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腰椎真空現象CT表現及臨床意義

2024-03-20 00:39閆少凱
臨床醫學前沿(OA) 2024年1期
關鍵詞:椎間盤

閆少凱

摘 要|目的:脊椎退變椎間盤真空現象發生率較高,多發生于腰椎,探討椎間盤真空現象CT表現及臨床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105例椎間盤真空現象患者的臨床資料,以T12~S1為研究對象,分析發生病變的椎間盤、椎體高度、椎間隙高度及相鄰椎間盤膨出韌帶鈣化等。結果:真空現象發生率最高的椎間盤為L5~S1,并伴有椎間隙變窄、椎體壓縮等改變。結論:椎間盤真空現象與椎間盤退變密切相關,椎間盤真空現象CT表現對椎間盤退變診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椎間盤;真空現象;椎體壓縮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脊椎真空現象指在脊柱的各個解剖結構如椎間盤、椎體、椎小關節甚至椎管內的氣體積聚,主要是氮氣,在影像學上主要表現為明亮透光影,以腰椎節段最為常見,既可表現為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多見于下腰椎,還可表現為影響椎間盤和臨近椎體的其他病變,如椎體骨髓炎、schmorl結節生成、強直性脊柱關節畸形、伴有骨壞死的椎體塌陷的氣體積聚。椎間盤真空現象X線平片多表現為橫行線狀氣體密度影高約1~3mm,少數呈類圓形。過伸位或牽拉椎體時,氣體影增大,屈曲位變小,甚至消失。CT橫斷面像上表現為圓點狀、細線狀及新月狀積氣,在MRI上表現為T1和T2加權像上較低的信號。我們回顧性分析了105例相關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CT診斷椎間盤真空現象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張家口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05例椎間盤真空現象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急性炎癥、惡性腫瘤等。其中,男47例,女58例;年齡26~94歲,平均(62.8±12.8)歲。

1.2 CT檢查

選擇美國通用64排CT機、東芝16排螺旋CT機。首先對患者的定位片予以合理確定,層間距設為3mm,層厚設定為3mm,傾斜角設定為范圍±30,矩陣為512×512;確保椎間隙中心線與掃描層面處于平行狀態,常規掃描腰椎L3/4至L5/S1之間的3個椎間隙,4層掃描一個間隙,最后通過軟組織窗、骨窗予以觀察。

1.3 觀察指標

真空變性椎體及是否伴有韌帶鈣化、椎間盤膨出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椎間盤真空變性累及節段

105例椎間盤真空變性患者中,累及單個椎間盤49例,以L5~S1最為常見;累及多個椎間盤56例。在L5~S1各椎間盤均可出現椎間盤真空變性,其中以L5~S1最為常見,80.9%(85/105)的患者檢出L5~S1椎間盤真空變性;L3~L4椎間盤真空變性相對較少,僅18.1%(19/105)的患者可檢出。

2.2 伴隨疾病

2%(101/105)的椎間盤真空變性患者伴隨臨近椎間盤膨出、黃韌帶和后縱韌帶的點狀鈣化影等,甚至發生脊柱側彎等伴隨改變。

3 討論

脊椎真空現象普遍認為是由椎間盤退變引起,隨著椎間盤退變的發生和進展,髓核脫水干燥,在髓核和纖維環出現特征性的小圓或者線性裂隙,由于缺少水的流入,這些空間形成負壓,周圍細胞間隙的氣體注入裂隙中形成脊椎真空。真空現象已經被報道70余年,DR檢測真空現象發生率為1%~3%,老年人中發生率可升至20%;發生率也隨體位改變而變化,腰椎側位片的敏感度可以從脊柱屈曲位的20%升至中立位的73%、過伸位的100%,真空現象的定位和臨床表現可以作為判斷脊柱病變的精確指標。真空現象或單獨出現或伴有其他椎間盤、椎體病變出現,臨床上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綜合診斷。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逐步成熟,大量影像學設備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中。

椎間盤真空現象已經被普遍認為是腰椎間盤退變的一個階段,同時伴隨其他相鄰椎體和椎間盤的改變。通常認為真空現象是椎間盤退變的最后階段,但是營養物質仍能夠通過彌散形式進入這些裂隙,有研究報道在這些裂隙里有水分注入,并且這部分椎間盤能夠促進大分子的轉運。有學者證實髓核在纖維環內是可移動的,椎間盤楔形變與髓核的移行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楔形變的椎間隙內凸側為移動后的髓核,凹側為髓核移動后留下的間隙,凸凹側椎間內容物及其剛度的差異會加重椎間盤的不對稱性退變,導致脊柱階段性不對稱負荷,進一步加重椎間盤楔形變,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間盤退變呈多階段由下向上發展,下位椎間盤承受的壓力負荷較上位腰椎間盤大,L5~S1椎間盤受應力較大,并且此椎間隙與水平傾角較大。在各方向應力改變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椎間盤膨出、突出多發生在L3~S1椎間盤,與本研究觀察到的脊柱真空變性好發于L5~S1相符。

