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論與史料并重: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建構

2024-03-12 07:57李繼凱
南方文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當代文學批評家文學批評

這次由浙江大學文學院和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會議,有個相當宏大的總主題,即“東亞、東南亞與世界漢學: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的新方向”,通知中還特別提示了五個分議題,涉及世界漢學視域中的文史哲教、世界漢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關聯等重要命題。筆者來自陜西,從“廢都”西安瞭望世界漢學包括華文文學也是若有所悟,竊以為從古長安到新西安的文化發展都與人類世界、世界漢學有著深切的關聯,筆者曾提前給會議召集人金進教授報了兩個題目,其一就是《在中國大西北關注華文世界》,然而金教授思量后還是選擇了另一個題目《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建構》,還強調說這個選題有特色,在一定意義上講,本土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有了這篇雖不能面面俱到卻能體現新努力的會議論文。

一、目前中國大陸各省區、直轄市尚無獨立成冊的本地當代文學批評史

查史料、摸情況、探動態,是建構批評史的前提。經過多方面查詢、咨詢包括開會咨詢、電話咨詢和數據庫查詢等,迄今全國性的文學批評史不少,但中國大陸各文學大?。ㄊ校┚鶡o本地《文學理論與批評史》或《文學批評史》出版,各省區、直轄市也無本地《當代文學批評史》,咨詢中還了解到之所以如此的主客觀原因及撰寫本省區(市)文學批評史所面臨的諸多困難……盡管困難不少,但陜西文學史編委會近期經過反復討論還是決定編撰《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并由主編牽頭成立了人數較多的課題組。該課題組根據實際情況決心結合相關文學理論和批評實踐,盡力、盡快撰寫《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不是古今貫通的陜西文學批評通史,時限統一是1949—2020)。按照計劃,爭取2023年內成稿,2024年出版。

該批評史追求的一個目標是:全書注重“實證”,力避“妄評”;盡力而為,填補空白。其入史批評家的基本標準大體參照了先期編輯的《當代陜西文學評論文叢》:一是入選評論家須現為擁有陜西戶籍者。二是入選評論家須為長期從事文學評論,并在文學評論領域內有一定的全國性聲譽及影響。根據陜西文學史編委會討論的意見,本書可以多寫老先生,年輕人入史則要格外慎重,但在第三編即“新世紀文學批評”中可以突出新銳批評家,雖不在章節題目中顯示人名,但在論述中可以逐一評介有較大影響的青年批評家。全書約三十萬字。根據課題組討論的結果,本書的副產品《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料初編》也有專人負責并有望同步完成,體現著“史論與史料并重”的原則。陜西省作協及陜西文學院高度重視相關工作,在全面推動《陜西文學史》編撰工作的同時,此前由省作協陜西文學院提前一年開始編輯的《當代陜西文學評論文叢》數十種已經在編印中,近期即將問世①。

陜西當代文學批評走過了七十多個歲月,對此進行文學批評史的建構很有必要。由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陜西文學批評的發展脈絡和趨勢,可以探究其間存在的經驗教訓,看到陜西文學界包括批評界的風風雨雨以及批評隊伍及其組織化的諸多情況,看到陜西文學批評所取得的業績及其存在的不足,看到提升批評水平的重要性及局限性,看到重視小說評論卻相對忽視其他文體的批評現象。來自批評界的回顧和前瞻,鼓勵和激勵、直率和委婉,都通過各種有效渠道,或對于整體,或對于個人,都會產生或顯或隱,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積極建構對于當下總結既往的相關文學批評的經驗教訓具有學術價值和意義,對于當下及未來的文學批評尤其是陜西文學批評具有現實性的指導、借鑒意義。其現實目標之一,就是與“批評文叢”一起,為深入總結和發揚“陜派”文學批評的歷史經驗、推動陜西文學批評再創佳績、助力陜西乃至全國文學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

二、基本內容:《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

經討論后形成了撰寫提綱

經過本批評史課題組的反復討論,尤其是筆者與李春燕、李躍力和馮超等主筆人(各負責一編)的不斷溝通,在兩次聽取編委會意見后基本形成了批評史的框架和撰寫提綱。盡管在定稿前都還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其基本內容應該是確定的。這里且略為介紹一下:

