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在歷史書寫中的實踐

2024-03-16 16:44朱映占
學術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書寫對象群體

朱映占,彭 野

(云南大學 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想象在中國史學界的討論也由來已久。胡適提倡“實事求是”,而郭沫若認為歷史更要在“實事之中求其所以是”。羅志田提出“史學最需想象力”,他認為想象通過常理可補充歷史資料的空缺,通過探索原因來理解歷史,通過追尋歷史規律來認知歷史。(1)羅志田.道大無外:校園與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88-191.黃旦認為“‘想象力’是一個人內在的修為,是一種關懷人、關懷世事的氣度,是一種‘身在此山’,而又能由此及彼,‘在遠近高低各不同’中辨認其‘面目’的眼力,不是現在人們熱衷的技術、策略或者方法”。(2)黃旦.歷史學的想象力:在事與敘之間[J].史學月刊,2011,(2).

想象不僅把歷史事件補充完整并建立事件的因果關系,在從問題提出到材料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想象聯系了個人與時代、事件與意義、史料和史學,這是歷史研究所必需的“語境”。(3)Robert F. Berkhofer, Jr.著,邢立軍譯.超越偉大故事:作為文本和話語的歷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2-61.同時,想象在提出理論和運用理論中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張偉然強調,“只有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人的生存狀態及其自由和解放的終極價值追求來考察,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才能真正具有無窮的闡釋力”。(4)梁駿.歷史地理的想象力:在“旁觀”與“介入”之間[J].中國圖書評論,2019,(11).本文擬以“想象”本身為對象,考察我們自身如何通過想象這個“濾鏡”形塑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一、歷史書寫中想象實踐的基本假設和前提

在歷史書寫中,想象是一個建立秩序、形成理解、構建意義的手段和過程,它并不追究想象本質性的存在。本文旨在考察歷史書寫中想象的具體化呈現——通過想象力構建的理解歷史的結構、關系和意義等,以求從旁觀的視角觀察我們建構的世界和理解歷史的方式,避免視結構為存在,視敘事為事實,進而理解歷史書寫實踐本身的性質。在正式分析之前,有必要梳理和總結歷史書寫中想象實踐的基本假設和前提。

首先,想象有多元的存在基礎。想象從生物學中神經元集群之間的合作出發,受到不同社會、文化和語言(5)語言和想象的關系可參考保羅·利科的《惡的象征》、《活的隱喻》到三卷本的《時間與敘事》。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群體可以潛在地建立不同的想象,而群體的劃分同樣是想象的結果。

其次,想象是歷史書寫的途徑。一方面,歷史存在于想象中,從時間上來看,它屬于過去的現在,我們稱之為回憶;另一方面,無論是歷史書寫者,還是歷史書寫的讀者,都無法理解混亂無序的存在,這是我們意識領域的一條邊界,經過秩序、意義、邏輯、線索、結構等加工過的世界才會存在于我們的理解范圍,即我們的意識中。這條邊界或許會延伸,但前提是意識之外的混亂被納入到秩序之中。

最后,即便如此,歷史書寫并非虛構。以想象的視角理解歷史書寫旨在區分歷史和歷史書寫,歷史研究的學科規范和學術素養旨在使歷史書寫無限接近歷史事實,而不是相反。

二、歷史書寫中想象實踐階段之一:區分

區分,是想象在歷史書寫中的第一個步驟,它使某一意象或者因素從歷史材料中獨立出來,使其成為被關注和可以被討論的對象或要素。以下總結、列舉歷史書寫中常見的區分對象的標準。

(一)時間

歷史書寫中使用的時間概念并不涉及哲學上關于時間是否存在的根本問題,(6)鄧京力.近二十年西方史學理論與歷史書寫[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99.它是實踐性的,正是想象使得時間成為可感知、可計算和可敘述的對象。

在中華文化中,紀年是抽象的時間具體化的最重要的想象對象和結果。帝王紀年、干支紀年和農歷等依據不同的自然和社會元素給時間命名,時間的數字化可以說是想象力最大的貢獻之一,它賦予時間以秩序,形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時間的階段性與具體的組織和個人歷程相結合,產生重要的生命過渡儀式,實現不同身份的連接和轉化,也構成整個世界的意義基礎。今天的公元紀年具有全球影響力,打破了全世界對于時間想象的壁壘,為普遍的想象提供了可能性。

