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大歌技藝的傳承及其思考

2024-03-12 12:09孫展
南方文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對歌大歌侗寨

多數人通常將技藝聯想到手工藝的制作工藝技術,忽略了藝術的技藝成分,其實任何一種藝術都包含有技藝的成分。藝術作品的創作與呈現離不開技藝,技藝是承載藝術作品生命的重要基底。從“非遺”層面對技藝進行研究,目前以工藝類的項目居多,音樂類項目中針對技藝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侗族大歌能夠進入聯合國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在國際社會獲得較高的文化價值認可,與其高超的民間創作、歌唱技藝所形成的獨特音樂風格、體系化的社會文化功能是分不開的。

侗族大歌擁有龐大的種類體系,以及極其多樣化的音樂形態,這構成了侗族大歌與侗族社會生活之間系統而緊密的關聯。特別是侗族大歌作為侗族人學習族群文化、融入族群、實現族群文化認同的“必經之路”,唱好侗族大歌是每個侗族人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藝,也是每位歌師所需承擔的重要文化責任,更是侗寨臉面的重要體現。侗族大歌的技藝傳承具有明顯的體系化特征,其中包括了歌手、歌隊、歌師三個層面分別需要掌握的歌唱、集體無指揮對歌、技藝傳授、創作等技藝體系。

在20世紀80年代應邀參加法國第十五屆巴黎秋季藝術節期間,侗族大歌以其高超的歌唱技藝和無指揮多聲部合唱形式在法國引起了轟動。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馬格爾維特說:“在東方一個僅有百余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純正的藝術、這樣閃光的民間合唱,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雹儆纱丝梢?,約瑟芬·馬格爾維特對侗族大歌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合唱技藝與藝術效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在國內,侗族大歌多聲部合唱的藝術形式,一經出現便得到了重視,多次參演國家級和省級重要活動。特別是在2006年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侗族大歌代表貴州省以精彩的演唱獲得銀獎。同時云貴高原的“高原嗓”以其月光般的明亮音色、豐富的音樂變化所形成的華麗的音響效果,獲得觀眾最喜愛的節目獎。這也為侗族大歌在快速發展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浪潮中獲得演出市場的青睞,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基礎。

因此,侗族大歌的藝術技藝對其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筆者在實際的調研過程中發現,隨著侗族大歌特別是聲音大歌商業價值的凸顯,許多旅游景區、電視臺、傳統侗寨以及存在侗族大歌傳承的學校,在學習、表演聲音大歌的過程中,對侗族大歌傳承、發展相關的技藝,無論是傳承質量還是傳承價值認知方面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不僅不利于侗族大歌的有效傳承,而且對當下“非遺”的產業化發展也是不利的。

一、侗族大歌文化傳承中的技藝

在傳統的侗族社會中,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所需技藝主要由編歌、傳歌和唱歌三個部分組成。這是侗族大歌在侗族社會文化中,維持其文化價值并繼續承載文化的技術支撐的關鍵基石。

侗族大歌在傳統侗族社會文化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由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由于侗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主要通過依靠歌曲的方式,將侗族文化編織成侗族大歌的歌詞②。學術界根據歌詞的內容和具體的使用情況,將其分為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禮俗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等類別③。這些類別涵蓋了侗族人從生到死幾乎所有方面的內容,使侗族大歌成為侗族社會文化的百科全書。因此,侗族大歌的編歌(創作)技藝是支撐其記錄侗族人歷史、現實生活,反映侗族人精神、物質生活等重要功能的關鍵基礎,也是維持侗族大歌社會文化生命力的前提。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④這一俗語表達了侗族大歌及其他侗族民歌在族群文化傳承中扮演的文字傳承的角色。因此,侗族大歌以其百科全書般的功能特征,在傳統社會中被自然而然地賦予了族群文化傳承主要載體以及實現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功能。

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夠實現族群文化認同的功能,主要依托于體系化的“傳歌”系統。侗族大歌的“傳歌”系統主要包括民間傳承和傳播系統兩個方面。傳承系統主要是指侗族大歌技藝的習得,而傳播系統主要是指技藝的應用。

在傳統社會中,侗族大歌有著完善的體系化傳承內容與系統性傳承方法。其體系化的傳承內容主要體現在根據學習者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學習內容的安排。例如,在侗寨中,男孩與女孩在七八歲時按性別分為男班和女班,開始學習侗族大歌⑤。在學習侗族大歌五年左右(具體時長一般根據不同歌隊的實際學習情況而定),學生可以初步參與侗族大歌的鼓樓對歌。隨后,根據學習侗族大歌的具體情況,正式進入鼓樓代表侗寨參加與其他侗寨的集體對歌活動。學習內容從易到難,由簡到繁,依次學習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沒有流傳聲音大歌的地區則繼續學習鼓樓大歌)。從“見習生”開始,可以初步參與侗族大歌的鼓樓對歌,這時所學內容屬于鼓樓對歌所需的高難度歌唱技藝的一部分。之后主要學習對歌技巧和難度較高且篇幅較長的鼓樓大歌和敘事大歌。

