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美育功能探析*

2024-03-12 20:21卞含嫣
全球教育展望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科書美育形式

何 茜 卞含嫣 陳 璨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開宗明義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1],充分肯定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特殊實踐活動,“學校美育是將美的元素融合在學校教育中提升美的認知、情操、品格與素養,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是單獨的一門美育課程能夠承擔的”[2],學科美育也是學校美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審美創造”列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明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和審美屬性,說明語文學科在以美育人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獨特性。其中,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是重要的審美資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學的思想和內涵,也能給予學生美的精神享受。

一、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審美意蘊

教科書插圖是附在教科書各個內容版塊中的圖畫,一方面對教科書文本進行解釋、補充,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的視覺藝術效果。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插圖占有重要地位,數量繁多、形式多樣。就插圖的藝術內容而言,包括了詩歌插圖、小說插圖、散文插圖、寓言插圖等;就插圖的藝術形式而言,涵蓋了水彩畫、水墨畫、油畫、版畫、剪紙、攝影等,具有很高的美育價值。相較于課文文本,教科書插圖在審美內涵上以更直觀的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成為外顯的美育資源,從而達到更直接的美育效果。

唯物辯證法認為,形式與內容是事物的共同屬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式與內容,是二者的統一體。任何事物只要能被感知,就會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是事物能夠被感官捕捉的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器官,可以被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手指觸碰到……內容蘊含在形式之中,是由各種形式綜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的能夠引起人精神活動的東西。[3]形式是內容的存在和表現方式,內容是事物內在諸要素的總和。沒有脫離內容的形式,也沒有剝離形式的內容,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美亦是一定形式和內容相結合而成的,形式美是客觀存在的,內容美卻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是客觀與主觀因素的總和。[4]這早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就已經有所體現,例如孔子的“文質論”。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5]這句話中,“文”即外在表現,是個人合乎禮儀規范的儀表美;“質”即內在思想,是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品德美。在孔子看來,一個美好的人需要外在表現和內在思想的相互協調、配合得當??梢?孔子的最高審美理念便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6]此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也強調了美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黑格爾認為,藝術被人們接受欣賞的前提在于它的可直接了解性,所以藝術永遠采取直接的表象形式,以形象性和感官性為基本特征。但美僅有感性的形象是不完整的,需要注入內在的內容理念,只有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才是理想的美。[7]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就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結合體,一方面它是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直接顯示;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獨立的繪畫審美價值。[8]前者源于文本的精神、觀念和情感,后者來自天然的美術基因。一幅優秀的教科書插圖不僅從基本形式上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透過圖象傳達美好的情思、美的內涵。換言之,形式是插圖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內容物化的客觀存在,呈現著作品的材料、色彩、造型等外在的、可視的東西。而內容則是作品通過形式表達的深層次內涵,它既包含了創作者的個人思想與情感,又包含了特定背景下的精神氣息。形式的美可以從生理感官上給人舒適、順暢的感覺;內容的美則蘊含在形式背后,可以被人從心理上認可、接受并引起共鳴。形式美與內容美作為兩股力量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給學習者以美的感受和啟迪。

插圖作為審美對象,首先是具有形象性。插圖之所以被需要,就在于它具有文字表述所不具有的藝術特質,能夠制造出文字所不能產生的效應,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插圖的形象性。它通過美的形象吸引受教者,使其在美的情境中被熏陶感染,從而實現教育目的。插圖創作者運用線條、色彩、空間等元素,遵循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節奏韻律等基本形式規律完成插圖繪制。最終成果不同于文字的線性敘事,而是對故事瞬間的抓取,通過形象的、靜態的視覺場景實現對文本重點的敘述。[9]相較于語言文字表述,插圖塑造的形象更為具體可感,是直接的視覺沖擊。插圖這種美的形象是美育活動中引人關注的手段,同時也引導著審美活動的發生。一幅幅直觀形象的教科書插圖,以美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在美的賞析中滲透審美情感,放飛審美想象,最終獲得融于審美形象之中的理解。其次是富有多樣性。插圖的形式與內容的呈現方式都是多樣的,一方面,教科書插圖擁有天然的美術基因,囊括了水彩畫、水墨畫、油畫、版畫等各類作品,各種各樣的表現技法展現了線條美、色彩美、結構美等視覺藝術魅力;另一方面,插圖富有美好的精神內涵,包括社會風尚美、道德情感美、人物形象美、社會和諧美、自然生態美等。再者是富有情感性。學生能透過圖畫得到愉悅、激動、感傷等各種情緒體驗,卻沒有明顯地感受到“說教”意味,就是由于美育內容與情感的滲透交融,從理性走向感性,能給予人熏陶和啟迪。插圖審美與情緒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都基于人的生理基礎,但審美所產生的情感比普通情緒更為高級、復雜。插圖就是利用人們的視覺經驗與審美經驗,通過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創作出的視覺媒介,給公眾提供一個審美契機。語文教科書插圖的繪制就是一個從審美體驗到創造的過程。創作者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挖掘文字背后的情誼與神思,體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情節的起承轉合以及環境的風云變幻,再通過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表現手法將豐富的情感體驗轉化為插圖,融情于景。這些精美的插圖,或勾勒形象鮮明的典型人物,或展現精彩絕倫的故事情節,用生動的筆觸營造情感氛圍,吸引著學生走進作品,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