時間的數字化和階段性變化呈現出線性的進化特征。西方的世界歷史經歷了從史前、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中世紀文明(公元500~1500年)、西方崛起(1500~1763年)、西方占據優勢地位(1763~1914年)到西方的衰落與成功(1914年以后)幾個階段。(7)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吳象嬰,梁赤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Ⅰ-Ⅱ.列寧最早提出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由低到高的發展歷程。(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48.從技術和材料的角度,時間在文明程度上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9)格林·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M].黃其煦,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37,68.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雖然進入不同文明時期的步伐有先后,但線性的描述使得不同的時間具有統一性和可比較性。

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微觀層面,由于對早期生產中氣候變化規律的觀察和認識,時間顯現出明顯的重復性。人們不僅想象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等時間體系,也根據生產的時序安排其他日?;顒?如祭祀、節慶、輔助性生計活動和季節性遷徙等。一直以來,根據時節安排農事被認為是尊重客觀規律的表現。有意思的是,葛蘭言提出剛好相反的觀點:人們正是根據自己的活動給自然建立起時間和秩序。(10)葛蘭言.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M].趙丙祥,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51-154.重復的時間規范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和習慣,加之階段性和重復性并存的人生歷程融入其中,實踐層面的時間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秩序的形成和社會的穩定。

不同的群體可以形成不同的時間體系,也可能同時受不同時間體系的影響,即時間的雙重性或多重性。云南的西雙版納歷史上長期作為中國和緬甸之間的緩沖地帶存在,受緬甸佛教的影響,當地的擺夷社會形成一種神圣的宗教時間觀念,即使是現代的時間觀念也很難動搖它;同時,當地也受土司制度和“非擺”,即本土的勐神崇拜的時間體系的影響。(11)田汝康.芒市邊民的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88-93.由此,西雙版納由雙重時間體系發展出一套雙重社會結構,以應對來自中國和緬甸的雙重影響力。(12)楊清媚.雙重時間體系:一個滇緬邊境社會的歷史與人類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113-115.

想象的時間不僅使“今天”以外的存在變得可理解、可預測,提供人類生存必需的安全感和確定感,在具體的時間實踐和想象中,人們也由此展開人生歷程,獲得了對其生存同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梢哉f,時間既是歷史書寫中的一條坐標軸,同時也是盛裝歷史的容器。

(二)空間

如果說時間像容器,那么空間提供的是想象的邊界感和范圍??臻g的想象既可劃分邊界,也可以打破邊界。歷史書寫中的空間視角包括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由于距離、高度、面積等概念和測量方法的發明,自然空間的數字化和三維化也使得空間變得具體可感。歷史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空間之內,歷史書寫對空間的描述結合了當時的習慣用法和當下的分界規定,由此,歷史性空間概念和范圍才得以在時間中得以延續和理解。正是在“今天”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想象過去的空間位置和空間環境。地圖實現了對整個世界的圖畫式呈現和想象,也因此大大擴展了我們認知和思考的想象范圍。歷史書寫中建立的自然空間對象包括方位、邊界、區域、流動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國家的邊界與主權緊密掛鉤,空間的內涵變得復雜起來。

歷史想象中社會空間的形成一方面由自然空間發展而來,如上—下、內—外,中心—邊緣、城市—鄉村、國家等;另一方面,社會空間也借用了自然空間的秩序形式,形成抽象意義上的空間,如公共空間—個人空間、階級、體系、區域和全球等??臻g的抽象化和社會化不僅提煉出對象,同時使得與空間相關問題的討論形象化,以及對空間內外及其內部的動態考察成為可能。

歷史中的空間想象與空間內的人類實踐緊密相關,空間也因此獲得意義。一方面,它是人類實踐的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的實踐活動對空間進行了分割,產生了邊界,邊界同時生發出共同性和差異性。借助于印刷品等媒介,邊界內的共同體想象不斷加強,現代國家的國民和民族意識的強化就是一例;同時,邊界分割出不同的空間板塊,空間內的共同性與空間之間的差異性似乎成正比共存。因此,為了聯合不同的空間,政治家們建立了更大的空間共同體以弱化較小空間之間的差異,如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