系統性的傳承方法,主要是歌師以先易后難的原則教唱侗族大歌時使用的具體方法。如在具體的教授過程中,歌師以口傳心授的基本方式,根據歌曲旋律與歌詞音調的依生關系(特別是不同方言語言音調當中的細微變化所對應的裝飾音),先教習讀誦歌詞語言音調和了解表達內容,再根據曲調的難易程度教唱歌曲的高聲部和低聲部順序進行⑥。在這個過程中,歌師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不斷調整學生的歌詞讀音、音樂曲調的準確性、演唱的技巧、對歌技巧性(主要是針對高音聲部的“歌頭”⑦)等一系列技藝的傳授。在這個長達十年以上的學習過程中,侗族的青年男女不論是在有關侗族大歌音樂風格的掌握、歌唱技巧、族群文化等方面都擁有了較高的技藝,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侗族大歌數量,有效地在侗族族群內部實現了侗族大歌的傳承。

另外,在侗族大歌的技藝傳承系統中,歌師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侗寨中不同侗族大歌歌曲數量的積累、新作品的編創、族群的傳承與傳播,都離不開歌師。在侗族,成為歌師需要具備多項技藝,如歌師主要來自公認的學歌快(音樂素養好)、記憶力好⑧的歌手,同時還要對本族群文化熟悉(有利于歌詞創編),有較好的教學經驗⑨和創編能力,在有志成為歌師之后再跟隨老歌師不斷積累創編技藝和教學技藝的經驗,最終通過自己的實際教學效果獲得大家的認可成為歌師。

因此侗族大歌的有效傳承,其技藝不僅包括了經過長期性、系統性的技藝訓練獲得較高的歌唱技藝,還包括了歌師在實際傳承過程中所需要的歌曲編創技藝和豐富教學技藝。

二、侗族大歌技藝傳承的“繁榮”與弱化

隨著侗族傳統社會文化結構的深刻變革,聲音大歌因其商業價值不斷凸顯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傳統的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等其他侗族大歌類型由于其社會文化功能逐漸削弱,導致它們與侗族人的社會文化生活聯系減弱,直接影響了人們對傳統侗族大歌類型文化價值的認知。這不僅影響了人們對聲音大歌技藝傳承的積極性,還影響了其傳播范圍、傳承方式與效果以及歌師的創作和傳承技藝。

在傳統觀念中,鼓樓大歌作為侗族大歌中的主要形式,被視為集體對歌的巔峰表達,成為年輕一代必須掌握的歌唱與對歌技藝的代表。然而,隨著聲音大歌商業價值的突顯和商業演出機會的增多,侗族對聲音大歌價值的認知發生了巨變。最顯著的變化首先是聲音大歌的傳播范圍迅速擴大,從黎平縣等傳統原生侗寨傳播至未曾傳承聲音大歌的地區,如從江縣的岜扒、高增等侗寨。年輕一代積極學習那些模擬蟬鳴、廣受歡迎且藝術觀賞性最高的聲音大歌,使得聲音大歌的影響區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其次,聲音大歌技藝傳承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原生侗寨音樂風格的歌唱技藝逐漸減弱。傳統的聲音大歌技藝學習方式以歌師為核心展開教學,依賴歌師記憶中儲存的大量歌曲信息和傳承經驗。然而,在當前迅速發展的音樂傳播媒介和技術環境中,尤其是以智能手機為媒介的互聯網上,存儲了來自不同侗寨風格的大量侗族大歌音樂信息,為不同地域的年輕侗族人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學習途徑。許多侗族年輕人通過互聯網資料學習侗族大歌,盡管這為更加開放的學習和交流提供了契機,但實際學習效果顯示出歌唱技藝傳承逐漸減弱的趨勢。侗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侗族豐富多樣的方言音調。這些方言音調在侗族大歌中呈現為豐富的裝飾音系統,影響了不同侗寨大歌的曲調風格。傳統歌師在教授侗族大歌時,一般會強調學習歌詞的方言音調的重要性。然而,通過互聯網資料學習相關侗族大歌,尤其是聲音大歌時,年輕人難以掌握其中所蘊含的比其他侗族大歌更為豐富的裝飾音的歌唱技巧。因此,盡管聲音大歌在傳承和社會應用方面呈現出繁榮態勢,但在實際音樂風格把握的歌唱技藝方面并未得到較好的傳承。

