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碳”背景下工業企業低碳發展評價體系探索

2024-03-13 09:06陸澤銘何永鋒蒲遠婕
中國工程咨詢 2024年3期
關鍵詞:雙碳氣候變化指標體系

文/陸澤銘 何永鋒 蒲遠婕

一、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總量約為美國的兩倍,歐盟的三倍,這與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現狀是緊密相關的。與其他產業相比,制造業具有資本密集度高、生產過程對環境影響較大等特點,也相應地造成了碳排放問題。為此,建立適用于工業企業的低碳發展評價體系,對促進工業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轉型,推動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碳排放評價研究與實踐

部分發達國家與我國經濟環境、社會治理、自然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對碳排放評價的研究和實踐也起步較早,其中一些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是建立指南與立法。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及地區已制定了碳排放評價的指導性文件。這些文件不僅為從業者提供了方向,部分國家如加拿大還通過修訂法律確保了其權威性和強制性[1]?!队绊懺u估法》是加拿大將“國家氣候變化”納入法律范疇的首次嘗試,在2019年對本項評估辦法的修訂中明確將“二氧化碳排放評價”作為核心。美國政府在應對氣候問題方面相對較為保守,環評相關制度均由環境質量委員會(CEQ)負責,在2016年CEQ發布了《聯邦部門和機構在國家環境政策法案審查中考慮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影響的最終指南》等相關指南。

二是基于氣候變化屬于全球性問題,各國普遍遵循廣泛性原則。工業、農業、能源、交通等領域是氣候變化環評所涉及的重點領域,并且評價維度應是評價對象的全生命周期。被納入評價的產業應注重產業鏈、供應鏈的上下游環節,從而確保碳排放評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是將減緩氣候變化與適應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內容。在碳排放評價中,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是兩個核心議題。減緩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的責任,而適應氣候變化則需根據區域特性進行調整。國外的環境影響評價(EIA)中,減緩措施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適應策略通常在面臨重大氣候風險或災害時才會被考慮。

(二)國內碳排放相關政策和標準

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在低碳規劃、政策、評價體系等方面發布了多項系列文件(見表1)。其中,最為系統全面的是發展改革委等多個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該體系從五個方面出發,包括經濟、資源、環境、生態和社會,總共設置了7個一級指標,這些一級指標涵蓋了增長質量、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和環境質量、綠色生活和公眾滿意度等。并且,這7個一級指標進一步分解為56個二級評價指標,這些評價指標能夠全面地反映評價對象的綠色發展水平。

表1 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發布的低碳相關評價規范

在企業低碳發展層面,具有較強實操性的現行低碳評價體系是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的《低碳企業評價技術導則》,該指標體系將企業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費、工業固廢納入重點考核范疇[2]。其中,定量指標只有碳排放強度,定義為企業單位產品產量、產值或服務量的碳排放量,定性指標有14個,其組成如表2所示。

表2 《低碳企業評價技術導則》指標體系

三、當前低碳發展評價指標的局限性

在國外的環境影響評價(EIA)中,更多的關注點在于其溫室氣體排放及減排等與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內容。然而,EIA對于適應氣候變化的考慮,大多僅在氣候變化引發的區域重大事故或災害風險時,或者當自然風險直接威脅到當地的生存和發展時,才會將氣候變化適應性評價納入各層級的環評考慮范疇,不適用于常態化的企業間低碳能力評價。

通過對國內低碳相關評價標準進行總結和梳理,當前與“低碳企業”或“綠色發展”主題比較接近的評價標準不能直接用于評價工業企業低碳發展水平的高低,現行評價體系在該領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是各個評價體系的適用范圍存在一定的局限。工業園區評價方案主要適用于工業園區評價,而北京發布的低碳企業評價體系則具有地域限制。相比之下,《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適用于更宏觀的層面,如省市等。

