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應該自在地寫作

2024-03-21 12:48齊曉君
世界博覽 2024年5期
關鍵詞:郵筒張大寫文章

齊曉君

2017年1月8日,北京,臺灣作家張大春攜新書《文章自在》登場北京四中國際校區,與四中師生、家長探討文章之道。

每年高考期間,各省份的作文題目都會占據熱點話題。在海峽的另一邊,重要升學考試的作文題同樣會被民眾審視。2015年8月初,臺風“蘇迪羅”侵襲兩岸,中國臺北市一紅一綠兩個并排而立的郵筒被掉落的招牌砸歪,活像兩個側彎著腰的小人。在嚴肅緊張的抗災氛圍里,它們憑借可愛的外形躥紅網絡。

2016年1月,臺灣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大學入學考試的一部分)中,國文學科把這件事選做材料,定題《我看歪腰郵筒》,請考生陳述個人看法。當年的報考人數僅13.5萬,創下全臺灣歷年新低 ,但據后續數據統計,《我看歪腰郵筒》讓2240名學子拿了0分,比上一屆增加647人 。

眾多考生被一對郵筒“零封”引起作家張大春的關注,他在社交網絡上批評:“作文分數明顯偏低,問題不是孩子的作文能力低落,而是題目出得爛!”出題人的動機無非是遷就媒體熱議的氣氛,讓題目顯得平易近人,帶點諷喻的趣味,甚至還期待孩子們對于這種一窩蜂的社會景觀有所反省、批判。

張大春懷疑這種追隨話題炒作而出的題目,根本無法甄別學生的思考與表達水平。于是,出題人希望呈現在卷面上的“批判”被他回敬過去:“到‘歪腰郵筒邊拍照的人們,與出‘歪腰郵筒題目的人有什么差別呢?不都是一窩蜂嗎?出題的老師難道要把這份作文也引入可笑的庸俗熱潮之中去嗎?”他代學生反問:“你連題目都不會出,憑什么考我作文?”

從“歪腰郵筒”說到命題積弊,令張大春憂慮的是誘導人摒棄個性、揣度他意的作文教育。如果一個孩子從8歲到18歲,按每1到2周寫1篇作文計算,假如長大后不以寫文章為生,大概一生要寫160至320篇作文。這其中極少有孩子是自主命題或自發寫作,往往是不得不寫。一代代人經過如此訓練,自小就學會揣摩命題深意、如何拿高分,甚至還有技術性判斷,每每提起筆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自己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思想。教導孩子文從字順、人云亦云地寫作,他們的生活、情感、思維都無法真正地展開,自主追求更無從談起。

寫文章而不是搞作文

有人認為,一個人學生時代作文寫得好,可以為將來從事文學創作打下基礎,張大春偏要徹底打破這種迷思。他從小就被視為班級里寫作文水平不錯的學生,多次參加比賽并獲名次。但他非常清楚,上學時培養的寫作文能力,跟后來變成作家毫無關系,他很慶幸在高中以后就不寫作文了,還笑稱:“如果高中以后還繼續寫作文,那么我再過15輩子也當不了作家!”他甚至持一種頗為激烈的觀點:作文教育正在抹殺文章教育,如果作文教育不改弦更張,日后華文世界不會有好的作家出現。

所謂“文章自在”,首先自在的應是寫作之人。一代代學生的寫作經歷,如果都與附和題目深深糾纏,那么直到脫離語文教育都無法真正表達內心,為此張大春發出“不會有好作家出現”的悲觀預測。但教育終究是互教互學的活動,在我們探討如何應試的同時,部分孩子似乎很清楚應該追求怎樣的寫作。當張大春把“歪腰郵筒”之類的考題拿給鄰居家14歲的學優生,得到的回答被他視作至理名言:“要考的是我閱讀理解的能力,而不是你理解文章后,考我知不知道你的想法?!?/blockquote>

張大春向來提倡寫文章而非搞作文,因為優秀作文或許具備高妙的修辭技巧、豐富的語料、清晰的章法路數,但唯有文章才是一個人有文字運用能力后表達的意見及思想,是修辭立其誠,是內在心志的自然抒發。寫文章才是真正跟隨人一輩子的能力。

