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理念與發展策略研究

2024-03-12 03:16白薇莫月華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24年2期
關鍵詞:圖書館

白薇?莫月華

摘 要:由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組成的公共文體空間及其融合治理,是公共文化體育事業治理“跨界破圈”“融合共進”的關鍵舉措。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演繹歸納等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文體空間培育文化自信、促進社區韌性、面向文旅融合、服務閱讀推廣、建設智慧樓宇等融合治理理念,提出面向未來的發展策略:打造都市文體中心,提升空間文體生產力與話事權;注重文體空間設計,豐富空間使用體驗與服務功能;完善文體空間政策,保障空間治理效力與生態協同;建設街道文體設施,實現基層文體服務的有效供給。面向2035的公共文體空間高質量發展,應該建構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體系框架以更好地擴容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內蘊與實現道路。

關鍵詞: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理念秉承;實踐進路;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9.2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Philosoph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composed of facilities like libraries and sports arenas, constitutes a key initiative in cross-domain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realm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undertakings. This article employs case analysis and deductive induction to examin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concep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ommunity resilience enhancement, alignment with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support for reading promo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mart buildings within China's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It proposes fu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urban cultural and sports centers to enhance spatial productivity and influence; emphasizing spatial design to enrich usage experiences and service functions; refining policies for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to ensure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and ecological synergy; constructing street-level cultural and sports facilities to effectively provide grassroots cultural and sports services. In pursui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by 2035,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governance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 intrinsic integration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achieve a coherent path forward.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integration governance;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practical approaches; library

1 引言

公共文化和體育空間(以下簡稱“公共文體空間”)是指將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劇院、藝術展廳、體育館、游泳館等一些文體配套設施組成新的文體空間集群,作為城市社區基層文體服務供給的重要形式與治理模式。不同于側重于文化行業的公共空間,用以承載、呈現、提供公共文化體育形態和內容的公共空間,不僅強調空間的文化性、體育元素,而且突出空間的公共性。公共文體空間的融合治理能夠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轉型升級,賦能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我國公共文體空間建設框架已經基本建立,設施網絡標準化、均等化體系更加健全。

后疫情時代如何推動區域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國家健康戰略、促進城市能級轉換,成為目前亟待探討解決的議題。在此背景下,我國各地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開始不斷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模式被提出。這一模式主要是通過政府主導,聯合文化、體育產業相關主體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基礎之上增加體育設施,將體育功能區、文化功能區兩大區域進行復合聚集,建設文體中心,豐富空間場所的體驗,提供功能更加豐富的“城市第三空間”場景,拓展新時代文化基層文體服務邊界。因此,如何實現圖書館、體育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體空間的協同聯動、疊加效果,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重點分析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的理念秉持、實踐反思與發展策略,為公共文化事業破圈、破界和融合發展提供支持。

2 相關研究

區域新型公共文體空間聚焦于本地區、城市的文化和體育需求而打造,主要包括“文化供給”和“體育功能”兩個核心區域,在資源供給、服務創新、健康服務、社區融合等方面區別于傳統的單一文化或體育場館設施。公共文體空間協同治理的提出是基于生命周期和系統方法推動圖書館、體育館和規劃館等空間治理的目標綜合、資源整合、項目集成和一體化實施,實現整體效益最優,分為物理、文化和理念3個維度。

城市公共文體空間治理在整個城市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合理規劃和大力發展城市公共文體空間,有助于我們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道路,為世界提供城市空間建設的中國方案[1]。目前我國圖書館參與公共文體空間的三種治理模式,分別是“生態群落型”、“設施依托型”和“虛擬空間型”[2]。在治理中還存在參與主體缺位、資源分配機制固化、建設理論體系匱乏、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以及場館分散,融合度低;格局老套,設計感弱;內容單一,吸引力小的不足之處[3]?,F有研究大都從技術實現、建筑設計角度出發,對公共文體設施空間布局進行案例分析、地理測度和研究。邵云等人[4]提出文體建筑空間是由標準空間、非標準空間、介質空間三大類型組成。其中的介質空間存在于三大層級:“文化”與“體育”之間;場館之間;附屬服務空間與場館之間,具備六要素:空間形態、界面、空間比例尺度、豎向立體設計、視線、室內裝飾。范雨冰[5]以公共設施區位理論、公平性理論和可達性理論為基礎,利用公共文體設施地理信息數據集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分析方法對城區公共文體設施空間布局的研究表明:①在空間分布方面,文化活動類設施數量最多、范圍最廣,圖書展覽類設施數量最少;②在公平性方面,圖書展覽類公共文體設施分布的空間相關性及差異性最為明顯,體育運動類相關性及差異性最小。