全書除了緒論、結語之外主要分為三編,各編分有章節。第一編是“十七年文學批評”。第一章是陜西當代文學批評的基本視野,分三節評介對延安文藝理論批評的傳承、紅色文學經典化的思考及批評和對革命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探索;第二章是文論與批評的融合共進,分四節分別評介柳青的文論、胡采的文論、柯仲平的文論以及鄭伯奇、杜鵬程等人的文學批評;第三章是本編的分類文學批評,分三節評介十七年的小說批評、詩歌和散文批評、紙媒批評與兒童文學批評。本編將十七年時期陜西批評家分為兩類:其一,以文學批評知名,如胡采、柯仲平、王愚(青年時期)等;其二,以文學創作知名,如柳青、杜鵬程、王汶石等。其中胡采、王愚、肖云儒等與新時期文學批評部分有明顯重復。經過討論,全書從基本史實出發,允許小部分的交叉和重復,但要協調好在哪一個階段進行重點評介。在其他類型文學批評或分類批評中會涉及文體批評、期刊媒介批評、兒童文學批評等,也要格外注意避免過多的交叉和重復。

第二編是“新時期文學批評”。承上接續分章,即第四章為筆耕組的文學批評(上),分三節介紹介入生活與介入文學的文學批評、走向審美的理論批評的胡采、充滿實踐品格的理論批評家王愚;第五章為筆耕組的文學批評(下),也有三節。分別以劉建軍、蒙萬夫、暢廣元、劉建勛等為例評介了學院派批評,同時評介了生命在場的理論批評家李星和藝術評論的多面手肖云儒;第六章為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批評(上),分三節評介了筆耕組之后的文學批評、世界文學視野下的現代訴求和區域文學空間的開拓;第七章為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批評(下),分三節評介了人性、歷史與詩學交融的現代訴求、編輯和作家的理論批評及見解犀利的理論批評;第八章為分類文學批評,分三節評介本時期的小說批評、詩歌和散文批評及媒介批評與兒童文學批評。本編對新時期陜西文學批評的考察和深入研究是整部批評史的重頭戲,篇幅也最大。李春燕數年前已經從小說評論方面對此做過系統的研究工作,有國家課題也有專著,現在要按照批評史體例及新動態(包括編委會部分意見)加以修改和調整,并展開較為全面的考察與論述。

第三編是“新世紀文學批評”。分三章接續評介。第九章是多元并存與多代“同堂”的文學批評,分別分節評介老一代批評家的文學批評、青壯年批評家的文學批評、多代作家的文論與自評;第十章是注重理論和史料的新銳批評,分三節評介致力于理論與批評的互動、擅長于考證與論析的結合、專注于個案和批評史的審視;第十一章是分類文學批評,分節評介小說批評、詩歌和散文批評、媒介化、組織化評論及兒童文學批評。本編強調:新世紀陜西文學批評雖然時間不長,但多代批評家濟濟一堂,且嘗試了各種批評樣式,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批評業績。本編突出評介新銳批評家,即著重評介部分相對活躍且成績突出的年輕批評家。鑒于新世紀多代作家同在,其代表性作家的文論(適當強調其自評部分)影響較大,也要集中加以評介。還要介紹“組織化評論”,適當強調作協、文聯及社科聯對評論的推動作用(包括開會、立項、評獎等),以及媒介批評包括傳統報刊和新興媒介的批評等??傊M可能全面展示新世紀陜西文學批評的發展變化和生態狀貌。

三、歷史的縱向考察:

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及批評重心

從前述可見,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主要有三個歷史階段,即十七年文學批評、新時期文學批評和新世紀文學批評(其間某一特殊時期確實情況特殊且乏善可陳則不予專論)。這三個歷史階段的文學批評各有各的精彩及特點。

概而言之,陜西當代文學批評的精彩和特點主要體現在:承續著延安文藝及其理論批評的輝光,進入共和國時代的當代陜西文學批評也展現了與時俱進、與時沉浮的歷史軌跡,且與時代精神有著內在的關聯。在“十七年”,激昂亢奮、激情燃燒的時代精神籠蓋四野,文學創作和批評也沉潛于“紅色文藝”語境,出現了“紅色經典”,但后來過猶不及而進入特殊階段,不幸墜入了二元對立思維至極至深的困境;伴隨著新時期的到來,思想新啟蒙運動導引文學創作與批評的全面復蘇和振興,出現了新鄉土文學及陜軍東征等重要現象,在文學批評方面則出現了與改革開放時代共振的現實主義文學批評、“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文學批評等,批評家的主體意識也得以強化;在21世紀以來的三秦大地,多地文學和多元文學的興盛引人注目,新世紀陜西文學批評雖然時間僅二十多年,但多代批評家(從30后老翁到00后研究生)濟濟一堂,且嘗試了各種批評樣式,尤其是新銳批評家相對活躍且成績突出??傊?,陜西文學批評與時代演進、時代精神的關聯與互動值得關注和研究,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及依稀可見的“陜派批評”也亟待加以建構。