另外,空間范圍或性質的確定方式不一。有通過主體群體或中心地區確定的,如中國的漢族及其代表的主流文化;也有通過邊界或邊緣群體進行區分的,比如,參加儀式的人自然形成一個或臨時或長期的共同體,因此,儀式的舉行也形成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想象空間??梢?空間的存在基礎是多樣的,它也是變動不居的。邊界并非鐵板一塊,它不僅可以變更,空間內的群體還可以跨越邊界,即空間的流動性。流動的動因、趨勢、路線和影響就成為歷史書寫的對象。流動可以產生新的空間,打破原來的秩序格局,也有部分流動不足以動搖固有的結構,很難成為歷史書寫的對象,繼而隱形于結構之外。

隨著歷史書寫的深入,符號化使得空間可以脫離其實體,生發出抽象的意涵。華夏和亞洲這兩個概念的歷史演變過程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它們首先興起于一定的實體空間,繼而發展成為一個特定的群體或文化類型的代名詞。一方面,它們的內涵在與其對立面的想象圖景的互動中不斷強化,如華夏與四夷、亞洲與西方;另一方面,“華夏”和“亞洲”逐漸符號化,并與其所指向的地域空間發生脫離,從而可以安插在任何具有相應文化特質和資格的實體上。(13)孫歌.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M].貴陽:貴州出版集團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93-95.也可以說,因為符號化,空間實現了超越其自身的突破,也實現了其自身的延伸。如果說《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討論的是實體性的亞洲,那么《尋找亞洲》則是從“亞洲是否存在”這個本體性問題出發,進而討論日本對西方文化影響的適應和調整過程。而這個過程之所以會發生,也正是因為空間想象的逐步統一和空間的可跨越性。

(三)群體

歷史書寫中常見對不同群體的關注,其區分標準有生理性的,更多的是社會性的。生理性的標準如膚色、性別、年齡、性取向等;社會性的區分如生計方式、家庭/社會/政治身份、國籍、區域、宗教、民族、流動性等。事實上,生理性的標準只有在社會場域中才會成為歷史書寫的對象,即自然屬性的社會化。

歷史書寫中的群體是想象的建構,其想象性在于,群體中的個體在群體形成之前就存在,想象從不同的個體中提煉出其共性,這種共性使群體成為超越個體本身的對象,并被建構為該群體共同的屬性。不僅如此,想象還創造了群體的概念和內涵,形成了事物和概念之間的象征關系。

群體產生的動機可分為主動和非主動主體性。主動主體性即群體本身有強烈的訴求被組織和抽象為一個共同體,作為他者的歷史學者起到被動記錄和解釋的作用。比如,清末民初,因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批知識分子積極提倡通過現代化道路救國,人性解放和平等的思潮興起,提倡女性解放的女權群體走入歷史書寫者的視野,對女權、女學和女性的討論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越來越豐富和激烈,女權群體本身也成為觀察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14)須藤瑞代.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M].姚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被動主體性即實體性的群體在成為歷史書寫對象之前處于“休眠”狀態,直到成為歷史書寫的對象,其社會屬性才被激活。比如,清代光緒朝巴縣衙門中的書吏和差役,他們作為當時正式行政體制以外的一種以地方為基準的運作制度的產物運行了上百年。直到白瑞德注意到,文獻中的書吏和差役群體形象及群眾反應和一些研究者的新近發現頗有差異,由此開展的研究以該群體為對象,提出官員和地方精英丑化書吏和差役,希望打消人們將糾紛訴諸衙門的念頭,以此解釋差異的產生。(15)白瑞德.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M].尤陳俊,賴駿楠,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31.同時,作者以該群體作為非正式的地方正當行政體系的象征,考察清代地方政府運作的基礎,進而揭示清代國家的性質。