最后,鼓樓大歌的文化功能與對歌技藝減弱。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侗族社會與外部文化、經濟的深度融合不斷加深,對侗族大歌文化生態環境產生了深刻的結構性影響。侗族經濟與外部文化的融合推動大量侗族人積極追求進入經濟發達地區的機遇,導致人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降低,基于農耕文明的侗族大歌文化功能逐漸消退。在傳統侗族社會中,依托于侗族大歌這一重要文化媒介實現社交、戀愛、傳承傳播民族文化以及實現文化認同等方面的需求逐漸減弱,人們對其社會文化價值的認知度也隨之減弱。在這一大背景下,人們不再愿意按照傳統的方式花費長時間學習鼓樓大歌以及更為復雜的敘事大歌等。這直接導致了對鼓樓大歌數量和鼓樓對歌技藝掌握的下降,新創作的經典鼓樓大歌數量急劇減少。對于學習難度最高的敘事大歌,極少有歌手能夠完整地演唱一首。傳統侗寨中歌師的數量逐漸減少,大量侗寨中歌師的寶貴歌唱、教學、創作技藝難以正常傳承。

同時,學校傳承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從高校畢業的專業音樂教師通常缺乏傳統歌師的歌唱、教學和創作能力,導致侗族大歌學校傳承的師資相對匱乏。大多數學校未能積極有效地管理侗族大歌的傳承,缺乏明確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效果考核制度,使得侗族大歌技藝在學校傳承中形式化有時大于實質性。

此外,在非物質文化傳承管理制度層面存在一些挑戰。目前尚未為不同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相應的技藝傳承要求,導致在歌師本身的技藝傳承方面缺乏相應的制度管理。這一缺失可能使得侗族大歌的傳統技藝在非物質文化傳承管理體系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和保護?!岸弊宕蟾璞患{入旅游業,音樂本體形式、傳承方式、文化供求關系等方面皆發生了變化,藝術質量和藝術審美價值都有所下降?!雹?/p>

三、技藝傳承的理論與實踐思考

千百年來,在傳統侗族社會文化領域中,侗族大歌的傳承者與受傳者之間實現了文化價值認同和影響力方面的高度統一,建立了完善的技藝傳承與實踐系統,成為侗族大歌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原有的技藝傳承與實踐系統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文化應用環境?!半S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及大眾審美意識的變遷,尤其是以網絡為中心的融媒體格局的形成,網絡成為中國曲藝創作、觀演、傳承、傳播及評論等的重要陣地?!?1因此,應考慮加強現有侗族大歌教學、展示動能的互聯網公共共享平臺使用效率,通過展示不同地域的高超技藝、呈現深厚的文化內涵,提升“局外人”的技藝價值認知,加強歌師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傳承功能。

筆者提出加強侗族大歌教學、展示的互聯網公共共享平臺建設,主要基于兩個傳播功能方面的考慮。第一,受眾使用的便捷性?;ヂ摼W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常用工具,使用互聯網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內容已經成為常態。政府文化部門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互聯網平臺系統,展示相關侗族大歌傳承、展示的視頻、圖譜、文字資料不存在技術問題;同時,侗族青年人也已習慣通過互聯網獲取侗族大歌的信息。因此,從受眾使用的角度看,加強互聯網平臺進行侗族大歌技藝傳承功能具有積極作用。第二,資料展示的完整性與真實性。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的完善,上傳高質量、內容完善的視頻資料已經基本不存在應用障礙。因此,專業團隊可以將那些民間老歌師的教授過程進行專業化錄制后上傳至共享公共平臺。再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民間習俗規約與對歌技巧的創作方法,錄制成視頻資料后供分享。這可以有效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并盡可能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對于局內人學習侗族大歌和局外人了解侗族大歌文化并提高技藝鑒別能力都有重要幫助。

然而,僅僅上傳資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其真正發揮作用,讓更多的受眾了解侗族大歌深厚且富含人文色彩的內容,感知其珍貴的人文價值。從哲學意義上看,價值“本質上是客體主體化,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主要是對主體發展、完善的效應”12??腕w的價值來自主體的價值感知,主體通過對客體的價值感知,形成個體性的價值看法和評價等價值性認知。當價值認知處于相對固化狀態時,便形成了價值觀。因此“價值觀的形成源于價值的出現和價值認識的形成”13,價值認知、價值觀的形成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個互文性14問題。