陜西當代文學批評涉及各種文體,且都有代表性的批評家。但最有影響的“批評重心”應該還是小說批評。這自然與陜西小說的“盛名”有關。筆者在《秦地小說與“三秦文化”》②中曾對秦地小說進行過系統考察,認為:秦地文學是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僅從小說而言也是如此。大致而言,中國20世紀初期的小說世界是比較熱鬧的,但在秦地卻相當冷寂,收獲不多。在外地的陜籍作家,小說創作的成果也頗有限??墒?,盡管20世紀秦地小說沒有一個良好的或漂亮的開端,卻并不意味著此后也“平鋪直敘”寫不出精彩的篇章。事實上,從20世紀30年代后半葉開始,到現今為止,除過那個特殊時期乏善可陳之外,秦地小說總是帶著相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較多地受到文壇的關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概而言之有三:延安文學現象、白楊樹派文學現象和“陜軍”文學現象。這三大文學現象有時序上的先后和內在的聯通,像三個相扣合的鏈環,顯示了秦地20世紀文學的歷史骨架,同時又都有較強的輻射力,影響及于全國乃至世界。與此相應,秦地的小說批評也相當活躍,業績斐然,具有全國影響的《小說評論》作為著名學術期刊誕生于秦地并非偶然。對此,李春燕的《新時期以來的陜西文學批評研究:以小說批評為中心》已多有論述。

事實上,當代陜西文學創作和批評為中國文學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也有來自作家們創作論的貢獻。陜西作家中多有立志沖出潼關者并取得了成功,從十七年文學到新世紀文學,時有重量級的作家誕生,如柳青、杜鵬程、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葉廣芩、馮積岐、紅柯、陳彥等,都在全國文壇有著重要或比較重要的影響。這些作家的創作論也多帶有文論及自評性質,大多相當精彩,值得關注和研究。

四、難忘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

陜西文學批評

陜西古今文學史都很有分量,批評史亦然。進入當代的上述三個時段的批評史也都值得深究細研。但筆者在此要特別強調令人格外難忘的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陜西文學批評。

在那個眾人皆知的特殊歷史階段結束后,陜西文學在理論和創作方面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迅速進入了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歷史新時期。1977年末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光明日報》以及次年初復刊的《文學評論》等報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及報道,對“文藝黑線專政”論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陜西文藝界包括評論界也緊隨全國文藝界的步伐,在《延河》《陜西日報》等報刊上報道了相關文藝工作者座談會的消息,發表了多篇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的文章。這實際是陜西文化界的再次動員和出發,也預示著陜西作家將重整旗鼓,寫出與時俱進的作品,從而為歷史新時期獻上較多的佳作。在當時的陜西評論界,著名批評家胡采的及時發聲起到了較大的引領作用,他指出特殊時期的文藝在理論層面存在很大問題③,至今細品胡采的這些分析仍然覺得很有力度和新的感悟,甚至有一種格外犀利爽快的感覺。盡管胡采也有諸多因襲之語,話語中尚未揭示歷史的吊詭或荒謬,且還沒有擺脫二元對立思維的局限,但他能夠如此痛快決絕地揮手告別那個荒誕的歷史時期,對促進陜西文學進入新時期、新階段的健康發展還是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難忘20世紀80年代陜西文學批評主要是因為“筆耕組”的誕生。至今人們提及陜西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批評,也都會特別注意80年代筆耕文學研究組(簡稱“筆耕組”)的文學活動。當時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思潮已經風起云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81年1月13日,筆耕文學研究組在西安舉辦了第一次學術活動,主要就文藝真實性和傾向性進行專題討論④。這個筆耕文學研究組是在胡采的倡導下形成的一只業余文學評論隊伍,中青年評論員十六人,主要成員有胡采、王愚、劉建軍、肖云儒、暢廣元、李星、蒙萬夫、陳孝英、王仲生、白冠勇、費秉勛、李健民、薛瑞生等人。他們實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中國和陜西文藝現狀,及時評論本地區作家創作,定期召開討論會,發表當代文學評論和創作理論文章,在中國文藝界產生了較大影響,被稱為“集體的別林斯基”。盡管筆耕文學研究組成員之間的文學批評觀以及批評風格不盡相同,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在批評實踐中能夠坦言直陳各自觀點,保持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批評風范。恰如有的學者所分析的那樣:應運而生的筆耕文學研究組擔當起了新時期文學批評的歷史重任,它不僅實現了陜西文學批評工作真正的正本清源,而且開拓了陜西文學批評的新空間。筆耕組在文學理論層面的探索與思考,涉及恢復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傳統、重新強調文學形象性和典型性等一系列問題,緊密結合具體的作家作品分析,在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實踐層面,進行了較多的探索與思考,對陜西作家創作尤其產生了較大的促進作用⑤。

