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2024-03-19 12:30王斐曾雪君李延康何亮亮袁亞宏岳田利
食品工業 2024年2期
關鍵詞:通識學分課程體系

王斐,曾雪君,李延康,何亮亮,袁亞宏,岳田利

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西安721000)

隨著食品產業步入大規模工業化階段,人們對于食品的營養與衛生問題越發關注。在此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食品行業的工程設計、營養健康、安全檢測及監督管理等領域擔當愈發重要的職責與角色。同時,課程體系作為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的載體,是構建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結構的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和有效手段,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為使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需要,本科課程建設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不斷優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手段,讓課程迭代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培養出既富有個性又適應社會發展的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

為此,根據國際公認的專業排名體系篩選出9所國內外一流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系統歸納對比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模塊、課程內容等,總結國內外高校共有的特點和各自特色,以期為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為梳理當前國內外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調研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布的“2023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評級為A+的6所國內院校和3所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國外高校。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第2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的3所高校(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評級均為A+。表1和表2展示各高校的學分基本情況、課程結構及課程內容設置情況。

表1 國內外高校各課程模塊最低要求學分設置情況

表2 國內外高校課程設置——課程內容

2 國內外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對比分析

2.1 總體培養計劃

國內6所高校的本科學制均為4學年8學期,平均總學分163.7學分(學分設置都在157~170學分)。國外3所高校的應修平均總學分140分,明顯低于國內高校。其中,瓦赫寧根大學應修總學分較高,但課程數量相對較少(每門課程約6學分),且學制較短。此外,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設置有5年學制的BS(學士學位)/MS(碩士學位)聯合學位,允許學生同時獲得本科和研究生學分。

不同的學分要求及學制設置反映了高校不同的培養理念。一是在培養目標上,國內高校將畢業生定位為行業領導者,側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國外高校的培養定位則以市場為導向,即人才對應工作,其每個專業或方向的培養方案會詳細列舉畢業生所能從事的具體工作。二是我國課程體系更多地強調“博而廣”,要求學生廣泛涉獵人文、社會、科學、數理及食品領域的各種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但過高的學分設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使學生疲于應付上課和考試。而國外高校課程設置強調“少而精”,較輕的課業壓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利用課下時間學習前沿知識或者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2 課程設置整體情況

國內外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均大致圍繞通識教育層面及專業教育層面開展本科教育[2]。不同高校課程模塊的名稱及劃分有所差異,不利于比較。如中國海洋大學的專業知識課程與大部分高校的專業核心課內容相似,南昌大學的專業核心課與其他高校的集中實踐課程一致。為此,通過查閱高校的培養計劃,根據實際授課內容,對相似課程模塊的命名進行統一。如表1所示,將課程結構大致劃分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課程、集中實踐環節及其他課程模塊。

就整體而言,國內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模塊劃分更細。除大部分高校都有的常見課程模塊外,還有幾所高校設有自己獨特的課程模塊。如浙江大學開設的跨專業模塊、國際化模塊等。而國外高校課程結構設置相對簡單,各模塊劃分模糊。

就各模塊占比而言,國內高校通識教育模塊占比較大。上述9所高校中,2/3的高校通識教育模塊占比在46.5%以上。其中,中國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達89個學分,約占畢業要求最低學分的55.3%。相比之下,國外高校更加注重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運用,其專業教育層面的課程學分占比略高于中國高校。

2.3 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國內外高校的做法也存在一定差異。

一是就通識教育課程而言,國內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課程種類豐富,內容涵蓋面廣。從表1和表2可知,國內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在14~25種,涵蓋自然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人文社會科學及學生成長規劃類課程(部分高校,如江南大學也將自然科學課程歸為學科基礎課程)。其中,思想政治、軍體、外語等課程占比較大。這些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3]。反觀國外大學并未要求必修此類課程,通識教育課程一般為自然科學及成長規劃類課程。

國外高校更重視寫作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由表2可知: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和密歇根州立大學均在必修環節開設寫作課程,以提高未來食品人才的書面表達能力,為其在日后撰寫學術論文及工程設計方案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瓦赫寧根大學開設演講技能課程,在這個充滿競爭與機遇的時代,演講技能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其自信心方面多有裨益。相對而言,我國學生普遍在學術報告及展示、論文寫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薄弱,部分國內高校在這此方面的課程設置有所欠缺(開設此類課程也多為選修課)[4-5]。因此,重視演講與寫作類課程將對本科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更有幫助。