真空現象可發生在上椎體的下表面、下椎體的上表面或者椎間盤正中,以椎間盤正中最多見。由于脊椎退變復合會影響椎間盤的應力分配,因此椎間盤真空現象常在塌陷椎體臨近位置出現。椎間盤退變程度可由Pfirrmann分級量化,但對真空椎間盤而言,髓核嚴重脫水,絕大部分椎間盤退變分級在Ⅲ以上,失去了分級的意義。椎間盤高度降低和真空現象是椎間盤嚴重退變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發生真空現象的髓核組織嚴重脫水,剛性降低,不能維持椎間高度從而出現間隙變窄。椎間高度的改變導致階段性應力傳導的重新分布,小關節在人體屈伸活動時將承受更多的應力,其退變加速加重椎間不穩,使椎間盤的活動度增加,在承受重力同時還要承受水平位的剪切力,纖維環收到牽拉和撕裂可促使椎間盤真空現象的發生。

真空現象與椎間盤退變密切相關,因此真空現象的研究對椎間盤退變診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4 結束語

EC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上皮性惡性腫瘤,約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7%。有研究證實,如能得到早期診斷及治療,對改善EC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診斷性刮宮病檢是診斷EC的可靠方法,但對早期或病灶位于宮角的患者,該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Algire于1945年首次提出“腫瘤血管形成”概念,認為腫瘤生存、轉移均依賴血管生成。另有研究證實EC病灶的血流信號豐富,且新生血管較多。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腹部及婦科疾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具有無創、可重復及動態監測的優點,并能檢測到腫瘤內部的血流變化。另外,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顯示腫瘤內部血流灌注狀態,完整顯示血管床或血管樹,顯示信號動態范圍廣,并能同時顯示高速及低速血流,更有利于區別病灶性質。

本研究結果顯示,EC組PSV、EDV、RI、PI均低于增生組及對照組(p<0.05),VI、VFI則明顯高于增生組及對照組(p<0.05);增生組PSV、EDV、RI、PI均低于對照組(p<0.05),VI、VFI則高于對照組(p<0.05)。EC病灶內部及周邊血流的流速較快,可探及較多絮亂的呈斑點狀或迂曲條狀的血流束,但部分EC患者無法檢測到明確的血流信號,可能與腫瘤惡性程度較低有關;而增生組內膜呈條形或橢圓形,回聲較均質,強回聲團較大,血流信號較豐富、規則,內膜周邊可見窄帶低回聲暈環繞,與EC所探及回聲有明顯區別。

綜上,經陰道三維彩色血管能量成像檢測對子宮內膜良惡性病變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富珍,杜立新,梁超,等.FLASH.3D動態增強技術在子宮內膜癌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2):75-79.

[2]周虹,鄭惠.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子宮內膜癌病情判斷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8,58(19):54-56.

[3]于鳳杰.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作用探析[J].中外醫療,2018,37(3):187-189.

[4]孟煒.初探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價值[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8,5(10):42-43.

[5]曾昭攀.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子宮內膜癌血流動力學參數與微血管密度相關性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8,16(6):53-54.

[6]張春梅.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內膜癌的早期診斷價值[J].醫療裝備,2018,31(6):32-33.

Analysis of CT Manifest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umbar Vacuum Phenomenon

Yan Shaokai

Zhangjiakou City second Hospital, Zhangjiakou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sc vacuum phenomenon in spinal degeneration, which occurs more frequently in the lumbar spin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5 patients with disc vacuum phenomen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aking T12 ~ S1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analyzed the vertebral disc, vertebral body height, vertebral space height and adjacent disc bulging ligament calcification. Results: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vacuum were L5 ~ S1, which were accompanied by narrowing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and compression of vertebral body. Conclusion: The disc vacuum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sc degeneration, and the CT findings of disc vacuum phenomenon have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Key words: Intervertebral disc; Vacuum phenomenon; Vertebral compression

猜你喜歡
椎間盤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纖維環與腰椎間盤突出相關性研究
MRI“HIZ”征結合CT 引導下椎間盤造影對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價值
經皮椎體強化術后對鄰近椎間盤影響的觀察
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鍛煉首選蛙泳
ProDisc-C人工頸椎間盤在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后纖維環T2弛豫時間與腰椎間盤突出的相關性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突出椎間盤與鄰近椎間盤退變的MRI表現分析
疼痛護理在緩解微創小切口椎間盤切除術后疼痛中的應用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治療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12例
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影像學診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