由上可知,公共文體建筑空間設計的案例研究是目前理論關注的焦點,但是缺乏從某一具體學科角度出發,對公共文體空間治理的理念秉承、實踐特點和研究框架展開系統分析。因此,有必要從文化和體育融合發展的視角提出圖書館在文體空間中的定位與角色、融合發展策略,進而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的同時,也為區域新型公共文體空間協同治理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3 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的理念秉承

深圳、上海等地區積極探索發展的區域新型公共文體空間,是在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支持、多主體參與下,充分凝練本地區現有文化資源、場所空間資源、城市發展與區位規劃等諸多因素后形成的優秀實踐成果,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組成構件之一。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不僅是市民共同生活、互相交往的共享空間,更逐漸成為除居住、工作場所外的“第三空間”,對于社群交流與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王子舟教授提出:公共空間孕育出了公眾以及中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公眾輿論,公共空間不僅是社會進入現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因其產生民主、開啟民智而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推力[6]。

圖書館、體育館等組構而成的公共文體空間是需要明確新時代中國文體建筑設計與服務高質量變革發展所應該秉持的理念。其治理理念秉承自文化自信、社區交互、文旅融合、閱讀推廣、虛擬空間等重要理念,為圖書館等區域新型公共文體空間提供指引。也需要反思在快速發展的城市書房、書吧、驛站建設中取得的經驗、不足和特點,不斷糾正發展道路。

3.1.1 培育文化自信,建設城市標志性的公共文體設施

公共文體空間作為城市標志性的公共文體設施,能夠發揮公共文體設施“培育文化自信”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7]。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圖書館的重要使命和社會責任,并充分具化在每座圖書館建筑及其室內空間設計中。例如,常州圖書館內墻裝飾使用了本地文化名人的詩句作為標語、刊登圖書館的歷史報紙作為裝飾、刻印縣志歷史的地板等創意設計。蘇州圖書館設立江南文化主題文獻閱覽室,整體裝修設計以古樸典雅為主,多維度揭示“江南文化”,促進地方文獻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貴州省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等設置了抗戰文獻、地方特色文獻、古籍、紅色館藏文獻的空間,成為建筑設計融合歷史文化與未來需求的重要表現形式。

培育文化自信,建設城市標志性的公共文體設施,是我國各地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的重要指導思想。例如,2021年9月開放的公共文體場所“蕪湖鳩江區城市文體共享空間”,總面積約2 000㎡,室內有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同時建設藏書近3萬冊的圖書館,館內配備了迎賓和送餐機器人以及激光全息投影等。又如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圖書館,現有館舍面積2萬余平方米,各類閱覽室達11個,館藏紙質圖書14萬冊。作為蘇州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組成部分,本著為讀者提供最優質閱讀服務體驗的原則,館內的書刊全部實現開架閱覽,并且配備了平板電腦以供讀者免費使用,停車時可以根據讀者的地理位置進行智能停車位的導航。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圖書館內部的家具擁有自主產權,如無線充電的閱覽桌、蘇式風格的閱讀椅、LED感應書架、具有智能提醒功能的座椅等[8]。這些包括圖書館空間在內的公共文體空間成為區域內重要的文化標志設施。

3.1.2 增強社區韌性,凸顯用戶交互場景設計價值

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體,也是社會公共治理的基本單元。城市“雙重社區”的韌性凸顯社區交互場所設計的重要性。民眾廣泛參與社區文體活動的交疊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許多社區建設的鄰家圖書館、社會文體空間等工作機制,極大提升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動性。公共文體空間通過發揮閱讀療愈、運動放松和娛樂休閑的場所價值,能夠助力韌性社會的建設。

“韌性”一詞源自拉丁語“resilio”,概指抵抗風險的能力。公共圖書館新館智慧空間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于助力韌性社會建設。公共圖書館的新館建設,不僅提高了其自身在面臨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或其他災害時,保證自身免受沖擊或受到沖擊后迅速恢復到較為理想的狀態,保障各項服務持續開展的能力,而且還能夠為所在社區的安全素養教育等提供支持。韌性社會是公共機構建筑空間設計與服務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例如,上海奉賢區的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與醫療服務站,旨在成為“社會凝聚器”,連著沿河的浦南運河圍合成一個周圍新住宅社區交流聚集所需的公共場所與公園。該建筑鄰近密集的住宅大樓,富有的空間活力和開放性,吸引鄰里社區來到此處休閑、參與文化活動,而醫療站則服務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同時,文體空間包含了大量綠化區域、文獻資源和健身運動設施,能夠在公共空間中利用自然光線與空氣對流提供健康的場景,并以開放的人流流線和社交空間為特色增強讀者的空間交流[9]。