二是現行評價體系在適用對象和評價重點方面也存在局限性?!兜吞脊I園區評價方案》主要關注工業園區內所有企業的整體低碳發展水平,但無法獨立評價單個工業企業的低碳發展狀況[3]。該方案更強調形成產業鏈聯系的協同碳減排水平。而《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則更側重于環境治理和環境質量等反映綠色特點的指標。

三是行業類型也是這些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限制因素?!侗本┦械吞计髽I評價技術導則》中的低碳企業評價體系在評價不同產業時存在較大的主觀性。不同行業的企業在工作性質或生產工藝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且主要排放企業和服務類企業碳排放形式也存在巨大差異[4]。如果在不考慮行業差異的情況下,該體系具有企業普適性。因此,在構建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時,不能脫離企業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要重點考慮企業的生產、經營形式和特點。

四、工業企業低碳發展評價體系建設思路

為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借鑒了國內外相關低碳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資源經濟學理論和低碳經濟理論等基礎理論,從能源利用、碳排放情況、技術水平、資源環境、運營管理五個維度提出了工業企業低碳發展的評價核心(如圖1)。

圖1 工業企業低碳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環境經濟學強調環境和經濟的協同發展,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而非相互排斥的[5]。在理想情況下,企業的低碳發展能力應該體現在其能源利用的效率和環保程度上。能源利用效率反映了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企業在同等產出的情況下,其能源消耗量少、污染物排放少、對環境的壓力小。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符合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同時,能源類型是決定所產生碳排放量的關鍵因素,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存在巨大差異。根據國家標準和相關研究,在評價能源利用方面選取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余熱資源回收利用率和清潔能源使用率四個指標,考察企業在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能力。

(二)降低碳排放強度

隨著全球碳市場的發展,國際貿易中的“碳足跡”已成為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指標[6],在許多國家推行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下,企業需要購買或出售碳排放配額,以實現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疤寂欧拧笔瞧髽I能源消耗和生產活動的直接產物,將其作為考核企業綠色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評價企業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碳匯開發四個方面內容,能比較直接地體現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動力和決心,從而推動企業采取更環保的生產方式和供應鏈管理,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同,降低“碳足跡”,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聲譽。

(三)加強技術投入與創新

企業生產技術投入與創新,可以帶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碳排放量的減少。企業通過對生產設備、工藝流程、能源轉換等方面的技術改進,既符合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也能夠在全球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在評價企業低碳技術方面,選取綠色低碳技術應用、R&D經費投入比重、產品碳足跡三項指標,主要反映企業在低碳發展方面的投入和創新能力。從經濟角度來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四)重視資源環境利用

本文將“資源環境利用”作為評價企業綠色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主要包含單位產品(或單位產值)新鮮水耗、工業固體廢棄物(含危廢)處置利用率、清潔生產審核三個方面。高效的水資源利用可以減少企業的用水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助于減輕對水資源的開發壓力,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7]。評估企業的水資源利用情況,可以反映其在環保方面的能力和成效。通過合理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固廢,可以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降低環境壓力,還可以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評估企業的固廢處理和資源循環化利用情況,可以反映其在資源節約和環保方面的能力和成果。

(五)健全低碳運營管理

低碳運營管理是企業降低碳排放的關鍵手段之一。低碳運營管理不僅涉及到企業的生產過程,還涵蓋了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交通運輸、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在這些環節中,企業都有機會通過采取低碳措施來降低碳排放,進而實現綠色發展。低碳運營管理評價包含低碳管理制度、碳排放統計管理、能源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綠色交通出行占比(含新能源私家車)、培訓與宣傳力度六項指標,客觀反映企業低碳發展在制度建設層面的落實情況和管理水平。

五、結束語

在現有低碳發展評價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從低碳經濟發展的內涵出發,借鑒現行的國家權威部門和地方政府部門發布的相關評價標準,對工業企業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探索,更加側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和能耗現狀的客觀反映,突出生產技術在節能環保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雙碳氣候變化指標體系
“雙碳”目標下焦化產業發展路徑研究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布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氣候變化與環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層次分析法在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
供給側改革指標體系初探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