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舞陽“藝園春”音樂藝術活動初探

2024-03-15 05:12馬朝建
當代音樂 2024年2期
關鍵詞:曲劇音樂活動豫劇

馬朝建

[關鍵詞]“藝園春”音樂活動;河南民間音樂;豫??;曲??;音樂形態

一、“藝園春”概況

(一)“藝園春”名字的由來

“梨園”是從唐代開始對戲曲藝術的一個稱呼,世代相傳,此名稱一直沿襲到今天的“梨園春”。

河南電視臺的戲曲欄目“梨園春”自1994年10月創建以來,收視率直線上升。河南舞陽縣熱愛戲曲的人們在這里找到了戲曲藝術的娛樂園地,取“梨園”之“園”字,得“藝術”之“藝”字,所以取名“藝園春”。

(二)健全的組織結構

河南舞陽“藝園春”屬于業余戲班,共30余人,他們基本是中老年退休人員,平均年齡50歲左右。在調查中了解到,大部分演員都從事過專業或業余的戲曲演唱活動,中老年人是伴隨著馬金鳳、常香玉、崔蘭田等戲曲名家成長起來的,所以,對戲曲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豐富的曲目

“藝園春”的演員都有比較固定的時間和場所進行排練。他們選擇的劇目大都是觀眾都非常喜愛和熟悉的豫劇,如《花木蘭》《花打朝》等;曲劇,如《秦香蓮》《風雪配》等。

筆者了解到,“藝園春”戲班對豫劇《小白鞋說媒》選段《金銀閣來了我劉翠花》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程序。

一是啞排。啞排即不加伴奏樂器,在演員通讀過劇本的前提下分配角色,分析劇情并體會劇中人物性格特點、唱腔等,比如:劇中人物“劉翠花”是一個好吃懶做、??拷o人做媒賺錢的人……演員分析完就開始哼唱旋律了。

二是響排。在演唱演員熟悉了唱詞后,樂隊人員確定曲調調門、加入伴奏進行演唱,演員和樂隊互相配合,恰到好處。

三是彩排。經過幾次磨合排練后,演員就開始穿上“媒婆”的衣服進入正式彩排階段。

四是試演。試演比彩排更正規些,演員要化妝、穿衣,正式表演他們排練的節目。

五是演出。將最好的節目呈現給觀眾。

二、舞陽“藝園春”音樂分類與分析

(一)豫劇

豫劇是河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陜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也有“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靠山吼”等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今稱。

1.源流沿革

關于豫劇起源于何時何地,大體有四種說法:一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明代中后期中原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二是由秦腔(同州梆子)演變而成;三是北曲的一個分支,清初由弦索演變而成;四是“梆鑼卷”說。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演唱,豫劇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從羅戲、卷戲中吸收藝術成果而發展壯大。

2.劇目概況

據初步調查,豫劇傳統劇目有近千個,保留下來最早的劇目,是老藝人周士順根據清光緒六年(1880)六月二十六日的“對折”抄錄下來,并在民初有所增減的265個。這些劇目大多在清末民初經常上演,據說系開封老義成班所傳,其中有《香囊記》《五福全》《下陳州》《岳飛出世》《反陽河》《黃鶴樓》《一棒雪》《九龍杯》《桃花庵》《連環計》《玉堂春》《戰宛城》《黑打朝》《空城計》《千秋燈》《打城隍》等。

河南舞陽“藝園春”演出的劇目一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豫劇工作者為保留大量面臨失傳的劇目,而進行挖掘、整理、改編的。其中有較優秀的劇目,如《花木蘭》《拷紅》《白蛇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秦香蓮》《大祭樁》《秦雪梅》《下陳州》《跑汴京》等;編創的現代戲有《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朝陽溝》《人歡馬叫》《李雙雙》《小白鞋說媒》《冬去春來》等。這些劇目有的他們只排練某個人物的著名唱段,有的則根據劇情演繹一段精彩的片段。表演過程中,他們的每個眼神、動作都是在用心表演,一樣能打動舞陽的戲迷,贏得陣陣掌聲。

3.藝術特點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八纳奔蠢仙?、紅生、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歡旦(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臉”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演員一般都有自己的專攻行當。在“藝園春”戲班,有的演員專工一個行當;有的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也演其他行當,藝人稱其“兩門抱”。