3.1.3 面向文旅融合,多元主體空間融合治理體系逐漸完善

圖書館是文體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臻g是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結合點和基本出發點[10]。文旅融合驅動下的圖書館閱讀建筑空間設計是圖書館學應用領域的一個重要主題。公共文體空間具有獨特設計理念與美感圖書館建筑空間,不僅是開展“研學活動”等線下文旅活動的吸睛點,更是流量時代下圖書館線上營銷最直觀的著力點。各地圖書館打造的一批新型文旅融合閱讀空間受到大眾的歡迎。

廣東省“粵書吧”類新型閱讀空間建設,不僅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公共圖書館聯合社會力量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文化空間融合治理模式和建設路徑”的積極探索和有益成果。并且通過將其納入總分館管理體系中,提供圖書館專業館員服務、豐富的館藏配給,能夠更好地增強公眾閱讀服務的可及性。深圳市鹽田區臨海而建的燈塔圖書館,在建筑設計上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塔身是簡潔的純白色,塔頂采用大面積的玻璃,在建筑入口設置顯眼的標語“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廣西桂林遇龍河畔的“遇龍·書屋”集圖書借閱、咖啡休閑、旅游咨詢等多業態為一體,古樸的閱覽空間與秀美的景區風貌相得益彰。這些圖書館建筑空間是圖書館面向文旅融合公共文體空間探索的重要成果。

3.1.4 服務閱讀推廣,分級閱讀促進空間建設能力不斷增強

圖書館向讀者提供空間服務是閱讀推廣的重要內容[11]。公共文體空間與閱讀推廣服務相結合的空間設計,能夠強化閱讀可及性,使得休閑閱讀服務成為全民閱讀實施的抓手與補充[12]。閱讀推廣空間能夠通過動態化、個性化、場景化、情境化的環境設計,結合閱讀服務施加的影響,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和接受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促進用戶閱讀與素養[13]。包括各類城市書房、主題圖書館、智慧空間、地方文獻陳列館、民宿閱讀活動空間、書吧、講堂、書苑、書室、特藏室、繪本館等。在這些閱讀推廣空間建設過程中,秉承以人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分齡分級進行閱讀空間設計,尤其是面向少年兒童、年長者、創業者、各種類型的殘障人士(包括視覺、學習、行動、言語和聽力障礙者)的服務空間設計,成為公共文體空間促進社會融合發展的一大亮點。

作為文體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往往將閱讀推廣類的文化傳播、素質教育、服務創新作為核心理念之一。例如,西南職業教育園區文體中心圖書館共設有機動車停車位65個,讀者座位總數2 176個,開放書架約100萬冊,是集圖書收藏、看書學習、學術報告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圖書館。又如,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文體中心圖書館內設圖書借閱區、電子閱覽區、報刊閱覽區、低幼兒互動區、視障閱覽區等,配備有先進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硬件設備,集借閱、參觀、學習、交流、展示于一體,能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群體閱讀、資料查找、專題研究等需求。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圖書館舉辦的“傳統手工藝文化體驗:古風宣紙花草燈DIY”活動、“星空講堂: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的文化啟示”活動都是發揮文體建筑空間功能的服務形式之一。這些文體空間在環境設計、文獻資源采集中充分考慮到服務對象的差異,比如按照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發育程度進行分級閱讀推廣,設置不同年齡段閱讀空間,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文獻,提供科學性和有針對性的閱讀服務。

3.1.5 智慧樓宇發端,推動文體建筑空間智慧化轉型運維

智慧圖書館建設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智慧空間與智慧服務發展使得建筑功能拓展與服務創新迭代速度加快,包括智慧設施、智能書庫和數字化閱讀服務的更新升級等。在空間建設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體系下,很多圖書館在老館改造和新館建設中,已經開始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進行圖書館建筑智能管理方面的探索,將它們應用在設備設施的消防、安保、監控、運營、預警、節能等方面,并能與圖書館空間管理的需求相結合,甚至與業務系統對接,對采光、電梯、空調、停車、門禁、人流物流、設備設施等進行自動控制[14]。