歷史書寫中的群體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群體的出現大多反映一種結構性或社會性問題,而問題的出現和提出可能是當代的,也可能是基于當下社會問題對歷史的追溯。因此,群體首先是象征性的。歷史性群體有名與實的分別,它具有超越其實體的內涵和象征意義。實體群體是基礎,象征性的群體是對現象和問題的反映。真正重要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類別的群體特征而非實際的群體特征之上的。(16)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51.納日碧力戈將現在族群視為一種象征符號,時代不同,其文化也可以有所變通,因此可以重新“命名”,也可以“改名換姓”。(17)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12.其次,群體的整體性是其主要方面。群體是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這樣才能保證其力量的最大化??偟膩碚f,整體性的強調是以忽視群體內部個體差異為代價的,但這并不否認群體內部差異的存在。在清末民初的女權運動中,女權群體內部也存在著對女性如何發揮作用為民族國家建設奉獻力量的不同的聲音。其中,何震提出的脫離民族國家建設的框架,使女性成為真正自由的人這一觀點是對其他女權運動者的批判,(18)須藤瑞代.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M].姚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03.但總體來說,女權群體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第三,歷史書寫中的群體和社會結構之間是互相作用的關系。歷史書寫中群體的形成是社會運行的結果,但同時,一旦群體具有其自主性,便很有可能生發出群體領導者和歷史書寫者未曾預料到的新傳統和新現象。在對元明清至民國時期土司群體的歷史書寫中,土司作為中央對地方社會間接統治的媒介而存在。明朝開始的改土歸流有意逐漸廢除土司制度,然而,土司在當地的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此,歷史學者的解釋是,中央在地方官僚體系的建立和加強需要借助土司的力量,土司制度或許不復存在,但土司的影響力在這一過程中反而得到了加強。(19)鄭紹雄.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46-153.

必須承認,并非所有群體都能成為歷史書寫的對象,而想象可以使特定群體成為考察的對象。歷史研究見證了關注點從帝王將相身上發生轉移,更加關注邊緣群體的生活狀態和認同。與其說這是從精英向民眾的轉變,毋寧說是對不同的人類實踐活動的關注。同時,對于群體的考察,又有著主體性和依附性的矛盾統一。一方面,作為對象的群體代表著一種視角,從該群體的實踐本身出發的研究對于國家等宏大的結構具有解構作用;另一方面,無論是作為實體的群體還是符號性的群體,其存在都以認同為前提,認同的不穩定性就決定了群體邊界的可變動性,以及群體包容性和消融的可能性。

(四)人類實踐

人類實踐是一個整體。由于實踐的范圍不斷擴張,其類型也更加紛繁復雜,從單一視角獲得整體性的認識幾乎成為一項無法完成的工作。學者們對人類的實踐活動進行了想象式的分解,其中最為基本的是將實踐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面向的活動,歷史書寫也在這樣的框架下展開。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如何成為對象?想象在其中發揮了什么作用?想象將作為整體的人類實踐活動根據人類的不同需求區分為不同的面向:政治解決人類對秩序和穩定的需求;經濟將人視為理性的人,滿足人類對于物質的需求;文化處理人的精神和意義需求;社會則關注人對“附近”的需求,而“附近”也是想象的產物。這樣的劃分當然難以概括所有的實踐活動,但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概念由此發展出符號和實踐活動的雙重意義,其內涵在不同的語境中得以擴充和豐富,它們越來越脫離其最初的實踐活動的層面,形成各自完整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也就是說,它們發展為一種看待問題的視角,其對象逐漸包括整體性的人類實踐。

歷史書寫同樣采用以上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劃分,歷史性想象提煉出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面向中的線索,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不同的理論模型,提供對歷史事件的原因、變遷、影響等的解釋,使得歷史得以被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同時發生著另一想象活動。從認識的不同層次上,人類的實踐在其具體活動的意義上,生發出符號、隱喻、象征等抽象活動,并進一步升華為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思想,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而模式和思想一經形成便開始了被批判的過程,它們又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對其普遍性的檢驗、修正或否定,周而復始。當然,也有純粹基于理論的討論,然而,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缺乏生命力的,其根源在于,理論并非真理。強調實踐對于理論的重要性,是因為在從實踐到理論的上升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實踐和理論、模式之間的脫域或者異化,后者愈演愈烈,最終可能忽視對人類實踐本身的認識和理解??傊?歷史書寫雖然以實踐的不同面向為對象,但是和政治學、經濟學等專門學科不同,歷史書寫雖然從對象出發,但總是傾向于回歸總體性的社會現實中進行結構性的考察??梢哉f,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結構性關系是歷史書寫中的基本想象。