二、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美育價值

語文教科書的插圖不僅僅停留在對文字的視覺化翻譯,更是通過對視覺材料復雜且有規律的重組,向讀者傳遞文字外更為深入、復雜的情感,起到引發讀者思考的作用?!安鍒D創作并不是簡單的故事圖解,而是融入了畫家獨立的藝術思考和藝術再創造”[10],它更像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作為教學中重要的美育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

(一) 以美激趣: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11]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樂之者”便是指以學習為樂的人,被孔子視為達到做學問的最高層次?,F代科學研究也已經證明,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方面,學習興趣為學習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使其保持學習斗志,不屈于一時的困境。另一方面,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習者激發大腦潛能,濃烈的學習興趣之下是學習者強烈的求知欲,可以使學習者的思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不斷探求新知識并獲得愉悅的精神享受。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對于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皬默F象學對意識分析的角度來看,圖像比符號更具有知覺的直觀性特點?!盵12]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作為一種圖像表征,直觀性是其顯著特征,通過鮮明艷麗的色彩、生動形象的畫面和豐富多樣的排版,插圖能帶給學生最直接的視覺沖擊,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教科書的閱讀和學習興趣。同時,插圖本身又是課文內容的藝術性表達,是創作者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描繪的,一幅精美的插圖比單純的文字更加能夠引起學生感覺、知覺和想象系統的活躍,有利于學生更為直接且生動地感知課文內容,對課文內容產生閱讀期待,進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

(二) 以美啟學:輔助學生的知識學習

“文不足,以圖補之,圖不足,以文敘之?!盵13]由此可見,文本和插圖之間有著密切聯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奧地利心理學家艾倫·佩維奧(Allan Paivio)通過分析人腦中用于接收詞元信息的言語系統和用于接收像元信息的非言語系統提出雙重編碼理論,揭示了言語編碼和非言語編碼在個體認知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關系,并確證了兩個編碼系統彼此配合所帶來的加和效果。[14]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文本和插圖也是相互作用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可以被看作基于小學語文教科書文本的非言語編碼,是為提高文本這一類言語編碼的可讀性和可教性而準備的視覺輔助工具,在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不只是一幅幅具備審美價值的圖像,更是幫助小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知識的媒介。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尚未健全,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當小學語文教科書文本所要傳遞的信息過于抽象或者所要營造的意境難以用文字描繪時,小學生難免陷入認知困境。而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能夠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詮釋文本內容和渲染文本意境,有助于小學生通過圖像化的視覺感知理解教科書文本,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作為一種富有感染力的編碼形式,能夠喚醒小學生包括視覺感知、身體感受和情緒體驗在內的多種信息加工通道,有利于小學生以多模態的方式生成便于記憶和提取的語文知識圖式,繼而形成更加深刻和牢固的語文理解,深化語文學習。[15]

