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臨床表現不典型叢狀血管瘤2例

2024-03-12 07:37楊孌于曉靜孫青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2024年2期
關鍵詞:叢狀正常值免疫組化

楊孌, 于曉靜, 孫青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2

1 臨床資料

患者1,男,41歲,因頸部紅色斑塊伴疼痛2年就診?;颊?年前無明顯誘因頸部出現多個紅色丘疹,漸增多、增厚呈斑塊,伴刺痛,無發熱,未診治?;颊呒韧w健,無類似疾病家族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頸部散在分布紅色斑塊,最大面積約7 cm×3.5 cm,上覆簇集性暗紅色丘疹,質韌,觸痛,部分呈假性水皰樣損害(圖1)。

圖1 患者1臨床表現: 頸部散在分布紅色斑塊,最大面積約7 cm×3.5 cm,其上集簇性分布暗紅色丘疹,質韌,部分呈假性水皰樣損害 圖2 患者1皮損組織病理:真皮及皮下組織見結節性內皮細胞增生,呈叢狀排列(HE, 2A:40×; 2B:100×)

初步診斷: Sweet病(局限型)。

輔助檢查:血小板83×109/L(正常值:125~350×109/L);凝血功能示纖維蛋白原(FBI)1.98 g/L(正常值:2.0~4.0 g/L),凝血酶原時間(PT-S)14.6 s(正常值:8.8~13.8 s),凝血酶原標準化比率(PT-INR)1.25(正常值: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比率(APTT-R)1.42(正常值:0.8~1.2),凝血酶時間(TT-S)18.20 s(正常值:11.0~17.0)。皮損組織病理:真皮及皮下組織見致密的結節性內皮細胞增生,呈叢狀排列,似炮彈樣外觀(圖2A、2B)。免疫組化: CD31、CD34陽性,D2-40局灶陽性(圖3A~3C)。

圖3 患者1免疫組化(SP,200×)Figure 3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patient 1(SP,200×).

最終診斷:叢狀血管瘤。建議口服普萘洛爾治療,患者拒絕。隨訪4個月,患者曾間斷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皮損無明顯改善,未進一步治療。

患者2,女,30歲。因左足背褐色結節伴痛癢2月余來診?;颊?月余前無誘因左足背出現一褐色結節,偶有瘙癢,觸痛,未診治?;颊呒韧懈稍锞C合征病史,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羥氯喹及嗎替麥考酚酯治療。

體格檢查:系統性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左足背分布一直徑約0.8 cm的褐色結節,質硬,表面粗糙(圖4)。皮膚鏡:暗棕色背景下,中央白色瘢痕樣條紋,周邊紅棕色無結構區,散在紫紅色血管腔隙或紫癜樣結構,邊界模糊(圖5)。

圖4 患者2臨床圖片:左足背有一直徑約0.8 cm的褐色結節,質硬,表面粗糙 圖5 患者2左足背皮疹皮膚鏡表現(20×):暗棕色背景下,中央白色瘢痕樣條紋,周邊紅棕色無結構區,散在紫紅色血管腔隙或紫癜樣結構,邊界模糊

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凝血功能、尿常規正常;體液免疫系列示免疫球蛋白G(IgG)23.70 g/L(正常值:7.0~16.0),補體C3 0.888 g/L(正常值:0.9~1.8);抗核抗體定量(ANA)1 ∶640陽性。皮損組織病理:真皮見內皮細胞排列致密,呈叢狀增生(圖6A、6B)。免疫組化:CD31、CD34陽性,D2-40局灶陽性(圖7A~7C)。

圖6 患者2皮損組織病理:真皮見內皮細胞排列致密,見裂隙狀血管,部分管腔內見紅細胞(HE, 6A:200×; 6B:400×)

圖7 患者2免疫組化(SP,200×)Figure 7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patient 2 (SP,200×).

診斷:叢狀血管瘤。治療:手術切除。術后隨訪一年,無復發。

2 討論

叢狀血管瘤(tufted angioma, TA)是一種罕見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好發于嬰幼兒期,多為先天性,60%~70%患者在5歲之前發生, 約20%在成人發生,僅10%可自行消退,消退時間約6到24個月[1]。TA一般無性別差異,部分報道成人患者中女性(68%)多見[2-3]。TA好發于軀干上部、頸部及四肢近端,也有眼瞼、耳鼻、口腔粘膜及顱內受累的報道[4]。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邊界欠清的暗紅色斑塊及斑片,亦可表現為質硬的丘疹或結節,常伴疼痛、多毛、多汗等癥狀[2]。約10%的患者可伴Kasabach-Merritt現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 KMP),以血小板減少、微血管溶血性貧血、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礙為特點[5]。

本報道的患者1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異常,但KMP通常血小板<50×109/L,纖維蛋白原<1 g/L,因此臨床工作中需進一步追蹤各項指標變化,警惕KMP的發生[5]。