比如,《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經濟發展》通過考察1949年前后長江流域小農經濟的發展,對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和模式提出反例,打破了西方經驗中的商品經濟發展模式。(20)黃宗智.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2.作者注意到人口、政策、政治環境、個人經驗等對小農經濟的影響,從實踐本身突破不同面向之間的想象性區隔。該著作是對一次普遍性理論進行的個案研究。從想象的視角看,作者通過不同的社會元素和對象的組合,對一個例外現象展開解釋。相對于理論和模式,該案例不具有普遍性,即想象賦予了現象普遍性,使現象經過外化—客體化—內化的過程具有客觀性。(21)彼得·L. 伯格,托馬斯·盧克曼.現實的社會建構[M].吳肅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75-86.一種被客觀化的現象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擺脫其自身的結構限制,然后經過同樣的外化—客體化—內化的想象過程,形成一種新的理論和模式。

人類實踐的各個面向進一步發展出不同的對象,如政治領域中的權力、制度、司法、教育等。由于其想象的本質,學者開始關注到想象的對象和結果與實踐本身的不一致性?!吨袊胤秸泛汀蹲ρ?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同樣關注清朝建立起的中央—地方體系之外的非正式的地方實踐,《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也呈現了清代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實際運作之間的差距。(22)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7.瞿同祖反對從現代政治的行政機構、監察制度、法律制度、軍事制度、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形成的結構切割歷史,主張回到人的行為和事件本身,從而把握整體性特征,以此作為突破某一種想象的努力。(23)瞿同祖.清代地方社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

另一方面,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下區分的對象常常重合,比如,教育既具有政治屬性,也是文化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區分不同面向的意義何在?形成對象是想象對世界進行區分的第一步,不同領域或許存在重復的對象,但以對象為載體發展出的不同考察標準和評判價值是不同的,如此,世界才能被深入理解和討論,行動和群體的聚集和區分才有可能。

三、歷史書寫中想象實踐階段之二:聯系

對象化是想象在歷史書寫中發揮作用的第一步,被識別出來的對象就像一個個元素,等待著被歸入不同的領域和結構中,以進一步生發出超越其實體的內涵、意義和價值。人類無法理解雜亂和無序,圖像和語言使現象和思想成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成為可能?!靶巍笔窍胂蟮漠a物,也是理解世界的基礎。它一方面賦予世界以結構和意義,另一方面,“形”不僅有限制事物全面發展和被全面認識的可能,它也放棄了結構以外的存在,即我們所認識的是我們能想象的世界。以下將列舉歷史書寫中一些基本的“形”,試圖討論不同對象間的結構性關系。

形一:點狀。點狀關系結構首先體現為二元對立,二元結構能凸顯主要矛盾,捕捉沖突的主要方面,即在對立面中強化對自身和整體的理解。歷史書寫中常見的二元關系如中方—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中央—地方、內—外、游牧—農耕、獨裁—民主、專制—共和等。然而,二元模式一旦形成,其結構本身的張力卻傾向于將二元的雙方極端化,所以,實踐中的二元雙方往往處于兩端之間的中間狀態。又或是,二元之外往往有其他主體被發現,因此,二元結構本身的張力被消解,形成多點關系。相對二元結構來說,多點結構更靈活,在歷史書寫中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度。不僅如此,二元結構常常帶有矛盾沖突,而多元結構更有利于倡導平等和自由,這是聯系被賦予的價值內涵。

形二:線形。線形可分為直線和曲線,它可以描述事物的運動狀態。歷史書寫中的直線型聯系強調累加、發展和規律性,并且常常呈現出可識別的階段。最明顯的如時間,以及以時間為線索的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階段性的線性想象如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建構。有意思的是,線性聯系似乎從來都是單向的,或許人們難以接受“倒退”傳達出來的消極意味。曲線聯系的典型是鐘擺模式,即事物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來回變動,彌補了線性聯系的單向性。變動過程不必然成規律,但變動的兩端是運動回轉的極端,這兩個端點便是其規律性的體現。

