606-30000246.html.

[10] 2023抖音博物館數據報告:在抖音看完所有博物館內容需要27年[EB/OL].(2023-05-18)[2023-09-30].http://www.cnwomen.com.cn/2023/05/18/99273487.html.

[11] 軍事博物館抖音賬號作品[EB/OL].(2022-9-13)[2023-8-9]https://v.douyin.com/idP8sJBJ/.

[12] 張放,甘浩辰.政務社交媒體擬人化互動中的感知人格類型效果研究——基于政務微博實驗數據的調節與中介效應檢驗[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45(7):151-160.

[1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3-10-20].https://www.gov.cn/govweb/xinwen/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14]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旅產業發〔2020〕78號)[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1079.htm.(2020-11-18)[2023-09-22].

[15] 2022文博數字化報告|數字技術如何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EB/OL]. (2022-8-4)[2023-10-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199451196450772&wfr=spider&for=pc.

[16]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2:160-161.

[17]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2:164-165.

作者簡介:張嬋(1990-),女,山東青島,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網信理論與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網信理論與戰略、城市傳播、集體記憶與傳播。

(責任編輯:李凈)

猜你喜歡
文博政務博物館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博物館
文博揚帆起航
文博學院
政務
政務
政務
政務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