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新作用 *

2024-03-11 19:32張湘卓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5期
關鍵詞:中醫藥思政文化

張湘卓 李 杰

(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一根銀針,一把草藥。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衛生資源,具有原創性、經濟性、實用性等多種優勢。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中醫藥文化建設息息相關,中醫藥文化建設也逐漸成為新時期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中醫藥院校在中醫藥文化傳承傳播中擔負著示范和引領作用。加強中醫藥院校文化建設,既有利于院校自身發展,也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振興。如何將中醫藥文化更加日?;?、大眾化地深入中醫院校師生心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堅定中醫信念、弘揚中醫精神,是繼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從根本上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這與優秀中醫藥文化中從古至今所傳承提倡的“醫者仁心,醫乃仁術”“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等不謀而合,頗有共通共融之處。對于如何凝練優秀中醫藥文化中的精髓,將其全方位、全過程地注入思政教育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教學與專業學科引領、課后評估等精準對接,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2],實現優秀中醫藥文化與思政教育教學一體化的全新教育模式,本團隊以中醫藥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形象文化為切入點,積極探索思考。

1 以中醫藥精神文化為出發點打造特色思政課堂

精神,往往是一個民族、一項事業的標志和力量源泉。中醫藥燦爛的文化里蘊涵著醫學人文精神的光芒,《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方》等中醫藥經典著作中蘊含了豐富的中醫藥精神文化。挖掘優秀中醫藥文化中的精神標識,對于大學生堅定思想信念、塑造美好品格具有指導作用,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意義重大。從不同專業課程和經典醫書中發掘文化基因和價值,并將其轉化為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教學載體,打造獨具中醫藥特色的思政課堂富有意義。

1.1 仁者愛人立德行 清末時期,湖湘民間名老中醫在店鋪自題春聯道:“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這僅是中醫藥文化中弘揚傳統醫德和仁愛之心的縮影。中醫提倡“醫者仁心,醫為仁術”,特別強調一個“仁”字,仁愛是從道德層面評判一名醫者是否合格的標準,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對醫學的定性,是對醫學靈魂的高度概括[3]?!洞筢t精誠》中也明確論述了醫德的兩個方面:一是精;二是誠。精是指醫道乃“至精至微之事”,要求醫者博極醫源、技術精湛;誠是指醫者“見彼苦惱,若己有之”,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與患者感同身受,有“大慈惻隱之心”,且不得“恃己所長,經略財物”。傳統中醫藥文化賦予“仁”的內涵深深適用于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引領學生懷仁愛之心,為其成為一名合格醫者埋下種子,更是對教育工作者、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育善培德,仁者愛人,逐步推進“仁德、仁術、仁人”的教育理念生根開花,是思政教育中師生必修的重要一課。

1.2 弘揚繼承增自信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這是在仲景之鄉、溫涼河畔,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赝麣v史,從神農嘗百草到東漢華佗創造使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從砭針、砭石、銀針、經絡到東漢仲景創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從宋代民間流傳人痘接種預防天花到明代李時珍完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這些都是值得中華兒女自豪的醫藥學成就。俯瞰今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初襲,全國4900余名中醫藥人員馳援湖北,經過實踐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清肺排毒湯、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貢獻。如何繼承好、利用好、發展好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厚底蘊的中醫藥學,將中醫藥文化深深根植于學生心中,使其不斷增強對中醫藥的自信心、對自身成長成才的自信心,值得深入探索。自信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命題,是一種品格、一種氣質,也是一種自我行為藝術。思政教育中將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的光熱沿用至培養學生自信,使得學生勇攀險峰、直面陰霾,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4]。

1.3 尋根求源謀創新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哲學的統一[5]。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人類疾病譜也不斷發生變化,現代化的挑戰不斷催促著中醫藥為自身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不日新者必日退,堅持創新開放、探索新時代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良方”,才能讓中醫藥發展清流激蕩。近年來,中醫藥文化在對外傳播中探索出許多成熟的新路徑,以湖南中醫藥大學傳統保健隊為例,中醫學子們將傳統的五禽戲、八段錦等加以改編,既有強身健體之功,也有舞臺效果之美。中醫藥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不斷呈現創新性、多樣性,以中醫藥文化為載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用國際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結合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模式,在思政教育教學中理應積極借助新的傳播載體,以中醫藥文化之美、中醫藥文化之道講好思政育人新課程。中醫院校的創新在中醫藥治療、預防疾病之中,也在學生思想引領、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學不應拘泥于條框,抓住時代發展和中醫藥發展的戰略機遇,才能培養出功底扎實,特色鮮明,有個性、有擔當的中醫學子。

2 以中醫藥行為文化為著力點發掘學科引領作用

中醫藥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不僅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文化,還在治未病、整體觀等具體理論體系中形成了系統的行為文化。如《醫門棒喝·論景岳書》[6]載:“即此數則觀之,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氣變化之理,辨證論治,豈能善哉”。藥王孫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7]。中醫學的行為方式包括辨證方式、治療方式、養生方式,以及醫者的行為舉止等。嚴謹細致的中醫藥專業技能中蘊藏著豐富的中醫藥行為文化,引導著中醫藥師生謹言慎行、精準施治。