五、各個階段都涌現出了優秀且活躍的批評家

陜西當代有眾多參與文學批評和研究的學者,其中能夠被稱為文學批評家的也至少有五十多位。這里不能逐一評介,但在《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中將會有相當詳細的評說。在此僅略舉部分批評家為例,借此可窺見一斑。

在前述的《當代陜西文學評論文叢》中的作者們,就都有經得住歷史檢驗的重要批評文章。即使僅就圍繞陜西文學進行的評論也是如此。如王愚的《在交叉地帶耕耘——論路遙》、肖云儒的《論“陜軍東征”》、劉建軍的《賈平凹論》、蒙萬夫的《論柳青創作的現實主義特色》、王仲生的《〈廢都〉構筑了一個意象的世界》、趙學勇的《當代秦地作家與民俗文化》、李國平的《路遙研究的史料問題——兼議姜紅偉的路遙考》、段建軍的《肉身生存的歷史展示——柳青、路遙、陳忠實對現實主義文學的貢獻》、邢小利的《論陳忠實的創作道路與文學史意義》、李震的《論20世紀中國鄉村小說的基本傳統》、仵埂的《楊爭光小說論》、韓魯華的《賈平凹、路遙創作文化心態比較》、周艷芬的《〈創業史〉:復雜、深厚的文本》、劉煒評的《世道人心的一面鏡子》、梁向陽的《在歷史現場看〈平凡的世界〉創作》、邰科祥的《紅柯〈生命樹〉中的少婦形象及其價值》、惠雁冰的《地域抒寫的困境——從〈人生〉看路遙創作的精神資源》、常志奇的《對人生與歷史的思考——讀雷抒雁〈掌上的心〉》、楊輝的《賈平凹與大文學史》、王鵬程的《〈白鹿原〉的版本及修改問題》、韓偉的《“生命的真實”與“心靈的悸動”——陳忠實散文創作論》、劉寧的《人文地理視野中的陜西文學》、王俊虎的《論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存在主義意蘊》、吳妍妍的《陜西當代鄉土小說的書寫方式》、李清霞的《21世紀以來陳忠實短篇小說的敘事策略》、孫新峰的《賈平凹散文創作生態論》、馮希哲的《陳忠實的創作觀念論略》等,這些評論文章的選題都新穎獨到且經?!皳屌堋痹谠u論界的前列,評析闡釋深切入微,常對讀者包括作家本人具有啟發作用。

這些當代陜西批評家大都是跨越型的批評家,他們的批評生涯或跨越兩個時段乃至三個時段。比如胡采從延安時期到十七年再到新時期,都有他活躍的批評風姿。胡采是當代中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和評論家,發表文學評論文章的同時,還陸續出版了七部文學評論集,即《思想、主題及其他》《談有關青年作者的創作問題》《批判修正主義的文藝觀》《讀峻青的〈膠東紀事〉》《從生活到藝術》《新時期文藝論集》《胡采文學評論選》。他的文學評論基本做到了與時俱進、適時而論,既重視作品時代的現實內涵,也強調作為文藝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這也具體體現在他對杜鵬程、王汶石、聞捷等人的評論之中。他還高度評價柳青提出的藝術家進“三個學?!保ㄉ畹膶W校、政治的學校和藝術的學校)的見解,著力引導青年作家進入“生活的學?!?、“政治的學?!焙汀八囆g的學?!?,提高綜合的文化素養,創作出有分量的作品⑥。再如柯仲平,帶著延安文人的優秀傳統進至新中國文壇,且主要在西安開展文藝工作十五年,雖然因故突然去世,也因故在創作上大受挫折,但他仍然勉力撰寫了一批評論文章。作為“共和國文人”的柯仲平在繼續弘揚延安文藝精神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堅持文藝大眾化、民族化的文藝道路。身處“古都”西安的他依然保持著在“紅都”延安形成的文藝觀念和創作姿態。僅就文論而言,他依舊筆耕不輟,其理論批評文章仍陸續發表,如《團結起來,為建設西北,開展各族人民文藝運動而奮斗》《〈從延安到北京〉小序》《〈陜北改造說書〉序》《把抗美援朝的宣教工作和當地中心任務緊緊結合起來》《學習魯迅的戰斗精神》《戰斗的文藝——歌頌人民的英雄》《寄給朝鮮前線志愿軍文藝工作者》《在西北文聯創作專業會議上的講話》《創造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的詩歌》《重視對少年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新民歌如同海起潮》《向生活學習,向民歌學習》《民眾劇團的成立及初期活動情況》等,其中雖有表態性的諸多文字,但也有承續、弘揚延安人民文藝精神的持續努力,某些文章還有重要的紅色文藝文獻價值??轮倨绞菍W術界、批評界關注不多的文藝界“要員”,這次撰寫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對這位“要員”的強調多少有點“去蔽”的作用。