(三) 以美促思: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聯想與想象是兩種重要的思維能力。聯想是由一個事物引起對另一個相關聯事物的映像,是一種由此達彼的思維活動,能加深人的感悟與認識。想象是在某種新刺激下對已有的經驗記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重新合成新形象的過程。聯想與想象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以情感為催化劑,以思維為軌道,將原本的知覺意象改造為更加豐滿、富有生命力的新意象,實現了由感知到理解、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在小學階段,聯想與想象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科書插圖通過形象鮮明、內涵豐富的圖像材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聯想與想象的載體,讓學生在感知美的基礎之上,充分調動思維,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審美意象。插圖本身是創作者思維活動的結果,在還原課文文本內容時融入了創作者自身的聯想與想象。這樣一個包含了審美意識的作品,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成為推動學生進一步感悟文本內容、擴展想象思維的催化劑。學生欣賞教科書插圖的過程,其實是對創作者審美想象的分享,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愉悅促使學生去尋找更多類似的審美對象,以滿足自身的審美需求,聯想與想象也由此開始了。

(四) 以美怡情: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感

美育是一種心靈教育。一直以來,美都具有教化功能,美育是一種指向心靈的凈化與人格的完善的教育。早在古代,我國教育家就認為“樂教”與“詩教”可以“成教化”“助人倫”“善民心”“移風易俗”。蘇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曾提出:“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丑行?!盵16]教科書中的插圖也同樣具備怡情功能。首先,插圖美的形象可以引發學生的審美愉悅,促使學生參與到審美活動當中。其次,插圖往往是對自然、社會中美的瞬間的捕捉,包含了許多積極向上的內容,例如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姿態、鄰里和諧互助的溫馨場景……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著美好的精神。而插圖本身也寄托著創作者的情思,是對文本內容情感化、心靈化的處理,可以做到以情感沁潤學生的心靈。

審美是一種超功利性的活動。美育可以促使學生形成一種超功利性的處世態度,抑制非道德私欲的產生。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應當充分發揮插圖以美怡情的美育功能,陶冶學生的情感,幫助其提高精神境界,明辨是非,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塑造健全人格。插圖的審美過程脫離了一切利害關系,學生得以專注于插圖本身,全身心沉浸在審美體驗之中。

三、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美育形態

美育以各種美的事物為教育內容,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提升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7]通過查閱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發現其數量繁多、風格多變、內容豐富,無論是單幅的繪制,還是整體的編排,都充滿美感,并有以下特點。

(一) 插圖數量繁多且涵蓋全面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數量眾多,遍布教科書各大版塊,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含有大量的美學元素。首先,形式美方面,教科書插圖的色彩非常豐富,并傾向于選用暖色調,整體上帶給人鮮艷明亮之感。插圖的造型表現以描繪圖為主,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非常多樣化,包括了工筆畫、水彩畫、油畫、國畫、版畫等。教科書的圖文布局也較為合理,融合型與嵌入型相結合,力求插圖與文字形成一個整體。其次,內容美方面,插圖涵蓋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類型。自然美中,既有純粹的自然之景,又有飽含人類智慧與技術的人文之景。教科書插圖集中表現自然風光,包括山巒、星空、大海等,呈現自然多面的美的形象。如四年級上冊的《觀潮》,插圖以事物照片的形式完美呈現了錢塘江大潮洶涌澎湃、萬馬奔騰之勢,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社會美中,插圖展現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類插圖最多,體現了語文學科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要求。如二年級上冊的《難忘的潑水節》,課文描寫了傣族人民過節的歡快氣氛以及獨特的慶祝方式,插圖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還原了潑水節的熱鬧場面,其間還穿插著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特色,盡顯中國文化元素。插圖的藝術風格寫意與寫實兼備,還有極富童心與趣味的擬人風格,共同展現藝術之美。插圖整體上以寫實為主,力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還原現實生活。以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為例,插圖緊緊圍繞課文內容,生動又細致地向學生呈現了蟋蟀洞穴的樣貌,用直觀的形象打破抽象的語言文字在小學生的主觀認知與客觀事物間的隔膜。

