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比較研究*

2024-03-14 11:10陳娜封瑩蔣煜劉西寧彭姚嘉盧圣鋒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養老學院學科

陳娜,封瑩,蔣煜,劉西寧,彭姚嘉,盧圣鋒

( 南京中醫藥大學 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占比19.8%,比2021年增加1268萬,比重上升0.9個百分點[1],預計2053年將達到4.82億,占比超35%[2]。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多層次、多樣性養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與高品質、多元化養老服務供給明顯滯后的矛盾日益凸顯。一項針對60家養老服務機構中240名中高層管理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呈現出中高層管理人員供給不足、專業化與職業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也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3]。因此,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養老服務管理人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養老服務供給與持續增長的養老需求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有效協同、高質量發展,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系列嚴峻挑戰做好高素質人才儲備。

為契合市場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2020 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正式批準設立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專業代碼是“120414T”,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4]。截至到2023年,全國共有26所高校獲批開設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其中2020年2所,2021年11所,2022年8所,2023年5所。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育的綱領性文件,是切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和前提[5]。由于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尚處于探索期,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目標定位、主干學科、核心課程、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仍需進一步厘清完善。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國內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存在的問題,并依據老齡事業和產業的市場需求,結合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特點提出完善建議,為優化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國內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山東女子學院、安徽醫科大學、桂林醫學院、齊魯醫藥學院、新鄉學院、廣西醫科大學、沈陽醫學院、樂山師范學院、遵義醫科大學醫學與科技學院、貴州中醫藥大學、河西學院、西安文理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吉林財經大學。研究通過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于2022年聯合本科院校成立的“全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高質量建設高校聯盟”平臺,收集了16所高校完整的培養方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人才培養方案一般情況、培養目標定位、主干學科、核心課程、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等基本要素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成要素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核心課程、課程設置、畢業與學位授予、指導性教學進程表、專業特長與優勢、實踐教學、學分要求、考核評價等。不同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構成要素7~11項不等,但都涵蓋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核心課程、課程設置、畢業與學位授予、實踐教學等核心要素,詳見圖1。

圖1 16所高校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成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所分屬的二級學院分別為社會與法學院、護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醫養健康學院、中醫養生學院、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管理學院等。其中僅1所高校專設了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3所二級學院為護理學院,7所二級學院為管理學院、衛生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2.2 基本要素比較

2.2.1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主要是應用型、復合型、應用復合型、醫養結合管理型4種,其中5所高校(31.2%)為“應用型人才”,3所高校(18.8%)為“復合型人才”,6所高校(37.5%)為“應用復合型人才”,2所高校(12.5%)為“醫養結合管理型人才” ,詳見圖2。

圖2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定位

2.2.2 主干學科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主干學科數量2~3個不等,主要包括管理學及該學科門類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醫學及該學科門類下的臨床醫學、護理學一級學科,法學學科門類下的社會學一級學科和老年學專業,以及經濟學學科門類,詳見圖3。

圖3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主干學科設置情況

2.2.3 核心課程比較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累計開設核心課程159門,其中5所及以上的高校開設的課程數量為13門,分別是管理學(13所)、社會學(10所)、公共政策學(9所)、老年心理學(8所)、老年護理學(8所)、人力資源管理(6所)、老年社會工作(6所)、養老機構經營與管理(6所)、老年學(6所)、公共管理學(6所)、老年康復學(5所)、養老服務管理概論(5所)、老年政策與法規(5所),詳見圖4。其中也有一些特色核心課程的開設,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管理(南京中醫藥大學)、銀齡健康活動組織與策劃(山東女子學院)、安寧療護(安徽醫科大學、河西學院)等。

圖4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核心課程設置情況

2.2.4 實踐教學比較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形式主要包括軍事技能、課程實驗實訓、社會實踐、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學分范圍19~54.5不等,人才培養學分總要求150.6~192.5不等,實踐教學占總學分比例10%~33.1%。其中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是16所高校共同的實踐教學形式,而僅有6所高校(37.5%)在培養方案中詳細列舉了課程實驗實訓的具體內容,詳見圖5。

圖5 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

2.3 考核評價

16所高校中, 6所高校(37.5%)將考核評價作為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各高校對考核評價的描述不盡相同,分別為考核評價、成績考核和畢業考核,詳見圖6。其中僅有南京中醫藥大學和貴州中醫藥大學2所高校(12.5%)在培養方案中強調“形成性評價”考核制度。

圖6 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考核評價情況

3 討論

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大力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務實之舉。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版)》中,該專業屬于公共管理大類,而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版)》“公共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卻并未將該專業列入,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而且建設周期較短,因此亟待優化該專業培養方案。本文通過比較研究,系統梳理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關建議。