在新時期活躍的批評家大都跨越到了新世紀,且愈加老到通透,評說作家作品常常要言不煩、直抵要害。如李星、暢廣元等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李星是新時期陜西評論界極為活躍的批評家,作為筆耕組的骨干成員,他勤于筆耕,至今不輟;他精于思考,論析透徹,其批評文章對讀者包括作家本人都多有啟發;他還長期擔任《小說評論》主編,也為全國文學批評做出了突出貢獻。暢廣元則是具有全國影響的文藝理論家,卻也密切關注現實和文學動態,熱衷于從事文學批評。他是筆耕組骨干且能長期堅持從事批評,尤其敢于直言陜西作家創作存在的不足,被視為陜西作家的“諍友”;他主編的《神秘黑箱的窺視》對陜西五位一級作家的創作心理進行了深度分析,同時建構了青年批評家、成名批評家和一線作家“三方對話”的批評范式;他新近推出的專著《陳忠實文學評傳》(2020)是他長期跟蹤研究文學大家陳忠實的堅實之作,精辟精彩的論述貫穿其中,贏得了學術界高度的評價。在此還要特別提及閻綱先生,如果有“陜派批評”之說,那么他就是在陜成長、在京工作、晚年歸鄉的“陜派”代表,其生命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文學,且尤其關注家鄉文學。他是陜西籍著名編輯和批評家,長期身居京城且在文學界重要部門工作,他的視野是全國的乃至世界的,但也非常關注和支持陜西文學的發展,通過編輯和批評活動強有力地促進了陜西一些作家的成長,擴大了陜西文學的影響⑦,他晚年回到家鄉繼續從事文學活動,仍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這里還要特別提及相對年輕的批評家楊輝,他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擔任《小說評論》代主編,茅盾文學獎評委,批評文章很多,主要致力于文學思潮觀察和小說評論,亦致力于相關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在全國已經產生較大影響。近些年來,他從“大文學史觀”探討賈平凹、路遙,分析陳彥、紅柯,潛心梳理作家創作論等,都取得了豐碩的業績。此外還有新銳評論家惠雁冰、劉寧、王鵬程、王俊虎、馮希哲、孫新峰等,也都越來越活躍,發表、出版了較多高質量的批評文章及著作。

六、面向未來:陜西文學批評的可持續發展

陜西文學界長期保有“文學陜軍”或“文學大省”的“共識”及“情結”,對柳青、路遙、陳忠實等作家獻身文學的精神有高度的認同。盡管世事紛繁復雜,也總是難以忘記柳青的“文學事業是一種終生的事業”,路遙的“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陳忠實的“文學依然神圣”等樸素卻真摯的格言,他們都是杰出的文學實踐者,也是創作論的言說者,既激勵自我,也激勵他人。奮斗者的心是相通的。陜西批評家也在持續努力著。這次堅持要創編《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也是一個具體的體現。近期陜西有一系列旨在做大、做強、做靚“文學陜軍”的舉措,其中有一個大型項目是“陜西文學館項目建設”,投資頗多,旨在彰顯文化大省、文學大省的氣派。但場館有了,需要放置和展覽哪些創作和研究的成果?于是就有了《陜西文學史》套書,其中占有最多分冊的是《陜西當代文學史》套書,此外還有《當代陜西文學評論文叢》等的編輯和出版。省作協的陜西文學院聯合西北大學等高校及出版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意在摸清家底,以便更好地開展相關的研討、展覽及宣傳等工作。據相關報道,陜西省作協近期仍在致力于做好六個方面工作:一是抓思想建設,團結帶領文學工作者砥礪奮進;二是抓精品創作,著力推動文學陜軍再創佳績;三是抓人才培養,全力打造文學陜軍中青年陣容;四是抓陣地建設,積極構建刊網融合發展新格局;五是抓深化改革,持續激發文學事業發展活力;六是抓自身建設,推動服務能力邁上新臺階。這當中也通過多次討論會議充分吸納了陜西文學批評界的建設性意見。