(二) 插圖兼具形式美與內容美

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插圖充分體現了形式美與內容美相統一。一方面,插圖的內容美決定了形式美。一般而言,插圖的內容美必須反映文本的特質,這是教科書插圖創作的起點。換言之,創作者設計插圖時,事先擬定了主題,對內容美有了初步設想,再進一步構思插圖的形式美。即以美的內容為依托,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美的插圖形式。以詩詞插圖為例,傳統詩詞喜歡借景抒情,詩詞中常常會出現許多描繪山水的詩句。受此影響,詩詞插圖多展現自然山水之美。繪圖時講究暈染,在用墨上追求濃淡相宜,以反映整體畫面的虛實相生,傳達獨特的意境美。而且插圖的色彩以清新淡雅為主,追求畫面整體和諧,具渲染作用。插圖多以詩詞文本的背景形式呈現,短小凝練又富有韻味的詩句與充滿意境的畫面互相映襯,呈現古色古香的歷史畫卷。另一方面,插圖形式美反作用于內容美。恰當的藝術形式不僅能傳達作品內容,還能增強畫面的感染力;反之,不當的藝術形式則對內容產生重大影響,使作品失去預期效果。[18]在詩詞插圖中,以水墨為代表的傳統繪畫形式會給插圖內容增添無盡的韻味,若像說明文那樣采用實物插圖,就將原本充滿情意的詩詞刻板化了。古典的詩詞和呆板的插圖顯得極其不協調,更談不上傳遞詩詞意境了。插圖的形式就像是內容的橋梁,將欣賞者與內容連接起來。如果一幅插圖從形式上就無法吸引人們的審美興趣,那么這幅插圖就失敗了一半。

(三) 插圖編排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從整體而言,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編排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插圖的數量安排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小學生的認知經歷了從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發展的過程。小學低年級時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高峰期,“理解、閱讀和學習能力有限,需要借助插圖理解課文,一定篇幅的插圖可增強視覺效果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19],因此,該階段的教科書插圖是最多的。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認知開始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抽象思維逐漸發展,對插圖的依賴性減弱,因此,教科書插圖數量也隨著年級遞增開始下降。第二,插圖的繪制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插圖的繪制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小學低段時學生對美的感知偏重于形式,喜歡鮮艷明亮的色彩和夸張的造型,因此該階段的插圖以暖色調為主,且含有大量卡通漫畫,插圖和文字常常融為一體。隨著年齡增長,學生在藝術欣賞方面的理性加強,開始注重藝術還原,因此描繪圖和實物圖的占比增加,卡通漫畫越來越少。此外,學生越來越關注畫面整體的塑造,色彩和圖文布局對學生的影響隨之減小,插圖在這兩方面也不再表現出明顯偏重。

四、 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美育的優化方略

小學語文的審美價值一直受到教師們的青睞,而利用插圖進行語文美育卻被大多數語文教師忽視。隨著對教科書研究的深入,語文教科書插圖的育人功能也得以強化。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科書插圖的美育功能,將教科書插圖靜態之美轉換成課堂以美育人的動態之美,實現插圖美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積極轉化,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一) 提升教師審美認知,挖掘插圖的美育價值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和耐心引導。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美育的實施亦是如此,需要教師形成科學的插圖審美認知,正確看待教科書插圖的美育功能,并切實發揮教科書插圖的美育價值。鑒于此,教師應該自覺積累相關的美學知識,不斷培養和提升對教科書插圖的審美認知,清晰覺察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在語文審美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唯有如此,教師才可能對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擁有正確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解,才能帶著審美的眼光去觀察插圖,感受和挖掘插圖之美。反之,如若缺乏最基本的美學知識和對插圖的審美自覺性,教師就會對插圖中豐富的美學元素無動于衷、視若無睹,或者無法正確解讀插圖的內涵和美感。

德國心理學家阿恩海姆(R. Arnheim)提出了視知覺理論,認為視覺的“看”既包含生理觀察,又包含心理認知,視知覺本質上就是一個思維過程。在傳統的哲學理論中,眼睛代表著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阿恩海姆卻認為眼睛可以把握真相,他把“看”從低級的感知提升到和思維一樣的重要地位,指出視知覺有類似思維的功能,例如抽象、分離、整合等。視知覺是一個場、一個格式塔、一個組織過程,眼睛在不停地“構造形狀”,因此,眼睛也是思考的感官,“看”能幫助理解和思考。[20]插圖就是這樣一種視覺傳達藝術,是一種對視覺語言的運用和表現。

教師必須首先明確插圖的美育功能,插圖不是毫無意義的視覺呈現,它傳達具體的內容,也就是對文本內容的陳述和意義表達。插圖畫面是由線條、色彩、結構等多種形式組成,遵循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節奏韻律等基本形式規律,每種形式都傳遞著或多或少的信息,這是解讀和運用插圖的關鍵。其次,教師應善于將插圖融入教學,包括導入階段、文本解讀階段、課后思考階段等。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挖掘插圖之美,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插圖,恰當分析插圖的作用,將插圖與文本連接;充分發揮插圖的美育功能,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語文空間里,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化。