4.河南舞陽“藝園春”音樂形態分析

豫劇音樂屬于梆子聲腔體系,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在“藝園春”的音樂活動中,據藝人介紹:“豫劇唱腔的這四大板類各有特色,都是我們經常用到的……”除此之外,藝人還說起了不同板式各自的特征,筆者通過記錄藝人口述內容和書籍資料的查閱,將唱腔四大板類記述如下。

(1)慢板

慢板是豫劇唱腔音樂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可分為慢板、中慢板、連環扣、快三眼(金鉤掛)。在演唱中無論速度如何變化,都是一板三眼4/4拍上下句結構。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使用快、中、慢的速度。善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曲調迂回婉轉。如《朝陽溝》中銀環的唱段,是在傳統慢板起腔中,把第一分句作擴展的變格唱法,節奏跳蕩,旋律顯得華麗,表現了銀環歡快喜悅的情感。

(2)二八板

二八板也是豫劇中常用的板類之一,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它的主板式二八板為2/4拍的一眼板,唱腔的起落形式有眼起板落和板起板落兩種。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一般為“5”或“1”?;窘Y構由一對可以反復的上下句組成。每句又分作兩腔,中間插有小過門,或省略小過門連唱。主要用于敘事,又可以根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例如,常香玉在《花木蘭》一劇中演唱“花將軍又變成了花家的女郎”一句時,為表現木蘭女天真活潑的青春少女形象而采用了豫東調二八板,其手法是用普通帶腔的下句收腔,又根據句尾的虛詞襯字構成的襯腔,將唱腔旋律重復了一遍。

(3)流水板

流水板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數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比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曲調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蕩,既適用于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于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經過不斷改進發展,至新中國成立后變為現代唱法的《拷紅》中“在繡樓”選段,節奏歡快跳蕩,使紅娘這樣一個天真可愛、聰明伶俐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楚楚動人。

5.伴奏曲牌

豫劇的表演編制,主要由“文場”和“武場”組成。所謂“文場”是指戲曲樂隊中弦樂、管樂及其伴奏人員的總稱;所謂“武場”是指戲曲樂隊中打擊樂器及其伴奏人員的總稱?!八噲@春”的成員,不論文場武場,幾乎每人都能擔任兩種以上的任務,比如:有些人可以演奏二胡、電子琴或者小镲:有些人既可以演奏文場的樂器又能在武場中擔任一兩個角色。

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豫劇“武場”中所用的鑼鼓點,除在唱腔上所用者不同外,在身段上所用幾乎完全和京劇的一樣了。

(1)常用樂器

常用的樂器為鞭鼓,也叫“板鼓”和“單皮”(“藝園春”藝人稱“司鼓”)、堂鼓、大鑼、二鑼、鈸、小鈸等。

(2)鑼鼓牌調及其用途

鑼鼓點在戲曲中的作用很大,在戲曲中占的比重也不小,鑼鼓點在戲劇中可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將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相聯系,二是增加音樂氣氛。

唱腔二八板的鑼鼓點可分單、雙鼓條兩種:單鼓條用于起板前的有長鑼、陰四鑼、串錘,用于起句的有兩鑼、長鑼等,用于下韻的有三鑼、邊五鑼等。雙鼓條用于起板的有長鑼、胡里炮七叉口等,用于起句的有兩鑼、葉偷桃等,用于上韻的有五鑼、兩鑼;用于下韻的有三鑼、搓手、勻三鑼、邊五鑼等。

在飛板唱腔中,起句、上句、下句常用的有扭絲等,上下韻通用的有兩鑼等。配合動作的鑼鼓點有緊急風、四擊頭、叫頭等。

敲鞭鼓的人戲班人稱鼓師。鼓師在伴奏過程中作用最大,也可以說鼓師就是整個樂隊的總指揮,演出時,文武場的人都要聽鼓師的指揮。

根據“藝園春”藝人的介紹,鑼鼓點代表的節奏如下:

