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可能折疊:關于同時代的思考

2024-03-12 08:38孔慶東
南方文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時代感三劍客慶典

這次的“圍桌談麈”,真的頗有古人“揮麈清談”之雅。各位老師講得都很真誠,既有古風,又很有“時代感”,我是深深地被打動了。陳平原老師說他是四十年前來到北京大學,我也是四十年前來到北大——他是來讀博士,我是來讀本科。10月14日舉行了我們83級入學北京大學四十周年慶典,這個慶典的規模,不知道是不是絕后,至少也是空前。我們83級當年兩千多人,此番回來七百多人。沿著未名湖圍了一圈拍集體照,本想使用無人機拍,但是北京不允許,所以只能采用環湖拍照。我順便得知了一個數據可以廣而告之:未名湖七百人圍不過來。七百多人手拉手,還差一百多米,大約九百人可以“合圍”。

我也沉浸在這個四十周年慶典的激動里——這個慶典,給人強烈的時代感。那天在百年講堂舉辦的聯歡晚會,唱了許多20世紀80年代的歌,參加這個“圍桌談麈”的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三位老師都聽過。我們把當年聞名校內外的“草坪樂隊”都請來了,唱那些當年的老歌?!澳愕轿疑磉?,帶著微笑”這類歌,本來當時都唱爛了,可是一聽,很多同學的眼淚嘩啦啦地流。其實在我看來,這個慶典組織得還不夠細膩。我們中文系是喜歡挑毛病的人,都是天生的批評家。這個慶典是理工科同學組織的,而且是以美國留學的理工科同學為主策劃協調的,在我們看來比較粗糙,但是非常感人。我說可以了,這樣就可以了,那個“時代感”已經完全被召喚出來了。中午我們七百人到學一大食堂吃飯,吃的都是當年的菜肴。什么燒茄子、炒二冬、干燒肉,吃的都是“時代的味道”。

這一次黃子平老師出的這個題目:“同時代人的文學與批評”,很玄妙,很給人幻想和聯想空間的?!皶r代”這個詞兒,應該是“現代性”的構成要素。我看了這個題目之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俄羅斯,俄羅斯19世紀的“別車杜”——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那就是“同時代人的文學與批評”,指引了俄羅斯從荒蠻走向強盛,真像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中所說,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百余年來,時代和時代感,都是關鍵詞。其中特別具有突出的時代感的,一個是五四,一個就是20世紀80年代。這兩個時代的人,仿佛有特別自覺的時代意識,好像自己肩負了某種使命一樣。我和一些同學也是——也可能這是北大人特有的一種感覺。當年我們不是77、78、79新三屆的,我們是80級的高中生,83級的本科生,真正的“八十年代新一輩”。上了北京大學,覺得特別牛。這種北大人的自覺不俗,后來也被批評,例如陳平原老師就很理性地指出過。北大人天然地認為,天下是我們的,社會是我們的,國家是我們的,“我們不管,誰管?我們不干,誰干?”不用號召,自動就會“擼起袖子加油干”。當時北京大學號稱八千精英,我也不明白,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這個稱謂是誰提出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帶有時代感的稱謂。

如今這場“圍桌談麈”,一個自帶的意義是三位老師——燕園三劍客,又一次在正式場合相聚。我跟高遠東師兄走進會場時,就說到這個話題。三位老師私下有很多機會相聚,這一次正好借黃子平老師的系列講座,再一次聚首。這是一場并未大聲張揚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活動,現場來了特別多旁聽的同學,“擠擠”一堂,差不多也可以說是空前,包括又一次我們所謂“北大三東”——高遠東、吳曉東、孔慶東,也悉數出場。據傳說,“北大三東”同時出場的活動甚少,同學們一般遇不到。三劍客當年的合作,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神話。我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神話的意義越來越凸顯。錢理群老師強調了你們這一代人,與體制保持距離這一面,這個錢老師多次講過,但是我覺得,還需要強調另外一面:實際上你們這種體制內的不和諧音,從另一角度來看,是不是也恰好是這個體制的強有力的補充呢?或者說跟這個體制在某種意義上恰好“耦合”成一種時代的共謀。你們說的恰恰是主流話語不方便說的話,而不是主流不想這樣做,主流實際上就是沿著你們的指導和指引去那樣做的。這個話題暫不展開,點到為止。也就是實際上需要意識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漸成學術界文化界主流的話語,與體制的關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對立。比如很多學者研究魯迅,但是他們并沒有真的像魯迅那樣生存和戰斗。魯迅是親自投身到社會革命中,把精神投注到窮人和一切弱勢群體身上,是提著腦袋在做“魯迅”——這是一個重大的區別。我是20世紀80年代受北京大學的中文傳統,包括各位老師的指引、教導之后,想做一個真正的魯迅,也就是說,有時候需要提著腦袋、冒著誤解做學問。當然,學術研究有各種各樣的姿態和方式,都可以取得各自的成就。在這方面,我有我非常獨特的個人的生命經驗,我本來不想說這么深,但是遠東兄說得非常真誠,把我們與時代的關系給挑破了,所以我順便也招呼幾句自己。說到這兒,其實我們真正地能夠看到“別車杜”是什么樣的人,“別車杜”那個時代和五四時代,和80年代有很大的區別。我想到了俄羅斯的十二月黨人,他們和我們這個時代,同樣是時代感很強,但是有很重要的異質性。