在技術主導的智慧化治理中,非常注重文體空間建筑空間設計、智慧設施設備對于整體智慧化變革的重要意義。浙江臨海文體中心一期建設為博物館、體育館、規劃館,二期建設內容主要為位于中軸線上的會議中心及兩側的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和科技館。設計將七個場館不同的建筑元素依附在一個網格框架上,對于功能復雜的綜合體,這個8.4m×8.4m單元組成的網格框架有著顯著意義,即將不同特性和功能的單元組織成一個有序相連的整體,并通過在東西軸向上設置地下通隧整合地下空間,各場館地下停車匯入東西通道;下沉庭院結合商業,共享連廊伴隨文化步行街共同圍合出文化廣場;豎向多首層的設計高效地分流人車,使城市廣場完全開放,引入公共活動增強親民性,成為資源共享、集約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務平臺[15]。

4 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的實踐路徑

在“文化+體育”融合發展的時代大趨勢中,我國公共文體空間實踐基礎在于各省市打造的圖書館、文化館、體育綜合館、全民健身綜合館、配套設施及輔助用房等構成的區域文體服務中心。我國公共文體空間研究源于實踐、指導實踐,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實踐成果不斷涌現,尤其是深圳等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建設了一批高質量、高投資、多功能的文化體育空間,為行業理解把握公共文化和體育融合發展提供了實踐土壤。目前,深圳正全力推動建成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各個區域都在加快構建文體設施服務體系,打造一系列文體新地標。力圖通過打造都市文體中心、注重文體空間設計、完善文體空間政策、建設街道級文體設施等策略,推進公共文體空間建設。

4.1 打造都市文體中心,提升空間文體生產力與話事權

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臻g融合治理在新階段的城市空間融合治理中,地方政府著重強調了文體空間聯動、協同建設,認為“重大文化體育設施項目建設事關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是展現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上海已明確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和“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在對標全球同類城市打造文體空間的行動中,將文體空間的“擴容提質”作為重要事項,并推出多個重大工程: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市檔案館新館、浦東足球場和上海大歌劇院等。這些文化空間,亦不僅僅是物理空間。衡量其能級、品質高下的不僅是硬件水平,更是能否有持續高質量的演出、賽事等“文化生產”行為,并通過不斷的文化生產,成為高質量文體資源的集聚地、策源地,進而提升文化意義上的“核心功能”。有這樣的核心功能,在全球文體市場上,才會有足夠的話語權[16]。

5.2 擴容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邏輯內蘊

公共文體空間建設的理論基礎、實踐進展、標準體系和用戶認知等內容是該框架的主要內容。我國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實踐框架、研究體系探討,著重明確空間融合治理者的職責定位、實踐過程與循證困境,進而提出有效策略。對于圖書館來說,如何在融入基層街道文體空間框架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即公益性、文化屬性等)的影響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需要進一步關注如何健全治理體制機制、清晰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增強法律政策標準保障以及設計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治理機制與運行機制;搭建相關平臺,構建協同治理監督機制,提升協同治理水平,迎接文體需求增長的挑戰。具體而言,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框架重點內容在于構建基于不同研究理論的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與深化模型、標準規范與指南框架。在比較歐美發達國家及日韓、新加坡及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的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特點與趨勢的基礎上,根據公共文體空間的定位及空間類型,滿足用戶的閱讀、體育和文化需求。

5.3 明晰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價值進路

城市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與深化研究力求通過系統研究提出科學可行的實現思路和方案,形成“廣東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等樣板模式,明確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實現公共文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一研究命題及其框架的價值進路主要在于:①公共文體空間協同治理與深化是實現公共文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樞紐與承接載體,其治理與深化研究是圖書館空間轉型與創新的必要一步。尤其是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創新打造一批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成為公共文體空間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②公共文體空間協同治理與深化研究是促進樣板模式的必要一步。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公共文體空間也需要逐步實現從有到美和好的跨越。③公共文體空間協同治理與深化研究有利于圖書館空間創新與轉型發展。拓展至城市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與深化的領域,能夠構建城市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與深化理論的基本框架和模型,為圖書館空間再造和閱讀推廣活動的融合開展與推進提供參考借鑒,也可以為面向文旅融合、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參考。