對于“非遺”傳承而言,其核心是相關技藝的習得。要實現以互聯網傳播對傳承的實質性影響,產生良好的互文性效果,不能僅停留在保證資料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層面,關鍵是要增加互聯網的傳承功能和該功能的使用效率??梢蚤_展歌師與受傳者面對面的在線傳授,傳承進度成果的在線展示,以及開展在線鼓樓對歌活動。當真正被認可的老歌師通過展現其超強的音樂記憶力,呈現數百首侗族大歌,表達極具侗族人文色彩的民間禮俗規約,以及創作過程中獨到的方法時,大眾對其價值認知自然會發生改變。因此,在這一傳播過程中,當大眾對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認知獲得重新塑造時,這將重新調整侗族大歌與社會文化應用的關系,并提高侗族大歌的社會應用。這對侗族大歌的傳承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這一些舉措的開展,第一,需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進行微調,加入網絡傳承的規定;第二,大量的“非遺”傳承人是老年人,自身不具備使用相關設備、軟件的能力,需要以侗寨為單位遴選合適的人員幫助其解決相關技術性問題;第三,擴大相關互聯網活動的宣傳力度,特別是提高網絡傳承,加強對歌在侗族群體中的知名度,借此重新梳理歌師與歌隊在侗族社會中的價值存在。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擴大侗族大歌傳承的途徑,提高傳承媒介的便捷性,而且還可以激發侗族青年人參與的積極性,重新恢復傳承動力。

四、結語

侗族大歌傳承技藝的弱化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侗族人對侗族大歌文化價值認知減弱,導致其社會文化功能降低、商業價值凸顯與技藝傳承之間供給失衡。正是因為侗族人對于侗族大歌社會文化價值認知降低,大大減弱了侗族人學習、傳承侗族大歌技藝的積極性,這讓侗族大歌原有的發展動力明顯弱化。雖然侗族大歌中的聲音大歌由于較高的藝術觀賞性,為其在商業應用中打開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因為傳統的傳承系統無法滿足需求,致使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更加便捷但卻影響了傳承效果的“互聯網自學模式”。這對于傳統的侗族大歌技藝傳承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隨著侗族大歌的文化功能在社會變遷中逐漸弱化,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使得大眾對學習大歌的動力降低,傳承進入低迷境地。對此筆者認為應順應時代發展,加強侗族大歌教學、展示的互聯網公共共享平臺建設。通過互聯網,我們能更廣泛地傳揚侗族大歌,提高外部認知。

筆者認為互聯網在侗族大歌傳承中有著巨大潛力。通過深化互聯網平臺,能夠讓更多人領略侗族大歌的博大精深,推動其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這需要巧妙運用互聯網技術,促成傳承者與學習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實現技藝傳承和文化認知的有機結合?;ヂ摼W不僅是侗族大歌傳承的手段,更是文化認知的雕塑者。在新時代,我們努力保護和弘揚侗族大歌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其注入新的生機。這也將為互聯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有益的范例,引領文化傳承進入數字化的未來。

【注釋】

①張貴華、鄧光華:《侗族大歌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第220頁。

②在侗族大歌流傳區域,侗族大歌在其中占主要角色,敘事琵琶歌和其他類歌曲相對弱一些。

③張勇:《侗族藝苑探尋》,貴州民族出版社,2010,第56頁。

④楊曉:《侗族大歌》,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第119頁。

⑤喬馨:《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巖洞嘎老文化傳承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第113頁。

⑥參考普虹:《侗族民間合唱傳承的基石——歌隊》,《中國音樂》1997年第3期。

⑦此信息來自與侗族歌師吳良峰的訪談。

⑧有利于積累侗族大歌數量,歌師一般要能夠在記憶中儲存兩三百首侗族大歌以上。

⑨侗族的小孩在跟隨歌師學習侗族大歌的時候,其父母也會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子女。新的歌師一般會先通過展示教授子女的效果獲得大家的認可之后,才有可能成為歌師。

⑩馬棟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視域下的侗族大歌傳播危機研究》,《藝術探索》2022年第2期。

11趙倩:《論融媒體時代網絡曲藝評論的發展》,《藝術探索》2023年第3期。

12王玉樑:《價值哲學新探》,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167頁。

13黃穎娜:《論價值觀教育與青年健康心理人格的塑造》,博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2015,第82頁。

14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孫展,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猜你喜歡
對歌大歌侗寨
對歌昆蟲
唱支侗族大歌獻給黨
對歌趁年青
侗族大歌傳承的結構
——基于從江縣侗族大歌傳承實踐的分析
肇興侗寨
音畫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對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民間音樂類】 侗族大歌
侗寨里的斗牛舞
跳跳龍失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