我們83級返校那一天,中文系給我們安排了一個很好的茶話會,然后請了幾位教師代表來致辭。其中陳德禮老師——當年教我們文學概論的,他對我們班記得特別清楚。他還記得我和其他同學怎么跟他抬杠,當時徐永恒同學說,你講這個文學概論還是循規蹈矩,不敢突破。陳德禮老師說,80年代的新一輩??!他說再過20年,不但是再過20年,再過四十年也沒有人超過你們。他這個話可能夸張,當年我們不知道80年代新一輩是誰。后來流行話語中的“80后”,并不是出生在80年代,那么三劍客屬不屬于80年代新一輩呢?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你們也是80年代新一輩的。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想著時代的不同,把年代越分越細,以至于我們與自己的時代發生了斷裂。這個斷裂,是不是就來源于我們不斷地分代,以至于造成時代的自我顛覆。例如80后中又細分出85后,90后中又細分出95后,三五年就成為彼此隔膜的一代,那這個“時代”,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前幾年的一次畢業典禮上,戴錦華老師對學生說:你們趕上的,是一個大時代,不是小時代!當時學生們都激動地鼓掌。我想大和小都是相對的,觀察視角的不同,造成了判斷的不同而已。

由此,我想到十多年前有一篇科幻小說,郝景芳的《北京折疊》,邵燕君老師等當代文學的學者,可能研究過。北京可以折疊,那么時代其實也是可以疊加,也是可以折疊的??此埔粋€個時代是不同的,可以越分越細,但是當鏡頭拉高拉遠之后,你就會發現,陽光下也沒有新事。遠東兄也這么說了,仔細看,好像只是從空間角度講的,但是從時間角度講,沒有什么可驚奇的。每天我都在網上或免費或收費解答許多問題,以色列和哈馬斯打起來了,在我看來也沒有什么驚奇。我自己招收的一些研究生,我指導他們研讀《左傳》《國語》《戰國策》《古文觀止》等典籍。我們應該早就走出我們這個專業,早就走出這個現狀。如果心中有整個的文學史,整個的文化史,什么俄烏戰爭,什么巴以沖突,都不是特別奇怪的事情。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沒有可能像科幻小說一樣是虛構的?說虛構的,并非否定它的意義,虛構的東西也有價值,起碼有工具論的價值。時代概念,可能是一種進化論的思維。為了現代化的需要而打造出來一個詞語,叫“時代”。就像革命、愛情、民主、自由這些詞需要重新理解一樣,當我們逐個進行理性的理解以后,我們也可以重新解讀“時代”這個概念。起碼自己可以放松,不要那么著急,不要那么驚詫于時代的變化。

前些天我與戴錦華老師共同參加一場討論,談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北大中文系現在有很先進的很人性化的本科生一對一導師指導制度,按理說哪個本科生——據我們的想法,抽到一位名師,應該很高興的,假如我1983年入學,得到三位老師中某位的指導,那會何其激動。但現在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戴老師說,她指導的一個學生就見了兩次面,還是戴老師主動的。戴老師第二次主動約他見面,他說得很直白,他說非常抱歉戴老師,我實在沒有時間可以這樣浪費。(大驚,笑)。戴老師說的時候很幽默,但我看出她很傷心。其他老師也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只是沒有如此直白而已。很早以前,錢理群先生也訴說過類似的情況,太功利甚至太勢利,太“精致利己主義”了。老師們覺得,現在的學生怎么這樣???我也當過中學老師,也曾經感覺太不一樣了。師生關系、醫患關系、警民關系,乃至夫妻關系,現在都與以前我們認知的大不一樣,那么是不是只有在這個時代,AI時代才會這樣呢?

我早上起來路過我們家旁邊的小花園,看見人們是那么幸福,跳各種舞的,打各種球的,練各種器械的,做各種游戲的,都有。這個時候,我一看手機,手機上正報道著烏克蘭死了多少人,巴勒斯坦死了多少人。同樣在這個地球上,很多的時空,我想其實是可以疊加的,就像電影中的“疊印”鏡頭一樣。但是不同的人,有各種情況,有的完成了折疊,有的沒有完成,有的人不屑于完成,或者就不愿意完成。幾位老師,包括我們“三東”也可能差不多,基本上走出了我們自己的時代,再往下可能也只是延續而已,就像郁達夫的小說,無論寫多少篇,那種格調是差不多的,是同一種調子的延續。我們也走出了自己研究的這個時代——所謂“近現當代”,走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走進了一個更大的時空。張愛玲的很多作品暗示時代在崩毀,她在《傳奇·再版的話》中說:“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苯洕^、倫理觀、文化觀,所有我們認為該保持某種樣貌的觀念都在變化。陳平原老師是三劍客中主要研究近代文學的,他研究的時代,離當下最遠,他一般是不直接對時代發言的。但是陳老師今天也表示,我們可能回不到冷戰時代了,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時代了??梢?,三劍客同時完成了他們一代人的“時代之嘆”,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奏響了一個有力的休止符。

我們今天對這些問題的感受是這么尖銳,不禁使我想到,我們現在是不是處于最后一個還具有“時代感”的時代??赡芤院缶蜎]有人興致勃勃地再開這樣主題的會了。后人查史料,查到今天這場“圍桌談麈”,可能會奇怪:你們都在討論什么呢?我們對時代還這么敏感,還來憂心忡忡地談論,可能也是一種歷史的吊詭。未來的歲月中,或許“時代”不再是一個關鍵詞。所以我想說一句與老師和同學們共勉的俗話:讓我們珍惜這個時代。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

猜你喜歡
時代感三劍客慶典
導數與不等式“三劍客”
時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給予中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的啟示
三十周年慶典掠影
校園三劍客
大慶典 大收藏
歐洲三劍客
魚缸“三劍客”
中國建筑的傳統化和時代感
如何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