(二) 把握插圖審美特質,在教學中實現以美育人

1. 利用插圖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場景之美

教學中“情”與“境”交融,能夠創設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氛圍。情境創設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語言描繪、心理模擬、音樂渲染、表演模仿、實物演示和圖片再現等[21],是語文美育的重要途徑。插圖就屬于圖片再現,教師可以將插圖作為情境創設的基點,為課堂營造美之氛圍;可以在教學導入時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在教學中利用插圖在美的情境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內容理解,推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如五年級上冊的古詩《楓橋夜泊》,插圖描繪了深秋夜晚,兩艘小船停泊在岸邊,有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船上,望向無盡的江面。整幅圖以灰暗為主,唯一的亮色便是楓葉,但楓葉飄零而下,傳遞出深秋的氣息,憑添幾分落寞之感。插圖中飄落的楓葉、孤獨的旅人,無一不展現出憂愁的基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插圖讓學生感受清冷、寂寞的氛圍,同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烏啼”之聲,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給學生全方位的體驗,傳遞插圖的意境之美。

2. 利用插圖再塑人物形象,感知人格之美

美育是讓學生“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并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美的品質”[22]。語文美育應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的人格不斷完善。利用圖片的人物形象表現榜樣的力量是最為直接、強烈的。因此,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英雄人物,讓學生直接感受人格之美,保持對美好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就含有許多人物類插圖,與文本相得益彰,強化人物形象,是教學的絕佳材料。以二年級下冊的《羿射九日》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從后羿四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感受太陽炙烤著大地,從后羿堅定的眼神以及拉弓的動作中感受他的勇敢、力量,進而結合文本讓學生深刻感受后羿心懷天下的大無畏精神。教科書插圖中對英雄人物的刻畫往往是生動而細致的,從人物的神態到動作,再到環境的渲染,都是為人物形象服務,是人格美的具體呈現。插圖還會對主人公身處的環境做出細致的刻畫,以此襯托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如四年級下冊的《“諾曼底號”遇難記》,插圖描繪了船長巍然屹立在船頭,風浪擊打在他身上,他卻猶如鐵鑄,紋絲不動。從插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浪擊打船身時飛濺的白沫,狂風呼嘯時揚起的船帆,生動地展現了環境的險惡,冷色的基調更是增添了陰冷悲涼的氣氛,而圖中的船長卻身姿挺拔,他一只手緊緊地扶在船沿上,面對仿佛要將他吞沒的海浪仍毫無懼色、神情堅毅。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緊緊抓住插圖中的細節,不斷強化船長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悟其人格魅力。

3. 關注插圖的傳統元素,傳承文化之美

小學語文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語文教科書承載的漢語言文字、中國古典文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使得語文在促進傳統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3]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也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生動地展現了文化之美,值得關注并運用。以二年級下冊的《傳統節日》為例,插圖展示了人們在春節貼窗花、在端午節劃龍舟的場景,細致描繪了窗花和龍舟的形態。窗花是喜慶奪目的大紅圖案,線條流暢、形式復雜、造型夸張,巧妙地運用了鏤空藝術,展現其獨有的通透感。龍舟則根據經典神話故事中龍的形象打造,栩栩如生。龍首氣宇軒昂,口銜寶珠,一雙大眼炯炯有神,龍須隨風飄揚;龍身修長,片片龍鱗參差排布;龍尾高高揚起,氣勢十足。無論是窗花還是龍舟,都展現了精巧細致又極富個性的傳統工藝。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的工藝品,從細節處感受傳統藝術之美,同時還要讓學生從濃厚的佳節氛圍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文化。此外,插圖還展現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例如六年級上冊的《草原》,插圖描繪了蒙古族人民身騎駿馬,在草原疾馳迎客的場景。通過插圖可以看見一望無際、翠色欲流的草原,還可以看到英姿颯爽的草原人民,他們身著各色長袍,頭巾隨風飄揚,有一種粗獷之美,展現出熱情昂揚的精神風貌。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插圖中挖掘草原的風光之美、民俗之美,感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勞動人民審美創作的結晶,需要保護和傳承。

猜你喜歡
教科書美育形式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藏起來的教科書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