最先啟發他明白這些道理的是一位初中國文老師。有一次,張大春要代表學校參加臺北市初中生作文比賽,學校指定了高年級國文老師蘇尚耀為他做指導。操著一口浙江腔的蘇老師并不談什么作文功法、修辭秘笈,只是不斷提醒他:“要多給??瘜懜遄?,寫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寫作文”。至于比賽,蘇老師寬慰道,參加了就參加了,得不得名次只是運氣,不必在意。

后來張大春運氣很好,得了第一名,自此對蘇老師的教導深信不疑。他開始定期給??陡?,每月1篇,每篇稿費15塊錢;有時候一個月甚至可以領到30塊。還有位女同學跟他一樣頻繁地寫作投稿,后來成為獨具風格的詩人,據說她從不代表學校參加作文比賽。

畢業前夕,張大春請蘇老師簽名留念,并問為什么“寫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寫作文”?蘇老師沉吟片刻,回答道:“作文是人家給你出題目,真正寫文章,是自己找題目,還不要找人家寫的題目?!笨梢?,自主表達,避免沿襲舊題的寫作才被歸到寫文章的范疇。

2017年,花甲之年的張大春受邀與北京四中的師生交流寫作經驗。暢敘之際,他對學生的囑托之詞與蘇老師當年的教導如出一轍。他希望孩子們從十二三歲就立志寫文章。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試圖跟這個世界對話,跟陌生人議論,試著與所接觸到的整體社會發生互動關聯,哪怕是辯論性的關聯,這種關聯又是建立起另外一種關聯的基礎??傊?,要先深深地感知到“這個世界與我有關”,寫文章的動機才會真正產生。

說話讓人聽

張大春不否定考作文的必要性,也承認作文是重要的敲門磚。為作文而發愁的人,真正應該焦慮的是如何“說話”。人們熱衷于通過改善外表讓自己變得美好,卻很少反省語言是否平順和準確,也不關注自己能否流利地運用字句。其實,說話給人聽恰是可以在文章與作文之間找到的共通性。

2016年11月,曾憑非虛構作品《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走紅的廣東金融學院財經傳媒系教授黃燈來到華師附中,以自身經歷告訴師生,非虛構寫作是對個人成長的一種喚醒,勉勵學生“讓非虛構文字接通真實的生活”。

寫作文要從說話開始,琢磨如何組織字句。日常練習非常簡單,學生要勤于思考在學校發生的故事有什么可以跟家里人說的,也可以把家里的事拿去學校說,總之,想方設法在生活中挖掘可訴說之事。另外,需要養成次序分明的表達習慣,在頭腦里弄清先說哪一段、先讓哪個人物登場、提供哪些細節,之后再思考它們之間如何一一呼應。

張大春曾在軍事學校擔任文史教官。他面對的是幾百名聯考的落敗者,他們所有人都對作文深惡痛絕。有學員在課堂上公然睡覺、罷寫,聲稱:“教官出的題目我沒話可說?!睆埓蟠阂贿B琢磨幾天后,讓學員先讀一篇自選的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評分標準很簡單:不得用無意義的連接詞,用一次扣10分,完成口述且不遺漏故事內容,就得滿分。一開始沒人能拿滿分,大部分人連60分都得不到。后來學員們為了流利地復述,開始嘗試構思、組句、謀篇,最后不得不拿起筆打草稿。大家很快便可以通順流暢地說清楚一個事件、掌握一段情節,甚至還能恰到好處地豐富細節。

張大春將不經思索地說話視作對寫作最具傷害的行為。學員們的表現證明,在規范口頭表達和糾正說話習慣的過程中,作文能力也能得以鍛煉。復述訓練在本質上是幫我們自如地操控語言,掌握精煉的文字,其間我們需要思考,需要弄清楚內心想表達的東西。

(責編:常凱)

張大春(1957— ),祖籍山東濟南,中國臺灣作家、編劇、書法家。輔仁大學中文文學碩士,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師。代表作有《認得幾個字》《聆聽父親》《城邦暴力團》《大唐李白》等。

猜你喜歡
郵筒張大寫文章
我認識一只郵筒
孤獨的老郵筒
張大林美術作品欣賞
毛澤東怎樣寫文章標題
老郵筒
離題萬里
郵筒的寂寞
張大勤
司馬相如,只為帝王寫文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