形三:拼圖。歷史書寫中的拼圖所形成的是一個平面結構,是通過不同歷史對象的組合構建起的一定范圍內的整體性想象。平面結構存在或明晰或模糊的邊緣,它的構成對象之間同樣存在復雜的聯系。單一的平面結構是靜態的,其內部結構或邊界的歷時變動體現了其動態特征。拼圖聯系既體現在較實體的層面,如由不同國家構成的亞洲、歐洲、美洲等地理區域——雖然空間本身也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想象性手段,也體現在更加抽象的層面,如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填充起來的對于社會的整體性想象,以及由國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家庭情況等樹立起來的對于微觀個體的想象。

形四:階梯形。階梯形聯系呈現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層級結構,并且上級結構和下級結構之間呈現出空間范圍或權力上的所屬關系。首先,每一個層級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都具備沖破自身層級結構的潛力。并且,階梯形聯系構成的整體并非不同層級的簡單相加和組合,它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和主體性特征。其次,階梯形聯系的不同層級之間必然存在實際的,或約定俗成的,或契約性的界限,這是構成層級結構的基礎。然而,各個下屬的層級總是有突破向上的界限,脫離被轄屬關系,建立由自己主導的梯形體系的趨勢和傾向。由此,便導致梯形結構的不穩定性,歷史書寫中各個國家所建立的科層制體系便是最好的示例。

形五:邏輯聯系。我們雖然無法畫出邏輯的具體圖形,但是在更抽象的層面上,它是經由想象實現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理解工具。據筆者粗淺的觀察,歷史書寫中常用的邏輯理解工具主要是“因果”和“反映”。

因果聯系體現了人類追根溯源的本能,對因果關系的把握不僅是理解世界的需要,也出于預測未來,規避風險,達成目標的動機。因果關系的建立在于厘清不同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回答的是現象將會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問題。比如,歷史書寫中對于青銅器上青蛙紋飾的解釋是,古人通過模仿青蛙的動作或者發出類似青蛙的叫聲以求雨水降臨,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因果關系的想象。而對于因果關系鏈中每個對象的考察也需要結合其自身的其他聯系,由于每個關系鏈內部對象的不穩定性,因果關系所形成的結構同樣具有不穩定性。由此,通過考察內部對象的條件變動從而質疑某一普遍的因果關系結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為歷史書寫的一種方式,如《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和社會發展》對商品化必然導致小農經濟讓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就提出疑問。相對于因果關系而言,通過“反映”建立起來的聯系的必然性減弱許多。反映是對與現象有關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抽象或升華,它是一種總結性的想象。由于現象與態度或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從具體到抽象的跨越,反映關系結構具有多種可能性,也因此給歷史書寫留下更多的空間。

四、結語

歷史通過語言得以記錄和流傳,語言本身的結構性和敘事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想象的存在及其對雜亂事實進行整理和理解的想象方式,這是作為工具的語言對主體的反作用。本文追溯和總結了想象的形成及發生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揭示了歷史書寫實踐的過程,同時希望引起對未被激活的對象和結構以外的存在的關注。當下的歷史書寫只是歷史事實中被意識到和被理解的部分,結構之外的對象和聯系不僅能完善現有的歷史書寫,也是未來潛在的歷史對象和新的結構。

和主觀認識符合客觀事實不同,想象是一種用主觀去形塑客觀的思維方式。以想象的視角理解歷史書寫,并非要否定事實的客觀存在,而是承認書寫者在歷史書寫中的作用,在人的認識能力有限性的前提下,盡量客觀地建構一個可以被描述和理解的當下世界。在《現實的社會建構:知識社會學論綱》中,伯格精彩地提出了現實經過外化—客體化—內化從而具有被建構的客觀性的過程??梢哉f,想象就是歷史書寫中實現這一過程的工具和途徑。

猜你喜歡
書寫對象群體
神秘來電
Unwritten 尚未書寫
用什么書寫呢?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書寫春天的“草”
區間對象族的可鎮定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