二是就學科基礎課程而言,國內外高校均重視與其他基礎學科的交叉。學科基礎課程一般都包括數學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等,扎實的理化基礎對畢業生進一步攻讀食品專業研究生和未來開展學術研究工作十分重要[5]。部分高校做到融合學校的特色與優勢,如:浙江大學融合現代生物與醫藥背景,側重于生物基礎類課程;華南理工大學依靠工科院校背景,開設電工與電子技術、流體力學與傳熱、傳質與分離工程等課程,為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相應的幫助。在數理基礎課程建設方面,國外高校更重視統計類課程的學習,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大數據分析的能力。

三是就實踐課程建設而言,國內外高校均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國內高校傾向于將實踐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進行集中訓練,形式多為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而國外高校的實踐課程形式較為靈活,包括項目研究、社區服務、企業實習兼職等[6],如:密歇根州立大學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及課余時間進行兼職實習修得實踐學分[6];瓦赫寧根大學在第2年的本科教學中,將企業的實際問題融入專業課程進行講授,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場景,同時也為他們未來創業提供實踐經驗,在第3年的課程中,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對食品行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并給出解決方案[7]。案例研究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溝通協作的能力,還幫助學生提高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實踐有機融合的教學方法將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此外,國內高校要求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實踐學時才能畢業,而國外高校的實踐環節更具選修性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是否參加實踐課程。國內外高校實踐環節上的這種差異與其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3 討論與建議

3.1 構建“嵌入社會”的培養模式

通過對國內外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歸納與比較發現,培養高度契合社會需求、專業綜合能力強的食品人才是國內外高校的共同目標。隨著國內外食品市場的不斷開放和融合,食品工業正在朝著規?;?、產業化方向健康發展[8]。國內高校在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運用多學科知識決策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仍待加強[9]。培養“嵌入社會”的行業人才需要從目標性、特色性、綜合性等方面去拓建。一是應根據社會需求和食品行業發展趨勢,制定更具目標和特色的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落實“嵌入社會”的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技能的培養。二是要注重對本科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如引入國際高質量線上課程、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會議或比賽等,讓學生了解國際食品行業的發展動態,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在國際競爭中的適應性。三是應增強自身辦學特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發特色課程,從而占有勞動力細分市場。

3.2 構建綜合多元的課程體系

食品科學與工程是食品科學、工程科學、農學、化學、醫學、工程學等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領域,其內涵豐富,學科門類眾多[5]。歸納對比表明,相較國外高校,我國高校本科課程數量相對較多、種類豐富,但仍存在課程靈活度欠缺、與前沿科學進展銜接不夠緊密、多學科交叉融合不夠深入等問題,不利于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綜合性思維的創新型人才。通識教育課程比重過高將導致專業特色課占比不足,且高頻課程中幾乎全是傳統課程,缺乏創新。雖然我國已有部分高校開設個性化課程模塊,如浙江大學、江南大學。但是總體而言,仍缺乏理論寬厚、知識密度高的個性化課程。為此,我國高??梢赃m當控制通識教育課程的數量,增加有特色的高質量專業課程。同時,我國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開設前沿課程,及時將最新的食品行業發展動態引入課堂教學。此外,國內高校也應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如當學生確定發展方向是偏應用型(就業)還是研究型(繼續深造)之后,若能在培養方案上加以區分,將對學生有更高效的引導作用[9]??蓞⒖捡R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設置BS(學士)學位/MS(碩士)聯合學位,允許被錄取的學生同時獲得本科和研究生學分,這些學分同時計入本科和研究生學位要求,為他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搭建橋梁,以便有需求的學生快速攻讀博士學位。

3.3 構建教學實踐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實踐教育是技術轉化和拓展的重要環節,國內外高校均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盡早讓學生了解實際工作內容,有利于其職業發展和技能培養。從國外高校的經驗來看,其實踐形式靈活多樣,與課程融合性高,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專業,盡早融入社會,為之后的職業生涯規劃提前做好鋪墊。

鑒于此,我國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豐富實踐項目形式,拓寬實踐項目廣度,為學生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專業實踐平臺,如:加強與企業和政府的深度合作,鼓勵更多行業內企業和政府部門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鼓勵學生多參與食品領域相關的社區服務,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加速學生融入社會的步伐。二是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以及教師的科研項目,加強本科生提出問題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煅煉其團隊協作、交流溝通的能力;三是強化全過程實踐訓練,將實踐環節融入課程當中,構建教學實踐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4 結語

立足食品產業結構升級的時代背景,對比研究中外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深層次探討國內外食品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與問題,為我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也為我國食品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猜你喜歡
通識學分課程體系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學分美食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斯皮爾伯格為什么要歷時33年修完學分?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