①倉——鑼、鈸、二鑼合擊

②采——鈸、二鑼合擊

③光——鑼、二鑼合擊

④空——鑼、鈸、二鑼合擊

⑤衣(乙)——手板獨擊、休止

⑥打(扎)——單鼓條獨擊

⑦把——雙鼓條齊擊

⑧邊——輕擊鼓邊

⑨都魯——雙鼓條連擊

⑩林郎——二鑼獨擊、鑼的余音、鈸和二鑼輕擊

來呆——小鑼獨擊

(二)曲劇

曲劇也是河南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周圍鄰近地區,也稱“高臺曲”“河南曲子戲”,有些地方又稱“南陽曲子戲”。曲劇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基礎上,受其他劇種的影響發展而成。

1.源流沿革

舞陽縣的曲劇,是在1920年由金全、胡定等從洛陽而來的一部分藝人,在舞陽城鄉演出后,頗受群眾歡迎,從此得以發展。當時,縣城東北十二里的楊樓村幾個愛唱曲子的青年楊朝、楊蘭等人,看到金全、胡定的戲班后,在村里幾個鄉紳財主的倡導支持下,春節期間搭高臺踩著高蹺唱曲子小段,他們沒有大型整場的劇目,只是《胡二姐開店》《水漫金山》《藍橋會》等小節目。這些愛好演唱的戲迷一起參與,成立起曲子戲班,為此,當地人稱該村是“曲子窩”。

1940年間,曲子的演唱活動極為廣泛,故其劇目內容詼諧、風趣,民間有“哭曲子、浪越調”之說,曲子在民間廣泛傳唱。

2.劇目概況

根據各方調查,河南曲劇的劇目總共約有252部,這些劇目中的60%以上(主要為歷史?。┦窃凇案吲_戲”形成以后,從其他兄弟劇種陸續移植、改編過來的。

3.伴奏樂器

曲劇的調高大多是“1=C”調,嗓音較高的演員也有定“1=#C”的,主弦叫“墜胡”。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時,為區別于“墜劇”和墜子書的主弦“墜胡”,便把曲劇主弦定名為曲胡。曲劇的伴奏樂器,在“高臺戲”期間只有一把曲胡(當時叫墜胡)、一副手板、一個八角鼓、一面云鑼,最多再加一掛三弦、一把四胡。20世紀30年代初,增加了二胡、軟功京胡、笙等?!八噲@春”戲班在演唱曲劇時,由于條件限制,沒有笙、三弦、四胡等樂器,但他們配上了電子琴,音色顯得更加渾厚了。

4.音樂唱腔

河南曲劇唱腔是曲牌體式。初登舞臺時,多用“雜牌小調”,僅陰調、詩篇、剪靛花等十余支。后吸收流行于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曲牌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大調)、中小雜牌(小調)和絲弦曲牌之分??偟娘L格特點是樸實、自然、委婉、柔美、抒情性強。

戲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一向流行在農村。它保留著民間藝術的形式,深深植根廣大群眾,劇中所表現的思想愿望是與廣大勞動群眾息息相關的,特別能把握住一般農民的普遍心理,所以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通過“藝園春”戲班的表演和群眾反映,可將其特征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娛樂性強。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勞動大眾在平時多日工作之余,逢節趕會,許多人擠在一處,聽聽看看,就感覺到無限的輕松愉快。

二是群眾喜愛。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臺形象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很合勞動大眾的口味。

三是易學易懂。調子簡單,詞語通俗,很容易聽懂學會。

四是富于地方性。腔調高昂硬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所以為河南人也為舞陽人喜聞樂見。

五是滑稽幽默,情趣盎然。在演員演唱的曲目中,無論是思想內容、人物創造還是語言運用,觀眾都能聯系到現實生活,構思巧妙,或夸張,或嘲諷,情趣盎然。

結語

中華藝術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此次對河南民間音樂“藝園春”戲班的了解調查,筆者深深地被這種風格純樸的民間音樂所打動、吸引,為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自豪驕傲,作為一名普通中學音樂教師,要努力發掘更多更優秀的民族音樂素材,傳播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

猜你喜歡
曲劇音樂活動豫劇
豫劇在臺灣地區的生存與現代化追求
淺析河南曲劇的現實生存問題
大型河南曲劇現代戲《丹水頌》唱腔特色分析
品豫劇,聽秦腔:誰有滋味誰響亮
不老的豫劇
陳炎鑫:舞臺上為夢前行的“曲劇新秀”
河南汝州曲劇進校園的思考與實踐
在音樂活動中升華幼兒科學素養
玩轉音樂 “樂”享精彩
創新音樂教育 同構藝術知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