TA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部分學者認為TA是淋巴管和血管源性腫瘤,可通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存在體細胞GNA14(p.Gln205Leu)及原癌基因NRAS(p.Q61H)突變,影響MAPK或RAS通路[6-7]。TA還存在抑癌基因TSC2和PTEN的缺失,異常激活mTOR通路,上調磷酸化的P70S6K和4EBP1,導致腫瘤增殖[8]。此外,TA發病還可能與妊娠、創傷、感染、疫苗、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等因素有關[9]。Kim等[10]報道1例與妊娠相關的TA在分娩后消退,其病因可能與雌激素促進血管增生有關。本文報道的患者2有干燥綜合征病史,其病因可能與免疫功能紊亂,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有關。

成人叢狀血管瘤的鑒別診斷主要包括:①卡波西樣血管內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 KHE)在組織學上與TA極為相似,但KHE通常浸潤更深,可累及肌肉、骨骼及內臟,組織病理可見密集的梭形內皮細胞,呈腎小球樣結構,D2-40在叢狀增生的毛細血管瘤樣區域呈陽性,在周圍擴張的血管中呈陰性[11]。②卡波西肉瘤組織病理表現為大量梭形細胞增生,呈條索狀排列,可見核異型性、裂隙狀血管、血管外紅細胞外滲并大量含鐵血黃素沉積,通常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人皰疹病毒(HHV)-8表達呈陽性[12]。③血管肉瘤組織病理可見真皮內不規則的血管腔,內皮細胞呈束條狀侵襲性生長于膠原束之間,可見核分裂及細胞異型性[13]。本文2例患者均浸潤表淺,病理示叢狀增生的內皮細胞似炮彈樣外觀,未見大量梭形細胞,無核分裂及細胞異型性。免疫組化示CD31、CD34陽性,D2-40局灶陽性,具體表現為D2-40在周圍擴張的血管中呈陽性,而在炮彈樣增生區域呈陰性,診斷符合TA。此外,在臨床上,TA因皮損可表現為紅腫熱痛,有時會誤診為局部感染或炎癥[2]?;颊?因皮損表現為疼痛性紅斑,部分呈假性水皰樣損害而初步擬診為Sweet病(局限型),是一種由中性粒細胞廣泛浸潤引起的炎癥性疾病,局限型患者有時可無發熱表現,極易誤診。因此,及時完善組織病理有助于明確診斷?;颊?臨床上與皮膚纖維瘤表現極為相似,皮膚纖維瘤好發于中青年女性,表現為孤立性的褐色結節,組織病理為真皮內結節,無包膜,由成纖維細胞、膠原纖維組成,通過組織病理亦可鑒別。

皮膚影像學也有助于TA的診斷。Gong等[14]報道超聲下TA多病變淺表(<1 cm)(71.4%),邊界清晰(76.2%)。MRI下TA多表現為T2信號均勻增加,T1信號減弱,有時可見流空影[15]。此外,Oya 等[16]報道TA皮膚鏡下可見真皮內大量微小的紅色腔隙和細線狀白色條紋。本文報道的患者2皮膚鏡下也可見大量血管腔隙或紫癜樣結構以及白色瘢痕樣條紋,提示這可能是TA皮膚鏡下的一種特征性表現。

對于TA的治療,局限型TA可觀察或應用β受體阻滯劑、局部注射激素、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大面積TA或伴KMP者常以系統性類固醇激素或長春新堿作為一線治療[16],長春新堿在改善血小板減少及腫瘤質地方面優于激素[17]。近年mTOR抑制劑西羅莫司及其衍生物依維莫司已用于難治性TA并可改善KMP癥狀,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但需警惕潛在感染的風險,可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減少感染性并發癥[18]。其他治療方式,包括脈沖染料激光、冷凍、電子束放療、泡沫硬化療法以及外用他克莫司軟膏、咪喹莫特乳膏等均適用于淺表性疼痛性TA。本文報道的2例患者均病灶局限,淺表侵犯?;颊?因拒絕用藥,隨訪觀察;患者2行手術切除無復發。

綜上,成人叢狀血管瘤臨床表現可能較不典型,及時完善組織病理及相關血液學指標檢查,對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此外,皮膚鏡對診斷也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猜你喜歡
叢狀正常值免疫組化
叢狀纖維組織細胞瘤的研究現狀
胃叢狀纖維黏液瘤1例
夏枯草水提液對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
嬰幼兒原始黏液樣間葉性腫瘤一例及文獻復習
斷層超聲聯合盆底肌力評估界定產后婦女肛提肌尿道間隙正常值的探討
結直腸癌組織中SOX9與RUNX1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前、后張力差對鉭箔材軋制過程穩定性的影響
子宮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組化特點分析
不同月齡嬰兒ABR正常值分析
體部彌漫型叢狀神經纖維瘤病MRI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