2.1 防微杜漸治未病 《黃帝內經》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8]?!痘茨献印吩疲骸傲坚t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9]。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維方式逐漸得到大眾認可,與哲學意義上的樹立因果觀念、提高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有共同之處,充分顯示了中醫藥所具有的超前性和有效性。中醫對于人體的健康,提倡以預防為主,強調防患于未然,重視平時保健調理的思想彌足珍貴[10]。這種傳統的理念不僅對于中醫藥的社會認可度大有裨益,對于思政教育教學也有啟發意義。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思政教育以專業課程為著力點,挖掘中醫藥文化的價值,幫助學生們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在教學工作中,防微杜漸,防止量變引發質變,逐漸培育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意識等。如加強日常安全管理和教育,增強師生對安全事故的預防意識和責任意識,以中醫藥行為文化為載體貫穿思政教育教學。

2.2 辨證論治展特色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11],又稱辨證施治。在中醫古籍中,有關辨證論治的論述共有41種不同的記載?!氨孀C論治”一詞始見于清代章虛谷的《醫門棒喝》[6]。任應秋[12]于1955 年首次明確地提出了“辨證論治”的概念。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遵循“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6]。

青年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市區,生活環境各異,但走進了同樣的大學,如何在不同的行為表現中尋求相同點,又如何從相同行為表現之中具體分析每位學生的不同,可參考“辨證論治”的方式。新時代學生更具獨立性和差異性,“一個模式”“一刀切”的形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學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必須“量體裁衣”“對癥下藥”。要善于區分不同群體、不同特點、不同需求,發現學生個性,合理運用學生所長,百花齊放,充分展現中醫藥青年學子特色。

2.3 整體觀念促融合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除了辨證論治,還有整體觀念,二者聯系密切。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和自然環境都具有統一性。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方面。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二者都是中醫學中的精華,使用價值極高,沿用至今。

思政工作主要是育人的工作,需要把握育人整體性,將專業特色顯性教育與思想引領隱性教育相結合。隨著科學不斷發展,社會飛速進步,社會環境變遷,社會因素對人的身心機能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F代青年學生“多科技綜合征”“抑郁癥”“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的發生與社會因素有著密切關系。研究醫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醫學源流論》)[13]。中醫學整體觀等哲學觀念可加強人性修養,通過“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幫助青年學生提升社會環境的適應力,實現人與社會的統一性。

3 以中醫藥形象文化為參考點建立科學評估體系

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最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之一,是增強文化自信、助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從古至今,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底蘊、傳播途徑、授課方式,以及中醫院校的建筑外觀、庭院建設、內部裝飾等,多方面、多維度地展現了中醫藥形象文化的獨特意義。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對中醫藥文化式微、中醫藥學科邊緣化等問題,如何使世界各地的人們能以不同主題、不同形式感受到中醫藥的療效與魅力,讓人們安心、放心、真心地體會到中醫藥帶來的便利,值得我們思考。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院校教育在挖掘中醫藥特色思政教育教學新內容之后,可以結合中醫藥形象文化為標準設立科學的評估體系,確保專業課程、文化講座等擁有高質量、高水平的保障和監督評價機制。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體系包括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材建設、課程評價和師資建設等多方面[14]。首先,要評估中醫藥文化思政課程的目標。是否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是否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與中醫藥形象文化相結合作為指導思想;能否引發共鳴,是否便于長期記憶、切實可行等。其次,評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大學生道德情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關鍵目標培養;是否結合專業學科特色,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使線上線下創新授課形式,隱性輸入、顯性教育融合第一二三課堂相互輔助;能否增進師生交流,潤物無聲。再次,評估教材建設。教材建設作為課程思政改革、產出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成果的重要抓手,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F用教材是否符合新時代學生特點和中醫藥人才培養規律,適應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值得考量。最后,評估課程評價。在課程評價標準中融入中醫藥思政元素,制定學生評教、督導評課、同行聽課等規則時設置價值引領的觀測點。除此之外,師資力量、教學環境等軟硬件設施對于豐富中醫藥文化內涵、提高思政課程質量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也十分關鍵。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沿線國家紛紛表達了加強和中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愿望,中醫藥將成為“中國符號”,以“醫學技術”為切入點,以“職業精神”為依托點,傳播中華文化。在這樣的歷史性的機遇里,中醫藥走出去和整體產業升級,急需能突破時空、地域、語言、文化障礙的新時代中醫藥青年人才。中醫藥院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醫療衛生人才的重任,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全面提升我國公民健康素養水平的重要力量[15]。中醫藥學植根于深厚的中華民族哲學智慧和優秀傳統文化土壤里,基于中醫藥文化挖掘思政育人新路徑、新內容是中醫藥院校思政教育的獨特優勢,也是特色創新所在。做好中醫藥院校思政工作,就必須深刻把握其特殊性,將社會大德與醫學職業特殊的道德要求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們堅定理想信念、夯實專業基礎并領悟中醫藥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為培育新時代中醫藥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后浪者奠定基礎,為健康中國建設助力。

猜你喜歡
中醫藥思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年味里的“虎文化”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誰遠誰近?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