就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本身的研究而言,也還有一些問題值得繼續探究。一是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的框架、體例及評價;二是若干重點、難點問題的把握,如十年左右的特殊時期的文學批評如何入史?圍繞文學陜軍東征的爭議性批評如何入史?圍繞健在的代表性作家(如賈平凹)極有爭議的評論如何入史?兼顧創作和批評的“雙打”能手如何入史?跨越時空限制的“交叉”型批評家如何入史?在外地的陜籍批評家如何入史?在中國文學批評界是否存在“陜派批評”?當代陜西文學批評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如何充分展開?如何理解廣義和狹義的“陜軍東征和西征”及相關爭議?凡此種種問題,雖然部分問題已經有了“權宜之計”的處理方式,但在最終完成書稿并出版之前,仍要不斷聽取各方面意見進行調整。

2023年是“文學陜軍東征”三十周年,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和陜西師范大學聯合召開一次座談會。話題雖然涉論到許多方面,但本意主要還是紀念和“勵志”,即借此繼續促進陜西文學及其批評的進一步發展,為落實“文學陜軍再進軍”工程貢獻力量。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在給會議的賀信中說,“陜軍東征”是中國當代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昭示著文學陜軍的活力和魅力。陜西作家攜帶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為浮躁文壇吹來一陣強勁的西北風,促進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陜軍東征”也為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開辟了一條獨特的路徑。陜西文學現已到了再攀高峰、再創輝煌的關鍵階段,要傳承好陜西地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沖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不斷創作出新的佳作,為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出新的貢獻⑧。西北大學段建軍教授也曾指出:“1993年是值得陜西文學紀念的日子,這一年陜西五位作家同時在北京出版自己的大作,引起中國文壇地震,被稱為‘陜軍東征現象。陳忠實和賈平凹更創作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杰出作品。陜西文學的批評者用成百篇文章,多部專著對此進行探討評析,發揮了重要的批評效應。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商品化進程,當代文學批評也受到沖擊,評論界一些人在紅包和人情的影響下,放棄了應有的原則。然而,陜西批評界的同仁,能夠繼承傳統,堅持獨立思考,堅守批評標準,從文學文本出發,談成就、談問題,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作家和作品?!雹徇@里不僅指出了陜西文學批評界對“陜軍東征”及時進行評論的貢獻,還特別指出了陜西批評家們的一個難能可貴的優點,就是能夠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并堅持批評標準。同在陜西的彼此,低頭不見抬頭見,要堅持這種赤誠相見的文學批評確非易事。而這方面做得較為到位的還有一批博士生及其博士學位論文。

鑒于當下“四代同堂”(從20世紀上半葉的老評論家到00后的研究生學子)的文學陜軍包括批評家大都很有責任感和拼搏精神,毋庸置疑,通過持續努力和人文環境的改善,陜西文學和批評都將擁有可以期待的未來。

【注釋】

①該叢書將由陜西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上半年出版。此前曾有論文集《陜西文學六十年作品選(1954—2014):文學理論批評卷》(上下冊,暢廣元、段建軍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

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初版,商務印書館2013年再版。

③具體參見胡采:《毛澤東思想光輝始終照耀著文藝戰線——本刊編輯部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憤怒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延河》1978年第1期。

④本次會議具體內容見《延河》文學月刊1981年第3期(總第196期)。

⑤⑥參見李春燕:《新時期以來的陜西文學批評研究:以小說批評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⑦鑒于閻綱先生的業績,陜西作協于2022年為90歲高齡的閻綱頒發了“陜西文學特殊貢獻榮譽證書”。

⑧陸航:《在現代化進程中承擔起文學使命》,《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10月25日。

⑨邢小利主編《陜西文學研究》第2卷,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第254頁。

(李繼凱,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高水平成果資助計劃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3YDYLG00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ZH029)

猜你喜歡
當代文學批評家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新生代
廣東當代文學評論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新銳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從史料“再出發”的當代文學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當代文學授課經驗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