5.4 完善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標準體系

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工具向度包括標準工具、政策工具、技術工具和制度工具等不同維度的治理向度。其中,標準規范(指南)作為規范性政策,能夠在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種類和實施等方面提供指引和參照。技術的迭代升級也已經足以支撐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體系的智慧化轉向要求。融合治理的目標是促進整體的有序發展,公共文體空間的協同治理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在經歷了高速而粗放式的“城市化”發展之后,許多城市正進入到精細更新式的“文體都市”發展時代。公共文化空間是切入國家數字文化戰略、元宇宙想象具體可行的現實載體,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方向。雖然公共文化與體育空間被視為可以融合發展的兩種同層次但不同性質的空間類型,但是也有部分公共文化空間治理標準將運動健身等體育空間納入公共文化空間的范疇進行規制。根據本地區歷史地理文化條件,調整塑造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工具向度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在新的發展時期圍繞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標準工具體系的優化、技術工具的引入創新等,實現文化和體育空間的融合式發展。

6 結語

公共文體空間的融合共治,是健康中國和文旅融合等國家戰略創新發展的實施舉措之一?!笆奈濉币詠?,由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或音樂廳、規劃館、文化館、檔案館、體育館組構而成的“三館一廳”,在地方政府支持、社會投入和公眾的視覺等多元制度邏輯的耦合作用[20]下,逐漸成為區域公共文化與體育事業治理及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轉向。相對于實踐的發展,文化與體育空間融合發展的研究剛剛起步,成為圖書館跨界融合理論的重要嘗試方向與研究體系的重要補充。圖書館作為文體空間融合治理的踐行者和開拓者,理應積極推動公共文體空間融合治理政策體系、研究體系、實踐體系的完善。在新時代建設新的文化與體育融合發展空間,能夠發揮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效益疊加效應,有助于實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功能的價值溢出、功能聚集與服務增益效應。

參考文獻:

[1] 孟耕合.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治理的三個維度[J].理論月刊,2022(4):69-77.

[2] 何盼盼,陳雅.圖書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9(2):106-111,118.

[3] 王子琪,付昭偉.彈性、活性、粘性:再論城市文化空間的治理[J].中國行政管理,2020(8):146-148.

[4] 邵云,徐雷.文體中心建筑空間設計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1(9):172-175.

[5] 范雨冰.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公共文體設施空間布局與優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6] 王子舟.公共知識空間與圖書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4):10-16.

[7] 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EB/OL].[2022-05-21].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WTvm.

[8] 圖書館簡介[EB/OL].[2022-05-21].https://www.sndcc.cc/planenavigationmap.html.

[9]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與醫療服務站/Steven Holl Architects[EB/OL].(2021-10-15)[2022-05-21].http://www.archcollege. com/archcollege/2021/10/50061.html.

[10] 儲節旺,夏莉.圖書館文旅融合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29(5):40-50.

[11] 范并思.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合理性審視[J].圖書情報工作,2017(23):34-39.

[12] 于靜,弓建華,孫媛媛,等.創意,讓閱讀空間“活起來”——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閱讀主題空間創意設計實踐[J].圖書館雜志, 2020(5):58-66.

[13] 伍玉偉,洪芳林,毛望平.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空間建設實踐進展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12):32-40.

[14] 劉煒:智慧圖書館建設方略[EB/OL].[2022-03-03].https://www.calsp.cn/2021/09/15/bulletin-202103-01/.

[15] 鄧曉舜.對話場所的空間營造:以臨海文體中心為例[J].建筑技藝,2020(6):126-127.

[16] 文體“新空間”里的深意|上海一周[EB/OL].(2022-02-24)[2022-05-19].http://news.cjn.cn/zjjjdpd/yw_20048/202202/t3958001.htm.

[17]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新在哪兒?[EB/OL].(2021-07-28)[2022-05-1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79682.

[18] 福田區公共文體中心2022年工作計劃[EB/OL].(2022-04-24)[2022-05-19].http://www.szft.gov.cn/xxgk/zwgk/ghjh/ndjh/content/post_9726748.html.

[19] 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的通知[EB/OL].[2022-05-1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20/content_5600894.htm.

[20] 汪圣,劉旭青,李秀義.景觀化:“網紅”城市書房建造的實踐邏輯及其審視[J].新世紀圖書館,2023(1):5-11,87.

猜你喜歡
圖書館
去圖書館坐坐
圖書館
圖書館里送流年
圖書館
夜間的圖書館
圖書館里的小驚喜
圖書館 Library
時間重疊的圖書館
圖書館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