3.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定位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也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6所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所在學院差異較大,前期基礎各異,加之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理解不盡相同,因此,大部分高校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較為模糊。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是為適應國家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發展要求而設立的專業,具有其特定的歷史使命,定位上必須以專業化的養老服務管理市場需求為導向,對職業目標進行精細定位,切實提升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 。同時,該專業具有公共管理、社會學、醫學、護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屬性,因此其培養定位必然是復合型養老專業人才,如以管理為主線,以服務為基礎,以醫療、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為支撐的“厚知識、融人文、懂服務、精管理”的復合型養老專業人才。此外,秉承“需求牽引、能力遷移、特色凝練” 的人才培養理念,各高校在市場需求和復合型人才導向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前期基礎,區域優勢和需求,凝練特色定位,實現錯位發展。綜上,養老服務管理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既要符合國家戰略需求,適應養老服務行業市場需求,又要與學校所屬區域和學院前期優勢相融合的,致力于培養有別于中職、高職層次的養老服務事業的規劃者、產業的促進者、企業的管理者、行業的領軍者等復合型養老專業人才。

3.2 規范主干學科

主干學科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也是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框架。主干學科是為獲得知識能力結構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理論與技能體系,與培養目標息息相關。16所高校該專業的主干學科數量2~3不等,涵蓋管理學、醫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同時主干學科中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專業名稱等并存,學科界定仍然不規范。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屬于管理學學科大類,公共管理一級學科,既兼具管理學的特性,又兼具法學(社會學)、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等)的特性,具有多學科交叉屬性。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共設置14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6]。各高校應該按照最新國家學科目錄,將主干學科統一為學科門類或一級學科,建議把管理學、醫學、法學或者公共管理、社會學、中醫學/護理學/臨床醫學作為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方案主干學科,其中管理學(公共管理)提供專業理論基礎,醫學(護理學/中醫學/臨床醫學)提供服務技能支撐,法學(社會學)提供職業情懷培養。

3.3 完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與路徑[7]。16所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較分析結果顯示,由于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是跨學科交叉融合型專業,不同高校設置的核心課程差異較大,碎片化現象嚴重,74.8%的核心課程只有一所高校開設。盡管各高校凝練特色是實現錯位發展的必然,但任何一個專業必須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構建相對統一的核心課程體系,才能與人才培養目標契合,保證人才培養的定位、規格和層次[8]。各高校應該圍繞 “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老齡事業和產業有效協同、高質量發展”等十四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關鍵詞,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特點進行深刻剖析,厘清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必備知識、技能、素質體系,構建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課程地圖[9],并通過“全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高質量建設高校聯盟”等學術共同體形成高校間該專業核心課程的共識。在此基礎上秉承利益相關者邏輯,即尊重國家戰略規則邏輯、市場用人需求邏輯、教育教學邏輯和學生學習規律邏輯[10],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同時,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經驗,進行本土化改造和創新,如美國第一所設立老年學學院的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分軌培養課程體系[11],即學生在完成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興趣和未來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培養軌道并完成針對性和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形成職業核心競爭力[12]。綜上,通過多措并舉完善課程設置,推動實現高素質、高層次、國際化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4 優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構件,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服務技能獲取的重要途徑。16所高校實踐教學在培養方案中的學分占比存在較大差異,且只有6所高校在培養方案中詳細列舉了實驗實訓的具體內容。鑒于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各校應該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并作為核心要素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以強化,引導教學從“傳授知識”向“運用知識”轉變,明確實踐教學在培養目標定位中的作用,以“崗位需求+能力培養”為主線,進行該專業分階段、全過程、綜合性的實踐教學設計,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全匹配,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雙提升[13]。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注重可持續的原則,綜合運用多種實踐場景[14],融合國際視野,立足中國國情,通過課程實驗、課程見習、課程實訓、暑期實踐、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專業學習的全過程,在豐富的實踐教學中鞏固知識、精進技能、訓練思維,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5 夯實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體系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科學依據,也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環節。評價內容、評價手段、評價流程等均體現了專業的價值導向[15]。16所開辦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高校中,僅有6所把人才考評納入到專業培養方案,且對其表達方式不一,評價內容也比較簡單,主要是成績考核和畢業考核,缺乏系統性和動態性。由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與價值二重性、復雜多元性、累積疊加性[15]決定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作為新文科專業,需要建立常態化、系統化和動態的評價體系,采取多主體參與、多方式結合、多維度考量的綜合評價方法。各高校應該把考核評價作為重要的構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進一步豐富完善,重視過程與結果評價、量化與質性評價等多方式的結合,教師和學生、個人和小組、學校與企業等多主體參與,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與職業精神等多維度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實時跟進人才培養考評結果,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動態調整機制,以實現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輸出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人才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

4 結語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高素質復合型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通過比較研究,國內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仍處于探索階段,培養方案存在不少共性問題,亟待進一步規范與完善。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主動適應未來社會和行業發展對養老服務管理高層次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新要求,主動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科學界定人才培養目標。圍繞培養目標,統一主干學科,凝練核心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夯實考核評價體系,明晰培養路徑,突出培養特色,完善一體化的既符合高校辦學定位,又能契合國家、社會、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動態調整和優化機制。此外,伴隨養老事業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探索養老服務管理“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也是后續亟待思考的重要課題,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多層次、全鏈條的高素質人才與智力支持。

猜你喜歡
養老學院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初等教育學院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養生不是養老
養老更無憂了
“超學科”來啦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學院掠影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養老之要在于“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